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和指出其中的問題,“既然你說我沒這麽做過,這就變成了一個信用問題。那麽如果存在足夠的利益,我會不會打破你我之間的這種信任呢?”
“會有這麽一天嗎?”李晶雅又開始摳自己的指尖,她感到有點焦慮。
她也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麽樣的迴答。
李泰和不希望李晶雅對現實存在幻想,因此他迴答:“我不知道。”
對於這個迴答,李晶雅並不感到失望,她突然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美麗心靈》,她突然明白為什麽詹妮弗·康納利扮演的角色如此吸引自己。
因為她代表了一種確定的選擇。
李晶雅轉而又迴想起,李泰和是如何描述他放棄數學的原因,因為數學失去了確定性。
李晶雅感覺她好像更能理解李泰和了。
看,就算李泰和對她這個女兒算得上是毫無保留,她也不能完全理解李泰和。
她在心裏歎了口氣,這世上果然沒有感同身受這迴事。
想到這裏,李晶雅突然明白代際差異是怎麽迴事了,同一時代的共同境遇塑造了一群人的共同點。
李晶雅很迷茫,“你為什麽要突然和我說這些?”
“我有責任告訴你真相。”
李晶雅漫不經心地問,“你以前為什麽不告訴我?”
“你以前沒有選擇這份工作。”
“在你眼裏這到底是怎樣一份工作?”李晶雅突然有些好奇。
李泰和的迴答很是辛辣,“揮灑性魅力的工作。”
這話李晶雅就不愛聽了,“這是什麽話?我們訓練很辛苦的。”
李泰和不置可否,“年輕姣好的外表才是成為偶像的基礎,不是嗎?”
李晶雅無法反駁,這就是事實。
“蒂姆,既然你這麽認為,你為什麽不阻止我?”
“你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
李晶雅滿意了,這話她愛聽,而且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果然,相比李智賢女士的幹涉,李晶雅還是喜歡李泰和這種處理方式。
尊重,理解,包容,李泰和都做到了。
李晶雅在腦海裏複盤今天兩人交流的全過程。
她發現世界正在她麵前敞開,李泰和的話,讓她明白生命中不止存在希望,也有很多黑暗現實的部分,她應該在演藝圈這個新地方找到屬於她的定位。
演藝圈裏,有些人想變得有名或有錢,這些李晶雅也喜歡,但她更想要的卻是真實存在的感覺,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是的,她一直知道自己是特殊的,別人就算父母離婚了,但還是有爸爸媽媽的,可是她隻有李泰和。
一個單身男性帶著一個女孩子長大,總是有很多疏忽。
他不知道女孩成長中的種種痛點,從生理到心理,他都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
盡管他已經很努力了。
一直到李晶雅九歲的時候,他才明白自己能力的局限,帶她尋求外界幫助。
李晶雅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她以前總感覺很孤獨,她總是被各式各樣的群體吸引,但是持續的時間都不久,她很快就能找到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然後因為一些很細微的理由而退出。
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她的成長環境是殘缺的,她可能因此存在某些人格上的不健全。
就連她的模仿天賦,在專業人士看來,也是某種人格不健全的外在表現。
她似乎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表示:我和你們是一樣的,請不要傷害我。
她從這時開始接受心理輔導。
也是在這時開始,她徹底改變了對紐約的看法,她不再喜歡這座城市,也不再喜歡這裏的人——這裏的人太不一樣了,連他們使用的語言也是那麽種類繁多,她似乎能在這裏找齊世界上的所有語言。
就連這裏的建築、樹木、天空都能讓她感到如此陌生。
為了擺脫這些糟糕的情緒,李晶雅提出要離開這裏,李泰和同意了。
然後經過漫長的準備,她來到了亞洲,又經過一番周折,她來到了首爾。
但是這一切還是沒有結束,她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她還是一個異類。
每到一個地方,她就要糾正自己的聲音、肢體動作。
不管在哪裏,她都像是戴著一張麵具。
而現在她出道了,她是不是要一直戴著麵具生活了?
李晶雅突然感到惶恐,她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過去一個月的經曆,讓她理解了李泰和的告誡——極強的心理素質才是公眾人物最需要的能力。
想到這裏,她抬頭看向李泰和,她的內心平靜下來。
李泰和的存在,意味著她有足夠的試錯機會,相比其他同行,她已經足夠幸運。
李晶雅用手托著臉,臉上的肉從指縫裏漫了出來。
她的語氣就如同她的臉蛋一樣柔軟,“蒂姆,對不起,我最近的心情不太好。我不是故意衝你嚷嚷的,我隻是一時沒忍住。”
可能是這幾個月忙碌的生活將她逼到了牆角,她的教養又讓她無法衝其他人發火,結果,這份脾氣全從她最親近的李泰和使出來了。
她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她實在忍不住。
李泰和沒有說沒關係之類的話,他確實不喜歡李晶雅衝他發火,但是他更不想將李晶雅培養成一個傳統照顧者的角色。
想到他姐姐李智賢女士婉轉的脾氣和脆弱的心靈,他覺得李晶雅這樣生機勃勃地衝他大聲嚷嚷的樣子,還挺順眼的。
他認真告訴李晶雅,“艾拉,你還處於青少年階段,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是很正常的,這是大腦發育的正常過程。”
“可我要是在二十五歲前,一直控製不住怎麽辦?”李晶雅遲疑了。
李晶雅之所以將時間節點定在二十五歲,是因為這是醫學意義上,女性大腦發育完全的年齡。
李晶雅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憂慮,最近的連番打擊讓她的自信心不足。
她所有的自信都留在舞台上了,現在的自信額度嚴重不足。
“你先努力控製,如果遇到了困難,我們就去見心理醫生。”
“會有這麽一天嗎?”李晶雅又開始摳自己的指尖,她感到有點焦慮。
她也不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麽樣的迴答。
李泰和不希望李晶雅對現實存在幻想,因此他迴答:“我不知道。”
對於這個迴答,李晶雅並不感到失望,她突然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美麗心靈》,她突然明白為什麽詹妮弗·康納利扮演的角色如此吸引自己。
因為她代表了一種確定的選擇。
李晶雅轉而又迴想起,李泰和是如何描述他放棄數學的原因,因為數學失去了確定性。
李晶雅感覺她好像更能理解李泰和了。
看,就算李泰和對她這個女兒算得上是毫無保留,她也不能完全理解李泰和。
她在心裏歎了口氣,這世上果然沒有感同身受這迴事。
想到這裏,李晶雅突然明白代際差異是怎麽迴事了,同一時代的共同境遇塑造了一群人的共同點。
李晶雅很迷茫,“你為什麽要突然和我說這些?”
“我有責任告訴你真相。”
李晶雅漫不經心地問,“你以前為什麽不告訴我?”
“你以前沒有選擇這份工作。”
“在你眼裏這到底是怎樣一份工作?”李晶雅突然有些好奇。
李泰和的迴答很是辛辣,“揮灑性魅力的工作。”
這話李晶雅就不愛聽了,“這是什麽話?我們訓練很辛苦的。”
李泰和不置可否,“年輕姣好的外表才是成為偶像的基礎,不是嗎?”
李晶雅無法反駁,這就是事實。
“蒂姆,既然你這麽認為,你為什麽不阻止我?”
“你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
李晶雅滿意了,這話她愛聽,而且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果然,相比李智賢女士的幹涉,李晶雅還是喜歡李泰和這種處理方式。
尊重,理解,包容,李泰和都做到了。
李晶雅在腦海裏複盤今天兩人交流的全過程。
她發現世界正在她麵前敞開,李泰和的話,讓她明白生命中不止存在希望,也有很多黑暗現實的部分,她應該在演藝圈這個新地方找到屬於她的定位。
演藝圈裏,有些人想變得有名或有錢,這些李晶雅也喜歡,但她更想要的卻是真實存在的感覺,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
是的,她一直知道自己是特殊的,別人就算父母離婚了,但還是有爸爸媽媽的,可是她隻有李泰和。
一個單身男性帶著一個女孩子長大,總是有很多疏忽。
他不知道女孩成長中的種種痛點,從生理到心理,他都有太多不知道的地方。
盡管他已經很努力了。
一直到李晶雅九歲的時候,他才明白自己能力的局限,帶她尋求外界幫助。
李晶雅也是在那個時候,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她以前總感覺很孤獨,她總是被各式各樣的群體吸引,但是持續的時間都不久,她很快就能找到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然後因為一些很細微的理由而退出。
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她的成長環境是殘缺的,她可能因此存在某些人格上的不健全。
就連她的模仿天賦,在專業人士看來,也是某種人格不健全的外在表現。
她似乎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表示:我和你們是一樣的,請不要傷害我。
她從這時開始接受心理輔導。
也是在這時開始,她徹底改變了對紐約的看法,她不再喜歡這座城市,也不再喜歡這裏的人——這裏的人太不一樣了,連他們使用的語言也是那麽種類繁多,她似乎能在這裏找齊世界上的所有語言。
就連這裏的建築、樹木、天空都能讓她感到如此陌生。
為了擺脫這些糟糕的情緒,李晶雅提出要離開這裏,李泰和同意了。
然後經過漫長的準備,她來到了亞洲,又經過一番周折,她來到了首爾。
但是這一切還是沒有結束,她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她還是一個異類。
每到一個地方,她就要糾正自己的聲音、肢體動作。
不管在哪裏,她都像是戴著一張麵具。
而現在她出道了,她是不是要一直戴著麵具生活了?
李晶雅突然感到惶恐,她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過去一個月的經曆,讓她理解了李泰和的告誡——極強的心理素質才是公眾人物最需要的能力。
想到這裏,她抬頭看向李泰和,她的內心平靜下來。
李泰和的存在,意味著她有足夠的試錯機會,相比其他同行,她已經足夠幸運。
李晶雅用手托著臉,臉上的肉從指縫裏漫了出來。
她的語氣就如同她的臉蛋一樣柔軟,“蒂姆,對不起,我最近的心情不太好。我不是故意衝你嚷嚷的,我隻是一時沒忍住。”
可能是這幾個月忙碌的生活將她逼到了牆角,她的教養又讓她無法衝其他人發火,結果,這份脾氣全從她最親近的李泰和使出來了。
她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她實在忍不住。
李泰和沒有說沒關係之類的話,他確實不喜歡李晶雅衝他發火,但是他更不想將李晶雅培養成一個傳統照顧者的角色。
想到他姐姐李智賢女士婉轉的脾氣和脆弱的心靈,他覺得李晶雅這樣生機勃勃地衝他大聲嚷嚷的樣子,還挺順眼的。
他認真告訴李晶雅,“艾拉,你還處於青少年階段,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是很正常的,這是大腦發育的正常過程。”
“可我要是在二十五歲前,一直控製不住怎麽辦?”李晶雅遲疑了。
李晶雅之所以將時間節點定在二十五歲,是因為這是醫學意義上,女性大腦發育完全的年齡。
李晶雅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深深的憂慮,最近的連番打擊讓她的自信心不足。
她所有的自信都留在舞台上了,現在的自信額度嚴重不足。
“你先努力控製,如果遇到了困難,我們就去見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