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瓊買了十來斤花生和芝麻,將其分別搗碎後,關在縣衙後院廚房研究熱幹麵。
熱幹麵,曾經風靡全國的早餐之一,春瓊本身也愛吃,但這個吃食當初實在太普遍了,不管去到哪個城市,都能在早餐店見到。以至於春瓊從來未想起過網上查配料,自己製作。
如今食光裏打鹵麵賣了大半年,平日客源穩定,基本都是周邊的老客人。日子久了難免膩味,春瓊想著,在鋪子裏再上一種麵食,讓客人多個選擇,時不時換個口味。
熱麵幹的麵可以用拉麵,難的是醬汁調配。她知道裏麵有芝麻醬或者花生醬,剩下的是花椒、陳皮、香葉、八角等香料煮水。芝麻醬和這些鹵水的配比,比較關鍵。後世很多早餐店吃的熱幹麵,有的過於膩,有的發苦,都是配比不合適造成的。
春瓊站在爐灶前,灶台上擺著一排白瓷碗,每個碗裏有半碗醬汁。她從鍋裏撈起麵條放在單獨的幾個碗裏,分別拌入醬汁,一一品嚐,最終選出自己最滿意的三個口味。各自拌了一大碗,送去給楊夫人品嚐。
來到楊夫人房間,沒成想,楊縣令竟然也在。
“爹,您怎麽這時候在家?”
“新年剛過,衙裏沒什麽事,忙完了就迴來了。你這是……餓了?這個時辰吃麵,晚飯豈不是吃下了?”楊縣令看著春瓊手裏的托盤,聞著飄過來的醬香味兒。
“新吃食,正好您也在,一起嚐嚐。”
春瓊放下托盤,拿起一旁的小碗,每人盛了一小碗。
楊夫人接過,嚐了一口,“好濃鬱醇厚的醬香味兒。”
楊縣令埋頭吸溜幾口,一小碗熱幹麵已經全進他肚子。
待兩人吃完手裏的,春瓊又把另外兩碗分別盛了讓他們品嚐。
待三種口味都嚐完,春瓊問道,“三碗麵,你們覺得哪一碗最好吃?”
楊夫人放下碗筷,細細品味剛才吃的過程,半晌後迴道,“第二碗吧,第一碗醬料太足,稍微有點膩。第三種,醬味偏淡,花椒有點多。第二碗正好。”
春瓊又問楊縣令,得到同樣的迴複。
“好,那就用第二種配比。鋪子裏可以試著賣了。”春瓊一錘定音。
“對了,清兒呢?這麽香的味道,沒道理這丫頭無動於衷啊?”楊縣令咂吧著嘴巴,問道。
楊夫人道,“清兒一早跟大伯去別院了。”
楊縣令蹙眉,“她怎麽最近老往別院跑?越來越野了!”
春瓊無語的翻了個白眼,“爹,您有沒有覺得,您對我和妹妹的教養,有什麽缺失?”
楊縣令一臉疑惑,“這如何說?”
“我們姐妹都是女子,不必科考,不必有太深學問,我們一直也不追求做什麽才女,能識字明理就好。這麽些年來,您對我們倆一直是放養狀態,有時間了教我們識識字,沒時間了就算了。幸好我們都算自律,靠著自學,才能沒長成目不識丁的草包。您有注意到,清清這幾個月在學習什麽嗎?”
見楊縣令一臉不知所措的看向楊夫人,春瓊繼續道,“她在跟李老周老二人學習花卉草藥種植。這就是,她最近一直往別院去的原因。因為隻有別院才有各種花草,也隻有別院才有老師。”
楊縣令愧疚,“是我誤會清清了,是我隻顧著忙縣衙的事,忽視了清清。”
春瓊歎氣,“爹,我是問您,有沒有覺得對我們姐妹教養有缺失?”
她並不是為了抱怨楊縣令對他們姐妹的忽視。古代大家長不都是這樣嗎?相比那些大家長,楊縣令已經很好了。沒有專製霸道,任由兩個閨女幹什麽都行。唯一的缺陷就是過於放養了。
楊縣令一愣,“我覺得你倆教養挺好的啊!聰慧孝順,又有禮貌。”
“聰慧、善良、禮貌都是品性,我們品性不壞,這個不用別人教,我們也知道。”春瓊不指望她爹自己能想到了,直接道,“清清最近除了種花習武,還在學習禮記和女四書。因為她年前第一次跟娘參加宴會,發現自己禮儀缺失,缺乏自信。不僅她如此,我也一樣,第一次參加府城宴會,我也是戰戰兢兢的,生怕出錯。”
楊縣令終於明白了,“這確實是我的疏忽,男子跟女子不同,隻需要坐立端正不卑不亢即可,你們行走言語都有一套既定的禮儀,需要專門研習。爹這就讓人去找專門教授禮儀的嬤嬤。”
得到想要的結果,春瓊收拾碗筷,走出爹娘房間。
她本來想等自己去府城了後再尋紮禮儀嬤嬤的,但那時候又要忙起來,嬤嬤來了,估計也沒時間學。讓老爹出麵,盡快找來嬤嬤,她們好早日開課。
待春瓊離開,楊縣令看著楊夫人,愧疚道,“這些年,我一頭紮在這鄖鄉縣,企圖做出些政績,早日從這裏離開。忽視了夫人和閨女,這些年,家裏內外都由夫人操持,辛苦夫人了。”
“夫君客氣了。你我夫妻一體,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瓊兒今日提出的禮儀教養問題,我有此顧慮,但以往家裏錢財不豐,不曾重視。這些年,我隻待在內宅,很少參加宴會,更沒有將兩個閨女帶出去見見世麵,導致兩個孩子出去了露怯。是我的疏忽。”
楊夫人握著楊縣令的手,繼續說道,“如今瓊兒既有此心,我也覺得不能再讓孩子們這般懵懂下去。瓊兒有做生意的天賦,看她如今情形,定也不願意困於後宅,日後在外行走,到了那繁華州郡,不能讓孩子們失了禮數。我想著,往後若是有那鄉紳家的宴飲聚會,不妨帶著孩子們一同前去,讓她們也跟著學學那些高門大戶的行事。”
楊縣令微微點頭,“夫人所言甚是。隻是這鄖鄉縣的鄉紳們,大多底蘊單薄,他們的行事作風能學的怕是也不多。我還是求求趙知府吧,請他幫忙找個大家族出身的嬤嬤,讓兩個孩子跟著受教一段時日,夫人覺得如何?”
楊夫人揶揄,“你不是不想求人家嗎?這次舍得拉下臉來了?”
楊縣令赧然,“這不是為了閨女嘛!”
熱幹麵,曾經風靡全國的早餐之一,春瓊本身也愛吃,但這個吃食當初實在太普遍了,不管去到哪個城市,都能在早餐店見到。以至於春瓊從來未想起過網上查配料,自己製作。
如今食光裏打鹵麵賣了大半年,平日客源穩定,基本都是周邊的老客人。日子久了難免膩味,春瓊想著,在鋪子裏再上一種麵食,讓客人多個選擇,時不時換個口味。
熱麵幹的麵可以用拉麵,難的是醬汁調配。她知道裏麵有芝麻醬或者花生醬,剩下的是花椒、陳皮、香葉、八角等香料煮水。芝麻醬和這些鹵水的配比,比較關鍵。後世很多早餐店吃的熱幹麵,有的過於膩,有的發苦,都是配比不合適造成的。
春瓊站在爐灶前,灶台上擺著一排白瓷碗,每個碗裏有半碗醬汁。她從鍋裏撈起麵條放在單獨的幾個碗裏,分別拌入醬汁,一一品嚐,最終選出自己最滿意的三個口味。各自拌了一大碗,送去給楊夫人品嚐。
來到楊夫人房間,沒成想,楊縣令竟然也在。
“爹,您怎麽這時候在家?”
“新年剛過,衙裏沒什麽事,忙完了就迴來了。你這是……餓了?這個時辰吃麵,晚飯豈不是吃下了?”楊縣令看著春瓊手裏的托盤,聞著飄過來的醬香味兒。
“新吃食,正好您也在,一起嚐嚐。”
春瓊放下托盤,拿起一旁的小碗,每人盛了一小碗。
楊夫人接過,嚐了一口,“好濃鬱醇厚的醬香味兒。”
楊縣令埋頭吸溜幾口,一小碗熱幹麵已經全進他肚子。
待兩人吃完手裏的,春瓊又把另外兩碗分別盛了讓他們品嚐。
待三種口味都嚐完,春瓊問道,“三碗麵,你們覺得哪一碗最好吃?”
楊夫人放下碗筷,細細品味剛才吃的過程,半晌後迴道,“第二碗吧,第一碗醬料太足,稍微有點膩。第三種,醬味偏淡,花椒有點多。第二碗正好。”
春瓊又問楊縣令,得到同樣的迴複。
“好,那就用第二種配比。鋪子裏可以試著賣了。”春瓊一錘定音。
“對了,清兒呢?這麽香的味道,沒道理這丫頭無動於衷啊?”楊縣令咂吧著嘴巴,問道。
楊夫人道,“清兒一早跟大伯去別院了。”
楊縣令蹙眉,“她怎麽最近老往別院跑?越來越野了!”
春瓊無語的翻了個白眼,“爹,您有沒有覺得,您對我和妹妹的教養,有什麽缺失?”
楊縣令一臉疑惑,“這如何說?”
“我們姐妹都是女子,不必科考,不必有太深學問,我們一直也不追求做什麽才女,能識字明理就好。這麽些年來,您對我們倆一直是放養狀態,有時間了教我們識識字,沒時間了就算了。幸好我們都算自律,靠著自學,才能沒長成目不識丁的草包。您有注意到,清清這幾個月在學習什麽嗎?”
見楊縣令一臉不知所措的看向楊夫人,春瓊繼續道,“她在跟李老周老二人學習花卉草藥種植。這就是,她最近一直往別院去的原因。因為隻有別院才有各種花草,也隻有別院才有老師。”
楊縣令愧疚,“是我誤會清清了,是我隻顧著忙縣衙的事,忽視了清清。”
春瓊歎氣,“爹,我是問您,有沒有覺得對我們姐妹教養有缺失?”
她並不是為了抱怨楊縣令對他們姐妹的忽視。古代大家長不都是這樣嗎?相比那些大家長,楊縣令已經很好了。沒有專製霸道,任由兩個閨女幹什麽都行。唯一的缺陷就是過於放養了。
楊縣令一愣,“我覺得你倆教養挺好的啊!聰慧孝順,又有禮貌。”
“聰慧、善良、禮貌都是品性,我們品性不壞,這個不用別人教,我們也知道。”春瓊不指望她爹自己能想到了,直接道,“清清最近除了種花習武,還在學習禮記和女四書。因為她年前第一次跟娘參加宴會,發現自己禮儀缺失,缺乏自信。不僅她如此,我也一樣,第一次參加府城宴會,我也是戰戰兢兢的,生怕出錯。”
楊縣令終於明白了,“這確實是我的疏忽,男子跟女子不同,隻需要坐立端正不卑不亢即可,你們行走言語都有一套既定的禮儀,需要專門研習。爹這就讓人去找專門教授禮儀的嬤嬤。”
得到想要的結果,春瓊收拾碗筷,走出爹娘房間。
她本來想等自己去府城了後再尋紮禮儀嬤嬤的,但那時候又要忙起來,嬤嬤來了,估計也沒時間學。讓老爹出麵,盡快找來嬤嬤,她們好早日開課。
待春瓊離開,楊縣令看著楊夫人,愧疚道,“這些年,我一頭紮在這鄖鄉縣,企圖做出些政績,早日從這裏離開。忽視了夫人和閨女,這些年,家裏內外都由夫人操持,辛苦夫人了。”
“夫君客氣了。你我夫妻一體,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瓊兒今日提出的禮儀教養問題,我有此顧慮,但以往家裏錢財不豐,不曾重視。這些年,我隻待在內宅,很少參加宴會,更沒有將兩個閨女帶出去見見世麵,導致兩個孩子出去了露怯。是我的疏忽。”
楊夫人握著楊縣令的手,繼續說道,“如今瓊兒既有此心,我也覺得不能再讓孩子們這般懵懂下去。瓊兒有做生意的天賦,看她如今情形,定也不願意困於後宅,日後在外行走,到了那繁華州郡,不能讓孩子們失了禮數。我想著,往後若是有那鄉紳家的宴飲聚會,不妨帶著孩子們一同前去,讓她們也跟著學學那些高門大戶的行事。”
楊縣令微微點頭,“夫人所言甚是。隻是這鄖鄉縣的鄉紳們,大多底蘊單薄,他們的行事作風能學的怕是也不多。我還是求求趙知府吧,請他幫忙找個大家族出身的嬤嬤,讓兩個孩子跟著受教一段時日,夫人覺得如何?”
楊夫人揶揄,“你不是不想求人家嗎?這次舍得拉下臉來了?”
楊縣令赧然,“這不是為了閨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