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了整體架構圖,又開始畫內部結構圖,經過幾天的努力,畫稿終於有了些模樣,雖然尺寸不準,但大致的形狀和結構都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風車架由兩根橫梁和若幹根立柱構成,用以支撐扇葉和整個風車。扇葉由木板製成,呈梯形,通過旋轉產生風力,推動風車轉動。支撐架用以支撐扇葉並保持其穩定旋轉。
春瓊拿著這些農具圖紙去找楊縣令,“爹,您看能看懂不?”
楊縣令看著春瓊遞過來的紙張,掃了一眼,激動地猛地站起來,“瓊兒,這是生產農具?你畫的?”
看來是能看懂了,春瓊放心了,“對。”春瓊指著圖上道,“這是叉鋤,可用於硬土地和需深耕的土地。這是釘耙,可用於農作物除草。這是鋤頭,可用於開溝。這是風車,可用於脫出糧食內的灰塵、雜質。”
楊縣令非常激動,“瓊兒,你是如何想出這些工具的?”
春瓊找起理由已經麵不改色,“我是看村民翻地的時候特別艱難,遇到黃泥巴土或者黏土,他們手上的工具基本沒用。就想著這種叉鋤了,前端尖,能更容易插入地裏,然後人用力翻起,就把泥塊撬起來了。至於風車,就是利用人力來驅動扇葉旋轉,將輕的灰塵、雜物吹出去。”
“妙!這想法太妙了!”楊縣令忍不住拍案叫絕。
春瓊道,“您也別高興的太早,這隻是我的構想,現在打鐵技術怎麽樣?其硬度能不能讓這工具足以撬動堅硬的土地?還有這風車,原理大概是這樣,但內部如何設計組合,我並不懂,也不知道師傅能否打造出來。”
楊縣令微微點頭,神色轉為凝重,“這打鐵技術,我倒是知曉一些。如今縣裏的鐵匠手藝雖算不上精湛絕倫,但打造些尋常農具倒也夠用。隻是這叉鋤既要尖銳又要堅韌,還需鐵匠細細琢磨一番。至於風車,等我召集縣裏能工巧匠一同研究。”
楊縣令即刻差人去召集縣裏的鐵匠和木工師傅,眾人齊聚縣衙大堂,對著春瓊畫的農具圖紙議論紛紛。鐵匠們圍在叉鋤的圖紙前,就著如何選取合適的鐵料、鍛造的火候以及淬火的技巧各抒己見。木工師傅們則專注於風車的設計,探討著扇葉的形狀、角度以及轉動軸的連接方式。
春瓊也在一旁認真傾聽,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鐵匠站出來說,“這叉鋤的樣式新穎,若要使其堅韌耐用,需用精鐵打造,且在鍛造時加入適量的炭火,反複錘打,隻是這工序繁雜,耗時較長。”
春瓊聽後,心中有了底,便說道,“隻要能打造出合用的工具,多些時日也無妨。關鍵是要能做出適用的好工具。”
另一邊,木工師傅們經過一番討論,也初步確定了風車的框架結構和內部傳動的大致方案。他們計劃選用質地堅硬且輕便的木材,以確保風車在人力驅動下能夠靈活轉動,同時保證其穩定性。
接下來的日子裏,鐵匠鋪和木工坊熱鬧非凡。鐵匠們日夜趕工,一次次地試驗著叉鋤的鍛造工藝。木工師傅們精雕細琢,仔細地組裝著風車的各個部件。
終於,第一把叉鋤釘耙和第一架風車在眾人的期待中打造完成。
楊縣令專門挑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讓人拿著叉鋤、釘耙這些工具,來到田間進行試用,周圍村民紛紛過來圍觀。
楊縣令親自拿起叉鋤,稍微使勁,輕鬆將其插入堅硬的土地,一撬一翻,泥塊便被順利地翻開。
隨著一大塊厚厚的泥塊翻開,伴隨著周圍百姓的驚唿,“這工具能一下翻這麽深?”
眾人一個個摩拳擦掌,“楊大人,小人可否嚐試一下?”
“可以。”楊縣令將叉鋤遞給剛才說話的人。
那人拿起叉鋤,高高揚起,被春瓊出聲阻止,“不必揚太高,使太大勁。用你平時鋤地的一半力氣即可。”
那人將信將疑,但春瓊如今在鄖鄉縣,幾乎是農事權威代表,所以他還是照著春瓊的說法做了。
隻見叉鋤深深插入他麵前的土地,隨著他一撬一翻,更大的一個泥塊被翻開。那人手下不停,連續鋤了好幾次,才停下站起身。
“這叉鋤也太好用了!楊大人,這個叉鋤怎麽售賣?我要買兩個。”那人激動地看著楊縣令問道。
“這農具是剛剛研究出來的,尚未開始批量生產。待今日試用後,本官會安排縣裏鐵匠盡快生產,各村需要購買的先行到裏正處登記,由裏正一起報上來。”
這農具的效果楊縣令已經親自試過,效果顯而易見,但是如今縣裏鐵不多,要批量製作,恐怕得向上申請材料才行。
眾人又試了釘耙、鋤頭等。村民個個讚不絕口。
之後,楊縣令又帶著人試用風車。他讓人將風車抬到縣衙大門口,由衙役搬出一袋滿是渣子的玉米倒入風車蔸中,他親自操控轉動著風扇的轉手,風車在人力的轉動下,快速地將玉米中的雜質吹向一旁,分離效果十分顯著。
眾人陣陣驚歎和歡唿,楊縣令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向春瓊讚道,“瓊兒此功,確實造福百姓!”
春瓊抿唇一笑,“能解決百姓困境就好。”
她說過,要將自己知道的農業知識,盡可能的帶到這個時代,讓農業生產能夠早日進步一點,讓餓肚子的人能夠少一點。
此後,這種新型的叉鋤和風車在全縣範圍內逐漸推廣使用,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當年鄖鄉縣開荒麵積提高足有三成,而楊縣令和春瓊父女也因此在這片土地上贏得了更多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待圍觀的人群散去,楊縣令親自指揮著衙役將風車小心翼翼抬入衙門後院存放。
“瓊兒,這些新農具,你打算如何安排?”不知從何時開始,楊縣令在處理農事上,征求春瓊的意見越來越多。
“先讓縣裏師傅做吧。叉鋤、釘耙馬上就能使用。至於風車,讓師傅也盡量多做,到時候,以村為單位,各村配備幾個,大家一起用。”
風車架由兩根橫梁和若幹根立柱構成,用以支撐扇葉和整個風車。扇葉由木板製成,呈梯形,通過旋轉產生風力,推動風車轉動。支撐架用以支撐扇葉並保持其穩定旋轉。
春瓊拿著這些農具圖紙去找楊縣令,“爹,您看能看懂不?”
楊縣令看著春瓊遞過來的紙張,掃了一眼,激動地猛地站起來,“瓊兒,這是生產農具?你畫的?”
看來是能看懂了,春瓊放心了,“對。”春瓊指著圖上道,“這是叉鋤,可用於硬土地和需深耕的土地。這是釘耙,可用於農作物除草。這是鋤頭,可用於開溝。這是風車,可用於脫出糧食內的灰塵、雜質。”
楊縣令非常激動,“瓊兒,你是如何想出這些工具的?”
春瓊找起理由已經麵不改色,“我是看村民翻地的時候特別艱難,遇到黃泥巴土或者黏土,他們手上的工具基本沒用。就想著這種叉鋤了,前端尖,能更容易插入地裏,然後人用力翻起,就把泥塊撬起來了。至於風車,就是利用人力來驅動扇葉旋轉,將輕的灰塵、雜物吹出去。”
“妙!這想法太妙了!”楊縣令忍不住拍案叫絕。
春瓊道,“您也別高興的太早,這隻是我的構想,現在打鐵技術怎麽樣?其硬度能不能讓這工具足以撬動堅硬的土地?還有這風車,原理大概是這樣,但內部如何設計組合,我並不懂,也不知道師傅能否打造出來。”
楊縣令微微點頭,神色轉為凝重,“這打鐵技術,我倒是知曉一些。如今縣裏的鐵匠手藝雖算不上精湛絕倫,但打造些尋常農具倒也夠用。隻是這叉鋤既要尖銳又要堅韌,還需鐵匠細細琢磨一番。至於風車,等我召集縣裏能工巧匠一同研究。”
楊縣令即刻差人去召集縣裏的鐵匠和木工師傅,眾人齊聚縣衙大堂,對著春瓊畫的農具圖紙議論紛紛。鐵匠們圍在叉鋤的圖紙前,就著如何選取合適的鐵料、鍛造的火候以及淬火的技巧各抒己見。木工師傅們則專注於風車的設計,探討著扇葉的形狀、角度以及轉動軸的連接方式。
春瓊也在一旁認真傾聽,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鐵匠站出來說,“這叉鋤的樣式新穎,若要使其堅韌耐用,需用精鐵打造,且在鍛造時加入適量的炭火,反複錘打,隻是這工序繁雜,耗時較長。”
春瓊聽後,心中有了底,便說道,“隻要能打造出合用的工具,多些時日也無妨。關鍵是要能做出適用的好工具。”
另一邊,木工師傅們經過一番討論,也初步確定了風車的框架結構和內部傳動的大致方案。他們計劃選用質地堅硬且輕便的木材,以確保風車在人力驅動下能夠靈活轉動,同時保證其穩定性。
接下來的日子裏,鐵匠鋪和木工坊熱鬧非凡。鐵匠們日夜趕工,一次次地試驗著叉鋤的鍛造工藝。木工師傅們精雕細琢,仔細地組裝著風車的各個部件。
終於,第一把叉鋤釘耙和第一架風車在眾人的期待中打造完成。
楊縣令專門挑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讓人拿著叉鋤、釘耙這些工具,來到田間進行試用,周圍村民紛紛過來圍觀。
楊縣令親自拿起叉鋤,稍微使勁,輕鬆將其插入堅硬的土地,一撬一翻,泥塊便被順利地翻開。
隨著一大塊厚厚的泥塊翻開,伴隨著周圍百姓的驚唿,“這工具能一下翻這麽深?”
眾人一個個摩拳擦掌,“楊大人,小人可否嚐試一下?”
“可以。”楊縣令將叉鋤遞給剛才說話的人。
那人拿起叉鋤,高高揚起,被春瓊出聲阻止,“不必揚太高,使太大勁。用你平時鋤地的一半力氣即可。”
那人將信將疑,但春瓊如今在鄖鄉縣,幾乎是農事權威代表,所以他還是照著春瓊的說法做了。
隻見叉鋤深深插入他麵前的土地,隨著他一撬一翻,更大的一個泥塊被翻開。那人手下不停,連續鋤了好幾次,才停下站起身。
“這叉鋤也太好用了!楊大人,這個叉鋤怎麽售賣?我要買兩個。”那人激動地看著楊縣令問道。
“這農具是剛剛研究出來的,尚未開始批量生產。待今日試用後,本官會安排縣裏鐵匠盡快生產,各村需要購買的先行到裏正處登記,由裏正一起報上來。”
這農具的效果楊縣令已經親自試過,效果顯而易見,但是如今縣裏鐵不多,要批量製作,恐怕得向上申請材料才行。
眾人又試了釘耙、鋤頭等。村民個個讚不絕口。
之後,楊縣令又帶著人試用風車。他讓人將風車抬到縣衙大門口,由衙役搬出一袋滿是渣子的玉米倒入風車蔸中,他親自操控轉動著風扇的轉手,風車在人力的轉動下,快速地將玉米中的雜質吹向一旁,分離效果十分顯著。
眾人陣陣驚歎和歡唿,楊縣令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向春瓊讚道,“瓊兒此功,確實造福百姓!”
春瓊抿唇一笑,“能解決百姓困境就好。”
她說過,要將自己知道的農業知識,盡可能的帶到這個時代,讓農業生產能夠早日進步一點,讓餓肚子的人能夠少一點。
此後,這種新型的叉鋤和風車在全縣範圍內逐漸推廣使用,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當年鄖鄉縣開荒麵積提高足有三成,而楊縣令和春瓊父女也因此在這片土地上贏得了更多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待圍觀的人群散去,楊縣令親自指揮著衙役將風車小心翼翼抬入衙門後院存放。
“瓊兒,這些新農具,你打算如何安排?”不知從何時開始,楊縣令在處理農事上,征求春瓊的意見越來越多。
“先讓縣裏師傅做吧。叉鋤、釘耙馬上就能使用。至於風車,讓師傅也盡量多做,到時候,以村為單位,各村配備幾個,大家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