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看書複述。


    有關未來的曆史,早已深深刻入朱允炆的腦海中。


    “建文元年七月,也就是大約六個月後,四叔就會以‘清君側’為名,在北平誓師起兵,‘靖難之役’爆發。”


    “建文元年八月,朝廷派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北伐。燕軍與耿炳文所率朝廷大軍在真定展開激戰,燕軍最終獲勝。”


    “建文二年至三年,先後發生了白溝河之戰、東昌之戰、夾河之戰,雖然過程中形勢不利,但燕軍最終於建文四年六月,突破朝廷大軍長江防線,順利渡江。”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軍攻入南京城。穀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宮中起火,朕不知所蹤,四叔入城,成功奪了朕的皇位。”


    本來,從朱允炆說什麽“六個月後”開始,朱棣就覺得莫名其妙了。


    可沒想到,朱允炆居然像是未卜先知一般,不僅大致說出了所謂的“靖難之役”的關鍵節點,而且還說,四年後,他朱棣,竟然造反成功了?還奪了皇位?


    那神情言之鑿鑿,就好像朱允炆已經提前知道了朱棣即將要做的事。


    朱棣難以置信地盯著朱允炆,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麽。


    否認麽,這是事實,雖然是還在謀劃中的。


    承認吧,憑啥承認?


    姚廣孝和馬和,那就是更是驚呆了,此時腦子裏想的全是“這是真的麽”。


    “四叔就不好奇,朕是如何得知未來的?”


    “你……你是如何得知未來的?”


    朱棣向來慧眼如炬。


    在和姚廣孝對視一眼之後,從姚廣孝驚訝無比的眼神裏,朱棣終於確信,朱允炆並不像是在撒謊或者作偽。


    那麽,朱允炆能這麽說,在朱棣看來,大抵也就隻有一種可能性了。


    那就是,有比姚廣孝還要厲害的高人,能卜算未來!


    沒想到,朱允炆接下來的話,又讓朱棣當場愣住。


    “朕以上所言,既非虛妄,亦非卜算,而是原本曆史上就會發生的事。”


    “朕之所以知道這些,那是因為,朕,去了六百多年後的後世,親眼見過了曆史。”


    話已經說到這份兒上,沒有必要再藏著掖著。


    朱允炆朝著方孝孺點了點頭,方孝孺這才從袖子裏,拿出那本朱允炆從後世帶迴來的史書,遞給滿臉驚詫的朱棣。


    朱棣張大眼睛,仔細一看,那史書上赫然寫著兩個字——


    《明史》。


    ------


    龍舟之上,聊意正酣。


    即便是那幾艘圍在龍舟附近的小船,也看不出來有任何緊張的氣氛。


    反觀岸邊,則是另一幅大相徑庭的畫麵。


    大約百來個死士,在朱高煦的帶領下,正緊張兮兮地埋伏在蘆葦花叢中。


    一直守在碣石海域岸邊的朱高煦、朱高燧兄弟,已經等的心焦難耐,似乎他們麵臨的不是一次談判,而是一場一觸即發的大戰。


    “二哥。”


    朱高燧眺望著那碧海藍天上的龍舟,“父王都已經上船一個時辰了,為何還不下來?”


    “哼,”朱高煦臉色一沉,“定是那朱允炆又在大打感情牌,給父王灌迷魂湯。”


    “啊?那如何是好?若是父王中了朱允炆的緩兵之計,又該如何?上次從南京逃出來,我到現在還後怕呢,我可不想再經曆一遍虎口逃生。”


    朱高燧麵露恐懼。


    他甚至忍不住懷疑,父王會和朱允炆秘密達成什麽條件,比如送質子保藩位之類的。


    如果真是如此,父王是肯定不會派大哥朱高熾去的,畢竟那是燕王府世子。至於二哥,以他那深不可測的城府,恐怕也有辦法不去。


    那到時候,豈不就是自己要被派去南京為質了麽?


    盡管這一切都隻是朱高燧此刻的臆想,但是恐懼之下,他已經可以腦補出畫麵了。


    “那怎麽辦?”朱高燧看向朱高煦,“二哥一向足智多謀,一定有主意的對不對?”


    朱高煦見狀,頓時在心中不免對自己這個三弟嗤之以鼻。


    不就是造反麽?怕什麽?


    打贏了他朱高煦也有機會當皇帝,打不贏……就算打不贏也比坐以待斃強。


    “三弟莫慌。”


    朱高煦伸出手擋在眼眶上方,向海麵眺望,依稀可見那龍舟之上,有一個身著冕服的年輕人正在船上踱步,想必正是朱允炆。


    他又頓了頓,突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


    “二哥可是有了什麽主意?”


    朱高燧見朱高煦麵有喜色,遂好奇道。


    “三弟,你看,起風了。這龍舟是不是比一個時辰前父王剛登船時離岸邊更近些?”


    朱高燧先前還沒注意,經過朱高煦這麽一說,他頓時也觀察到了,在風力和洋流的作用下,龍舟的確比之前更加靠近岸邊。


    “還真是!二哥的意思是?”


    “若是隨我在此的是朱高熾,此計還不一定能成,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那個迂腐的家夥必定會橫加阻攔。但有三弟在,二哥很有信心一舉定乾坤。隻是不知,三弟有沒有膽子陪二哥做大事?”


    朱高燧一愣,旋即好像懂了朱高煦的言下之意。


    “二哥,莫非是想……”


    “沒錯!”朱高煦也不裝了,直截了當地說,“以我觀察,再過小半個時辰,龍舟會距離岸邊更近,到時候估計頂多也就三百多步(大約500米)之遙。”


    朱高燧臉色鐵青,明顯是被朱高煦的話嚇到。


    “你要刺殺皇帝?”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朱允炆迫害王叔,違背祖訓,無道在先,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可即便如此,三百步也太遠了吧,又有海風,二哥有信心一次射中嗎?若是一箭不中,反倒打草驚蛇,讓那朱允炆躲進船艙裏,可就難辦了!”


    “哈哈哈哈哈!”


    朱高煦仰天大笑,他拍了拍胸脯。


    “三弟你也太小看你二哥了,論文治,我或許比不上朱高熾,但說到武功,我們三兄弟,恐怕隻有我得了父王真傳。”


    朱高煦的話,倒也算不上吹牛。


    和喜歡經籍文學的朱高熾截然不同,作為朱棣的次子,後人眼中一生都在惦記著造反的朱高煦,自幼生性頑劣,喜歡舞刀弄槍,可謂是弓馬嫻熟,因此備受朱棣喜愛。


    但朱元璋卻不喜歡朱高煦,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認為朱高煦小小年紀言語輕佻,舉止魯莽,因此十分厭惡。


    老朱的眼光不可謂不火辣,很快,朱高煦就會做出驚人之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