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貝多芬 048 話》
2011 年 7 月 13 日,天才小提琴家貝貝的首次登台演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音樂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與迴響。僅僅是柏林愛樂樂團對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進行改編,並與小提琴家攜手協奏這一點,就足以成為樂壇的一大焦點。
而更令人矚目的是,這場演出的主角在僅僅一年前,還是那個創作了風靡全球的《最大的希望》的五歲東方人。正因如此,歐洲各地的音樂雜誌、新聞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裏,展開了一係列的報道與采訪。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一個五歲的小孩竟然能與柏林愛樂樂團協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算他在作曲方麵有天賦,可作為演奏者?貝貝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麽強大的後台?”
“簡直是無稽之談。柏林愛樂樂團怎麽可能會與一個無名小卒協奏?他們可是一向高傲的。”
“不過,看起來音樂家們似乎早就知道這件事了。阪本龍一、托馬斯·菲爾斯都親自去觀看了演出。”
“布萊哈茨和高文也是。”
那些真正去進行采訪報道的記者們也都驚訝不已。畢竟,柏林愛樂樂團作為世界頂級的管弦樂團,這是無人能夠否認的事實。包括常任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在內的所有成員,都以自己隸屬於“柏林愛樂”而深感自豪。也正因為他們擁有如此卓越的實力與地位,記者們才會在懷疑與驚訝中去探尋真相。
而當普通觀眾和記者們聆聽了貝貝與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降 b 大調交響曲》後,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與驚歎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他們不禁感歎,古典音樂竟能達到如此精妙絕倫的境界。盡管他們此前聆聽過無數場音樂會,但這次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無疑是一場具有革命性的創新。那原本似乎有些刻板、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奏,仿佛在這一刻煥發出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讓人產生了一種仿佛古典音樂邁出了嶄新一步的錯覺。
當天晚上,各個雜誌和新聞媒體便迫不及待地在網絡上發布了大量文章。
《柏林愛樂,開辟管弦樂新境界》
《威廉·富爾特文格勒:“降 b 大調交響曲是貝貝與柏林愛樂的合作結晶”》
《關於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
《作曲家貝貝,以小提琴家身份出道》
《柏林愛樂官方聲明:“貝貝是柏林愛樂的客座演奏者”》
僅僅是與柏林愛樂樂團 7 月 13 日演出相關的文章就多達數十篇,這讓古典音樂界的人們大為震驚。其實在幾年前,人們就偶爾聽聞過貝貝這個名字,但其中很多人對這位東方作曲家並不了解。他們僅僅是聽過包括《最大的希望》在內的他的一些正式專輯,隻是將他視為在古典音樂並不發達的華夏偶爾出現的一位天才少年而已。然而,在看到德國七家媒體以及英國、奧地利等地發表的文章後,貝貝這個名字才真正在歐洲範圍內被廣泛知曉。
一個年僅六歲,集作曲家與小提琴家於一身的人,這實在是讓人難以輕易相信。盡管相關報道鋪天蓋地,信息海量,但僅憑這些內容,還是很難讓人完全信服。無論是專業從事古典音樂的人士,還是僅僅將其作為愛好的人,都很難想象一個僅僅六歲的孩子能夠完成如此壯舉。
- 今天有去柏林愛樂音樂會的人嗎?新聞內容有點讓人難以置信啊。
- 柏林愛樂什麽時候變成這樣了?是不是沒事幹了,找個小孩來炒作?
- 我去了。貝貝的演奏非常迷人,柏林愛樂依然是世界頂級水平。
- 新聞是真的嗎?
- 至少我認為是真的。幾乎所有觀眾都起立鼓掌了,包括我。
- 別瞎說了。莫紮特六歲就開始四處旅行演奏了。我不知道貝貝是誰,但看起來就是為了出名不擇手段。
- 我也去了。真的難以置信。雖然說是對協奏者的禮遇,但看到大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和柏林愛樂樂團為了讓貝貝獨自接受掌聲而做出的安排,真的很讓人驚訝。
- 啊,我也這麽覺得。還有那個年輕的小提琴家讓大師和樂團成員們一起起身接受掌聲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
- 啊,這些人都是在打工嗎?一邊喝著飲料一邊胡說八道,然後就消失了。
- 我知道貝貝的第一張專輯《鋼琴與小提琴作品集》是他親自演奏的。推薦大家去聽聽他與阪本龍一合作的古典吉他與小提琴二重奏。
- 看起來有人今天心情不好啊。希望事情能順利解決。
- 好像遇到煩心事了。加油。
與久別重逢的父親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後,第二天清晨,母親和父親便開始為我忙碌起來。我幾乎還沒睡醒,正準備閉著眼睛吃早餐時,他們就催促我換衣服,我不禁問道:“今天要去哪裏?”
父親笑著幫我脫下睡衣,其實我自己也能換,但他總是這樣。這段時間因為他不在身邊,我已經有些習慣自己做這些事了,不過此刻我還是像往常一樣舉起雙臂配合他,就在這時,他告訴我一件我差點忘記的事情:“今天是貝貝參與的電影上映的日子。”
“啊。”我這才想起,由於一直專注於音樂會的籌備,我都沒有太在意這件事。原來是《死亡遺物:第二部》這部電影今天上映,它是《死亡遺物》係列的最後一部故事。
‘錄音應該沒問題吧。’我心中暗自思忖。其實來到德國後,因為各種事情需要適應和處理,我便將《死亡遺物:第二部》的音樂顧問工作委托給了阪本龍一。畢竟對於他,我還是比較信任的,如果是其他人,我可能就不會這麽放心了。隻是這次錄音的地點不是洛杉磯愛樂樂團,這讓我有些擔憂。雖然我按照阪本龍一的建議,在譜寫樂譜時盡量做到讓其他人能夠清晰地理解,但不同的指揮家對作品的解讀可能會有所差異,這是我無法控製的,所以難免會有些擔心。
‘阪本應該會處理好的。’我一邊想著,一邊穿上襪子,然後和父母一起走出家門,來到街上。
天氣炎熱,但奇怪的是,我並沒有感到絲毫的不適。相反,我覺得這就像是對我過去幾周努力籌備“音樂會”的一種補償,能和家人一起出來遊玩,讓我感到格外開心。
“據說柏林有超過 300 塊銀幕呢。”在前往電影院的路上,父親告訴我,這讓我意識到柏林的電影產業非常發達。
柏林市內據說有一百多家電影院,如此龐大的規模讓人難以想象。我不禁想起在華夏去過的電影院,很難想象這裏會有一百多家那麽大規模的電影院。
我們慢慢地走著,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一家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的電影院。
“uci?”我看著電影院的招牌說道。
“這是我和你媽媽約會的地方。”父親笑著說,母親聽到後,有些不好意思地輕輕推了他一下。
“爸爸也在德國待過嗎?”我好奇地問道。
“因為你媽媽,在這裏待了很久。”父親迴答道。
“貝貝,別聽你爸爸瞎說。他那時候每天到處跑,一消失就是好幾周,確實在德國待了很久。”母親笑著解釋道。
我原本還擔心父親看不懂德語字幕怎麽辦,但現在看來似乎不用擔心了。我們走進電影院,買好票,來到放映廳,發現裏麵已經坐滿了人。
“因為是最後一部,所以人特別多吧。”母親說道。
“是啊。希望電影能好看,是吧,貝貝。”父親說道。
我點了點頭,然後坐在父母中間,喝著可樂。這時,母親悄悄地把我的杯子和她的換了,我抬起頭看著她,她卻左右搖了搖頭,我隻好無奈地放棄,喝起了沒有加糖的橙汁。
不一會兒,放映廳內的燈光逐漸暗了下來,電影開始放映。
整部電影的呈現非常精彩,讓人滿意。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時而緊張得手心出汗,時而被情節感動得熱淚盈眶,時而又為故事中的悲傷情節而黯然神傷。到了最後,看到影片中的角色們長大成人的場景,我不禁微微點頭,心中感慨萬千。在電影結束字幕滾動的時候,我迴想起從第一部開始的整個故事,那種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相伴許久的老朋友分別,心中滿是不舍。畢竟,從此以後,這個故事的後續就隻能靠想象去填補了。
“貝貝,好看嗎?”電影結束後,母親撫摸著我的頭問道。
“好看。隻是那對帥氣的雙胞胎死了,有點讓人難過。”我迴答道。
母親聽後,溫柔地摸了摸我的頭。
“貝貝創作的曲子在哪裏出現的呢?”父親問道。
我向他們解釋道,從電影標題出現後,以魔法學校為背景的場景開始,到精靈的墳墓出現的那一段,以及魔法學校的教授和學生們準備防禦的過程中的一部分,還有在展示混血英雄留下的記憶時,都使用了《ein mutiger geist(勇敢的靈魂)》這首曲子。父母聽後,看著我的眼神中充滿了欣慰與愛意,仿佛在說我很了不起。
“因為貝貝,爸爸也看得很開心。”父親說道。
“嗯。”我心中充滿了幸福,因為自己的音樂能讓父母感到快樂。
另一方麵,在華夏,由於 ei 電子公司總裁崔宇的壓力,關於貝貝的話題此前一度沉寂。然而,隨著 7 月 13 日《死亡遺物:第二部》的上映,情況發生了變化。電影的反響極為熱烈,那些通過社交媒體實時分享觀影感受的人們紛紛發表評論,電影院從上映日開始連續多日爆滿。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備受喜愛的《死亡遺物》係列的各種信息不斷湧現。在眾多信息中,一位電影評論者的文章揭示了一個事實。
《更有趣地欣賞〈死亡遺物:第二部〉》
該視頻的點擊量隨著電影的上映呈爆發式增長,其中包含了與貝貝相關的內容。
- 第五點。《死亡遺物:第二部》的音樂總監是法國電影作曲家亞曆克斯·德斯普洛。但這裏有一個特別之處,很少見的是,還有一個人的名字。貝貝。是的,就是幾個月前還在電視上露麵的天才音樂家貝貝 君參與了《死亡遺物:第二部》。
隨著點擊量的不斷攀升,該視頻下方開始實時出現大量評論。這些評論以“是真的嗎”為標題在各個社交平台上迅速傳播,熱度越來越高。
- 太誇張了吧,真的假的。
- 不是六歲嗎?這是怎麽迴事?感覺很奇怪。
- 我在電視上看過他。小提琴拉得超棒,讓人起雞皮疙瘩。
- 是啊,下一個莫紮特。
- 哎呀。不知道貝貝 的話就別瞎說了。他在日本僅古典音樂專輯就賣出了近二十萬張。
- 看看這篇文章。據說他在柏林愛樂樂團以演奏者身份出道了。[鏈接]
- 翻譯呢?
- 去年 6 月,柏林愛樂樂團的行政總監卡米拉·安德森宣布,貝貝正式與柏林愛樂簽訂了客座演奏者合同。
- 柏林愛樂是什麽?
- 不是,現在這不是重點,關鍵是這有多厲害啊?我們國家有這樣的人嗎?
- 但是為什麽沒有相關報道呢?
- 可能是因為他不在韓國活動吧。
- 為什麽他是華夏人卻不在華夏活動,隻在國外呢?
- 我怎麽知道啊。
無論是之前就了解貝貝的人,還是因為這次機會而對他產生好感的人,亦或是對他持有負麵看法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貝貝這個名字再也無法被掩蓋或忽視了。意識到這一點後,華夏的新聞媒體們急忙派遣記者前往柏林進行采訪報道。
2011 年 7 月 13 日,天才小提琴家貝貝的首次登台演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音樂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與迴響。僅僅是柏林愛樂樂團對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進行改編,並與小提琴家攜手協奏這一點,就足以成為樂壇的一大焦點。
而更令人矚目的是,這場演出的主角在僅僅一年前,還是那個創作了風靡全球的《最大的希望》的五歲東方人。正因如此,歐洲各地的音樂雜誌、新聞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裏,展開了一係列的報道與采訪。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一個五歲的小孩竟然能與柏林愛樂樂團協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就算他在作曲方麵有天賦,可作為演奏者?貝貝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麽強大的後台?”
“簡直是無稽之談。柏林愛樂樂團怎麽可能會與一個無名小卒協奏?他們可是一向高傲的。”
“不過,看起來音樂家們似乎早就知道這件事了。阪本龍一、托馬斯·菲爾斯都親自去觀看了演出。”
“布萊哈茨和高文也是。”
那些真正去進行采訪報道的記者們也都驚訝不已。畢竟,柏林愛樂樂團作為世界頂級的管弦樂團,這是無人能夠否認的事實。包括常任指揮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在內的所有成員,都以自己隸屬於“柏林愛樂”而深感自豪。也正因為他們擁有如此卓越的實力與地位,記者們才會在懷疑與驚訝中去探尋真相。
而當普通觀眾和記者們聆聽了貝貝與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降 b 大調交響曲》後,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與驚歎在他們心中油然而生。他們不禁感歎,古典音樂竟能達到如此精妙絕倫的境界。盡管他們此前聆聽過無數場音樂會,但這次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無疑是一場具有革命性的創新。那原本似乎有些刻板、傳統的古典音樂演奏,仿佛在這一刻煥發出了全新的生機與活力,讓人產生了一種仿佛古典音樂邁出了嶄新一步的錯覺。
當天晚上,各個雜誌和新聞媒體便迫不及待地在網絡上發布了大量文章。
《柏林愛樂,開辟管弦樂新境界》
《威廉·富爾特文格勒:“降 b 大調交響曲是貝貝與柏林愛樂的合作結晶”》
《關於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
《作曲家貝貝,以小提琴家身份出道》
《柏林愛樂官方聲明:“貝貝是柏林愛樂的客座演奏者”》
僅僅是與柏林愛樂樂團 7 月 13 日演出相關的文章就多達數十篇,這讓古典音樂界的人們大為震驚。其實在幾年前,人們就偶爾聽聞過貝貝這個名字,但其中很多人對這位東方作曲家並不了解。他們僅僅是聽過包括《最大的希望》在內的他的一些正式專輯,隻是將他視為在古典音樂並不發達的華夏偶爾出現的一位天才少年而已。然而,在看到德國七家媒體以及英國、奧地利等地發表的文章後,貝貝這個名字才真正在歐洲範圍內被廣泛知曉。
一個年僅六歲,集作曲家與小提琴家於一身的人,這實在是讓人難以輕易相信。盡管相關報道鋪天蓋地,信息海量,但僅憑這些內容,還是很難讓人完全信服。無論是專業從事古典音樂的人士,還是僅僅將其作為愛好的人,都很難想象一個僅僅六歲的孩子能夠完成如此壯舉。
- 今天有去柏林愛樂音樂會的人嗎?新聞內容有點讓人難以置信啊。
- 柏林愛樂什麽時候變成這樣了?是不是沒事幹了,找個小孩來炒作?
- 我去了。貝貝的演奏非常迷人,柏林愛樂依然是世界頂級水平。
- 新聞是真的嗎?
- 至少我認為是真的。幾乎所有觀眾都起立鼓掌了,包括我。
- 別瞎說了。莫紮特六歲就開始四處旅行演奏了。我不知道貝貝是誰,但看起來就是為了出名不擇手段。
- 我也去了。真的難以置信。雖然說是對協奏者的禮遇,但看到大師威廉·富爾特文格勒和柏林愛樂樂團為了讓貝貝獨自接受掌聲而做出的安排,真的很讓人驚訝。
- 啊,我也這麽覺得。還有那個年輕的小提琴家讓大師和樂團成員們一起起身接受掌聲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
- 啊,這些人都是在打工嗎?一邊喝著飲料一邊胡說八道,然後就消失了。
- 我知道貝貝的第一張專輯《鋼琴與小提琴作品集》是他親自演奏的。推薦大家去聽聽他與阪本龍一合作的古典吉他與小提琴二重奏。
- 看起來有人今天心情不好啊。希望事情能順利解決。
- 好像遇到煩心事了。加油。
與久別重逢的父親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後,第二天清晨,母親和父親便開始為我忙碌起來。我幾乎還沒睡醒,正準備閉著眼睛吃早餐時,他們就催促我換衣服,我不禁問道:“今天要去哪裏?”
父親笑著幫我脫下睡衣,其實我自己也能換,但他總是這樣。這段時間因為他不在身邊,我已經有些習慣自己做這些事了,不過此刻我還是像往常一樣舉起雙臂配合他,就在這時,他告訴我一件我差點忘記的事情:“今天是貝貝參與的電影上映的日子。”
“啊。”我這才想起,由於一直專注於音樂會的籌備,我都沒有太在意這件事。原來是《死亡遺物:第二部》這部電影今天上映,它是《死亡遺物》係列的最後一部故事。
‘錄音應該沒問題吧。’我心中暗自思忖。其實來到德國後,因為各種事情需要適應和處理,我便將《死亡遺物:第二部》的音樂顧問工作委托給了阪本龍一。畢竟對於他,我還是比較信任的,如果是其他人,我可能就不會這麽放心了。隻是這次錄音的地點不是洛杉磯愛樂樂團,這讓我有些擔憂。雖然我按照阪本龍一的建議,在譜寫樂譜時盡量做到讓其他人能夠清晰地理解,但不同的指揮家對作品的解讀可能會有所差異,這是我無法控製的,所以難免會有些擔心。
‘阪本應該會處理好的。’我一邊想著,一邊穿上襪子,然後和父母一起走出家門,來到街上。
天氣炎熱,但奇怪的是,我並沒有感到絲毫的不適。相反,我覺得這就像是對我過去幾周努力籌備“音樂會”的一種補償,能和家人一起出來遊玩,讓我感到格外開心。
“據說柏林有超過 300 塊銀幕呢。”在前往電影院的路上,父親告訴我,這讓我意識到柏林的電影產業非常發達。
柏林市內據說有一百多家電影院,如此龐大的規模讓人難以想象。我不禁想起在華夏去過的電影院,很難想象這裏會有一百多家那麽大規模的電影院。
我們慢慢地走著,不知不覺間,便來到了一家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的電影院。
“uci?”我看著電影院的招牌說道。
“這是我和你媽媽約會的地方。”父親笑著說,母親聽到後,有些不好意思地輕輕推了他一下。
“爸爸也在德國待過嗎?”我好奇地問道。
“因為你媽媽,在這裏待了很久。”父親迴答道。
“貝貝,別聽你爸爸瞎說。他那時候每天到處跑,一消失就是好幾周,確實在德國待了很久。”母親笑著解釋道。
我原本還擔心父親看不懂德語字幕怎麽辦,但現在看來似乎不用擔心了。我們走進電影院,買好票,來到放映廳,發現裏麵已經坐滿了人。
“因為是最後一部,所以人特別多吧。”母親說道。
“是啊。希望電影能好看,是吧,貝貝。”父親說道。
我點了點頭,然後坐在父母中間,喝著可樂。這時,母親悄悄地把我的杯子和她的換了,我抬起頭看著她,她卻左右搖了搖頭,我隻好無奈地放棄,喝起了沒有加糖的橙汁。
不一會兒,放映廳內的燈光逐漸暗了下來,電影開始放映。
整部電影的呈現非常精彩,讓人滿意。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時而緊張得手心出汗,時而被情節感動得熱淚盈眶,時而又為故事中的悲傷情節而黯然神傷。到了最後,看到影片中的角色們長大成人的場景,我不禁微微點頭,心中感慨萬千。在電影結束字幕滾動的時候,我迴想起從第一部開始的整個故事,那種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相伴許久的老朋友分別,心中滿是不舍。畢竟,從此以後,這個故事的後續就隻能靠想象去填補了。
“貝貝,好看嗎?”電影結束後,母親撫摸著我的頭問道。
“好看。隻是那對帥氣的雙胞胎死了,有點讓人難過。”我迴答道。
母親聽後,溫柔地摸了摸我的頭。
“貝貝創作的曲子在哪裏出現的呢?”父親問道。
我向他們解釋道,從電影標題出現後,以魔法學校為背景的場景開始,到精靈的墳墓出現的那一段,以及魔法學校的教授和學生們準備防禦的過程中的一部分,還有在展示混血英雄留下的記憶時,都使用了《ein mutiger geist(勇敢的靈魂)》這首曲子。父母聽後,看著我的眼神中充滿了欣慰與愛意,仿佛在說我很了不起。
“因為貝貝,爸爸也看得很開心。”父親說道。
“嗯。”我心中充滿了幸福,因為自己的音樂能讓父母感到快樂。
另一方麵,在華夏,由於 ei 電子公司總裁崔宇的壓力,關於貝貝的話題此前一度沉寂。然而,隨著 7 月 13 日《死亡遺物:第二部》的上映,情況發生了變化。電影的反響極為熱烈,那些通過社交媒體實時分享觀影感受的人們紛紛發表評論,電影院從上映日開始連續多日爆滿。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備受喜愛的《死亡遺物》係列的各種信息不斷湧現。在眾多信息中,一位電影評論者的文章揭示了一個事實。
《更有趣地欣賞〈死亡遺物:第二部〉》
該視頻的點擊量隨著電影的上映呈爆發式增長,其中包含了與貝貝相關的內容。
- 第五點。《死亡遺物:第二部》的音樂總監是法國電影作曲家亞曆克斯·德斯普洛。但這裏有一個特別之處,很少見的是,還有一個人的名字。貝貝。是的,就是幾個月前還在電視上露麵的天才音樂家貝貝 君參與了《死亡遺物:第二部》。
隨著點擊量的不斷攀升,該視頻下方開始實時出現大量評論。這些評論以“是真的嗎”為標題在各個社交平台上迅速傳播,熱度越來越高。
- 太誇張了吧,真的假的。
- 不是六歲嗎?這是怎麽迴事?感覺很奇怪。
- 我在電視上看過他。小提琴拉得超棒,讓人起雞皮疙瘩。
- 是啊,下一個莫紮特。
- 哎呀。不知道貝貝 的話就別瞎說了。他在日本僅古典音樂專輯就賣出了近二十萬張。
- 看看這篇文章。據說他在柏林愛樂樂團以演奏者身份出道了。[鏈接]
- 翻譯呢?
- 去年 6 月,柏林愛樂樂團的行政總監卡米拉·安德森宣布,貝貝正式與柏林愛樂簽訂了客座演奏者合同。
- 柏林愛樂是什麽?
- 不是,現在這不是重點,關鍵是這有多厲害啊?我們國家有這樣的人嗎?
- 但是為什麽沒有相關報道呢?
- 可能是因為他不在韓國活動吧。
- 為什麽他是華夏人卻不在華夏活動,隻在國外呢?
- 我怎麽知道啊。
無論是之前就了解貝貝的人,還是因為這次機會而對他產生好感的人,亦或是對他持有負麵看法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貝貝這個名字再也無法被掩蓋或忽視了。意識到這一點後,華夏的新聞媒體們急忙派遣記者前往柏林進行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