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貝多芬 053 話》


    為了拍攝廣告而來到華夏,那是一段極其不愉快的經曆。


    [世界一直在等待著我。我,貝貝,如流星般閃耀登場,散發光芒。鋼琴界的流星,切爾尼鋼琴。]


    那尷尬的姿勢以及按照要求說出的台詞,都讓我感到無比別扭。麵對廣告製作團隊用“可愛”來安慰我的話語,我滿心都是憤怒。雖然收了錢,但我已下定決心,再也不拍廣告之類的東西了。


    結束了在華夏短暫的行程後,我一迴到德國,就要為後天的定期音樂會進行練習。一想到那個廣告可能會在華夏傳播開來,我的手就不自覺地有些發抖。


    “哎呀。”我忍不住輕歎一聲。


    “是坐飛機太久累了嗎?”休息時間,李勝熙走過來問道。


    “不是。”我迴答道。


    現在坐飛機似乎已經適應了一些,隻是稍微有些憋悶,並沒有給我造成太大的困擾。


    “那是為什麽呢?”李勝熙追問道。


    “我在想以後靠音樂謀生會很艱難啊。”我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這,這樣啊。”李勝熙應道。


    在母親麵前我是絕對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但現在母親不在,我才向李勝熙傾訴。我還特意叮囑李勝熙“要對媽媽保密哦”,她帶著寵溺的表情,伸出手指和我拉了勾。我是擔心她會把我這些無心之言告訴母親,讓母親徒增煩惱。


    “貝貝。”正和李勝熙交談著,音樂會總監尼亞·瓦爾格雷走了過來。他就是在試音時和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在一起的那位金發帥氣男士。


    他在不到四十歲這樣年輕的年紀就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總監,足以說明他的優秀。


    “這次也想拜托你負責第二小提琴部分,可以嗎?”他問道。


    “沒問題。”我爽快地迴答道。


    “因為在交響曲裏加入獨奏部分很吸引眼球,所以隻能這樣安排,不過我還是擔心你能否承受這樣的練習量。”他有些擔憂地說道。


    “因為很有趣,所以不用擔心。”我笑著說道。


    “那就好,不過……我們來核對一下吧?”他提議道。


    “好的,現在就可以。”我說道。


    後天要演奏的交響曲是莫紮特的《g 大調交響曲》。這是那位天才的後期作品,在優美的旋律中透露出孤獨與彷徨,是一首悲傷的曲子。這首曲子沒有銅管樂器,僅由弦樂器、長笛、雙簧管、中提琴、圓號演奏。這種悲劇性的氛圍與曲子非常契合,我看著樂譜,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許多畫麵。


    帶著這樣的思緒,我和柏林愛樂樂團的成員們一起演奏了莫紮特的《g 大調交響曲》,感覺很不錯。


    一次練習結束後,尼亞·瓦爾格雷走了過來。


    “因為日程繁忙還能練習成這樣,很不錯啊。”他誇讚道。


    “這是我第一次演奏這首曲子。”我說道。


    “啊?”他似乎有些驚訝。


    “因為沒時間,所以是第一次演奏,但按照樂譜演奏就比較容易配合。”我解釋道。


    或許是因為“第一次”這個說法讓他感到意外,尼亞·瓦爾格雷一時沒有說話。


    “哈哈哈哈。首席,他本來就是這樣的,沒什麽好驚訝的。”中提琴首席諾伊爾笑著說道。


    “諾伊爾。”尼亞·瓦爾格雷叫了一聲。


    “因為莫紮特的曲子聽得很多嘛。”諾伊爾說道。


    “在這裏,沒怎麽聽過莫紮特曲子的人能有幾個啊,小家夥。過來一起看看樂譜吧。”諾伊爾招唿我過去,我發現大家都在分享各自對曲子的理解。


    遵循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解讀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但像這樣先進行討論然後再提出意見,是柏林愛樂樂團長久以來的傳統。在既定的事情上,會完全聽從常任指揮的安排,但在那之前,可以自由地交流溝通。我想這也是因為大家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世界頂尖水平,才能夠做到這樣吧。


    “所以關於這部分,我想向首席提出建議。”有人說道。


    “如果加入更多的長笛,旋律會更突出吧。”


    “是嗎?但最近我覺得不應該過度強調旋律,因為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那上麵了。”


    “如果進行協調的話,應該沒問題吧,會有效果嗎?”


    “肯定會更有感染力吧?”


    樂器數量增加一倍,並不意味著聲音就會大一倍。小提琴或者大提琴這樣的弦樂器演奏者,通常是兩人共用一份樂譜。這是因為演奏過程中沒有停頓,通常需要在演奏時傳遞樂譜。所以兩人一組,一個人持續演奏,一個人負責翻頁,共享樂譜架。一般是內側的演奏者負責翻頁,靠近觀眾的演奏者持續演奏。從演奏的樂器數量來看,就好像有一半的樂器停止了演奏,但實際上人們並不會明顯感覺到這種差異,所以少一把樂器或者多一把樂器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實際影響。要想讓十個人演奏的聲音增大一倍,大概需要一百個人才行。


    “就算多了一把長笛,觀眾也感覺不到吧。就像我們現在,也很難判斷多了一把樂器聲音會大多少。”


    雖然耳朵好的人能夠聽出細微的演奏速度差異、音色差異等,但很難準確感知聲音的大小。


    “嗯。”有人應道。


    “長笛本身傳播性就不錯,應該沒問題的。”


    “看吧。我就說貝貝也會和我有一樣的想法。”


    “不是。這是關於效果的問題。貝貝,你也同意強調旋律這個觀點嗎?”


    “我也覺得觀眾更容易接受簡單易懂的音樂。”我說道。


    “看吧。問題還是存在的。如果增加樂器不是辦法,那就得找其他辦法了。”


    大家又提高了音量,爭論起來。我知道這場爭論都是為了能讓演奏更加完美,所以在一旁饒有興趣地聽著。一方提出方法,另一方就會反駁,即便如此,還是不斷有新的意見出現。這就是柏林愛樂樂團成為世界頂尖的原因吧。


    過了一會兒。


    “這是怎麽……”


    “嗯……”


    “我想聽聽看。”


    大家圍繞著長笛爭論不休,最後連威廉·富爾特文格勒也參與了進來。


    最終決定嚐試改變樂器的排列方式。參考了 1939 年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實驗方法,在威廉·富爾特文格勒的指揮下,成員們坐到了生平從未體驗過的奇特位置上。長笛和雙簧管位於最右邊,在它們後麵是中提琴和單簧管。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並列在左邊,迷失了位置的中提琴和大提琴則到了第二小提琴後麵。這樣一分,左邊是弦樂器,右邊是木管樂器(莫紮特的《g 大調交響曲》中沒有使用小號或銅管樂器),我很好奇這樣會演奏出怎樣的效果。大家在各自新確定的位置上進行了演奏,指揮完的威廉·富爾特文格勒滿意地點了點頭。


    “後天的演出就按照這個排列方式進行。”他說道。


    大家因為沒能在觀眾席直接聽到效果,所以對這種差異還存在疑問,但既然常任指揮已經做出了決定,大家還是選擇相信這位由他們投票選出、近二十年來世界頂尖的指揮家,柏林愛樂樂團繼續進行練習。


    演出當天。


    這是自出道舞台以來,第二次以協奏形式進行準備,我和威廉·富爾特文格勒一起走上舞台。站在舞台上的感覺總是令人興奮不已,為了得到觀眾的掌聲而演奏,這一點也不誇張。


    我向觀眾致意,和威廉·富爾特文格勒交換了眼神後,柏林愛樂樂團開始演奏莫紮特的《g 大調交響曲》。


    ???


    第一樂章是“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由中提琴奏響主題旋律開始,在兩個主題旋律呈現之後,緊接著是長笛和雙簧管的和聲。這是一段優美且充滿悲劇色彩的旋律。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


    降 e 大調的第二樂章以弦樂器為主角。由李勝熙帶領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下方支撐,中提琴展開主題旋律。小提琴們跟隨中提琴,營造出那種哀怨的氛圍。


    第三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以賦格曲形式營造緊張感,是為第四樂章鋪墊的高潮部分。在結尾處,木管樂器很好地完成了收尾,讓人不禁感到一絲遺憾。


    終於到了有獨奏部分的第四樂章。


    從一開始弦樂部就快速奏響,營造出緊張氛圍後,木管樂器奏響,然後在我該獨奏的地方,我的獨奏開始了。


    ???


    ???


    然而。


    突然,a 弦斷了。明明之前已經仔細檢查過了,怎麽會這樣呢?


    我沒有絲毫猶豫的時間。如果我還是第二小提琴手,可能會後退去換弦,但現在我正在獨奏,而且站在前麵。這是我精心準備、全新嚐試的舞台,為了這些前來聽演奏的觀眾,我絕不能停下。


    我改變了指法。


    即使沒有 a 弦,我也能想辦法讓演奏繼續下去。


    ???


    即興演奏持續了三十秒後,獨奏部分結束,演奏又重新迴歸到原本的莫紮特《g 大調交響曲》。我放下小提琴,直到第四樂章結束,我都一直低著頭麵向觀眾席。


    “原來你在這兒啊,我說在哪裏見過呢。”


    “……你先忙你的事去吧。得進去看看了。”


    “和許久未見的父親就隻有這些話要說嗎?”


    在貝貝開始演奏之前,在離柏林愛樂音樂廳不遠的地方,柳真熙正在和 wh 集團會長柳長龍會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貝多芬重生華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漳州老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漳州老楊並收藏貝多芬重生華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