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條路就是造反。


    要救宋,先反動。土地又不會憑空長出來,要想真正實行人民戰爭,擺在王堅和釣魚城守將麵前的選擇很殘酷。


    這個建議,是王堅的副手張玨,在完整聽完冉氏兄弟匯報後,茅塞頓開,提出的應對時局的策略。


    王堅一開始聽到張玨說隻有造反才能救國,嚇了一跳,若不是他了解張玨,又有曆史材料佐證,他差點以為張玨被蒙元策反了。


    “將軍。”


    張玨當然知道自己在說什麽,他頓了頓,思慮再三,終於還是堅持己見。


    “未來二十年的曆史已經證明,舊宋死路一條。”


    得知趙昺等人打算在二十年後建立新宋,張玨第一個表態支持。


    “盡管舊宋之路山窮水盡,我等亦可在保持忠心的前提下,深入山林開辟抗元根據地,發動百姓……”


    與其說王堅試圖說服張玨,不如說他其實是在說服自己。


    “將軍!世上豈有雙全法。如今掌握土地者三,一曰朝廷、一曰蒙元、一曰投降蒙元的土豪劣紳。我等若不反,不自己掌握土地,何來田地分給百姓?又如何打造出一支真正的大宋人民軍隊?”


    張玨的話說動了冉璡和冉璞。


    他們倆在後世受到寧野的精神思想洗禮,又見後世強大如斯,內心深處早就自認為是新宋的臣民了,按時間順序來看的話,他們甚至可以說是新宋元老。


    王堅僅僅猶豫了一小會兒,終於在三人齊心下,同意造反。


    不過,造反的目的不是改朝換代,而是為大宋保留基本盤。


    另外,考慮到蒙古大汗蒙哥即將抵達釣魚城,王堅遂決定,等按曆史原貌殺死蒙哥再執行造反大計。


    此時,張世傑聽到冉氏兄弟匯報他們之前定下的策略,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趙頊。趙昺他自然有信心說服,可趙頊就未必了。


    趙頊肯定也聽到了他們的談話,好在,他沒有說什麽。


    冉氏兄弟見趙頊這個北宋神宗皇帝都默許了他們造大宋的反,當即信心大增。


    其實,趙頊此時內心深處五味雜陳。


    作為大宋的有為之君,看到後人被韃虜逼迫到不得不為了保宋而反宋,你叫他怎麽想,除了想著迴去之後更加勵精圖治,堅定把變法執行到底,趙頊還能如何?


    可是,變法到底要怎麽搞,趙頊卻還沒有想好。


    雖說他已經在藏書閣看過宋史,知道了變法失敗的具體過程,也知道了曆史上的自己即將在熙寧八年複用王安石為相。


    但王安石,還是那個能讓他毫不猶豫不管說什麽都會支持的先生麽?


    知道了曆史走向的趙頊,著實沒有信心。


    可除了王安石,還有誰能扛起變法大旗?難道真要他自己像曆史上那樣,在王安石再次罷相後,從幕後走到台前,親自組織變法?


    趙頊不想太操勞。


    曆史上的他憂鬱而逝,趙頊不打算再重蹈覆轍。


    畢竟,王安石雖然用人不當,但起碼忠心、能力、人品都沒問題,隻要思想能再進步進步,性格上不要那麽執拗,說不定,王安石自己就能改良新法。


    趙頊這麽想也沒錯。


    要論全才覆蓋度和知識結構,據說放眼整個華夏史,王安石都稱得上是t0段位級別的人物。


    一念及此,趙頊又動了把到後世來的事迴去後告訴王安石的心思。


    趙頊還想再多活五十年,活到遼朝被滅,活到金人南下,不,到時候還有沒有金人都不一定了。知道遼朝覆滅也就幾十年的事,趙頊頓時不急了。


    從見過後世地圖的那一刻起,趙頊決定要收迴的,就不再僅僅隻是燕雲十六州。


    趙頊想留給後世子孫一個遠邁漢唐、疆域遼闊的大宋,一個不再被後人恥笑而是讓後人為他的文治武功引以為傲的大宋。


    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而且在趙頊看來隻能是──


    他要好好活著,就像寧野說的,真正用他漫長的一生為新法奮鬥。


    說完了新宋君臣的事,趙頊和蘇軾看向寧野,很明顯,北宋君臣也想從後世取取經。


    “寧弟,咱們變法之事,你看為兄……”


    趙頊開始套近乎了。


    寧野剛把碗裏的飯吃完,見趙頊碗裏卻幾乎沒怎麽動,他就知道趙頊急了。


    不過,在得知靖康恥後還能忍兩天,直到現在才重新發問,也真是難為趙頊了。


    “趙哥,你先把飯吃完,而且保證此後日日三餐按時吃,還要多多運動,我就答應幫你想辦法。”


    寧野也是真沒想到,他居然還要勸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成年人吃飯和運動。


    誰讓他現在有個大宋皇帝當兄弟呢。


    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這個家離了他真的不行。


    趙頊聽到寧野終於明確表態要為他想辦法,當即喜笑顏開,拿起筷子就是一頓猛炫,剛來時的皇家矜持,早就不知道拋到哪裏去了。


    見到此情此景,寧野頓時忍俊不禁。


    他這位趙哥,也是個為了大宋至情至性的人。


    趙頊一邊吃,寧野一邊說,“變法之道,貴在持久,而不是隻爭朝夕之功。趙哥,我問你,自熙寧二年你支持王安石變法以來,你們一共出台了多少政策法令?頻率如何?”


    “唔……”


    趙頊一愣,顯然是完全沒想到,寧野會問他這個問題。


    仔細思考後,他一邊迴想,一邊迴答。


    “熙寧二年,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頒布青苗法,十一月實行農田水利法。”


    這速度,堪稱每隔兩個月就要出台一項全新法令。


    不僅如此,王安石實行青苗法節奏快到飛起,有說法稱其隻在京東、淮南、河北三路試行了三個月便推廣全國。


    “熙寧三年,三月改革貢舉法,十二月頒行保甲法 。”


    “熙寧四年,十月實行免役法,在太學實行三舍法。”


    “熙寧五年,三月實行市易法,五月實行保馬法,八月實行方田均稅法。”


    “熙寧六年,七月實施軍器監法。”


    趙頊介紹變法政策的時候,扶蘇和劉據都驚呆了,即便是他們那兩位千古一帝的父皇,也未必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連續頒布施行這麽多的法令。


    這該遭遇多大的阻力,又需要多少勇氣、決心和推行的力量?


    扶蘇和劉據,一邊佩服趙頊,一邊又為趙頊擔心。


    趙頊卻明顯沉迷於他的這套“宏大敘事”中不可自拔,甚至還認為,他和王安石能迅速出台這麽多法令,恰恰說明他們三不畏,說明他們是真心實意要變法中興大宋的。


    可讓趙頊萬萬沒想到的是,寧野卻苦笑著搖了搖頭。


    “怎麽了寧弟?是有何不妥麽?”


    趙頊一時沒有反應過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