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春瓊向林木交代了後續注意事項後,就帶著人,騎馬直奔鄖鄉縣。
至於麗清和李嬤嬤,暫時留在府城。
一路快馬加鞭,不到兩日抵達鄖鄉縣。剛進城,就遇到了進城來找她的村民。
縣裏村民大多都認識她,見到她騎著馬出現,紛紛圍了上去。
“楊姑娘,您總算迴來了。”
春瓊勒停馬,“各位鄉親可是找我?”
“對,我們來縣城好幾趟了,縣衙的人說您去府城了,要過段時日才能迴來,但是,眼看著春耕時候了,我們著急啊!”有村民說道。
春瓊無奈,“大棚你們都用的熟練了,直接育苗即可,不必非要等我迴來。”
“這不是怕大棚搭建的不合適,溫度達不到,苗長不大嗎?還請姑娘辛苦到村裏各家走一趟,幫著確認一番,我等才能放心。”
春瓊騎在馬上,拉緊韁繩,揚聲道,“行。諸位都請迴去吧,我明日開始,會與父親一起到各村檢查。縣裏有五十多個村莊,為了不誤農時,需要幾天時間走完各村,我們在一個村逗留不了太長時間。所以,諸位迴去後,可先行開始育苗,育苗用的基質肥隻要是按照我給的方子製作的,應該都沒問題。另外,我們巡查看的也隻是大棚搭建,你們做的肥料是否符合標準,我沒法以肉眼確認,隻有諸位自己心裏清楚。因此,若是基質肥不合格,趁早另想辦法。”
“楊姑娘,各村製按器不夠,若是一家家排隊等著,恐怕也來不及。姑娘可有辦法解決?”有裏正問。
“沒有製缽器就用手捏,形態不重要,隻要能承載種子成長就行。”春瓊道。
“是,那楊姑娘,我們就在家裏恭候您了。”
春瓊點頭示意,未作過多停留,先行迴家。
迴到家中,楊縣令早已等候多時,見春瓊歸來,忙迎上前去,“我已聽聞你在外麵所言,如此安排甚好。這幾日趕路辛苦了,先迴房歇著吧,明日我們便開始巡查各村。”
春瓊應了一聲,卻並未即刻迴房,而是來到書房,找出之前記錄的各村蔬菜種植售賣的冊子,仔細翻閱起來,心中默默規劃著接下來的行程路線,力求高效切實地解決村民們的問題,讓玉米早日開始播種。
第二日清晨,春瓊便與楊縣令一同出發,前往第一個村莊,上河村。這是年前蔬菜售賣不足種植量八成的那個村子。
當初拿到數據,春瓊就知道,這個村子在搭建大棚時,定是沒有完全聽她的話。年前發現的晚,來不及補救,不過後麵這個村子的菜,也賣了,隻是賣的比別家的晚。
如今糧食種植,春瓊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村子。這個村子問題嚴重,需要先把他們不符合規格的大棚修整了。
到了村莊,村民們早已在村口等候,春瓊與楊縣令在裏正的帶領下,逐一檢查各家大棚。不出所料,這個村子的大棚,很多都不規範,要麽麵積過大,要麽周圍的圍牆過矮。
對於這些不符合規範的大棚,春瓊拿出自製的長尺,一一重新丈量定位,並現場指導他們如何整改。
春瓊苦口婆心再次解釋原理, “大棚中的種子和苗之所以長的快,就是靠的這一小片區域內的溫差,而這溫差來源於這槽中循環的熱水。熱水有限,溫度有限,若是棚子麵積過大,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了。就跟你們冬天取暖一樣,各家的烤火房是不是都比較小?麵積越小,溫度是不是更容易升起來?”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明白了。
“楊姑娘放心,我們定按照姑娘定的位置整改搭建。”
見村民們如此配合,春瓊心中稍放下心,心道,也得虧年前蔬菜出了問題,否則,恐怕村民沒那麽容易完全聽她的。
她又接著說道,“這圍牆的高度也頗有講究,太矮的話,難以抵禦夜間的寒氣入侵,也不利於白天聚熱保溫。隻有合適的高度,才能讓大棚內的溫度穩定在適宜種子和苗生長的區間。”
楊縣令在一旁也不時補充幾句,強調規範種植對於收成的重要性,村民們皆用心聆聽。
就這樣,春瓊與楊縣令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每日從早到晚,不辭辛勞。
有時遇到一些對育苗技術心存疑慮的村民,春瓊便不厭其煩地再次講解,甚至親自示範操作。檢查和指導工作持續了大半月,父女兩人連家都未迴過,每到一個村子,若是趕上日暮,就在村裏裏正家歇息。
十幾日下來,他們終於完成了對五十多個村莊的巡查,確保了春耕育苗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迴到家中,春瓊雖然疲憊不堪,但看著手中記錄著各村情況的冊子上那一個個完成的標記,心中滿是成就感。
春瓊稍作休息後,便開始整理此次巡查各村的記錄和反饋,詳細列出了每個村子在大棚搭建、基質肥準備以及村民對育苗技術掌握程度等方麵存在的問題和優勢。
她打算根據這些情況,製定出一份更具針對性的農事指導計劃,以便在以後玉米育苗技術向其他地區推廣的時候有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春瓊開始考慮畫出她所見過的農業工具。這一年來,深入接觸這時代的農業生產後,春瓊已經深刻體會到此時落後的農業生產工具對農民勞作的阻礙。
文科出身的她,一直不敢碰工具這塊,總覺得這是理科的範疇,她做不來。但這一路看村民連耕地都如此艱難,她看不下去了。不管能否成功,總要試一試吧!機械化那種過於高端的就不考慮了,以自己的繪畫水平,將傳統農具畫出來應該是可以的。
春瓊準備好紙筆,坐在院子裏的石凳上,憑借著記憶開始勾勒那些農具的輪廓。釘耙、鋤頭、叉鋤、鐵鍁、風車,這些在後世幾乎要被淘汰的工具,放在這個時代,確是他們可遇不可求的。春瓊按照腦子裏的記憶複原出這些農具的模樣和大概尺寸。最難的是風車的圖紙,風車的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風車架、扇葉和支撐架三部分組成,但內部如何組成,春瓊隻能靠自己僅有的一些常識去嚐試。
至於麗清和李嬤嬤,暫時留在府城。
一路快馬加鞭,不到兩日抵達鄖鄉縣。剛進城,就遇到了進城來找她的村民。
縣裏村民大多都認識她,見到她騎著馬出現,紛紛圍了上去。
“楊姑娘,您總算迴來了。”
春瓊勒停馬,“各位鄉親可是找我?”
“對,我們來縣城好幾趟了,縣衙的人說您去府城了,要過段時日才能迴來,但是,眼看著春耕時候了,我們著急啊!”有村民說道。
春瓊無奈,“大棚你們都用的熟練了,直接育苗即可,不必非要等我迴來。”
“這不是怕大棚搭建的不合適,溫度達不到,苗長不大嗎?還請姑娘辛苦到村裏各家走一趟,幫著確認一番,我等才能放心。”
春瓊騎在馬上,拉緊韁繩,揚聲道,“行。諸位都請迴去吧,我明日開始,會與父親一起到各村檢查。縣裏有五十多個村莊,為了不誤農時,需要幾天時間走完各村,我們在一個村逗留不了太長時間。所以,諸位迴去後,可先行開始育苗,育苗用的基質肥隻要是按照我給的方子製作的,應該都沒問題。另外,我們巡查看的也隻是大棚搭建,你們做的肥料是否符合標準,我沒法以肉眼確認,隻有諸位自己心裏清楚。因此,若是基質肥不合格,趁早另想辦法。”
“楊姑娘,各村製按器不夠,若是一家家排隊等著,恐怕也來不及。姑娘可有辦法解決?”有裏正問。
“沒有製缽器就用手捏,形態不重要,隻要能承載種子成長就行。”春瓊道。
“是,那楊姑娘,我們就在家裏恭候您了。”
春瓊點頭示意,未作過多停留,先行迴家。
迴到家中,楊縣令早已等候多時,見春瓊歸來,忙迎上前去,“我已聽聞你在外麵所言,如此安排甚好。這幾日趕路辛苦了,先迴房歇著吧,明日我們便開始巡查各村。”
春瓊應了一聲,卻並未即刻迴房,而是來到書房,找出之前記錄的各村蔬菜種植售賣的冊子,仔細翻閱起來,心中默默規劃著接下來的行程路線,力求高效切實地解決村民們的問題,讓玉米早日開始播種。
第二日清晨,春瓊便與楊縣令一同出發,前往第一個村莊,上河村。這是年前蔬菜售賣不足種植量八成的那個村子。
當初拿到數據,春瓊就知道,這個村子在搭建大棚時,定是沒有完全聽她的話。年前發現的晚,來不及補救,不過後麵這個村子的菜,也賣了,隻是賣的比別家的晚。
如今糧食種植,春瓊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村子。這個村子問題嚴重,需要先把他們不符合規格的大棚修整了。
到了村莊,村民們早已在村口等候,春瓊與楊縣令在裏正的帶領下,逐一檢查各家大棚。不出所料,這個村子的大棚,很多都不規範,要麽麵積過大,要麽周圍的圍牆過矮。
對於這些不符合規範的大棚,春瓊拿出自製的長尺,一一重新丈量定位,並現場指導他們如何整改。
春瓊苦口婆心再次解釋原理, “大棚中的種子和苗之所以長的快,就是靠的這一小片區域內的溫差,而這溫差來源於這槽中循環的熱水。熱水有限,溫度有限,若是棚子麵積過大,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了。就跟你們冬天取暖一樣,各家的烤火房是不是都比較小?麵積越小,溫度是不是更容易升起來?”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明白了。
“楊姑娘放心,我們定按照姑娘定的位置整改搭建。”
見村民們如此配合,春瓊心中稍放下心,心道,也得虧年前蔬菜出了問題,否則,恐怕村民沒那麽容易完全聽她的。
她又接著說道,“這圍牆的高度也頗有講究,太矮的話,難以抵禦夜間的寒氣入侵,也不利於白天聚熱保溫。隻有合適的高度,才能讓大棚內的溫度穩定在適宜種子和苗生長的區間。”
楊縣令在一旁也不時補充幾句,強調規範種植對於收成的重要性,村民們皆用心聆聽。
就這樣,春瓊與楊縣令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每日從早到晚,不辭辛勞。
有時遇到一些對育苗技術心存疑慮的村民,春瓊便不厭其煩地再次講解,甚至親自示範操作。檢查和指導工作持續了大半月,父女兩人連家都未迴過,每到一個村子,若是趕上日暮,就在村裏裏正家歇息。
十幾日下來,他們終於完成了對五十多個村莊的巡查,確保了春耕育苗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迴到家中,春瓊雖然疲憊不堪,但看著手中記錄著各村情況的冊子上那一個個完成的標記,心中滿是成就感。
春瓊稍作休息後,便開始整理此次巡查各村的記錄和反饋,詳細列出了每個村子在大棚搭建、基質肥準備以及村民對育苗技術掌握程度等方麵存在的問題和優勢。
她打算根據這些情況,製定出一份更具針對性的農事指導計劃,以便在以後玉米育苗技術向其他地區推廣的時候有數據支撐。
與此同時,春瓊開始考慮畫出她所見過的農業工具。這一年來,深入接觸這時代的農業生產後,春瓊已經深刻體會到此時落後的農業生產工具對農民勞作的阻礙。
文科出身的她,一直不敢碰工具這塊,總覺得這是理科的範疇,她做不來。但這一路看村民連耕地都如此艱難,她看不下去了。不管能否成功,總要試一試吧!機械化那種過於高端的就不考慮了,以自己的繪畫水平,將傳統農具畫出來應該是可以的。
春瓊準備好紙筆,坐在院子裏的石凳上,憑借著記憶開始勾勒那些農具的輪廓。釘耙、鋤頭、叉鋤、鐵鍁、風車,這些在後世幾乎要被淘汰的工具,放在這個時代,確是他們可遇不可求的。春瓊按照腦子裏的記憶複原出這些農具的模樣和大概尺寸。最難的是風車的圖紙,風車的結構比較簡單,主要由風車架、扇葉和支撐架三部分組成,但內部如何組成,春瓊隻能靠自己僅有的一些常識去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