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什麽?”


    寧野等了一會兒,見蘭陵王不言,方才笑了笑繼續說。


    “說不出來了吧?之前我們談過天命。你說北齊軍的士卒不是棋子,可在皇帝高緯以及那些為所欲為的王侯將相眼中,他們就是棋子,因為棋子是沒有自主權的,也是可以被犧牲的。”


    蘭陵王嘴巴微微張開,欲言又止。


    “你愛老百姓麽?真心實意愛你的那些士卒麽?”


    寧野繼續追問。


    “當然!”


    蘭陵王斬釘截鐵地迴答。


    “我知道,我高氏皇族對百姓不仁,也許校長說的對,那些人的確把士卒百姓當成爭權奪利的棋子,但我高長恭絕不是這種人!也不屑於和這種人為伍。”


    “所以你被鴆殺了呀。”


    寧野的話宛如平地驚雷。


    “你說什麽?”蘭陵王當即起身,難以置信地看著寧野。


    曆史上的他,竟然還是被皇帝殺了?!


    蘭陵王以為,他已經足夠韜光養晦了,為了減少陛下的猜忌,他甚至貪財自汙,為的就是降低自己在軍中的影響。


    為何陛下還是不肯放過他?


    “高緯不僅用毒酒殺了你,在你被殺前一年,也就是武平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高緯聽信讒言,將毫無防備的斛律光,誘入宮中殺害,其弟斛律羨等一同遇害,斛律家族滿門抄斬。”


    “不!這不可能!”


    蘭陵王連連搖頭,拒絕相信。


    “不信?不信你就自己看吧。”


    寧野將擺在桌上的《北齊書》遞給蘭陵王,北齊曆史很短,因此書卷並不厚。蘭陵王一目十行,很快就看完了。


    “豈會如此?豈會如此!”


    蘭陵王看到史書上記載,曆史上的他在臨死前說的那句話“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鳩也”,不禁淚流滿麵。


    寧野見時機已到,便將心中準備已久的問題問了出來。


    “現在,蘭陵王,請誠實地迴答我,知道曆史的你,接下來到底是忠於陛下,還是忠於人民?“


    對於早已習慣沒有皇帝的現代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


    而對於三綱五常觀念早已深入骨髓的古人而言,這更加不是一個問題。


    就拿趙頊來舉例,他作為皇帝,大概率希望臣民忠於自己。


    但是,再進一步,如果你問趙頊,臣民忠於你,那你又忠於誰?恐怕這個問題,趙頊不一定能迴答上來。或者說,即便他能迴答,也無非是「忠於大宋」這樣冠冕堂皇的話。


    不過,就像前文列舉過文彥博說皇帝與士大夫治天下的例子(見第31章),趙頊其實是個挺有「民本思想」的帝王。


    不然,一心想要變法圖強的趙頊,又豈會因為鄭俠進《流民圖》,就長籲短歎,徹夜難眠,第二天臨朝,立刻罷去方田、保甲、青苗諸法,甚至連王安石也被罷相?


    “《孟子·盡心下》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你們肯定都知道。”


    寧野用古人熟悉的話切題。


    “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皇帝,自古以來也沒幾個,不外乎漢文帝劉恆、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宋仁宗趙禎等人,而且也隻是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民貴君輕。”


    漢文帝劉恆在位時,多次下詔減免田租,“漢文帝十三年除田租”雖然學術界對免除田租的年限存疑,但漢文帝是個仁德之君幾乎是共識。


    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減稅賦,推均田,讓百姓有田可耕,因此有貞觀之治。


    作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更是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開啟了“仁宗盛治”。《宋史》讚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但是,放眼曆史,更多的帝王,還是把百姓當棋子。


    至少在寧野看來,秦皇漢武,於國家社稷自然功莫大焉,堪稱千古一帝,但實事求是地說,那些撐起宏大敘事的無數個體,也不應該被忽視。


    元代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王朝無論興盛還是衰亡,給百姓帶來的都是苦難。


    但是,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的必經環節,這段時期又很難直接跳過。


    別忘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而寧野之所以問蘭陵王是忠於陛下還是忠於人民這個問題,也是希望蘭陵王考慮清楚,接下來到底要選擇哪條路。


    作為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之一,魏晉南北朝持續了將近370年。


    戰亂頻繁、社會動蕩,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苦難和不安。


    隋朝雖然一統天下,但也是個短命王朝。


    更不用說,隋煬帝濫用民力,攪得天下再次大亂,好不容易一統寰宇,結果又戰亂四起。


    當真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從蘭陵王被殺(公元573年)到貞觀之治開始(公元627年),還有54年,而咱們的天策上將李世民,也還要26年(公元599年)才會出生。


    如果蘭陵王能夠早點結束戰火,統一全國,老百姓也能早些過上好日子。


    說不定,將來蘭陵王的兒子,還能找李世民來輔佐。


    有提前知曉曆史的蘭陵王自幼悉心教導,還怕他兒子駕馭不了李世民?兄友弟恭,從娃娃抓起。


    從私心來說,寧野當然希望蘭陵王能站出來。


    相信這也是係統選擇蘭陵王,作為時代代表之一的原因。


    在寧野看來,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正如他之前對古人們說的,中國非一家一姓之中國,而是千千萬萬華夏兒女之中國。


    “怎麽都不說話?看來,這個問題很難迴答?”


    寧野調侃地問了一句。


    不隻是蘭陵王久久沒有迴應,便是置身事外的趙頊,也難得沉默了。


    趙頊沒迴答,是因為他自己就是皇帝,這讓他無法真正站在一個老百姓的視角。而蘭陵王沒迴答,純粹是因為他的內心在掙紮,高緯不僅是北齊的皇帝,更是蘭陵王的堂弟。


    君臣大義、親情血緣,沒那麽容易斬斷。


    如果蘭陵王果真像李世民那樣果決,他早就造反自己當皇帝了,又豈會頂著赫赫戰功被鴆殺都不反抗?


    良久,蘭陵王終於開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