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泰和不認為,李晶雅會直到二十五歲還控製不住情緒,在她七到九歲時,曾經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這種現象不也隨著年齡消退了嗎?
但凡事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
李晶雅憂傷地歎口氣,“都不用等到那時候,我現在就需要心理醫生。”
李泰和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我去約拉莫特醫生。”
拉莫特醫生是這幾年來,兩人認為最適合李晶雅的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同理心、專業性、文化背景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要找到適配的心理醫生可不容易。
心理醫生,特別是提供心理輔導的心理醫生,最重要的就是合適,不是學曆高、專業技能過硬就可以的。
李晶雅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我想和她麵談。”
這段時間,她不是沒試過與拉莫特醫生電話溝通,但是這樣,她感覺不到對方的體溫、情緒,她無法對著醫生變形的聲音說出自己的感受,她總是匆匆掛斷電話。
李泰和點頭,“可以,你過幾天去紐約一趟,順帶看看你姥爺。”
“我要先見拉莫特醫生,再去見姥爺。”
李晶雅怕自己現在這個脾氣將她姥爺氣出個好歹來,他畢竟是剛做完手術的人。
她不用想都知道,他一定很反對她現在的職業選擇,一見麵,他一定有很多話想跟她說,到時候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吵起來了可就不好收場了。
李泰和不覺得這有什麽問題,再次同意。
李晶雅警惕著看著他,“我要等你做完了檢查再走。”
她臉上明白寫著:你別想甩開我!
李泰和扶額,她怎麽還沒反應過來?
“艾拉,這個體檢你也要去做,我們這些和你姥爺有血緣關係的都要去。”
李晶雅臉垮了下來,對啊,她也要去體檢,她討厭體檢,尤其討厭抽血。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檢查做的太多了,她特別討厭會給她帶來疼痛的事物。
她年初才剛體檢完,她都忘了還有這迴事了。
“一定要抽血嗎?”
“你說呢?”
“那我就不能下次體檢的時候再檢查嗎?”
李晶雅還試圖拖延,說不定拖著拖著,這事就過去了,再不濟,和下次的例行檢查一起。
她盤算著,這樣能不能少做幾項檢查?
“艾拉,這可是癌症早期篩查。”
“我知道啊,可是我這個年齡,醫生都隻會建議我五年做一次篩查。”
“這次不一樣,這次要做交叉對比驗證。”
“知道了。”李晶雅見實在無法推脫了,趴在桌子上,有氣無力的。
李晶雅趕在開學前完成了心理諮詢和體檢。
李晶雅在與拉莫特醫生近四個小時的談話中,找到了自己情緒異常的緣由。
說起來也是很不可思議,那就是“耽誤”。
這是李晶雅去韓國後,最經常在親戚長輩口中聽到的詞。
他們會問李晶雅對韓國的適應情況,再一知道她在當練習生,都會真情實感地說上一句“那不是要耽誤幾年啊。”
李晶雅剛開始並不放到心上,但是這話聽多了還是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就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在被點明這點後,李晶雅突然覺得,記憶裏說著這些話的人都變成了她姥爺的麵孔。
她對自己竟然如此遲鈍而深感不可思議,如果這話是從姥爺口中說出來的,那麽她一定會第一時間警覺。
所以,拉莫特醫生建議,李晶雅暫時停止與這些人接觸,最起碼要降低頻率,這其中也包括她姥爺。
李泰和嚴格執行醫囑,李晶雅也並不反對。
她前段時間參加了很多人的聚會,她在那裏很多時候隻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勾肩搭背、其樂融融。
顯而易見,這不僅對於她的自尊心並沒有好處,還會增強她的失敗感和遊離感。
迴去後,她拒絕了這種不對等社交,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去。
而且,她馬上就要迴歸了。
下次迴歸是比較小眾的風格,主打歌是熱情的jamaica reggae結合hip-hop風格的音樂。
這首歌的試驗性有點強,可能公司也有點吃不準大眾對此的反應,所以才放到九月迴歸。
這次的舞蹈重點是律動,沒錯,剛好是李晶雅最不擅長的區域。
她的定點造型能力很好——這是芭蕾的重點之一——她一直想將它與律動結合起來。
簡單來說,就是她希望自己的律動動作,不僅在正常曲速時好看,在0.5倍數和2倍數時也都好看。
而且是隨意截圖都好看。
可是她始終做不到。
這並不是李晶雅對自己要求過高,她之前練芭蕾的時候,就一直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這對芭蕾舞來說是很正常的要求。
芭蕾演出都是現場伴奏,不同的樂團演奏的曲速都是有差別的,人畢竟不是機器,舞者要有適應不同曲速的能力。
有些編舞師還會特意利用這點,調整曲速來設計不同的舞蹈動作。
比如很多芭蕾古典劇目都有不同版本的編舞。
李晶雅調換舞種以來還沒有經曆過瓶頸期,光看這點,她就已經足夠幸運了。
她自己也知道,但就是著急、焦慮。
李晶雅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在舞房裏練習,跳完後,再對著視頻檢查調整。
而且除此之外,她又要開學了。
她現在是感受到學生身份和工作的不匹配了,工作很重要,敬業是公司對她們最大的要求。
可是學習對她來說也很重要,特別是對於她這種邏輯強記憶弱的人來說,開學之後的一段時間是非常忙碌的。
她需要在開學的時候,將這學期所有的課程任務梳理一遍,方便她在後期上課的時候逐步加強記憶。
可是現在,時間完全不夠用,而且迴歸後是演唱會,再過不久又要準備年末舞台,中間還穿插了無數綜藝。
時間就這樣一點點被占據,這學期她就沒多少時間用在上課了。
這意味著,她以前的學習習慣基本上沒用了,它們應付不了她現階段的需求。
但凡事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
李晶雅憂傷地歎口氣,“都不用等到那時候,我現在就需要心理醫生。”
李泰和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我去約拉莫特醫生。”
拉莫特醫生是這幾年來,兩人認為最適合李晶雅的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同理心、專業性、文化背景都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要找到適配的心理醫生可不容易。
心理醫生,特別是提供心理輔導的心理醫生,最重要的就是合適,不是學曆高、專業技能過硬就可以的。
李晶雅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要求,“我想和她麵談。”
這段時間,她不是沒試過與拉莫特醫生電話溝通,但是這樣,她感覺不到對方的體溫、情緒,她無法對著醫生變形的聲音說出自己的感受,她總是匆匆掛斷電話。
李泰和點頭,“可以,你過幾天去紐約一趟,順帶看看你姥爺。”
“我要先見拉莫特醫生,再去見姥爺。”
李晶雅怕自己現在這個脾氣將她姥爺氣出個好歹來,他畢竟是剛做完手術的人。
她不用想都知道,他一定很反對她現在的職業選擇,一見麵,他一定有很多話想跟她說,到時候兩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吵起來了可就不好收場了。
李泰和不覺得這有什麽問題,再次同意。
李晶雅警惕著看著他,“我要等你做完了檢查再走。”
她臉上明白寫著:你別想甩開我!
李泰和扶額,她怎麽還沒反應過來?
“艾拉,這個體檢你也要去做,我們這些和你姥爺有血緣關係的都要去。”
李晶雅臉垮了下來,對啊,她也要去體檢,她討厭體檢,尤其討厭抽血。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檢查做的太多了,她特別討厭會給她帶來疼痛的事物。
她年初才剛體檢完,她都忘了還有這迴事了。
“一定要抽血嗎?”
“你說呢?”
“那我就不能下次體檢的時候再檢查嗎?”
李晶雅還試圖拖延,說不定拖著拖著,這事就過去了,再不濟,和下次的例行檢查一起。
她盤算著,這樣能不能少做幾項檢查?
“艾拉,這可是癌症早期篩查。”
“我知道啊,可是我這個年齡,醫生都隻會建議我五年做一次篩查。”
“這次不一樣,這次要做交叉對比驗證。”
“知道了。”李晶雅見實在無法推脫了,趴在桌子上,有氣無力的。
李晶雅趕在開學前完成了心理諮詢和體檢。
李晶雅在與拉莫特醫生近四個小時的談話中,找到了自己情緒異常的緣由。
說起來也是很不可思議,那就是“耽誤”。
這是李晶雅去韓國後,最經常在親戚長輩口中聽到的詞。
他們會問李晶雅對韓國的適應情況,再一知道她在當練習生,都會真情實感地說上一句“那不是要耽誤幾年啊。”
李晶雅剛開始並不放到心上,但是這話聽多了還是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就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在被點明這點後,李晶雅突然覺得,記憶裏說著這些話的人都變成了她姥爺的麵孔。
她對自己竟然如此遲鈍而深感不可思議,如果這話是從姥爺口中說出來的,那麽她一定會第一時間警覺。
所以,拉莫特醫生建議,李晶雅暫時停止與這些人接觸,最起碼要降低頻率,這其中也包括她姥爺。
李泰和嚴格執行醫囑,李晶雅也並不反對。
她前段時間參加了很多人的聚會,她在那裏很多時候隻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勾肩搭背、其樂融融。
顯而易見,這不僅對於她的自尊心並沒有好處,還會增強她的失敗感和遊離感。
迴去後,她拒絕了這種不對等社交,把自己的全部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中去。
而且,她馬上就要迴歸了。
下次迴歸是比較小眾的風格,主打歌是熱情的jamaica reggae結合hip-hop風格的音樂。
這首歌的試驗性有點強,可能公司也有點吃不準大眾對此的反應,所以才放到九月迴歸。
這次的舞蹈重點是律動,沒錯,剛好是李晶雅最不擅長的區域。
她的定點造型能力很好——這是芭蕾的重點之一——她一直想將它與律動結合起來。
簡單來說,就是她希望自己的律動動作,不僅在正常曲速時好看,在0.5倍數和2倍數時也都好看。
而且是隨意截圖都好看。
可是她始終做不到。
這並不是李晶雅對自己要求過高,她之前練芭蕾的時候,就一直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這對芭蕾舞來說是很正常的要求。
芭蕾演出都是現場伴奏,不同的樂團演奏的曲速都是有差別的,人畢竟不是機器,舞者要有適應不同曲速的能力。
有些編舞師還會特意利用這點,調整曲速來設計不同的舞蹈動作。
比如很多芭蕾古典劇目都有不同版本的編舞。
李晶雅調換舞種以來還沒有經曆過瓶頸期,光看這點,她就已經足夠幸運了。
她自己也知道,但就是著急、焦慮。
李晶雅每天都花很長時間在舞房裏練習,跳完後,再對著視頻檢查調整。
而且除此之外,她又要開學了。
她現在是感受到學生身份和工作的不匹配了,工作很重要,敬業是公司對她們最大的要求。
可是學習對她來說也很重要,特別是對於她這種邏輯強記憶弱的人來說,開學之後的一段時間是非常忙碌的。
她需要在開學的時候,將這學期所有的課程任務梳理一遍,方便她在後期上課的時候逐步加強記憶。
可是現在,時間完全不夠用,而且迴歸後是演唱會,再過不久又要準備年末舞台,中間還穿插了無數綜藝。
時間就這樣一點點被占據,這學期她就沒多少時間用在上課了。
這意味著,她以前的學習習慣基本上沒用了,它們應付不了她現階段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