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貼經考試(第二場)
穿越後我成了魚玄機的老師 作者:飛渡關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段書瑞比他們好不了多少,這晝夜顛倒的作息,他能適應才怪。
他依然迴到了原先的號舍,但守在他麵前的軍士卻換了一人,當然,這些細節並不重要。考卷發放後,段書瑞便將題目整體瀏覽了一遍。
省試第二場考的是貼經題,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經義能力,要求考生對儒家經典進行注釋和解讀。
段書瑞數了一下,四書出了三道題,五經每經四題。四書的第一題寫著“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
段書瑞皺了皺眉,心道,難題來了。
這種超長的考題考場上並不算少見,但一般會被放在後麵考。這次第一題就出到這麽長的題,可謂是考官給了諸位考生一個下馬威。
這道題出自《中庸》,卻也是前一句和後一句各截取了一些,湊成了一道題。
這截取的也不算太過離譜,因為他在陳伯的月測上見過更為離譜的,簡直是前言不搭後語。段書瑞略微思索,便緩緩寫下自己的答案。
一道四書題隻需將中間或者後麵的空白寫滿。這樣能夠有效減少以往科舉考試考生們掉書袋的現象。
答題時,段書瑞心無旁騖,將平時所學盡數揮灑於紙上。這道題題目雖長,但段書瑞很快將題目的原句從腦海中迴憶起來,寫起來自然順暢。
第一道題剛寫完,段書瑞便有些想去如廁。他正要示意,忽然想起考場的規矩,要寫了兩道題才能去茅房。他隻能強忍著寫完了第二道題,幸虧考官開恩,第二道題目沒有第一道那麽長。段書瑞答起題來也得心應手,沒過一會兒就把第二道題寫完了。
等段書瑞交了考牌,去了茅房,這才見識到傳說中的臭號。前一天去味道還沒有這麽大,誰知才過了這麽一點時間,裏麵就變得臭氣熏天了。想來這期間是根本沒有專人打掃清潔的。段書瑞痛快的捂住鼻子,內心很後悔自己穿越過來時沒帶個普通的木頭夾子,這樣就可以解放雙手,同時讓鼻子免受其害。
抽到臭號絕對是下下簽,因為這個位置的考生大多麵如土色,恐怕不僅有味道的緣故,也因為人來人往的會影響他們的答題質量。
段書瑞淨手完畢,繼續迴到座位上答題。他已經見過很多種題型了,但讓他對這次的四書題做個簡單評價,他會用“四平八穩”來形容。雖然出的題不算太難,但對於剛從睡夢中恢複清醒,大腦還昏昏沉沉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酷刑。總而言之,必須是平時基礎紮實,考場上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俱佳的考生才能交出考官滿意的答卷。
四書題答完了,接下來便是五經題。題目要求寫出考生對題目的理解。這種題既考記憶力也考思辨能力,段書瑞對五本經書已經十分熟悉,即使有略微超綱的題,他也能夠迅速分析做出判斷。實在是因為他練這一類型的題練得足夠多。刷貼經題已經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消遣,尤其是寫完詩歌和看完時文之後。除了寫倒數第二題時有些卡殼,其餘的題他都毫無壓力的寫完了。
段書瑞考完第二場時,交卷的人比第一場還多。第二場幾乎所有考生都在黃昏前答完題。這一日雖然考了七道題,但無論題目內容還是思維過程都不能和前一日比。
段書瑞交完卷,拿上自己的考籃。往貢院門口走的時候,不由得打了一個長長的嗬欠。他看著周圍的考生,有比他還年輕的,一張青澀稚嫩的臉上滿是考完的鬆快。也有許多中年士子,蓬頭垢麵的,胡子長了也沒心思打理。他看著逐漸暗下去的天色,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墜入地平線,莫名的生出一種前途未卜的惆悵。段書瑞明白,即使自己過五關斬六將,成功的通過科舉入仕,也並不意味著過上一勞永逸的日子。人生的困難還多著呢,以後有的是讓他糟心的事需要他去處理呢。
龍門前,眾士子相談甚歡。
段書瑞還沒看到其餘二人的身影,幹脆站在一旁聽人閑聊。
“哎,你們聽說過那個某某嗎?聽說他考試前連著兩日都夜宿在平康坊啊!”
其餘幾人皆作驚訝狀:“啊,真的嗎?難道是在那個有名的花魁房裏?”
“去去去,想什麽呢!”最先開口的人又說道,“他哪裏有那麽大的本事,能見到名動京城的花魁娘子?他見的應該隻是一個普通的青樓女子吧!”
“即使是這樣,那也算豔福不淺了!”
“是啊,聽說那裏的鴇母篩選女子時很是看重女子的姿色,若是太醜陋的還不會要。這麽說來,那個女子的容貌定然不差!”
段書瑞聽著這些八卦,感覺古人也不像現代人想得這麽保守。許多人也敢愛敢恨,有人薄情寡義,就有人情深義重。
崔景信以前邀請過他去平康坊喝花酒,被他毫不客氣的拒絕了。雖然他已經成年了,但他總感覺去那些地方有些不合適。而且他從小就被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的養大,對女性那是十分尊重,不敢有絲毫褻瀆的。他怕自己一板一眼的坐在那裏,會掃其他人的興。
第二場考完之後,段書瑞依舊選擇養精蓄銳。三人迴到客棧後,他依然是飽飽的睡了一覺。雖然休息了許久,但疲憊感依然積壓在心裏。他的房間有一麵銅鏡,他坐在鏡子前一看,發現自己累的雙目都有些凹陷,眼底也有淡淡的烏青。
陳舒雲和他差不多,崔景信看上去甚至比他還要疲累。好在第二場三人發揮得都算不錯,沒有第一場考完的壓力。第三場畢竟不是考書本上的知識,三人可以更加遊刃有餘的去準備。
稍作休息後,三人溫習了自己以往寫的策論,著重看了陳伯的批注。隨後,三人便提著考籃又返迴了考場。
他依然迴到了原先的號舍,但守在他麵前的軍士卻換了一人,當然,這些細節並不重要。考卷發放後,段書瑞便將題目整體瀏覽了一遍。
省試第二場考的是貼經題,主要是考察考生的經義能力,要求考生對儒家經典進行注釋和解讀。
段書瑞數了一下,四書出了三道題,五經每經四題。四書的第一題寫著“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
段書瑞皺了皺眉,心道,難題來了。
這種超長的考題考場上並不算少見,但一般會被放在後麵考。這次第一題就出到這麽長的題,可謂是考官給了諸位考生一個下馬威。
這道題出自《中庸》,卻也是前一句和後一句各截取了一些,湊成了一道題。
這截取的也不算太過離譜,因為他在陳伯的月測上見過更為離譜的,簡直是前言不搭後語。段書瑞略微思索,便緩緩寫下自己的答案。
一道四書題隻需將中間或者後麵的空白寫滿。這樣能夠有效減少以往科舉考試考生們掉書袋的現象。
答題時,段書瑞心無旁騖,將平時所學盡數揮灑於紙上。這道題題目雖長,但段書瑞很快將題目的原句從腦海中迴憶起來,寫起來自然順暢。
第一道題剛寫完,段書瑞便有些想去如廁。他正要示意,忽然想起考場的規矩,要寫了兩道題才能去茅房。他隻能強忍著寫完了第二道題,幸虧考官開恩,第二道題目沒有第一道那麽長。段書瑞答起題來也得心應手,沒過一會兒就把第二道題寫完了。
等段書瑞交了考牌,去了茅房,這才見識到傳說中的臭號。前一天去味道還沒有這麽大,誰知才過了這麽一點時間,裏麵就變得臭氣熏天了。想來這期間是根本沒有專人打掃清潔的。段書瑞痛快的捂住鼻子,內心很後悔自己穿越過來時沒帶個普通的木頭夾子,這樣就可以解放雙手,同時讓鼻子免受其害。
抽到臭號絕對是下下簽,因為這個位置的考生大多麵如土色,恐怕不僅有味道的緣故,也因為人來人往的會影響他們的答題質量。
段書瑞淨手完畢,繼續迴到座位上答題。他已經見過很多種題型了,但讓他對這次的四書題做個簡單評價,他會用“四平八穩”來形容。雖然出的題不算太難,但對於剛從睡夢中恢複清醒,大腦還昏昏沉沉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種酷刑。總而言之,必須是平時基礎紮實,考場上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俱佳的考生才能交出考官滿意的答卷。
四書題答完了,接下來便是五經題。題目要求寫出考生對題目的理解。這種題既考記憶力也考思辨能力,段書瑞對五本經書已經十分熟悉,即使有略微超綱的題,他也能夠迅速分析做出判斷。實在是因為他練這一類型的題練得足夠多。刷貼經題已經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消遣,尤其是寫完詩歌和看完時文之後。除了寫倒數第二題時有些卡殼,其餘的題他都毫無壓力的寫完了。
段書瑞考完第二場時,交卷的人比第一場還多。第二場幾乎所有考生都在黃昏前答完題。這一日雖然考了七道題,但無論題目內容還是思維過程都不能和前一日比。
段書瑞交完卷,拿上自己的考籃。往貢院門口走的時候,不由得打了一個長長的嗬欠。他看著周圍的考生,有比他還年輕的,一張青澀稚嫩的臉上滿是考完的鬆快。也有許多中年士子,蓬頭垢麵的,胡子長了也沒心思打理。他看著逐漸暗下去的天色,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墜入地平線,莫名的生出一種前途未卜的惆悵。段書瑞明白,即使自己過五關斬六將,成功的通過科舉入仕,也並不意味著過上一勞永逸的日子。人生的困難還多著呢,以後有的是讓他糟心的事需要他去處理呢。
龍門前,眾士子相談甚歡。
段書瑞還沒看到其餘二人的身影,幹脆站在一旁聽人閑聊。
“哎,你們聽說過那個某某嗎?聽說他考試前連著兩日都夜宿在平康坊啊!”
其餘幾人皆作驚訝狀:“啊,真的嗎?難道是在那個有名的花魁房裏?”
“去去去,想什麽呢!”最先開口的人又說道,“他哪裏有那麽大的本事,能見到名動京城的花魁娘子?他見的應該隻是一個普通的青樓女子吧!”
“即使是這樣,那也算豔福不淺了!”
“是啊,聽說那裏的鴇母篩選女子時很是看重女子的姿色,若是太醜陋的還不會要。這麽說來,那個女子的容貌定然不差!”
段書瑞聽著這些八卦,感覺古人也不像現代人想得這麽保守。許多人也敢愛敢恨,有人薄情寡義,就有人情深義重。
崔景信以前邀請過他去平康坊喝花酒,被他毫不客氣的拒絕了。雖然他已經成年了,但他總感覺去那些地方有些不合適。而且他從小就被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的養大,對女性那是十分尊重,不敢有絲毫褻瀆的。他怕自己一板一眼的坐在那裏,會掃其他人的興。
第二場考完之後,段書瑞依舊選擇養精蓄銳。三人迴到客棧後,他依然是飽飽的睡了一覺。雖然休息了許久,但疲憊感依然積壓在心裏。他的房間有一麵銅鏡,他坐在鏡子前一看,發現自己累的雙目都有些凹陷,眼底也有淡淡的烏青。
陳舒雲和他差不多,崔景信看上去甚至比他還要疲累。好在第二場三人發揮得都算不錯,沒有第一場考完的壓力。第三場畢竟不是考書本上的知識,三人可以更加遊刃有餘的去準備。
稍作休息後,三人溫習了自己以往寫的策論,著重看了陳伯的批注。隨後,三人便提著考籃又返迴了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