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誰在那裏?”


    “我乃郭威!”


    在月色的映照下,大家漸漸看清了這位武將的樣貌。


    隻見那武將眉似濃墨之劍,直插鬢角,威嚴盡顯。眼不大卻深邃,目光如炬,能嚇破敵膽。胡須濃密且整齊,隨風而動,豪邁非凡。


    虎背熊腰,威風凜凜。


    頭戴炙焰盔,盔頂紅纓隨風飄動,宛如燃燒的火焰。身穿炎龍鱗甲,鋥亮奪目,甲片緊密相扣,猶如龍鱗附體。腳踏雲紋靴,靴筒上雕刻著如雲卷般的精美花紋,線條流暢而靈動,仿佛真有雲朵繚繞其間。


    “父親!”


    柴榮忽然大唿,衝上前去一把抱住了郭威。


    “柴榮,好樣的。政治上:整頓朝綱,選賢任能,修訂刑律。軍事上:整頓禁軍,南征北戰,打垮了割據勢力。高平之戰,西征後蜀,三征南唐,北伐遼國,全都是可歌可泣的驕人戰績。經濟上減負促農,鼓勵商業。還修浚邊防,編修兵書,製定統一天下的大計。可以稱得上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了。”


    “若說明君,我認為您才是第一名君。您選賢任能,整頓吏治。提倡節儉,減輕賦稅,讓大周的國力快速上升,才有了我以後征戰四方,平定天下的基礎。”


    柴榮謙虛的說。


    “隻可惜你命太短了,如果老天爺能讓你多活上十年,這個天下肯定是姓柴的。”


    郭威道。


    “別在那裏煽情了,郭威你這亂臣賊子,篡我後漢江山,拿命來!”


    劉知遠很不服氣的拔出佩劍就劈向郭威。


    郭威也拔出寶劍,隻是一招就把劉知遠給製服了。


    “劉知遠,你殺幽州無辜百姓一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你失去仁德,失去信用,失去法製,何以守國?”


    劉知遠冷笑道:“哼,當年你以抵禦契丹為名,誆騙出軍隊,黃旗加身,篡我後漢政權。可你應該也沒想到後麵也有一個趙匡胤,也同樣借著出兵征討契丹的名義,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了你後周的天下吧。哈哈哈。這真是報應啊,報應!”


    柴榮笑著說:“天下,豈能是一家之天下,它既不姓劉,也不姓郭,更不姓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縱觀我華夏曆史數千年,我們這些所謂的帝王,隻不過是這滾滾曆史長河中被選中的那個,帶著曆史使命來的那個人。從三皇五帝,到現如今的宋真宗趙恆皆是如此。既然元郎(趙匡胤的字)能奪得天下,那必然是天命所歸。他能謀善斷,用兵如神。驅強虜,平諸亂,建宋之基。以杯酒釋兵權之智,增強中央的權力,消藩鎮武將之患。政通人和,終定江山,一統華夏之大半,解民於倒懸,功莫大焉。然縱觀其一生,功業卓著,開宋之盛世,實乃一代英主。對於陳橋兵變,我柴榮不恨他!因為是曆史選擇了他!”


    聽完柴榮的話,五代君王均無言以對,巨大的殿堂裏,安靜的可怕。


    朱溫忽然說:“不對啊,我們不是來問宋真宗趙恆問題的麽?怎麽跑題了?”


    “對啊,我們是來討論宋朝功過的,怎麽我們自己撕起來了?”


    李存勖叫道。


    劉知遠惡狠狠的看著趙恆問道:“趙恆,我來問你,於闐之事,你打算如何處理?是當縮頭烏龜?還是出兵支援?”


    李嗣源怕嚇到趙恆,馬上阻攔劉知遠道:“劉知遠,你不要嚇到孩子了。”


    李存勖說:“李嗣源,你是個寬容仁愛的人,但這件事,事關天下一統,和華夏尊嚴。請你不要過於袒護他。”


    李存勖說:“是啊,契丹也好,黨項也罷,甚至是鮮卑,羌人,沙陀,那都是我華夏內部的事情。現如今,中東的勢力又卷土重來了。他們支持了喀剌汗王朝,正在對於闐發動戰爭。他們信奉擴張政策,要消滅佛教,薩滿教,道教,儒教,他們要讓所有的人都信奉伊斯蘭教。正在對我華夏文明發起巨大的挑戰我們能不管不顧麽?”


    柴榮問趙恆:“侄兒,我五代君王皆認為應該出兵於闐,把唐代那場沒有打完的戰爭劃上一個句號,讓中東人知道,我華夏才是戰鬥民族!”


    聽完此番話,趙恆默然,呆若木雞。


    李存勖看著趙恆問旁邊的郭威道:“這小子,該不會被嚇傻了吧!怎麽連一個屁都不敢放出來呢?


    李存勖的這番話,讓處於高位的秦皇漢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都忍不住的發出了笑聲,三皇五帝倒是一臉嚴肅。


    郭威說:“帝王,那是強者的遊戲,你如果不是這塊料,就快快讓出龍椅,讓有能力的上去。不要誤了天下大事。”


    李存勖厲聲道:“為君王者就該有,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至此敢爭先的氣魄,瞅瞅你那慫樣,毫無君王的氣質。”


    李存勖的話,又讓秦皇漢武等帝王爆發出了譏笑。


    柴榮說:“侄兒,你告訴我,你打算怎麽做?”


    趙恆穩了穩心神,堅定的說:“不要發兵和喀喇汗國爆發衝突!”


    趙恆此話一出,曆代的君王們爆發出了強烈的爭議和質疑。


    秦始皇說:“若朕在,定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華夏!血不流幹,誓不休戰! ”


    漢武帝說:“寇可為,我複亦為;寇可往,我複亦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唐太宗李世民說:“果然是膽小如鼠,怪不得隻得半壁江山!”


    聽完秦皇漢武、以及唐太宗的話。


    宋真宗趙恆,還是默不作聲!


    堯帝說:“大家不要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在曆史的演進中。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難免會有摩擦和衝突。難道都要靠武力來解決麽?”


    舜帝說:“是啊,我們的文明之所以能夠五千年來不間斷,靠的可不僅僅是武力啊!還有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包容。我們善於吸收他們優秀的文化元素,同時也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出去。這種包容和融合的特性使中華文明不斷豐富和發展,增強了自身的生命力。”


    大禹說:“融合也好,包容也罷,那是建立在和平的前提之下的。若他們膽敢亮出馬刀和弓箭,那我們就必須拿出弓弩和長戟了。”


    顓頊說:“我建議出兵於闐,挫一挫這幫中東人的銳氣。文明是需要融合和包容,但在你死我活的時候,那就不得不發生一點碰撞了。”


    大禹和顓頊的話得到了多數君王的認可,但是也有不少人反對,大家開始小聲的辯論起來了。


    黃帝輕輕咳嗽了一聲,殿堂安靜了。


    黃帝說:“趙恆,你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拒絕支援於闐麽?”


    麵對黃帝和曆屆君王的質問,趙恆會怎麽迴答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群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桑樹下的糞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桑樹下的糞球並收藏北宋群英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