第282章 異姓王的時代來了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82章 異姓王的時代來了
不多時,一篇討逆檄文發往三國。
大明立國以來,恩威遠播,懷柔四方。
凡海外諸邦,皆沐我朝之仁風,享太平之福祉,往來通好,共襄繁榮。
然爾等敵國,狼子野心,悖逆天道。竟敢無端戕害我大明使臣!我大明使臣肩負友好往來之使命,秉持和平善意,遠涉萬裏而至。
爾等卻視我天朝尊嚴如無物,以殘暴之行,傷我使者性命,此乃對我大明公然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皇陛下,以天下為懷,豈容此等惡行猖獗。
今特命雄師百萬,戰將千員,即刻興師問罪,此一戰,非為貪功黷武,乃為正義而伸,為尊嚴而戰,為我慘死之使臣討還公道!
天兵所至,如雷霆震怒,江河決堤。
順我者,可保其宗廟社稷,子民安享太平,逆我者,必將玉石俱焚,國土化為焦土。
爾等若迷途知返,縛獻元兇,誠心請罪,尚可從輕發落。
若仍執迷不悟,負隅頑抗,休怪我大明軍隊刀兵無情,定讓爾等為所犯惡行付出慘痛代價!
望爾等速做抉擇,勿謂言之不預也。
三國剛剛收到那份言辭犀利、氣勢洶洶的討逆檄文沒多久,短短幾個時辰之後,竟然又傳來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
大明帝國的百萬雄師已然如狂風驟雨般殺將而來!
毫無疑問,眾人皆知這所謂的百萬大軍必定存在著誇張的成分,畢竟,要集結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並迅速行軍至此,實在難以想象。
大明不可能為這點兒傾國之兵殺來,然而,此時此刻,誰還有心思去細究到底來了多少敵軍?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強敵壓境,他們根本無暇顧及這些細節,唯有匆忙地點齊兵馬,倉促應戰。
隻見徐達臨危不亂,他果斷地點起了駐守邊關的五萬精銳之師,並迅速整合了自己所帶來的二十萬大軍。
刹那間,二十五萬雄師匯聚一處,旌旗蔽日,軍威浩蕩。
隨著一聲令下,這支鋼鐵洪流便如猛虎下山一般,徑直衝入了三國的腹地。
一路上,大明軍隊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強有力的抵抗。
而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也很簡單,三國方麵壓根兒就未曾料到大明的軍隊會來得如此神速!
這才僅僅過去數日而已,就算想要調集兵力前來抵禦,恐怕時間也是遠遠不夠的!
可如今,人家卻已如神兵天降一般殺到眼前,這怎能不讓人瞠目結舌、驚慌失措呢?
不過,事已至此,後悔與驚愕顯然已於事無補,三國一方隻得咬緊牙關,匆忙組織起防禦力量,試圖抵擋住大明軍隊那銳不可當的攻勢。
也不知道擋不擋得住。
反正大明是有準備而來,三國卻是匆匆迎戰。
更何況,此次領兵的可是徐達。
徐達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
東瀛那邊也傳來捷報,並讓朱雄英派兵來運送即將運迴來的金銀珠寶。
不到半年,三國被徐達揍得連爹媽都不認識了,連忙請降,再不抱有戰勝之希望。
人知道了自己和大明差距。
本來也沒這麽快的,但是朱雄英跟徐達說了,隻求快,辦法隨便用。
然後徐達到了邊關之後,先找邊關借了銀子。
給二十五萬大軍每人發了三個月的銀子。
接著,傳令三軍,殺一人賞銀一兩!
殺萬人封伯爵,殺十萬人封侯爵,前提是殺的是敵軍,而不是收不縛雞之力的百姓。
在金錢的魅力下,明軍作戰壓根無可匹敵。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的。
但是徐達也有將令,不得濫殺百姓充數,違者格殺勿論,舉報有獎,包庇同罪。
徐達把這裏打下來之後,先把戰利品給了一部分邊關,當做還債。
緊接著才送迴朝廷。
雖然徐達答應了要賞錢,但是這個錢隻能由朱雄英來賞,徐達不能自己賞,徐達深知這個大忌。
而當徐達曆經風霜、凱旋而歸迴到京城後,朱雄英聽聞其捷報,龍顏大悅,當即豪爽地大手一揮,表示完全讚同徐達所呈報上來的豐厚封賞,並即刻下令讓戶部馬不停蹄地將賞賜發放下去。
與此同時,朱雄英更是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冊封魏國公徐達為東山王!
這一榮耀封號不僅彰顯了徐達卓越的功勳和崇高的地位,還賜予他象征無上權力與尊榮的加九錫殊榮。
一時間,朝堂上下皆為之震驚,眾人紛紛對徐達投去羨慕敬仰的目光。
但也知道,異姓王的時代來了。
緊接著,一道聖旨在宮中傳出,命燕王朱棣率領大軍遠赴東察合台汗國等三國交界之地坐鎮戍邊。
自此,朱棣將徹底告別北平,從原來的封地遷徙至這片新的疆土,這裏,往後便成為了朱棣的專屬領地。
朱雄英之所以當初毅然決然地廢除傳統的分封製度,其實有著深遠的考慮。
他深知若任由諸位皇族在國內各自坐擁封地,久而久之難免會因利益紛爭而起內訌。
於是,他心生妙計,想著將這些皇親國戚們統統向外分封。
畢竟,天下如此廣袤無垠,總需要朱家子弟前去鎮守方能令人安心。
即便日後有什麽變故,哪怕真到了最壞的地步,那也不過是自家鍋裏的肉爛掉罷了,總歸不會便宜外人。
朱棣莫名其妙的就又唄封出去了。
現在的朱棣:本王以前就在邊關,現在更是直接封關外去了,本王就那麽不受待見嗎?
以後的朱棣:還好還好,本王還在大明陸地上,不像二哥三哥他們全去海外了,大侄子對本王還是很不錯的,嘻嘻。
東瀛那邊的金銀更是幾十船的往迴運。
東瀛那邊的情況沒有什麽浪花,畢竟大家的重心都在這銀子上。
都在想著這筆銀子怎麽分。
倭奴私藏如此巨大的銀礦,肯定是狼子野心。
百官:如此狼子野心之徒,就算迴歸,也必然是個白眼狼,時刻想著噬主,滅了就滅了吧,不重要,我們還是聊聊這筆錢怎麽分吧。
不多時,一篇討逆檄文發往三國。
大明立國以來,恩威遠播,懷柔四方。
凡海外諸邦,皆沐我朝之仁風,享太平之福祉,往來通好,共襄繁榮。
然爾等敵國,狼子野心,悖逆天道。竟敢無端戕害我大明使臣!我大明使臣肩負友好往來之使命,秉持和平善意,遠涉萬裏而至。
爾等卻視我天朝尊嚴如無物,以殘暴之行,傷我使者性命,此乃對我大明公然挑釁,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皇陛下,以天下為懷,豈容此等惡行猖獗。
今特命雄師百萬,戰將千員,即刻興師問罪,此一戰,非為貪功黷武,乃為正義而伸,為尊嚴而戰,為我慘死之使臣討還公道!
天兵所至,如雷霆震怒,江河決堤。
順我者,可保其宗廟社稷,子民安享太平,逆我者,必將玉石俱焚,國土化為焦土。
爾等若迷途知返,縛獻元兇,誠心請罪,尚可從輕發落。
若仍執迷不悟,負隅頑抗,休怪我大明軍隊刀兵無情,定讓爾等為所犯惡行付出慘痛代價!
望爾等速做抉擇,勿謂言之不預也。
三國剛剛收到那份言辭犀利、氣勢洶洶的討逆檄文沒多久,短短幾個時辰之後,竟然又傳來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
大明帝國的百萬雄師已然如狂風驟雨般殺將而來!
毫無疑問,眾人皆知這所謂的百萬大軍必定存在著誇張的成分,畢竟,要集結如此龐大數量的軍隊並迅速行軍至此,實在難以想象。
大明不可能為這點兒傾國之兵殺來,然而,此時此刻,誰還有心思去細究到底來了多少敵軍?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強敵壓境,他們根本無暇顧及這些細節,唯有匆忙地點齊兵馬,倉促應戰。
隻見徐達臨危不亂,他果斷地點起了駐守邊關的五萬精銳之師,並迅速整合了自己所帶來的二十萬大軍。
刹那間,二十五萬雄師匯聚一處,旌旗蔽日,軍威浩蕩。
隨著一聲令下,這支鋼鐵洪流便如猛虎下山一般,徑直衝入了三國的腹地。
一路上,大明軍隊勢如破竹,攻城略地,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強有力的抵抗。
而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也很簡單,三國方麵壓根兒就未曾料到大明的軍隊會來得如此神速!
這才僅僅過去數日而已,就算想要調集兵力前來抵禦,恐怕時間也是遠遠不夠的!
可如今,人家卻已如神兵天降一般殺到眼前,這怎能不讓人瞠目結舌、驚慌失措呢?
不過,事已至此,後悔與驚愕顯然已於事無補,三國一方隻得咬緊牙關,匆忙組織起防禦力量,試圖抵擋住大明軍隊那銳不可當的攻勢。
也不知道擋不擋得住。
反正大明是有準備而來,三國卻是匆匆迎戰。
更何況,此次領兵的可是徐達。
徐達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
東瀛那邊也傳來捷報,並讓朱雄英派兵來運送即將運迴來的金銀珠寶。
不到半年,三國被徐達揍得連爹媽都不認識了,連忙請降,再不抱有戰勝之希望。
人知道了自己和大明差距。
本來也沒這麽快的,但是朱雄英跟徐達說了,隻求快,辦法隨便用。
然後徐達到了邊關之後,先找邊關借了銀子。
給二十五萬大軍每人發了三個月的銀子。
接著,傳令三軍,殺一人賞銀一兩!
殺萬人封伯爵,殺十萬人封侯爵,前提是殺的是敵軍,而不是收不縛雞之力的百姓。
在金錢的魅力下,明軍作戰壓根無可匹敵。
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的。
但是徐達也有將令,不得濫殺百姓充數,違者格殺勿論,舉報有獎,包庇同罪。
徐達把這裏打下來之後,先把戰利品給了一部分邊關,當做還債。
緊接著才送迴朝廷。
雖然徐達答應了要賞錢,但是這個錢隻能由朱雄英來賞,徐達不能自己賞,徐達深知這個大忌。
而當徐達曆經風霜、凱旋而歸迴到京城後,朱雄英聽聞其捷報,龍顏大悅,當即豪爽地大手一揮,表示完全讚同徐達所呈報上來的豐厚封賞,並即刻下令讓戶部馬不停蹄地將賞賜發放下去。
與此同時,朱雄英更是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冊封魏國公徐達為東山王!
這一榮耀封號不僅彰顯了徐達卓越的功勳和崇高的地位,還賜予他象征無上權力與尊榮的加九錫殊榮。
一時間,朝堂上下皆為之震驚,眾人紛紛對徐達投去羨慕敬仰的目光。
但也知道,異姓王的時代來了。
緊接著,一道聖旨在宮中傳出,命燕王朱棣率領大軍遠赴東察合台汗國等三國交界之地坐鎮戍邊。
自此,朱棣將徹底告別北平,從原來的封地遷徙至這片新的疆土,這裏,往後便成為了朱棣的專屬領地。
朱雄英之所以當初毅然決然地廢除傳統的分封製度,其實有著深遠的考慮。
他深知若任由諸位皇族在國內各自坐擁封地,久而久之難免會因利益紛爭而起內訌。
於是,他心生妙計,想著將這些皇親國戚們統統向外分封。
畢竟,天下如此廣袤無垠,總需要朱家子弟前去鎮守方能令人安心。
即便日後有什麽變故,哪怕真到了最壞的地步,那也不過是自家鍋裏的肉爛掉罷了,總歸不會便宜外人。
朱棣莫名其妙的就又唄封出去了。
現在的朱棣:本王以前就在邊關,現在更是直接封關外去了,本王就那麽不受待見嗎?
以後的朱棣:還好還好,本王還在大明陸地上,不像二哥三哥他們全去海外了,大侄子對本王還是很不錯的,嘻嘻。
東瀛那邊的金銀更是幾十船的往迴運。
東瀛那邊的情況沒有什麽浪花,畢竟大家的重心都在這銀子上。
都在想著這筆銀子怎麽分。
倭奴私藏如此巨大的銀礦,肯定是狼子野心。
百官:如此狼子野心之徒,就算迴歸,也必然是個白眼狼,時刻想著噬主,滅了就滅了吧,不重要,我們還是聊聊這筆錢怎麽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