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貝多芬》第 542 話
“專注探討一切音樂話題,這裏是《唯有你不知》。”
宇進對著鏡頭微微鞠躬,《唯有你不知》節目正式開始。
“在倫敦格蘭披治二輪賽即將收官之際,讓我們一同探討樂團大賽的走向。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來自日升娛樂的代表,樋村秀先生,歡迎您。”
“您好,很高興來到這裏。”
兩人輕輕點頭致意。
“為了讓不太了解的觀眾朋友們有所認識,我先簡要介紹一下樋村秀先生。”
隨著宇進的話音,樋村秀的履曆出現在屏幕上。
“十六歲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首席,畢業之際即入職日本最大唱片公司雷克斯頓,僅用五年便晉升為總製作人,其足跡遍布日本、歐洲及美洲等地,成就廣受讚譽。”
樋村秀略帶靦腆地笑了笑。
“之後發掘了貝貝,逐漸從單純的製作人轉型為經紀人與企業家,是嗎?”
“是的。”
“如今創立了眾多藝人都渴望合作的日升娛樂,現擔任貝貝基金會理事以及世界古典音樂協會顧問等職務,據說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在音樂之外,您還精通多門語言?”
“日語、英語、德語、法語、中文、漢語、波蘭語、西班牙語、俄語、意大利語,這些都沒什麽問題。”
宇進露出些許驚訝的神情,展示著樋村秀所擁有的語言資格證書。
“……說實話,真令人難以置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哈哈,因為需要的時候就去學習,不知不覺就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真是謙遜的迴答。那麽,站在古典音樂複興前沿的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局勢呢?”
“我認為目前柏林愛樂、洛杉磯愛樂以及維也納愛樂三足鼎立的局麵仍將持續。”
“樋村先生也這樣認為啊。那麽首輪比賽中表現出色的樂團為何後續乏力呢?”
“我想或許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
“需求發生了變化?請您詳細說說。”
“與過去單純演奏和消費經典曲目不同,如今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渴望並準備接納新作品。在這方麵,能夠自主創作曲目的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就占據了優勢。”
“確實如此。畢竟這三個樂團的指揮貝貝、阿裏爾·揚斯、阪本龍一都是出色的作曲家。”
“沒錯,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阪本老師所說。”
“原來如此。”
“時代快速變遷,音樂消費者的模式也日益多樣化。比如,有人會花費時間前往音樂廳專注欣賞音樂,但也有人無法做到。”
“確實,無法做到的人可能更多。”
“大家都很忙碌且疲憊,因此更傾向於選擇能在家中通過網絡便捷收聽的方式。而且下班後為了更充實地利用時間,常常會同時進行多項活動。這時,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就成為了很好的元素。比如在閱讀或玩遊戲時也可以聆聽。”
“確實難以做到深度欣賞,但有這種可能。”
“是的,這很重要。貝貝能如此備受喜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一點。”
“請您進一步解釋一下。”
“阪本老師和貝貝將其稱為輕鬆的音樂,而我們業內人士則稱之為線條粗獷的音樂。即便在專注於其他行為時,憑借其簡單而強烈的主題,也能讓人很好地感知,這正是當下消費者所需要的。”
“聽您這麽一說,好像確實如此。貝貝的音樂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是的。雖然在其他方麵存在差異,但至少在旋律清晰這一點上,阪本老師和阿裏爾·揚斯的作品也有共通之處。”
“現在有些清晰了。滿足當下人們音樂消費模式以及對新曲渴望的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自然占據優勢,反過來說,表現不佳的其他樂團則未能做到這一點,對吧?”
“是的,時代變了,就像萊登沙夫特所說。”
樋村點頭,補充解釋道。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至少那些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派的音樂家們的作品仍然有需求。若忽視這一點,可能會失去長久以來積累的忠實樂迷。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都能在老粉絲和新粉絲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所以才能取得成功。”
“原來如此,您也提到了堅守傳統是有價值的。在古典音樂中,如果要有古典的韻味,有些東西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正在舉辦格蘭披治比賽的倫敦交響樂團。”
樋村再次點頭。
“目前舉辦格蘭披治比賽的倫敦交響樂團綜合排名暫列第十一。考慮到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時期及以前,這確實有些慘淡,他們明天的演出能逆襲嗎?”
樋村稍作思考,慎重地開口。
“在迴答之前,有一點需要先明確。”
“需要先明確的事?”
“是的。實際上,能夠晉級樂團大賽決賽本身就足以證明其實力與支持度,畢竟這是全球前十二的樂團。”
宇進點頭表示讚同樋村的話。
“與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時期相比,雖然相對優勢有所下降,但作為仍擁有眾多粉絲的樂團,這一點並未改變,對吧?”
“是的。”
劃清界限後,樋村開始直言不諱地批判倫敦交響樂團。
“然而,與排名靠前的樂團相比,其支持度較低也是事實。但我認為這並非倫敦交響樂團本身的問題,因為其成員並沒有流失或變動。”
“那麽……”
“是的,我認為倫敦交響樂團的問題出在雷蒙·多內克指揮身上。”
## 指揮寄望,賽場風雲
倫敦格蘭披治二輪賽最後一天。
演出前,雷蒙·多內克對團員們叮囑道。
“諸多媒體都提及了我們的低迷。”
雷蒙·多內克看著相伴四五年的團員們,堅定地說。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你們有多優秀,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們堪稱卓越,毫無不足。”
團員們紛紛點頭。
雖有過短暫動搖,但此刻已下定決心全力以赴。
“讓我們去奉獻最精彩的演奏,我們是最棒的。”
雷蒙·多內克的鼓勵為略顯沉悶的倫敦交響樂團注入了活力。
這雖是模仿演出前威廉·富爾特文格勒激勵方式的舉動,但已足夠。
“你們是最棒的。”
大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充滿信心的話語,在雷蒙·多內克還是團員時,曾給予他巨大的力量。
得到敬仰之人的認可所帶來的安心感與自信心,讓雷蒙·多內克和當時的柏林愛樂樂團成員們真正成為世界頂級的演奏者。
不僅如此。
出於對最完美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效仿與追隨。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認可雷蒙·多內克為接班人,團員們也將他視為領袖。
登上舞台。
做好準備的雷蒙·多內克懷著這或許是最後一場演出的覺悟,迎接觀眾。
演奏開始。
台下的富爾特文格勒在為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奏驚歎之餘,也難掩心中的惋惜。
“雷蒙。”
畢竟他們曾相伴三十年,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d 大調,其根基源於他們的導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
通過強弱調控展現出的充沛情感表達以及為增強效果而使用的頓音,都與導師如出一轍。
從這進一步發展了導師演奏風格的表現中,富爾特文格勒能深切感受到雷蒙·多內克對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敬重。
同時,他也瞬間意識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已無法挽迴。
“這個愚蠢的家夥。”
富爾特文格勒為此深感痛惜。
雷蒙·多內克的表現堪稱卓越。
從他當下的演奏可以看出,他已接近 20 世紀 90 年代初就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的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當時的水準。
他雖擁有如此實力,卻因對導師過度的敬重而磨滅了自身作為音樂家的個性。
一心想成為威廉·富爾特文格勒二世的雷蒙·多內克的這份執著,成為了他的局限。
“老師難道不想讓他成為接班人嗎?為何他不明白呢?”
演奏完成度極高。
但對於知曉雷蒙·多內克與威廉·富爾特文格勒過往的人而言,卻隻覺悲哀。
傳奇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在 21 世紀初察覺到逐漸衰退的柏林愛樂樂團需要新的變革。
演奏、舞台、架構。
並非存在缺陷。
隻是與變化的時代不相契合。
富爾特文格勒毫不猶豫地對那些完美的慣例以及曾鑄就輝煌的一切進行變革。
在尋找接班人時。
他並非期望找到延續自己音樂風格之人,而是渴望能引領柏林愛樂樂團邁向新時代的領導者。
貝貝。
這讓雷蒙·多內克難以接受。
因他對富爾特文格勒無比敬重,試圖模仿、超越,卻發現導師更青睞他人。
多年的努力在瞬間化為泡影。
王者所鑄就的無數功績僅成為曆史,看著他們共同築起的壁壘崩塌,雷蒙·多內克陷入了絕望與被背叛的痛苦之中。
“愚蠢的家夥。”
通過電視觀看樂團大賽的威廉·富爾特文格勒歎息道。
首位弟子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d 大調演奏竟與他最初登台指揮時如出一轍。
不,甚至更為出色。
正因如此,才更覺惋惜。
擁有無人能及的天賦,付出不懈努力使技藝登峰造極,卻仍不願走出自己的陰影。
“難道一直努力就隻是為了這個結果?”
若雷蒙·多內克的指揮隻是對導師敬重與尊崇的表達。
富爾特文格勒寧可他對自己心懷怨恨。
這位傑出的音樂家一味追隨威廉·富爾特文格勒而非展現自我,實在令人惋惜。
“你的極限難道就隻是如此?”
雷蒙·多內克將導師視為完美無缺的理想典範。
而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即便年事已高,仍不願承認自身的局限。
滿足於現狀之時,便是進步終止之日。
曾期望弟子憑借自身驕傲不斷前行的導師,更希望他能超越自己。
如此,終有一日可平等相待,攜手共進。
如今關係已無法挽迴。
至少希望他能在遠方繼續自己的音樂之路。
相伴近三十年最值得信賴的弟子,卻最終被盲目的情感所左右,令人失望。
富爾特文格勒閉上眼睛,緩緩搖頭。
他已無法再麵對這令人痛心之事。
於是在拿起遙控器的瞬間。
曲風突變。
原本細膩獨奏的小提琴之後,樂團以從未有過的力量重複主題。
小提琴再次清晰奏響自己的旋律。
樂團則如迴應般強勁奏響,二者似在爭鬥,展開一場激烈的音樂對抗。
這著實是大膽的編曲。
倫敦交響樂團在第三樂章的演奏與此前截然不同。
更為熾熱。
更為迫切。
這場演奏。
相比單純模仿富爾特文格勒的作品,更彰顯出富爾特文格勒風格的精髓,響徹四方。
“專注探討一切音樂話題,這裏是《唯有你不知》。”
宇進對著鏡頭微微鞠躬,《唯有你不知》節目正式開始。
“在倫敦格蘭披治二輪賽即將收官之際,讓我們一同探討樂團大賽的走向。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來自日升娛樂的代表,樋村秀先生,歡迎您。”
“您好,很高興來到這裏。”
兩人輕輕點頭致意。
“為了讓不太了解的觀眾朋友們有所認識,我先簡要介紹一下樋村秀先生。”
隨著宇進的話音,樋村秀的履曆出現在屏幕上。
“十六歲考入東京藝術大學首席,畢業之際即入職日本最大唱片公司雷克斯頓,僅用五年便晉升為總製作人,其足跡遍布日本、歐洲及美洲等地,成就廣受讚譽。”
樋村秀略帶靦腆地笑了笑。
“之後發掘了貝貝,逐漸從單純的製作人轉型為經紀人與企業家,是嗎?”
“是的。”
“如今創立了眾多藝人都渴望合作的日升娛樂,現擔任貝貝基金會理事以及世界古典音樂協會顧問等職務,據說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在音樂之外,您還精通多門語言?”
“日語、英語、德語、法語、中文、漢語、波蘭語、西班牙語、俄語、意大利語,這些都沒什麽問題。”
宇進露出些許驚訝的神情,展示著樋村秀所擁有的語言資格證書。
“……說實話,真令人難以置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哈哈,因為需要的時候就去學習,不知不覺就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真是謙遜的迴答。那麽,站在古典音樂複興前沿的您,如何看待當下的局勢呢?”
“我認為目前柏林愛樂、洛杉磯愛樂以及維也納愛樂三足鼎立的局麵仍將持續。”
“樋村先生也這樣認為啊。那麽首輪比賽中表現出色的樂團為何後續乏力呢?”
“我想或許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
“需求發生了變化?請您詳細說說。”
“與過去單純演奏和消費經典曲目不同,如今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渴望並準備接納新作品。在這方麵,能夠自主創作曲目的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就占據了優勢。”
“確實如此。畢竟這三個樂團的指揮貝貝、阿裏爾·揚斯、阪本龍一都是出色的作曲家。”
“沒錯,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阪本老師所說。”
“原來如此。”
“時代快速變遷,音樂消費者的模式也日益多樣化。比如,有人會花費時間前往音樂廳專注欣賞音樂,但也有人無法做到。”
“確實,無法做到的人可能更多。”
“大家都很忙碌且疲憊,因此更傾向於選擇能在家中通過網絡便捷收聽的方式。而且下班後為了更充實地利用時間,常常會同時進行多項活動。這時,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就成為了很好的元素。比如在閱讀或玩遊戲時也可以聆聽。”
“確實難以做到深度欣賞,但有這種可能。”
“是的,這很重要。貝貝能如此備受喜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一點。”
“請您進一步解釋一下。”
“阪本老師和貝貝將其稱為輕鬆的音樂,而我們業內人士則稱之為線條粗獷的音樂。即便在專注於其他行為時,憑借其簡單而強烈的主題,也能讓人很好地感知,這正是當下消費者所需要的。”
“聽您這麽一說,好像確實如此。貝貝的音樂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是的。雖然在其他方麵存在差異,但至少在旋律清晰這一點上,阪本老師和阿裏爾·揚斯的作品也有共通之處。”
“現在有些清晰了。滿足當下人們音樂消費模式以及對新曲渴望的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自然占據優勢,反過來說,表現不佳的其他樂團則未能做到這一點,對吧?”
“是的,時代變了,就像萊登沙夫特所說。”
樋村點頭,補充解釋道。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至少那些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派的音樂家們的作品仍然有需求。若忽視這一點,可能會失去長久以來積累的忠實樂迷。柏林、洛杉磯和維也納都能在老粉絲和新粉絲之間取得良好平衡,所以才能取得成功。”
“原來如此,您也提到了堅守傳統是有價值的。在古典音樂中,如果要有古典的韻味,有些東西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正在舉辦格蘭披治比賽的倫敦交響樂團。”
樋村再次點頭。
“目前舉辦格蘭披治比賽的倫敦交響樂團綜合排名暫列第十一。考慮到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時期及以前,這確實有些慘淡,他們明天的演出能逆襲嗎?”
樋村稍作思考,慎重地開口。
“在迴答之前,有一點需要先明確。”
“需要先明確的事?”
“是的。實際上,能夠晉級樂團大賽決賽本身就足以證明其實力與支持度,畢竟這是全球前十二的樂團。”
宇進點頭表示讚同樋村的話。
“與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時期相比,雖然相對優勢有所下降,但作為仍擁有眾多粉絲的樂團,這一點並未改變,對吧?”
“是的。”
劃清界限後,樋村開始直言不諱地批判倫敦交響樂團。
“然而,與排名靠前的樂團相比,其支持度較低也是事實。但我認為這並非倫敦交響樂團本身的問題,因為其成員並沒有流失或變動。”
“那麽……”
“是的,我認為倫敦交響樂團的問題出在雷蒙·多內克指揮身上。”
## 指揮寄望,賽場風雲
倫敦格蘭披治二輪賽最後一天。
演出前,雷蒙·多內克對團員們叮囑道。
“諸多媒體都提及了我們的低迷。”
雷蒙·多內克看著相伴四五年的團員們,堅定地說。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你們有多優秀,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你們堪稱卓越,毫無不足。”
團員們紛紛點頭。
雖有過短暫動搖,但此刻已下定決心全力以赴。
“讓我們去奉獻最精彩的演奏,我們是最棒的。”
雷蒙·多內克的鼓勵為略顯沉悶的倫敦交響樂團注入了活力。
這雖是模仿演出前威廉·富爾特文格勒激勵方式的舉動,但已足夠。
“你們是最棒的。”
大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充滿信心的話語,在雷蒙·多內克還是團員時,曾給予他巨大的力量。
得到敬仰之人的認可所帶來的安心感與自信心,讓雷蒙·多內克和當時的柏林愛樂樂團成員們真正成為世界頂級的演奏者。
不僅如此。
出於對最完美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效仿與追隨。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認可雷蒙·多內克為接班人,團員們也將他視為領袖。
登上舞台。
做好準備的雷蒙·多內克懷著這或許是最後一場演出的覺悟,迎接觀眾。
演奏開始。
台下的富爾特文格勒在為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奏驚歎之餘,也難掩心中的惋惜。
“雷蒙。”
畢竟他們曾相伴三十年,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d 大調,其根基源於他們的導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
通過強弱調控展現出的充沛情感表達以及為增強效果而使用的頓音,都與導師如出一轍。
從這進一步發展了導師演奏風格的表現中,富爾特文格勒能深切感受到雷蒙·多內克對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敬重。
同時,他也瞬間意識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已無法挽迴。
“這個愚蠢的家夥。”
富爾特文格勒為此深感痛惜。
雷蒙·多內克的表現堪稱卓越。
從他當下的演奏可以看出,他已接近 20 世紀 90 年代初就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的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當時的水準。
他雖擁有如此實力,卻因對導師過度的敬重而磨滅了自身作為音樂家的個性。
一心想成為威廉·富爾特文格勒二世的雷蒙·多內克的這份執著,成為了他的局限。
“老師難道不想讓他成為接班人嗎?為何他不明白呢?”
演奏完成度極高。
但對於知曉雷蒙·多內克與威廉·富爾特文格勒過往的人而言,卻隻覺悲哀。
傳奇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在 21 世紀初察覺到逐漸衰退的柏林愛樂樂團需要新的變革。
演奏、舞台、架構。
並非存在缺陷。
隻是與變化的時代不相契合。
富爾特文格勒毫不猶豫地對那些完美的慣例以及曾鑄就輝煌的一切進行變革。
在尋找接班人時。
他並非期望找到延續自己音樂風格之人,而是渴望能引領柏林愛樂樂團邁向新時代的領導者。
貝貝。
這讓雷蒙·多內克難以接受。
因他對富爾特文格勒無比敬重,試圖模仿、超越,卻發現導師更青睞他人。
多年的努力在瞬間化為泡影。
王者所鑄就的無數功績僅成為曆史,看著他們共同築起的壁壘崩塌,雷蒙·多內克陷入了絕望與被背叛的痛苦之中。
“愚蠢的家夥。”
通過電視觀看樂團大賽的威廉·富爾特文格勒歎息道。
首位弟子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d 大調演奏竟與他最初登台指揮時如出一轍。
不,甚至更為出色。
正因如此,才更覺惋惜。
擁有無人能及的天賦,付出不懈努力使技藝登峰造極,卻仍不願走出自己的陰影。
“難道一直努力就隻是為了這個結果?”
若雷蒙·多內克的指揮隻是對導師敬重與尊崇的表達。
富爾特文格勒寧可他對自己心懷怨恨。
這位傑出的音樂家一味追隨威廉·富爾特文格勒而非展現自我,實在令人惋惜。
“你的極限難道就隻是如此?”
雷蒙·多內克將導師視為完美無缺的理想典範。
而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即便年事已高,仍不願承認自身的局限。
滿足於現狀之時,便是進步終止之日。
曾期望弟子憑借自身驕傲不斷前行的導師,更希望他能超越自己。
如此,終有一日可平等相待,攜手共進。
如今關係已無法挽迴。
至少希望他能在遠方繼續自己的音樂之路。
相伴近三十年最值得信賴的弟子,卻最終被盲目的情感所左右,令人失望。
富爾特文格勒閉上眼睛,緩緩搖頭。
他已無法再麵對這令人痛心之事。
於是在拿起遙控器的瞬間。
曲風突變。
原本細膩獨奏的小提琴之後,樂團以從未有過的力量重複主題。
小提琴再次清晰奏響自己的旋律。
樂團則如迴應般強勁奏響,二者似在爭鬥,展開一場激烈的音樂對抗。
這著實是大膽的編曲。
倫敦交響樂團在第三樂章的演奏與此前截然不同。
更為熾熱。
更為迫切。
這場演奏。
相比單純模仿富爾特文格勒的作品,更彰顯出富爾特文格勒風格的精髓,響徹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