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貝多芬 138 話》
****
——莫裏斯·勒布朗(《樂評家》)
【那是一場令人無法迴神、肆意展開的演奏,但迴顧起來,卻再無更為完美的演出】
——比利·布蘭特(《音樂雜誌》)
【充滿暴力感的演奏。仿佛星辰最終化作降臨的惡魔】
——石原玲(《朝日新聞》)
【結構緊密,節奏緩急調控完美。極致的和諧】
——瑪麗·薩提斯(《每日音樂》)
【展現全新世界的舞台】
——李弼浩(觀眾席)
【貝貝的鋼琴受喜愛的緣由】
四天前。我心懷感恩能夠負責今日的演出報道,踏入了音樂殿堂。
從下車的瞬間,我便感到一陣暈眩。
《樂評家》《音樂雜誌》《每日音樂》等世界知名雜誌的首席記者們在眼前穿梭而過。
不僅如此。
世界大師們齊聚一堂交談的場景,甚至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裏平日便是大師們常涉足之地,但如此眾多的人匯聚一處,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來對了地方。
然而,看著周圍人的麵容,我能確定的是大家都懷著相同的期待。
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光彩。似乎都在期待著貝貝與洪成鋼琴家的合作演奏。
在全世界目光聚焦之下。
這位天才今日將帶來怎樣的演奏呢?
我與觀眾們滿懷期待地迎接登上舞台的兩位鋼琴家。
然而,當演奏真正開始,我卻什麽都無法思考。
去分析演奏?
去記錄現場反應?
直到聽完那場音樂會迴到家中撰寫報道時,我才明白這些事根本不可能做到。
為何會不由自主地沉浸於貝貝的音樂?為何他被稱為天才?
強烈的熱情、自由的風格、能激發豐富想象力的半音運用。
若要列舉,僅紙張篇幅都難以容納,但聽完那場音樂會後最想說的是。
兩台鋼琴傳遞出一種仿佛在觀賞一部戲劇的感覺。
僅僅是聆聽,便能感受到秋意、經曆寒冬、漫步森林。
貝貝與已故洪成鋼琴家在那日的演奏,徹底打破了“情感在克製時更能強烈地傳達”這一傳統觀念。
坦誠且純粹地。
他們憑借思考與技巧所傳達出的情感,讓聽眾產生一種仿佛與他們同在的錯覺。
傳達。
他們的演奏已不僅僅是傳遞情感,而是達到了一種讓聽眾仿佛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境界,產生了這樣的錯覺。
或許這隻是我的過度幻想。那日聆聽演奏的 2500 名觀眾可能都陷入了這樣的錯覺。
但我堅信。
他的音樂中定然有著讓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與之共鳴的魔力。
再也無法。
想到再也無法聆聽貝貝與洪成鋼琴家的二重奏,我滿心悲戚。
未來,我會將與貝貝鋼琴家生活在同一時代視為一種幸運,也會永遠緬懷已故洪成鋼琴家。
——韓藝(2014 年 11 月號《音樂之旅》)
初雪飄落數日後。
迎來了第二個寒假。
“那麽大家假期愉快。沒有作業哦。不過假期也別睡太晚。”
“好!”
紛紛揚揚的雪花逐漸覆蓋操場之時,我才從教室出來,朝著鋼琴練習室走去。
迴到自己的位置,打開鋼琴。
個人練習室裏空氣格外沉悶。琴鍵也冰冷刺骨,我打開暖爐,等待房間暖和起來。
望向窗外,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待空氣稍暖,我便開始演奏。
“哎呀。貝貝啊,你還沒迴家嗎?”
正當我沉浸於演奏時,臨時負責鋼琴室的老師走了進來。
“司機師傅說因為下雪會晚一點。”
“這樣啊。雪下得太大了,真是麻煩。大家都順利迴去了吧。”
說完這番話,老師便離開了,我則繼續演奏。管樂器、弦樂器的曲子我都不會,隻是隨心地彈奏著琴鍵。
演奏結束後,老師又走了過來。
“太棒了。貝多芬。是貝多芬吧?”
“是的。”
“嗯。《第九交響曲》?”
“不是。是 a 大調。”
“a 大調……?”
“第 12 號。”
“啊哈哈。正在學習的曲子,好難啊。下周會有很棒的老師來哦。”
“好的。”
我心情不佳,隻是敷衍地迴答,然後起身。
“司機師傅來了嗎?”
“應該快到了。那麽再見。”
“好。慢走~”
“好吧。既然是貝貝決定的事情,那就得幫忙……別擔心。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對,後天過來,在我們曾經一起待過的地方休息一兩天吧。對,孩子們也一起的話,貝貝應該也會開心的……沒關係。總不能一直悲傷下去。”
與柳真熙通完電話的柳長龍,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音樂會結束一周後,每當想起悄然離世的摯友,他便感到喉嚨發緊。
相伴一生的兩人中僅存的一人也已離去,他勉強支撐著。
作為送走眾多友人的柳長龍都如此艱難,年幼的貝貝又該如何呢?
柳長龍擔心孫子受到巨大衝擊後會怎樣。
然而,在洪成的葬禮上,看到貝貝鎮定自若、嚴肅地堅守在一旁的模樣,他多少能感到一絲安心。
或許是因為這孩子比較成熟,不會輕易表露情緒吧。
“不會這樣的。”
柳長龍搖了搖頭。
每晚相聚時,孫子雖然會提及與崔智勳、彩恩等的故事。
但說得最起勁的還是與摯友洪成的過往。
是如何糾正錯誤的。
雖然有些麻煩,但那部分確實是洪成說得對。
但下次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對於這樣的事實,柳長龍心懷感激。
對於聲稱無處學習音樂的孫子而言,有這樣一位成為好友的朋友。
對於失去希望、無法再次登上舞台的朋友而言,有這樣一位成為希望之光的孫子,他無比感激。
聖誕節前夕,父母從德國趕來。
母親和父親緊緊地擁抱了我,我也滿心歡喜地迴抱他們。
在祖父的提議下,我與崔智勳、彩恩一家前往祖父的別墅。
那裏有一條溪流,或許是私人領地的緣故,沒有其他人,本想悠閑午睡的我,被崔智勳和彩恩拉著,最終還是下了水。
品嚐了撒有香草鹽的烤肉和以香氣濃鬱的蘑菇為主的燒烤後,我們來到了閣樓。
“我要組建一個管弦樂團。”
“啊?”
與驚訝的崔智勳不同,彩恩似乎還沒明白我在說什麽。
“不是想成為柏林愛樂的指揮嗎?”
“那可是世界頂級的樂團,當然想。但我想自己挑選與我音樂相伴的人。”
“原來如此。”
“目前來說很難。畢竟我還不知道如何組建和運營一個管弦樂團。所以等我 16 歲就去德國。到時候既能去德國大學學習,也能工作。在大學學習指揮的同時,待在柏林愛樂應該會有幫助。”
“了不起……”
“我的管弦樂團裏也要加入鋼琴。”
雖然他們有所反應,但似乎並未完全理解我的話,隻是不住地點頭。
“會不會有我呢?”
“哥哥,還有我。還有我。”
“說什麽呢。當然有你們。”
“呀。”
崔智勳和蔡恩故作驚訝地說道。
如果有比我鋼琴彈得更好的人,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招攬進來,但崔智勳和彩恩還差得遠。
就目前而言是尼娜·凱貝希裏。
雖說十年的時間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不得而知,但隻要她踏實前行,我想將她納入我構想的管弦樂團擔任鋼琴手。
就像想把馬爾科招攬進雙簧管聲部一樣。
……這隻是我的預想。
有且僅有一人,超出了我的預想,甚至連我都無法確定他會發展到何種程度。
“為什麽?”
我看向彩恩,然後轉過頭。
“智勳,你不是說要拍電影嗎?”
“嗯!我通過了第一輪試鏡!”
“你真的想做嗎?”
“我喜歡莫紮特。而且嚐試表演後覺得很有趣。”
“做什麽都行,隻要是你喜歡的就好,但同時做兩件事會很辛苦。”
“嗯。”
說實話,我想勸阻他。
但我並非崔智勳,無法輕易揣測他的喜好。
就連本人都常常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麽,我想在年少時多些體驗也並非壞事,於是便沒有勸阻。
“彩恩,你也還差得遠呢。”
“和哥哥一起組建管弦樂團的話,鋼琴要彈得多好才行?像哥哥那麽好嗎?”
“嗯。”
“那我不想做了。我更喜歡聽。”
“為什麽?你鋼琴彈得很好啊。太可惜了。你不知道貝貝有多誇你呢。”
崔智勳替我問道。
雖然他多嘴說了些不必要的話,但總歸是巧妙地說出了我因慌亂而未能說出的話。
“因為更喜歡聽。”
“但你也能彈奏啊。你和貝貝一起演奏的時候不是很開心嗎?”
“嗯。貝貝哥哥和我演奏的時候很有趣。我非常開心。但講解曲子的時候更有趣。”
我後腦勺一陣發涼。
如今變得頗為健談的這孩子繼續說道。
“爸爸說過,要是能成為評論家就好了。說我文章也寫得不錯。我日記寫得可好了。”
應當尊重。
不該有打壓的想法。
難道要像約翰一樣嗎?
但是。但是這天賦太可惜了。評論家。竟然要成為我最厭惡的一類人。
成為那種肆意以自己的標準評判他人的人。
放棄我所見過的那些無比耀眼的才能,選擇這樣的道路。
我正為究竟該如何是好而心煩意亂時,彩恩笑著說。
“我跟爸爸和媽媽說哥哥的曲子有多棒,他們也說很想聽哥哥的曲子呢。”
“……”
“在幼兒園的時候還跟朋友們分享了貝多芬呢。”
“我會繼續做的。”
“那就好。因為很有趣。”
彩恩的迴答聽起來像是真的隻是將其當作愛好,這讓我如釋重負,雖與我所想不同,但也算是幸運。
硬要說的話,不是評論家,而是傳教士。
至少我認為彩恩是想分享美好的事物。
****
——莫裏斯·勒布朗(《樂評家》)
【那是一場令人無法迴神、肆意展開的演奏,但迴顧起來,卻再無更為完美的演出】
——比利·布蘭特(《音樂雜誌》)
【充滿暴力感的演奏。仿佛星辰最終化作降臨的惡魔】
——石原玲(《朝日新聞》)
【結構緊密,節奏緩急調控完美。極致的和諧】
——瑪麗·薩提斯(《每日音樂》)
【展現全新世界的舞台】
——李弼浩(觀眾席)
【貝貝的鋼琴受喜愛的緣由】
四天前。我心懷感恩能夠負責今日的演出報道,踏入了音樂殿堂。
從下車的瞬間,我便感到一陣暈眩。
《樂評家》《音樂雜誌》《每日音樂》等世界知名雜誌的首席記者們在眼前穿梭而過。
不僅如此。
世界大師們齊聚一堂交談的場景,甚至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這裏平日便是大師們常涉足之地,但如此眾多的人匯聚一處,我不禁懷疑自己是否來對了地方。
然而,看著周圍人的麵容,我能確定的是大家都懷著相同的期待。
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光彩。似乎都在期待著貝貝與洪成鋼琴家的合作演奏。
在全世界目光聚焦之下。
這位天才今日將帶來怎樣的演奏呢?
我與觀眾們滿懷期待地迎接登上舞台的兩位鋼琴家。
然而,當演奏真正開始,我卻什麽都無法思考。
去分析演奏?
去記錄現場反應?
直到聽完那場音樂會迴到家中撰寫報道時,我才明白這些事根本不可能做到。
為何會不由自主地沉浸於貝貝的音樂?為何他被稱為天才?
強烈的熱情、自由的風格、能激發豐富想象力的半音運用。
若要列舉,僅紙張篇幅都難以容納,但聽完那場音樂會後最想說的是。
兩台鋼琴傳遞出一種仿佛在觀賞一部戲劇的感覺。
僅僅是聆聽,便能感受到秋意、經曆寒冬、漫步森林。
貝貝與已故洪成鋼琴家在那日的演奏,徹底打破了“情感在克製時更能強烈地傳達”這一傳統觀念。
坦誠且純粹地。
他們憑借思考與技巧所傳達出的情感,讓聽眾產生一種仿佛與他們同在的錯覺。
傳達。
他們的演奏已不僅僅是傳遞情感,而是達到了一種讓聽眾仿佛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境界,產生了這樣的錯覺。
或許這隻是我的過度幻想。那日聆聽演奏的 2500 名觀眾可能都陷入了這樣的錯覺。
但我堅信。
他的音樂中定然有著讓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與之共鳴的魔力。
再也無法。
想到再也無法聆聽貝貝與洪成鋼琴家的二重奏,我滿心悲戚。
未來,我會將與貝貝鋼琴家生活在同一時代視為一種幸運,也會永遠緬懷已故洪成鋼琴家。
——韓藝(2014 年 11 月號《音樂之旅》)
初雪飄落數日後。
迎來了第二個寒假。
“那麽大家假期愉快。沒有作業哦。不過假期也別睡太晚。”
“好!”
紛紛揚揚的雪花逐漸覆蓋操場之時,我才從教室出來,朝著鋼琴練習室走去。
迴到自己的位置,打開鋼琴。
個人練習室裏空氣格外沉悶。琴鍵也冰冷刺骨,我打開暖爐,等待房間暖和起來。
望向窗外,雪似乎下得更大了。
待空氣稍暖,我便開始演奏。
“哎呀。貝貝啊,你還沒迴家嗎?”
正當我沉浸於演奏時,臨時負責鋼琴室的老師走了進來。
“司機師傅說因為下雪會晚一點。”
“這樣啊。雪下得太大了,真是麻煩。大家都順利迴去了吧。”
說完這番話,老師便離開了,我則繼續演奏。管樂器、弦樂器的曲子我都不會,隻是隨心地彈奏著琴鍵。
演奏結束後,老師又走了過來。
“太棒了。貝多芬。是貝多芬吧?”
“是的。”
“嗯。《第九交響曲》?”
“不是。是 a 大調。”
“a 大調……?”
“第 12 號。”
“啊哈哈。正在學習的曲子,好難啊。下周會有很棒的老師來哦。”
“好的。”
我心情不佳,隻是敷衍地迴答,然後起身。
“司機師傅來了嗎?”
“應該快到了。那麽再見。”
“好。慢走~”
“好吧。既然是貝貝決定的事情,那就得幫忙……別擔心。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對,後天過來,在我們曾經一起待過的地方休息一兩天吧。對,孩子們也一起的話,貝貝應該也會開心的……沒關係。總不能一直悲傷下去。”
與柳真熙通完電話的柳長龍,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音樂會結束一周後,每當想起悄然離世的摯友,他便感到喉嚨發緊。
相伴一生的兩人中僅存的一人也已離去,他勉強支撐著。
作為送走眾多友人的柳長龍都如此艱難,年幼的貝貝又該如何呢?
柳長龍擔心孫子受到巨大衝擊後會怎樣。
然而,在洪成的葬禮上,看到貝貝鎮定自若、嚴肅地堅守在一旁的模樣,他多少能感到一絲安心。
或許是因為這孩子比較成熟,不會輕易表露情緒吧。
“不會這樣的。”
柳長龍搖了搖頭。
每晚相聚時,孫子雖然會提及與崔智勳、彩恩等的故事。
但說得最起勁的還是與摯友洪成的過往。
是如何糾正錯誤的。
雖然有些麻煩,但那部分確實是洪成說得對。
但下次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對於這樣的事實,柳長龍心懷感激。
對於聲稱無處學習音樂的孫子而言,有這樣一位成為好友的朋友。
對於失去希望、無法再次登上舞台的朋友而言,有這樣一位成為希望之光的孫子,他無比感激。
聖誕節前夕,父母從德國趕來。
母親和父親緊緊地擁抱了我,我也滿心歡喜地迴抱他們。
在祖父的提議下,我與崔智勳、彩恩一家前往祖父的別墅。
那裏有一條溪流,或許是私人領地的緣故,沒有其他人,本想悠閑午睡的我,被崔智勳和彩恩拉著,最終還是下了水。
品嚐了撒有香草鹽的烤肉和以香氣濃鬱的蘑菇為主的燒烤後,我們來到了閣樓。
“我要組建一個管弦樂團。”
“啊?”
與驚訝的崔智勳不同,彩恩似乎還沒明白我在說什麽。
“不是想成為柏林愛樂的指揮嗎?”
“那可是世界頂級的樂團,當然想。但我想自己挑選與我音樂相伴的人。”
“原來如此。”
“目前來說很難。畢竟我還不知道如何組建和運營一個管弦樂團。所以等我 16 歲就去德國。到時候既能去德國大學學習,也能工作。在大學學習指揮的同時,待在柏林愛樂應該會有幫助。”
“了不起……”
“我的管弦樂團裏也要加入鋼琴。”
雖然他們有所反應,但似乎並未完全理解我的話,隻是不住地點頭。
“會不會有我呢?”
“哥哥,還有我。還有我。”
“說什麽呢。當然有你們。”
“呀。”
崔智勳和蔡恩故作驚訝地說道。
如果有比我鋼琴彈得更好的人,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招攬進來,但崔智勳和彩恩還差得遠。
就目前而言是尼娜·凱貝希裏。
雖說十年的時間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不得而知,但隻要她踏實前行,我想將她納入我構想的管弦樂團擔任鋼琴手。
就像想把馬爾科招攬進雙簧管聲部一樣。
……這隻是我的預想。
有且僅有一人,超出了我的預想,甚至連我都無法確定他會發展到何種程度。
“為什麽?”
我看向彩恩,然後轉過頭。
“智勳,你不是說要拍電影嗎?”
“嗯!我通過了第一輪試鏡!”
“你真的想做嗎?”
“我喜歡莫紮特。而且嚐試表演後覺得很有趣。”
“做什麽都行,隻要是你喜歡的就好,但同時做兩件事會很辛苦。”
“嗯。”
說實話,我想勸阻他。
但我並非崔智勳,無法輕易揣測他的喜好。
就連本人都常常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麽,我想在年少時多些體驗也並非壞事,於是便沒有勸阻。
“彩恩,你也還差得遠呢。”
“和哥哥一起組建管弦樂團的話,鋼琴要彈得多好才行?像哥哥那麽好嗎?”
“嗯。”
“那我不想做了。我更喜歡聽。”
“為什麽?你鋼琴彈得很好啊。太可惜了。你不知道貝貝有多誇你呢。”
崔智勳替我問道。
雖然他多嘴說了些不必要的話,但總歸是巧妙地說出了我因慌亂而未能說出的話。
“因為更喜歡聽。”
“但你也能彈奏啊。你和貝貝一起演奏的時候不是很開心嗎?”
“嗯。貝貝哥哥和我演奏的時候很有趣。我非常開心。但講解曲子的時候更有趣。”
我後腦勺一陣發涼。
如今變得頗為健談的這孩子繼續說道。
“爸爸說過,要是能成為評論家就好了。說我文章也寫得不錯。我日記寫得可好了。”
應當尊重。
不該有打壓的想法。
難道要像約翰一樣嗎?
但是。但是這天賦太可惜了。評論家。竟然要成為我最厭惡的一類人。
成為那種肆意以自己的標準評判他人的人。
放棄我所見過的那些無比耀眼的才能,選擇這樣的道路。
我正為究竟該如何是好而心煩意亂時,彩恩笑著說。
“我跟爸爸和媽媽說哥哥的曲子有多棒,他們也說很想聽哥哥的曲子呢。”
“……”
“在幼兒園的時候還跟朋友們分享了貝多芬呢。”
“我會繼續做的。”
“那就好。因為很有趣。”
彩恩的迴答聽起來像是真的隻是將其當作愛好,這讓我如釋重負,雖與我所想不同,但也算是幸運。
硬要說的話,不是評論家,而是傳教士。
至少我認為彩恩是想分享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