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和是那種會盡量做到“物盡其用”的人,比如說,他從一開始就對李晶雅的教育很上心,為此,他做了很多調研測評工作,可是李晶雅隻有一個人,李泰和又尊重李晶雅本人的意願、喜好,哪怕她年紀還小。
所以,李晶雅對這部分資料的利用率很有限的,然後李泰和就將這部分內容做成了一個創業項目,專門為年收入和他相當的家庭解決兒童教育問題。
李泰和做的時候沒有對此抱有什麽期待,隻是搭建一個網站,用來賣付費信息而已,他對此輕車熟路,這並不會對他造成什麽負擔。
但是這個項目最後的收益卻很不錯,後來還發展出了中介的業務,李泰和曾經在哈佛和耶魯讀過書,憑借著這份關係,他在校友和客戶中間搭個橋,介紹一些家教業務是一點也不費事。
這部分業務是相當火爆,新英格蘭地區的中高收入家庭對兒女的教育那是相當重視,花起錢來是毫不手軟。
這是件三贏的事,客戶得到了可靠、專業、名校出身的家教,校友們得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李泰和掙到了錢。
別以為名校學生就不需要高薪工作了, 哪怕是藤校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掙不到多少錢的。
在美國,最頂尖的一批大學在錄取新生時,有超過一半的名額是不看學生能不能付得起學費的,先將金錢的因素排除,再按需錄取,然後再對家庭收入進行排序,給最不富裕的一批學生發放獎學金,以保證被錄取的學生不會因為付不起學費而放棄這份offer。
沒錯,在這些學校裏,有一類獎學金是和學習成績無關,隻和需求有關的。
這部分獲得需求類獎學金的學生,家境都不怎麽樣,其中有很多人念的都是些沒什麽“錢”途的專業,不管這些人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事業的,李泰和提供的這一份給中高收入家庭當家教老師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份不錯的機會,特別是對那些希望能在短期內多掙一些錢的人來說。
後來李晶雅當了練習生,又成為了藝人,作為她的監護人,李泰和也盡責地做了很多調研,自然也憑此展開了一些業務。
李泰和就是這樣的人,他隻要發現機會,就願意去嚐試,剛好他又是一個天生精力充沛的人,如果他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麵,他也可以雇傭別人來做。
當然,人們對於他這種行為的觀感也是很兩極分化的,有部分人會因此認為他可靠,且極其善於利用手邊的資源;也有一部分人會認為他過於追逐利益,因此顯得過於不近人情。
朱利安的姐姐伊凡娜是前者,朱利安則是後者。
由於李泰和的部分業務是圍繞李晶雅展開的,朱利安甚至會懷疑李泰和對李晶雅是親情多一點,還是利用多一點。
在朱利安看來,李晶雅的存在對於李泰和是非常重要的,李晶雅是李泰和最為重要的社交道具和人設道具之一。
如果沒有李晶雅,投資人是很難相信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
李泰和的專業背景,再加上這個有責任感的可靠父親形象,這兩者綜合起來,讓他比那些資曆相當的同行更得投資者的青睞,他甚至能靠著這兩點擠下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競爭者。
除此之外,李晶雅還是個相當有天賦的小孩,這又給了李泰和進行家長外交的機會,他憑此拉到了很多富太太的投資。
朱利安每次看到李晶雅看向李泰和的目光時,心情都是沉重的。
怎麽說呢?作為旁觀者的朱利安都能感受到那目光裏的期待、憧憬。
在他看來,親情的存在不是必要的,李晶雅也未必不能接受這點,但是李晶雅的狀態卻是非常危險的,他害怕李晶雅不能接受這麽大的落差。
他清楚地知道,李晶雅幾乎將所有的親情都寄托在李泰和身上。
可是這種種擔憂,朱利安卻說不出口。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李晶雅的關係遠沒有李晶雅和李泰和親近,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朋友和親人還是很不一樣的,而且他們還都是未成年。
更重要的是,不管李泰和心裏是怎麽想的,最起碼在行為上,他都是周全的、妥帖的。
哪怕朱利安帶著有色眼鏡,近距離觀察,也沒能發現什麽不妥的地方。
伊凡娜察覺到了弟弟朱利安對於李泰和的抵觸情緒,也慢慢察覺到了其中的緣由,可出於道德感、責任感和邊界感,她隻能旁敲側擊幾句。
可是,就這麽幾句話,怎麽可能改變由朱利安本人發現的,在他腦中翻滾了很久得到想法呢?
以李泰和的敏銳,他未必沒有發現這位小男孩偶爾投射過來的複雜、敵視的目光,可是那又怎麽樣?
李泰和一點兒都不在意。
朱利安對他來說隻是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孩子。
哪怕朱利安後來和李晶雅在一起了,他也相信朱利安無法對他產生任何負麵影響。
不是李泰和不相信朱利安沒能力離間自己和李晶雅之間的父女之情,因為他相信李晶雅是一個有獨立判斷力的人。
如果他連這點都不能相信,那麽他人生中不能確定的事情未免也太多了。
哪怕朱利安到一定年紀後,身上的股權、信托等資產被解除限製,哪怕這客觀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錢,李泰和也不覺得自己會有必須要有求於他的一天。
投資嘛,哪裏不能拉,他為什麽要緊盯著這一處呢?
難道是投行的金融服務不夠全麵?
亦或者是那些對他存有正麵印象的人手裏的錢有什麽缺點,拿著燙手?
最重要的一點是,李泰和這一路走來,經曆過的否定、厭惡、敵視實在是太多了,就連他的父親都會這麽看他,他早就不在意個別人的想法了,也早就不會為此去和別人爭辯了。
所以,李晶雅對這部分資料的利用率很有限的,然後李泰和就將這部分內容做成了一個創業項目,專門為年收入和他相當的家庭解決兒童教育問題。
李泰和做的時候沒有對此抱有什麽期待,隻是搭建一個網站,用來賣付費信息而已,他對此輕車熟路,這並不會對他造成什麽負擔。
但是這個項目最後的收益卻很不錯,後來還發展出了中介的業務,李泰和曾經在哈佛和耶魯讀過書,憑借著這份關係,他在校友和客戶中間搭個橋,介紹一些家教業務是一點也不費事。
這部分業務是相當火爆,新英格蘭地區的中高收入家庭對兒女的教育那是相當重視,花起錢來是毫不手軟。
這是件三贏的事,客戶得到了可靠、專業、名校出身的家教,校友們得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李泰和掙到了錢。
別以為名校學生就不需要高薪工作了, 哪怕是藤校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掙不到多少錢的。
在美國,最頂尖的一批大學在錄取新生時,有超過一半的名額是不看學生能不能付得起學費的,先將金錢的因素排除,再按需錄取,然後再對家庭收入進行排序,給最不富裕的一批學生發放獎學金,以保證被錄取的學生不會因為付不起學費而放棄這份offer。
沒錯,在這些學校裏,有一類獎學金是和學習成績無關,隻和需求有關的。
這部分獲得需求類獎學金的學生,家境都不怎麽樣,其中有很多人念的都是些沒什麽“錢”途的專業,不管這些人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事業的,李泰和提供的這一份給中高收入家庭當家教老師的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一份不錯的機會,特別是對那些希望能在短期內多掙一些錢的人來說。
後來李晶雅當了練習生,又成為了藝人,作為她的監護人,李泰和也盡責地做了很多調研,自然也憑此展開了一些業務。
李泰和就是這樣的人,他隻要發現機會,就願意去嚐試,剛好他又是一個天生精力充沛的人,如果他不願意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麵,他也可以雇傭別人來做。
當然,人們對於他這種行為的觀感也是很兩極分化的,有部分人會因此認為他可靠,且極其善於利用手邊的資源;也有一部分人會認為他過於追逐利益,因此顯得過於不近人情。
朱利安的姐姐伊凡娜是前者,朱利安則是後者。
由於李泰和的部分業務是圍繞李晶雅展開的,朱利安甚至會懷疑李泰和對李晶雅是親情多一點,還是利用多一點。
在朱利安看來,李晶雅的存在對於李泰和是非常重要的,李晶雅是李泰和最為重要的社交道具和人設道具之一。
如果沒有李晶雅,投資人是很難相信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的。
李泰和的專業背景,再加上這個有責任感的可靠父親形象,這兩者綜合起來,讓他比那些資曆相當的同行更得投資者的青睞,他甚至能靠著這兩點擠下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競爭者。
除此之外,李晶雅還是個相當有天賦的小孩,這又給了李泰和進行家長外交的機會,他憑此拉到了很多富太太的投資。
朱利安每次看到李晶雅看向李泰和的目光時,心情都是沉重的。
怎麽說呢?作為旁觀者的朱利安都能感受到那目光裏的期待、憧憬。
在他看來,親情的存在不是必要的,李晶雅也未必不能接受這點,但是李晶雅的狀態卻是非常危險的,他害怕李晶雅不能接受這麽大的落差。
他清楚地知道,李晶雅幾乎將所有的親情都寄托在李泰和身上。
可是這種種擔憂,朱利安卻說不出口。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和李晶雅的關係遠沒有李晶雅和李泰和親近,這也是理所當然的,朋友和親人還是很不一樣的,而且他們還都是未成年。
更重要的是,不管李泰和心裏是怎麽想的,最起碼在行為上,他都是周全的、妥帖的。
哪怕朱利安帶著有色眼鏡,近距離觀察,也沒能發現什麽不妥的地方。
伊凡娜察覺到了弟弟朱利安對於李泰和的抵觸情緒,也慢慢察覺到了其中的緣由,可出於道德感、責任感和邊界感,她隻能旁敲側擊幾句。
可是,就這麽幾句話,怎麽可能改變由朱利安本人發現的,在他腦中翻滾了很久得到想法呢?
以李泰和的敏銳,他未必沒有發現這位小男孩偶爾投射過來的複雜、敵視的目光,可是那又怎麽樣?
李泰和一點兒都不在意。
朱利安對他來說隻是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孩子。
哪怕朱利安後來和李晶雅在一起了,他也相信朱利安無法對他產生任何負麵影響。
不是李泰和不相信朱利安沒能力離間自己和李晶雅之間的父女之情,因為他相信李晶雅是一個有獨立判斷力的人。
如果他連這點都不能相信,那麽他人生中不能確定的事情未免也太多了。
哪怕朱利安到一定年紀後,身上的股權、信托等資產被解除限製,哪怕這客觀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錢,李泰和也不覺得自己會有必須要有求於他的一天。
投資嘛,哪裏不能拉,他為什麽要緊盯著這一處呢?
難道是投行的金融服務不夠全麵?
亦或者是那些對他存有正麵印象的人手裏的錢有什麽缺點,拿著燙手?
最重要的一點是,李泰和這一路走來,經曆過的否定、厭惡、敵視實在是太多了,就連他的父親都會這麽看他,他早就不在意個別人的想法了,也早就不會為此去和別人爭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