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亂箭飛至,楊玄瑛正欲舉槊再擋,卻牽痛肩頭傷口,竟無力將槊提起,不想自己一時魯莽,以至命喪於此,追悔莫及,她不禁心中一涼。正此岌岌可危之時,眼見流矢紮來,忽然牆頭一條黑影落下,便有一人攔在她身前,二話未說,掄起一根銅棍左右一舞,眨眼打落飛箭,又迴頭低聲說道:“隨我快走!”那人雖著黑紗蒙麵,不過楊玄瑛聞聲即已認出來者乃是宇文博。怎料自己隻欲與他撇清恩怨,卻又三番四次為他所救,楊玄瑛心中五味雜陳,不知所措。宇文博見她愣在那裏,隻道她尚在為前夜之事懊惱賭氣,心中一急,立刻迴過身來,不由分說,一把拉起她的手便迎著那隊禁衛弓手衝去。
那隊禁衛弓手乍見楊玄瑛坐以待斃之時,怎想又會橫殺出一個黑衣人來,一陣錯愕。待看出那黑衣人乃是楊玄瑛的同黨,意圖救她突圍,諸人正欲張弓再射,卻為時晚矣,宇文博已拉著楊玄瑛奔至其弓陣之前,揚手橫過銅棍一掃,即有嗚唿之聲迭起,幾名禁衛紛紛應聲倒地,宇文博卻已帶著楊玄瑛衝開堵截,絕塵而去。
宇文博識得宮中道路,帶著楊玄瑛七拐八繞,兩人奔至東南首一座偏僻小殿之後,他迴頭一望,見暫無人追來,便領楊玄瑛一同遁入殿中。此刻整個宮中依舊人聲鼎沸,嘈雜不堪,禁衛宮人猶在四處搜尋他二人蹤跡。宇文博關緊門窗,隨即又從牆腳翻出一套早就準備在那的隋軍兵甲,即遞於楊玄瑛說道:“禁軍遲早搜捕至此,你速速披上這身兵甲,我自有法領你出宮。”事到如今,留在此處也是枉送性命,雖百般不願,可楊玄瑛也別無選擇,她正去接那副盔甲,舉手間卻又扯動箭傷,痛楚不已,令她不禁皺眉蹙額,一聲低吟。
宇文博這才注意那支箭猶插在她肩頭,於是他上前說道:“且讓我看下傷勢,助你取出箭頭。”說著便伸手去扶。可楊玄瑛卻輕哼一聲,揮起左臂一撩,撥開宇文博的手說道:“不必了,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此事不勞將軍費心。”話音剛落,她猛然握緊箭杆,一咬牙,狠下心腸使勁一拔,竟未坑一聲,已自將箭矢拔下,擲落在地。而後楊玄瑛又捂住傷口,強忍劇痛,故作一副若無其事樣子說道:“隻是一些皮外之傷,並不礙事,小妹可自行處理。”話雖如此,但此刻宇文博見她麵色蒼白,汗如雨下,亦知此傷不輕,心中擔憂,正想好言相勸,方開口時,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楊玄瑛見他愣沉於地,一言不發,於是從他手中接過那副兵甲,仍是不冷不熱說道:“還請將軍暫且迴避片刻,以候小妹更衣。”宇文博自知拗不過她,也無可奈何,隻得暗歎一聲,退去殿中屏風之外。
楊玄瑛簡單包紮一下傷口,不一會又披上那副隋軍兵甲,扮作男裝,便於宇文博說道:“小妹今日落難,幸逢將軍出手援救,本當謝過,不過若是將軍一心護著隋庭,來日若再得陣前兵戎相向,小妹依然不會手下留情,此恩隻當來生再作報還。”楊玄瑛與隋室勢如水火,宇文博無話可勸,隻得說道:“此事待出宮再說。楊姑娘若是更好衣裳,趕緊與我一同出宮,莫要再此耽擱,以免夜長夢多。”
楊玄瑛走出屏風之時,宇文博業已脫了黑衣,揭去麵紗,換迴他那身金甲,正候在那裏,一見著她即刻說道:“楊姑娘跟在我身後,無論何事,莫要出聲,我自會應付。”楊玄瑛一點頭,便隨著宇文博一同走出殿去。離宮中乍逢刺客闖入,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刻依然沸反盈天,金鑼唿喊之聲此起彼伏,禁衛宮人仍在四處尋找。宇文博帶著楊玄瑛匆匆往宮南過去,其間也遇著幾處軍士哨卡,不過宮中之人均知他身份,也無人上來盤問阻攔。
二人一路暢通無阻,及至離宮南麵長樂門,宇文博上前於城樓上戍衛高聲報出名號:“真武尊勝大將軍宇文博再此,樓上速將宮門打開。”話音剛落,城樓上走出兩人,前麵一人峨冠博帶,錦衣華服,一身氣派,他往城下一張望,又拿腔作勢說道:“宮中出了刺客,正在搜捕圍剿,四弟此刻出宮做甚?”宇文博聞聲暗自一怔,這不正是他二哥宇文智及,而恭恭敬敬立在他身旁那人,方才是城門郎唐奉義。唐奉義官職卑微,喝他開門,自然不在話下,可宇文智及刁滑奸詐,疑神見鬼之人,要誆他開門,還得費一番心思,宇文博依舊麵不改色與之說道:“適才有人見著那刺客翻牆出宮,我正奉聖命出宮去城中令人搜捕,還請二哥開門。”宇文智及半信半疑說道:“方才尚聞得刺客受了重傷,已成甕中之鱉,怎這片刻又翻牆出宮去了?”宇文博說道:“那刺客似乎有同黨,被救了一同去了,二哥趕快開門,若走脫刺客,誤了聖命,你我可都擔當不起。”宇文智及一本正經說道:“追剿刺客那是你的事。本將亦受聖命鎮守於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宮,你若要走,拿皇上手諭來見。”
宇文智及與宇文博雖是同父異母兄弟,不過各為嫡庶,兩人素來不和。當下宇文智及雖未看破楊玄瑛身份,但一聽說宇文博乃是出宮捉人,亦是百般阻撓,令其難堪。宇文博見狀,胸中恚怒,卻又不好當場發作,隻得耐著性子說道:“事出突然,陛下何來手諭給我,請二哥莫要刁難。”宇文智及冷笑一聲說道:“我也是奉命行事,何來刁難。”宇文博見他喋喋不休,實難忍受,禁不住攞袖揎拳,聲色俱厲而道:“二哥如此糾纏不清,休怪我無禮。”宇文智及見他一言不合,意欲動武,也是寸步不讓,即於唐奉義及左右軍士喝到:“傳我將令,誰敢闖門,一律射殺,就地正法!”可唐奉義總算還是謹小慎微之人,這樓上樓下均是得罪不起的主,即便有宇文智及之令,他亦不敢造次,急於宇文智及耳語說道:“宇文大人,陛下隻令我等閉門,不許閑雜人等出入,令弟可不算閑雜之人。況他有聖命在身,出宮捉賊,如此大動幹戈,恐怕不妥,還望宇文大人三思。”其言之有理,宇文智及無非隻是找碴,此事鬧到隋帝那裏,亦怕是自己吃虧,想及此處,他即理屈心虛起來。
宇文博見他二人在樓上交頭接耳,卻遲遲不來開門,哼了一聲喝道:“我奉聖上之命追剿刺客,你若再一味阻攔,便是違抗聖命,再不開門,休怪我不顧兄弟情誼,提你屍首去陛下那評理!”宇文智及尚有自知之明,暗自含恨在心,卻也不敢與之動真,這便佯笑說道:“四弟不必動怒,我也隻是奉命盤查。既然四弟有公務在身,就趕快去吧,莫誤了大事。”說罷他手一揮,即示意唐奉義打開長樂門,放走宇文博二人。
日暮時分,殘陽西斜,餘暉如血。宇文博帶著楊玄瑛出了離宮,尋著往來人少的巷陌一路疾行往西。直抵西麵城垣附近,楊玄瑛原本帶傷,再加這一日奔波,已是疲累至極,實在難以拖動雙足,不由地放慢腳步,喘起了粗氣。眼看她是再也走不動了,正此宇文博恰見陋巷盡頭有幾間破敗小屋隱在僻靜深處,似乎久無人問津,於是他便扶著楊玄瑛走了過去,兩人一同遁入其中間破屋暫歇。
楊玄瑛一入屋中,即癱坐於地,麵紅耳赤,胸喘膚汗,皺眉蹙額捂著肩頭傷處。她這一番模樣教人瞧得心痛,宇文博亦是輕憐重惜,便上來說道:“看來你這傷得不輕。”楊玄瑛強打精神,卻仍是喘籲籲說道:“此事與你無關,如今既然已出了離宮,勿需再勞煩將軍護送,小妹就此告辭了。”她說著起身欲走,宇文博立刻攔著她說道:“離宮遭姑娘這一鬧,江都勢必戒嚴,隋軍亦會全城追查姑娘下落。姑娘不便逗留城中,當隨我去西郊大明寺暫避風頭,待養好傷勢之後,早日離開這是非之地,尋個安身之處。”說起離開這是非之地,誰又曾不想尋個清淨之處,忘卻紛爭煩擾,安度一生,隻是這其中獨居寂寞,又有誰人可解,楊玄瑛聞言,頓時哀從心來,情難自已,緩緩垂下頭去,輕歎一聲說道:“小妹一人孤苦漂泊,無依無靠,將軍為何總是如此狠心,看小妹獨自離去?”這楚楚之態,淒淒惶惶,透骨酸心,傷斷人腸,誰人見了又能不為之動容,宇文博此刻胸中亦是波瀾起伏,中心搖搖,卻不知何言以對。楊玄瑛見他緘口不言,更是悲不自勝,不禁說道:“難道將軍真無半分情誼?若是如此,將軍又何必三番四次出手相救,大可任小妹自生自滅。”宇文博隻怕她這樣下去,難免又如當初在江南天目山中那般情緒失控,隻得轉過頭去,避開她的目光,極力自製,平心靜氣說道:“天色不早,你我當趁城門尚未封鎖之際,趕快出城,切莫再耽擱了。”宇文博顧左右而言他,也是意料之中,不過當下楊玄瑛卻是愁山悶海,難以自拔,她聞言抬起頭來,雙眸噙淚,注視著宇文博哀聲說道:“將軍看小妹淒苦如此,也不肯出言相慰。當初天目山中之諾,莫非將軍全然忘了?”那日情急之下,隻是怕她一時衝動,迫不得已,宇文博方才會許下諾言,此刻楊玄瑛舊事重提,不禁令他頓生愧疚,幾度欲言又止。楊玄瑛見狀,似乎看穿他心中所想,又淒怨說道:“小妹早知當日將軍口是心非。不過哪怕那些隻是將軍戲言也好,今日小妹亦不在乎,隻盼能再聽一次。”明明知道盡是些難以實現的承諾,無非自欺欺人,說了隻會更添悲苦,瞧這情形,再與她牽扯下去更是糾纏不清,難以收拾,宇文博隻得狠下心腸說道:“既然都是戲言,楊姑娘又何苦自欺。大明寺距江都尚有些路程,事不宜遲,我這就去外頭為姑娘討一匹馬來。”言盡於此,楊玄瑛心灰意懶,隻得幹望著宇文博離屋而去,獨自黯然傷神,茫然自失,這正是:
寂寂暮暉涼景,楚楚自憐孤影。
憑幾語空盟,離散去來誰定。
癡夢,癡夢,夢斷淚襟清冷。
再說魚蔓雲自那夜與司馬德戡尋歡宿醉一場,次日酒醒時分,起身卻未見他人影,原來司馬德戡不知何時早已離去。她獨倚欄杆,望著水榭台前一池春水,如今卻隻餘影孤人,不禁又憶起昨晚那番巫雲楚雨,抵死纏綿,胸中猶然漣漪漾漾,激潮難平。原本隻是想誘勸司馬德戡反隋弑主,哪知這戲一如當初,做得令人分不清是真是假,如墜雲裏霧裏。不過畢竟自己大仇未報,且司馬德戡總是支吾搪塞,看來他也隻是圖一夕快活,並未將此放在心上,這些風月,權當南柯一夢,又何必太過在意,魚蔓雲想著,又是自嘲一笑,便也不再去想他。
魚蔓雲離開酒樓,獨自迴到醉雲居密室之中,仍未見楊玄瑛迴來,想她這一去數日竟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魚蔓雲擔憂不已,於是便又去了離宮想打探一番。魚蔓雲一連去宮外候了兩日,卻未見任何動靜,甚感詫異,無奈宮垣牆高壁厚,戒備森嚴,她孤身一人難有作為,也隻得將楊玄瑛之事擱置一旁,暫且作罷。及至第三日午後,離宮騷亂乍起,驚天動地,據聞是出了刺客入宮行刺隋帝,傍晚間這消息傳至魚蔓雲耳中,她左思右想,覺得那刺客定然就是楊玄瑛。可她既然有法潛入禁宮,卻又不來知會自己,獨自前去刺殺隋帝,魚蔓雲想來心生不快,正欲出醉雲居去看個究竟,卻見街上數隊隋軍匆匆跑過,遣散路人,又挨家挨戶搜查起來,原來已是城中戒嚴,開始追捕刺客及其同黨。
風口浪尖之上,魚蔓雲亦不敢上街引人注目,也隻能再迴密室藏身。全城搜捕,醉雲居自然也不例外,好在那密室暗門隱蔽,隋軍搜了一圈無果,便也就退去。待隋兵一走,已是深夜,魚蔓雲不知楊玄瑛闖宮行刺,她與隋帝孰死孰活,始終放不下胸中疑慮,輾轉難眠,這便又起身換了一套夜行衣,打算再密訪李孝本、李孝質兄弟二人,去問清離宮當下情勢。
魚蔓雲避開擊柝巡夜的隋軍士卒,暗中潛行至城南李氏兄弟府邸,在門前張望半晌,見四下無人,便上去叩門求見。來開門的小使倒還認得魚蔓雲,見是她深夜造訪,便直接將她迎入府中。魚蔓雲候了半柱香時分,李氏兄弟方才到來,二人猶然睡眼惺忪,半夢半醒,但李孝本一見魚蔓雲,似乎鬆了一口氣,麵帶喜色說道:“原來魚大小姐無恙,卑職還道日間行刺皇上之人乃是大小姐,正自緊張呢。”魚蔓雲說道:“離宮森嚴壁壘,我無人相助,又如何入得了宮去。”李孝本歎了一口氣說道:“禁宮高手如雲,依卑職來看,大小姐還是打消尋仇的念頭為好。”此前魚蔓雲來尋李氏兄弟,他二人也不願領頭做叛亂之事,又礙於魚俱羅麵子不便一口迴絕,故此隻是告知她驍果營中軍心不定,把此事推到了司馬德戡那邊。此刻魚蔓雲再度前來,李孝本隻道她又來說自己造反,無可奈何,這才出言勸她打消報仇之念。
不過魚蔓雲業已看出李氏兄弟乃是難以擔當之人,懶得與其多費唇舌,隻是開門見山說道:“尋仇之事,我自有打算。今日深夜打擾你二人,隻是想問些宮中情形,可知今日刺客是誰?隋帝與那刺客性命又如何?”李孝本說道:“我等今日朝退後便已迴府,此後未受傳召,亦未得任何軍令,確實不知當下宮中情形。”魚蔓雲聞言,甚是失望,一旁的李孝質見狀,便來繼續說道:“依我看來,若是聖上遇難,必有風聲。此刻城中雖是戒嚴搜捕,可宮內卻早已平靜下來,我看聖上定然無恙。至於那刺客,若是已被捉著,想必其首級也該早已懸在鬧市了吧。”魚蔓雲思索片刻,覺得李孝質言之有理,這便說道:“這倒也好,可讓我親手取那昏君狗命,來祭我爹爹在天之靈。”魚蔓雲說得斬釘截鐵,看來也是矢誌不渝,李氏兄弟二人瞧了,均是搖頭歎息不已。
既然當下問不出更多情報,魚蔓雲也不打算逗留,她正欲辭別李氏兄弟二人,忽然適才那小使匆匆闖入,慌張說道:“兩位老爺,折衝郎將沈光帶著一隊人馬,已將宅子圍住,氣勢洶洶,喚二位老爺出門相見。”李孝本一怔,詫異說道:“皇上身邊侍衛,深更半夜圍我府邸做甚?”李孝質雖也不明所以,隻是覺得心中揣揣不安,於是說道:“二哥,來者不善,沈光深夜登門,又帶一隊人馬,恐於我兄弟不利。”李孝本哼了一聲說道:“隻是一個帶刀侍衛,安敢張狂如斯。走,你我一同會會他去。”說著正欲走,李孝質卻又將他攔住,細聲耳語說道:“大小姐乃是朝廷欽犯,若是教他撞著,隻怕......”李孝本方才想起魚蔓雲尚在屋內,若是教人知道自己包藏要犯,必是誅九族之事,於是轉身於她委婉說道:“以大小姐如今身份,恐怕不宜與沈光相見,不若請隨小使先走後門如何?”那小使聽罷即刻插嘴而道:“老爺,這可萬萬使不得,奴才適才前來通報之時,聞得後院亦有嘈雜兵戈之聲,怕是後門也走不了。”李孝本一愣,隨即麵露難色,於魚蔓雲說道:“如此看來,也隻有委屈大小姐往柴房暫避,卑職也實屬無奈。”魚蔓雲知道沈光即是那日在湘州遇上之人,其人刀法了得,自己一人不是對手,若是在此被他瞧見,不僅連累李氏兄弟,連自己恐怕也是插翅難飛,於是說道:“無妨,趕快引路吧,莫教那沈光久候了見疑。”李孝本一點頭,即刻喚了小使領魚蔓雲前往柴房,而後兩人一整衣冠,便上前門去見沈光。
魚蔓雲隨小使一同去了柴房,待她藏身完畢,小使方才出屋,關緊房門,安心離去。這柴房位於堂前院子一角,牆邊一扇小窗正對府邸大門。魚蔓雲在其中待了一會,聞得屋外李氏兄弟前去開門之聲,她一時好奇,想要看看沈光究竟為何而來,這便湊到窗邊,順著窗縫看去,遠遠地正見沈光已帶著幾名校刀侍衛,入門走進院中,提刀而列,排開陣仗。李氏兄弟則麵對沈光而立,李孝本上前抱拳而道:“沈大人深夜帶人來卑職府中,不知有何見教?”沈光迴了一禮,直言不諱說道:“關內淪沒,日前令兄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獻降投奔亂黨,陛下龍顏大怒,令卑職來請千牛大人走一遭,共商剿滅叛賊之事。”此言一出,不僅李氏兄弟,連魚蔓雲也是大吃一驚,若沈光所言屬實,李孝常變節反叛,依隋帝的性子,李孝本、李孝質二人此去定是死路一條。生死攸關,李孝本半信半疑說道:“沈大人此言可當真?我大哥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先前那李淵入關中之時,我大哥尚與其殊死抗戰,怎可能忽然獻倉而降!”沈光麵冷如霜,咄咄逼人而道:“令兄正是投靠了李淵,此事確信無疑。陛下有旨,請二位千牛大人同去,若此事與千牛大人無幹,自會還你二人公道。”李孝質聽到此處,已按耐不住,立刻插口罵道:“我大哥忠心護主,不可能舉降李淵。我看必是汝等奸佞之徒,造謠生事,撥弄是非,好陷我兄弟二人於不義!”沈光哼了一聲說道:“沈光與千牛大人素無仇隙,何必設局陷害於你。千牛大人若是有冤,自可去聖上那裏申訴,沈光隻是奉命行事,千牛大人莫要為難卑職。”李孝質啐一聲罵道:“前些日竇賢隻是率部西歸,汝等即將其一眾就地正法,未留活口。今日若我兄弟二人隨你同去,怕你呈於聖上的,隻是我兄弟二人的腦袋吧。”沈光見二人抗命不從,漸失耐性,案刀瞋目而道:“二位大人若是再不走,沈光也隻好強請了。”李孝本聽到此處,也已沉不住氣,上前喝道:“即便我兄弟二人有罪,也該當大理寺的人來。你不過一個宮中帶刀侍衛,如何敢拿我兄弟二人!來人,給我送客!”說罷他將手一揮,十數家丁紛紛揮刀掄棒,衝入院中,分列李氏兄弟二人之後,與沈光等人對峙起來。
雙方已陷入僵局,即要大打出手,魚蔓雲躲在柴房之中悉數瞧在眼裏。她在湘州被沈光窮追百餘裏,知道他武藝了得,想李氏兄弟與之交手,多半還是要吃虧,不禁為他兄弟二人捏了一把冷汗。果然不出她所料,此刻隻見沈光冷眼一掃院中那些持械家丁,麵不改色,蔑聲說道:“千牛大人不肯與卑職同去,莫非心虛不成。既然如此,沈光也隻好得罪了。”說著他踏上半步,把手按住腰間陌刀之柄,兇相畢露,惡狠狠瞪著李氏兄弟二人。李孝質性子比其兄躁急,一見沈光意欲拔刀,怒喝一聲說道:“我兄弟二人與你同去,豈有活路。今日就先殺你這走狗,再去麵聖說理。”話音未落,他猛然奪過身旁一名家丁手中镔鐵大棍,掄起鐵棍即砸沈光而去。
李孝質原以為自己先下手為強,這一棍下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然可教沈光無處躲閃。哪知他這鐵棍方舉到半空,尚未來得及打下去,乍見一道寒光掠過,但聞鏗鏘一聲,星火四濺,手中那根镔鐵大棒竟被硬生生切作兩段,另半截鐵棍早迸飛天外。沈光這柄陌刀鋒利如此,吹毛利刃,削鐵如泥,在場諸人見了,均是驚愕不已,李孝質舉著半截鐵棍,也是俄然一怔。可沈光毫不容情,一刀斬斷李孝質手中鐵棒,又厲叱道:“抗旨拒捕,汝該當何罪!”說話聲中,他雙手一翻,撩起陌刀,已斜刺裏一刀劈落。刃芒寒冽,兇風乍起,李孝質尚未迴過神來,便已覺森森霜鋒逼近麵門。倉促之下,他隻得橫過手中半截鐵棍,迎著陌刀一擋。刹那間,又是鏗鏘一聲,如雷貫耳,院中眾人皆未看清沈光刀勢,卻已見鮮血四濺,李孝質早已悶哼一聲,被斬為兩段,陳屍於地。
這一下變故突然,沈光也未料到李孝質竟是如此不堪,自己尚未用盡全力,他便已招架不住。此時霽月閣前蕭後那一番話又迴響腦海,李孝質即便死罪,也不應當由自己出手誅他,而自己一時氣急,出手過重,傷人性命,也著實不該,想到此處他忽然冷靜下來,將刀一收,便欲再勸李孝本與自己同去。不過當下乍見兄弟慘死,李孝本又豈甘罷休,他早已提過一柄大斧橫在胸前,發指眥裂,咬牙切齒,含憤而道:“我兄弟盡忠竭力,竟遭小人陷害冤殺,天理何在!公道何在!”話音未落,他掄起大斧,衝著沈光就是一陣亂劈。
沈光已失手打死李孝質,不願再傷李孝本性命,他舉刀接過數招,卻未趁隙反擊。但李孝本此刻已如失心瘋一般,早沒了理智,大斧狂劈亂砍,驚濤怒浪,湧瀼騰沸,招招襲往沈光要害,恨不得立刻置其死地。沈光被其逼得一退再退,雖已惱羞成怒,卻仍一麵舉刀招架,一麵強耐著性子說道:“若是千牛大人繳械束手,卑職可保大人性命無虞。”此事鬧到這個份上,誰信投降了便有活路可走,李孝本啐一聲罵道:“昏主佞臣當道,我隻悔當初未聽人之言,若是早做決斷隨人揭竿起義,匡亂反正,何至兄弟這般下場!”他此言一出,藏身柴房偷看的魚蔓雲不禁一聲歎息,楊廣殘暴不仁,視肱股如寇仇,自己曾苦勸李氏兄弟起義反隋,可他二人總是當斷不斷,優柔推脫,今日落得含冤枉死,也可謂咎由自取了。
魚蔓雲正想到此處,忽問哐當一響,原來是沈光忽然發力,橫刀反戈一掃,李孝本招架不住,大斧脫手而落,而他業已一臉驚愕,半跪於地。沈光已然勝出,不想再開殺戒,便於左右說道:“來人,將他縛下帶走。”說罷,他正欲收刀,李孝本卻瞋目圓睜,麵露猙獰,狂吼一聲,猛然躍起身來,張牙舞爪,直撲沈光。李孝本徒手這一著孤注一擲,破釜沉舟,已顯拚他一個玉石俱焚的決心。沈光見狀,俄然一怔,下意識地抽刀當胸一檔,眨眼之間,一道血光濺過,但聞一聲慘唿撕心裂肺,李孝本正撞在陌刀鋒刃之上,又翻身撲倒在地,抽搐了幾下,便不再動彈。
李氏兄弟一死,其下一幹與沈光對峙的家丁早已是嚇得魂飛膽喪,瑟瑟作抖。而魚蔓雲也不禁緊張起來,當前藏身柴房,無處可去,若是沈光趕盡殺絕,遲早搜到這裏,恐怕自己也難逃劫數,她苦思脫身之計,卻是一籌莫展。正此時,忽見沈光望著李氏兄弟屍首半晌,又冷眼掃了一圈麵前那些李府家丁,將手中陌刀一抖,與之說道:“亂臣賊子已然伏誅,不過聖上尚無抄家滅族之令,汝等還不退去,莫非是要待我出手?!”一眾家丁聞言,哪還有人敢再逗留,即刻紛紛拋下兵刃,不一會便一哄而散。
月沒星沉,夜闌將盡,李府大院刀光散去,腥血未幹。沈光命人收了李氏兄弟屍首,便率眾離去,院中又複死一般寂靜。魚蔓雲走出柴房,望著地上餘留斑斑血跡,想李氏兄弟雖未應允助她去報父仇,但畢竟自己在江都的這幾日時光,他兄弟二人也是冒著窩藏欽犯的死罪多方照顧自己,今夜親眼目睹他二人得此冤屈浪死,著實令人痛惜不已。且當下李氏兄弟皆亡,而楊玄瑛也下落不明,自己又變得孤身一人,喊天不應,唿地不靈,看來若仍要尋仇隋帝,也唯有去找司馬德戡一途了,這正是:
黃土地下屍骨寒,青石板上血痕鮮。
世主喪亂天失道,亂葬墳崗新鬼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那隊禁衛弓手乍見楊玄瑛坐以待斃之時,怎想又會橫殺出一個黑衣人來,一陣錯愕。待看出那黑衣人乃是楊玄瑛的同黨,意圖救她突圍,諸人正欲張弓再射,卻為時晚矣,宇文博已拉著楊玄瑛奔至其弓陣之前,揚手橫過銅棍一掃,即有嗚唿之聲迭起,幾名禁衛紛紛應聲倒地,宇文博卻已帶著楊玄瑛衝開堵截,絕塵而去。
宇文博識得宮中道路,帶著楊玄瑛七拐八繞,兩人奔至東南首一座偏僻小殿之後,他迴頭一望,見暫無人追來,便領楊玄瑛一同遁入殿中。此刻整個宮中依舊人聲鼎沸,嘈雜不堪,禁衛宮人猶在四處搜尋他二人蹤跡。宇文博關緊門窗,隨即又從牆腳翻出一套早就準備在那的隋軍兵甲,即遞於楊玄瑛說道:“禁軍遲早搜捕至此,你速速披上這身兵甲,我自有法領你出宮。”事到如今,留在此處也是枉送性命,雖百般不願,可楊玄瑛也別無選擇,她正去接那副盔甲,舉手間卻又扯動箭傷,痛楚不已,令她不禁皺眉蹙額,一聲低吟。
宇文博這才注意那支箭猶插在她肩頭,於是他上前說道:“且讓我看下傷勢,助你取出箭頭。”說著便伸手去扶。可楊玄瑛卻輕哼一聲,揮起左臂一撩,撥開宇文博的手說道:“不必了,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此事不勞將軍費心。”話音剛落,她猛然握緊箭杆,一咬牙,狠下心腸使勁一拔,竟未坑一聲,已自將箭矢拔下,擲落在地。而後楊玄瑛又捂住傷口,強忍劇痛,故作一副若無其事樣子說道:“隻是一些皮外之傷,並不礙事,小妹可自行處理。”話雖如此,但此刻宇文博見她麵色蒼白,汗如雨下,亦知此傷不輕,心中擔憂,正想好言相勸,方開口時,卻又不知該從何說起。楊玄瑛見他愣沉於地,一言不發,於是從他手中接過那副兵甲,仍是不冷不熱說道:“還請將軍暫且迴避片刻,以候小妹更衣。”宇文博自知拗不過她,也無可奈何,隻得暗歎一聲,退去殿中屏風之外。
楊玄瑛簡單包紮一下傷口,不一會又披上那副隋軍兵甲,扮作男裝,便於宇文博說道:“小妹今日落難,幸逢將軍出手援救,本當謝過,不過若是將軍一心護著隋庭,來日若再得陣前兵戎相向,小妹依然不會手下留情,此恩隻當來生再作報還。”楊玄瑛與隋室勢如水火,宇文博無話可勸,隻得說道:“此事待出宮再說。楊姑娘若是更好衣裳,趕緊與我一同出宮,莫要再此耽擱,以免夜長夢多。”
楊玄瑛走出屏風之時,宇文博業已脫了黑衣,揭去麵紗,換迴他那身金甲,正候在那裏,一見著她即刻說道:“楊姑娘跟在我身後,無論何事,莫要出聲,我自會應付。”楊玄瑛一點頭,便隨著宇文博一同走出殿去。離宮中乍逢刺客闖入,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刻依然沸反盈天,金鑼唿喊之聲此起彼伏,禁衛宮人仍在四處尋找。宇文博帶著楊玄瑛匆匆往宮南過去,其間也遇著幾處軍士哨卡,不過宮中之人均知他身份,也無人上來盤問阻攔。
二人一路暢通無阻,及至離宮南麵長樂門,宇文博上前於城樓上戍衛高聲報出名號:“真武尊勝大將軍宇文博再此,樓上速將宮門打開。”話音剛落,城樓上走出兩人,前麵一人峨冠博帶,錦衣華服,一身氣派,他往城下一張望,又拿腔作勢說道:“宮中出了刺客,正在搜捕圍剿,四弟此刻出宮做甚?”宇文博聞聲暗自一怔,這不正是他二哥宇文智及,而恭恭敬敬立在他身旁那人,方才是城門郎唐奉義。唐奉義官職卑微,喝他開門,自然不在話下,可宇文智及刁滑奸詐,疑神見鬼之人,要誆他開門,還得費一番心思,宇文博依舊麵不改色與之說道:“適才有人見著那刺客翻牆出宮,我正奉聖命出宮去城中令人搜捕,還請二哥開門。”宇文智及半信半疑說道:“方才尚聞得刺客受了重傷,已成甕中之鱉,怎這片刻又翻牆出宮去了?”宇文博說道:“那刺客似乎有同黨,被救了一同去了,二哥趕快開門,若走脫刺客,誤了聖命,你我可都擔當不起。”宇文智及一本正經說道:“追剿刺客那是你的事。本將亦受聖命鎮守於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宮,你若要走,拿皇上手諭來見。”
宇文智及與宇文博雖是同父異母兄弟,不過各為嫡庶,兩人素來不和。當下宇文智及雖未看破楊玄瑛身份,但一聽說宇文博乃是出宮捉人,亦是百般阻撓,令其難堪。宇文博見狀,胸中恚怒,卻又不好當場發作,隻得耐著性子說道:“事出突然,陛下何來手諭給我,請二哥莫要刁難。”宇文智及冷笑一聲說道:“我也是奉命行事,何來刁難。”宇文博見他喋喋不休,實難忍受,禁不住攞袖揎拳,聲色俱厲而道:“二哥如此糾纏不清,休怪我無禮。”宇文智及見他一言不合,意欲動武,也是寸步不讓,即於唐奉義及左右軍士喝到:“傳我將令,誰敢闖門,一律射殺,就地正法!”可唐奉義總算還是謹小慎微之人,這樓上樓下均是得罪不起的主,即便有宇文智及之令,他亦不敢造次,急於宇文智及耳語說道:“宇文大人,陛下隻令我等閉門,不許閑雜人等出入,令弟可不算閑雜之人。況他有聖命在身,出宮捉賊,如此大動幹戈,恐怕不妥,還望宇文大人三思。”其言之有理,宇文智及無非隻是找碴,此事鬧到隋帝那裏,亦怕是自己吃虧,想及此處,他即理屈心虛起來。
宇文博見他二人在樓上交頭接耳,卻遲遲不來開門,哼了一聲喝道:“我奉聖上之命追剿刺客,你若再一味阻攔,便是違抗聖命,再不開門,休怪我不顧兄弟情誼,提你屍首去陛下那評理!”宇文智及尚有自知之明,暗自含恨在心,卻也不敢與之動真,這便佯笑說道:“四弟不必動怒,我也隻是奉命盤查。既然四弟有公務在身,就趕快去吧,莫誤了大事。”說罷他手一揮,即示意唐奉義打開長樂門,放走宇文博二人。
日暮時分,殘陽西斜,餘暉如血。宇文博帶著楊玄瑛出了離宮,尋著往來人少的巷陌一路疾行往西。直抵西麵城垣附近,楊玄瑛原本帶傷,再加這一日奔波,已是疲累至極,實在難以拖動雙足,不由地放慢腳步,喘起了粗氣。眼看她是再也走不動了,正此宇文博恰見陋巷盡頭有幾間破敗小屋隱在僻靜深處,似乎久無人問津,於是他便扶著楊玄瑛走了過去,兩人一同遁入其中間破屋暫歇。
楊玄瑛一入屋中,即癱坐於地,麵紅耳赤,胸喘膚汗,皺眉蹙額捂著肩頭傷處。她這一番模樣教人瞧得心痛,宇文博亦是輕憐重惜,便上來說道:“看來你這傷得不輕。”楊玄瑛強打精神,卻仍是喘籲籲說道:“此事與你無關,如今既然已出了離宮,勿需再勞煩將軍護送,小妹就此告辭了。”她說著起身欲走,宇文博立刻攔著她說道:“離宮遭姑娘這一鬧,江都勢必戒嚴,隋軍亦會全城追查姑娘下落。姑娘不便逗留城中,當隨我去西郊大明寺暫避風頭,待養好傷勢之後,早日離開這是非之地,尋個安身之處。”說起離開這是非之地,誰又曾不想尋個清淨之處,忘卻紛爭煩擾,安度一生,隻是這其中獨居寂寞,又有誰人可解,楊玄瑛聞言,頓時哀從心來,情難自已,緩緩垂下頭去,輕歎一聲說道:“小妹一人孤苦漂泊,無依無靠,將軍為何總是如此狠心,看小妹獨自離去?”這楚楚之態,淒淒惶惶,透骨酸心,傷斷人腸,誰人見了又能不為之動容,宇文博此刻胸中亦是波瀾起伏,中心搖搖,卻不知何言以對。楊玄瑛見他緘口不言,更是悲不自勝,不禁說道:“難道將軍真無半分情誼?若是如此,將軍又何必三番四次出手相救,大可任小妹自生自滅。”宇文博隻怕她這樣下去,難免又如當初在江南天目山中那般情緒失控,隻得轉過頭去,避開她的目光,極力自製,平心靜氣說道:“天色不早,你我當趁城門尚未封鎖之際,趕快出城,切莫再耽擱了。”宇文博顧左右而言他,也是意料之中,不過當下楊玄瑛卻是愁山悶海,難以自拔,她聞言抬起頭來,雙眸噙淚,注視著宇文博哀聲說道:“將軍看小妹淒苦如此,也不肯出言相慰。當初天目山中之諾,莫非將軍全然忘了?”那日情急之下,隻是怕她一時衝動,迫不得已,宇文博方才會許下諾言,此刻楊玄瑛舊事重提,不禁令他頓生愧疚,幾度欲言又止。楊玄瑛見狀,似乎看穿他心中所想,又淒怨說道:“小妹早知當日將軍口是心非。不過哪怕那些隻是將軍戲言也好,今日小妹亦不在乎,隻盼能再聽一次。”明明知道盡是些難以實現的承諾,無非自欺欺人,說了隻會更添悲苦,瞧這情形,再與她牽扯下去更是糾纏不清,難以收拾,宇文博隻得狠下心腸說道:“既然都是戲言,楊姑娘又何苦自欺。大明寺距江都尚有些路程,事不宜遲,我這就去外頭為姑娘討一匹馬來。”言盡於此,楊玄瑛心灰意懶,隻得幹望著宇文博離屋而去,獨自黯然傷神,茫然自失,這正是:
寂寂暮暉涼景,楚楚自憐孤影。
憑幾語空盟,離散去來誰定。
癡夢,癡夢,夢斷淚襟清冷。
再說魚蔓雲自那夜與司馬德戡尋歡宿醉一場,次日酒醒時分,起身卻未見他人影,原來司馬德戡不知何時早已離去。她獨倚欄杆,望著水榭台前一池春水,如今卻隻餘影孤人,不禁又憶起昨晚那番巫雲楚雨,抵死纏綿,胸中猶然漣漪漾漾,激潮難平。原本隻是想誘勸司馬德戡反隋弑主,哪知這戲一如當初,做得令人分不清是真是假,如墜雲裏霧裏。不過畢竟自己大仇未報,且司馬德戡總是支吾搪塞,看來他也隻是圖一夕快活,並未將此放在心上,這些風月,權當南柯一夢,又何必太過在意,魚蔓雲想著,又是自嘲一笑,便也不再去想他。
魚蔓雲離開酒樓,獨自迴到醉雲居密室之中,仍未見楊玄瑛迴來,想她這一去數日竟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魚蔓雲擔憂不已,於是便又去了離宮想打探一番。魚蔓雲一連去宮外候了兩日,卻未見任何動靜,甚感詫異,無奈宮垣牆高壁厚,戒備森嚴,她孤身一人難有作為,也隻得將楊玄瑛之事擱置一旁,暫且作罷。及至第三日午後,離宮騷亂乍起,驚天動地,據聞是出了刺客入宮行刺隋帝,傍晚間這消息傳至魚蔓雲耳中,她左思右想,覺得那刺客定然就是楊玄瑛。可她既然有法潛入禁宮,卻又不來知會自己,獨自前去刺殺隋帝,魚蔓雲想來心生不快,正欲出醉雲居去看個究竟,卻見街上數隊隋軍匆匆跑過,遣散路人,又挨家挨戶搜查起來,原來已是城中戒嚴,開始追捕刺客及其同黨。
風口浪尖之上,魚蔓雲亦不敢上街引人注目,也隻能再迴密室藏身。全城搜捕,醉雲居自然也不例外,好在那密室暗門隱蔽,隋軍搜了一圈無果,便也就退去。待隋兵一走,已是深夜,魚蔓雲不知楊玄瑛闖宮行刺,她與隋帝孰死孰活,始終放不下胸中疑慮,輾轉難眠,這便又起身換了一套夜行衣,打算再密訪李孝本、李孝質兄弟二人,去問清離宮當下情勢。
魚蔓雲避開擊柝巡夜的隋軍士卒,暗中潛行至城南李氏兄弟府邸,在門前張望半晌,見四下無人,便上去叩門求見。來開門的小使倒還認得魚蔓雲,見是她深夜造訪,便直接將她迎入府中。魚蔓雲候了半柱香時分,李氏兄弟方才到來,二人猶然睡眼惺忪,半夢半醒,但李孝本一見魚蔓雲,似乎鬆了一口氣,麵帶喜色說道:“原來魚大小姐無恙,卑職還道日間行刺皇上之人乃是大小姐,正自緊張呢。”魚蔓雲說道:“離宮森嚴壁壘,我無人相助,又如何入得了宮去。”李孝本歎了一口氣說道:“禁宮高手如雲,依卑職來看,大小姐還是打消尋仇的念頭為好。”此前魚蔓雲來尋李氏兄弟,他二人也不願領頭做叛亂之事,又礙於魚俱羅麵子不便一口迴絕,故此隻是告知她驍果營中軍心不定,把此事推到了司馬德戡那邊。此刻魚蔓雲再度前來,李孝本隻道她又來說自己造反,無可奈何,這才出言勸她打消報仇之念。
不過魚蔓雲業已看出李氏兄弟乃是難以擔當之人,懶得與其多費唇舌,隻是開門見山說道:“尋仇之事,我自有打算。今日深夜打擾你二人,隻是想問些宮中情形,可知今日刺客是誰?隋帝與那刺客性命又如何?”李孝本說道:“我等今日朝退後便已迴府,此後未受傳召,亦未得任何軍令,確實不知當下宮中情形。”魚蔓雲聞言,甚是失望,一旁的李孝質見狀,便來繼續說道:“依我看來,若是聖上遇難,必有風聲。此刻城中雖是戒嚴搜捕,可宮內卻早已平靜下來,我看聖上定然無恙。至於那刺客,若是已被捉著,想必其首級也該早已懸在鬧市了吧。”魚蔓雲思索片刻,覺得李孝質言之有理,這便說道:“這倒也好,可讓我親手取那昏君狗命,來祭我爹爹在天之靈。”魚蔓雲說得斬釘截鐵,看來也是矢誌不渝,李氏兄弟二人瞧了,均是搖頭歎息不已。
既然當下問不出更多情報,魚蔓雲也不打算逗留,她正欲辭別李氏兄弟二人,忽然適才那小使匆匆闖入,慌張說道:“兩位老爺,折衝郎將沈光帶著一隊人馬,已將宅子圍住,氣勢洶洶,喚二位老爺出門相見。”李孝本一怔,詫異說道:“皇上身邊侍衛,深更半夜圍我府邸做甚?”李孝質雖也不明所以,隻是覺得心中揣揣不安,於是說道:“二哥,來者不善,沈光深夜登門,又帶一隊人馬,恐於我兄弟不利。”李孝本哼了一聲說道:“隻是一個帶刀侍衛,安敢張狂如斯。走,你我一同會會他去。”說著正欲走,李孝質卻又將他攔住,細聲耳語說道:“大小姐乃是朝廷欽犯,若是教他撞著,隻怕......”李孝本方才想起魚蔓雲尚在屋內,若是教人知道自己包藏要犯,必是誅九族之事,於是轉身於她委婉說道:“以大小姐如今身份,恐怕不宜與沈光相見,不若請隨小使先走後門如何?”那小使聽罷即刻插嘴而道:“老爺,這可萬萬使不得,奴才適才前來通報之時,聞得後院亦有嘈雜兵戈之聲,怕是後門也走不了。”李孝本一愣,隨即麵露難色,於魚蔓雲說道:“如此看來,也隻有委屈大小姐往柴房暫避,卑職也實屬無奈。”魚蔓雲知道沈光即是那日在湘州遇上之人,其人刀法了得,自己一人不是對手,若是在此被他瞧見,不僅連累李氏兄弟,連自己恐怕也是插翅難飛,於是說道:“無妨,趕快引路吧,莫教那沈光久候了見疑。”李孝本一點頭,即刻喚了小使領魚蔓雲前往柴房,而後兩人一整衣冠,便上前門去見沈光。
魚蔓雲隨小使一同去了柴房,待她藏身完畢,小使方才出屋,關緊房門,安心離去。這柴房位於堂前院子一角,牆邊一扇小窗正對府邸大門。魚蔓雲在其中待了一會,聞得屋外李氏兄弟前去開門之聲,她一時好奇,想要看看沈光究竟為何而來,這便湊到窗邊,順著窗縫看去,遠遠地正見沈光已帶著幾名校刀侍衛,入門走進院中,提刀而列,排開陣仗。李氏兄弟則麵對沈光而立,李孝本上前抱拳而道:“沈大人深夜帶人來卑職府中,不知有何見教?”沈光迴了一禮,直言不諱說道:“關內淪沒,日前令兄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獻降投奔亂黨,陛下龍顏大怒,令卑職來請千牛大人走一遭,共商剿滅叛賊之事。”此言一出,不僅李氏兄弟,連魚蔓雲也是大吃一驚,若沈光所言屬實,李孝常變節反叛,依隋帝的性子,李孝本、李孝質二人此去定是死路一條。生死攸關,李孝本半信半疑說道:“沈大人此言可當真?我大哥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先前那李淵入關中之時,我大哥尚與其殊死抗戰,怎可能忽然獻倉而降!”沈光麵冷如霜,咄咄逼人而道:“令兄正是投靠了李淵,此事確信無疑。陛下有旨,請二位千牛大人同去,若此事與千牛大人無幹,自會還你二人公道。”李孝質聽到此處,已按耐不住,立刻插口罵道:“我大哥忠心護主,不可能舉降李淵。我看必是汝等奸佞之徒,造謠生事,撥弄是非,好陷我兄弟二人於不義!”沈光哼了一聲說道:“沈光與千牛大人素無仇隙,何必設局陷害於你。千牛大人若是有冤,自可去聖上那裏申訴,沈光隻是奉命行事,千牛大人莫要為難卑職。”李孝質啐一聲罵道:“前些日竇賢隻是率部西歸,汝等即將其一眾就地正法,未留活口。今日若我兄弟二人隨你同去,怕你呈於聖上的,隻是我兄弟二人的腦袋吧。”沈光見二人抗命不從,漸失耐性,案刀瞋目而道:“二位大人若是再不走,沈光也隻好強請了。”李孝本聽到此處,也已沉不住氣,上前喝道:“即便我兄弟二人有罪,也該當大理寺的人來。你不過一個宮中帶刀侍衛,如何敢拿我兄弟二人!來人,給我送客!”說罷他將手一揮,十數家丁紛紛揮刀掄棒,衝入院中,分列李氏兄弟二人之後,與沈光等人對峙起來。
雙方已陷入僵局,即要大打出手,魚蔓雲躲在柴房之中悉數瞧在眼裏。她在湘州被沈光窮追百餘裏,知道他武藝了得,想李氏兄弟與之交手,多半還是要吃虧,不禁為他兄弟二人捏了一把冷汗。果然不出她所料,此刻隻見沈光冷眼一掃院中那些持械家丁,麵不改色,蔑聲說道:“千牛大人不肯與卑職同去,莫非心虛不成。既然如此,沈光也隻好得罪了。”說著他踏上半步,把手按住腰間陌刀之柄,兇相畢露,惡狠狠瞪著李氏兄弟二人。李孝質性子比其兄躁急,一見沈光意欲拔刀,怒喝一聲說道:“我兄弟二人與你同去,豈有活路。今日就先殺你這走狗,再去麵聖說理。”話音未落,他猛然奪過身旁一名家丁手中镔鐵大棍,掄起鐵棍即砸沈光而去。
李孝質原以為自己先下手為強,這一棍下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然可教沈光無處躲閃。哪知他這鐵棍方舉到半空,尚未來得及打下去,乍見一道寒光掠過,但聞鏗鏘一聲,星火四濺,手中那根镔鐵大棒竟被硬生生切作兩段,另半截鐵棍早迸飛天外。沈光這柄陌刀鋒利如此,吹毛利刃,削鐵如泥,在場諸人見了,均是驚愕不已,李孝質舉著半截鐵棍,也是俄然一怔。可沈光毫不容情,一刀斬斷李孝質手中鐵棒,又厲叱道:“抗旨拒捕,汝該當何罪!”說話聲中,他雙手一翻,撩起陌刀,已斜刺裏一刀劈落。刃芒寒冽,兇風乍起,李孝質尚未迴過神來,便已覺森森霜鋒逼近麵門。倉促之下,他隻得橫過手中半截鐵棍,迎著陌刀一擋。刹那間,又是鏗鏘一聲,如雷貫耳,院中眾人皆未看清沈光刀勢,卻已見鮮血四濺,李孝質早已悶哼一聲,被斬為兩段,陳屍於地。
這一下變故突然,沈光也未料到李孝質竟是如此不堪,自己尚未用盡全力,他便已招架不住。此時霽月閣前蕭後那一番話又迴響腦海,李孝質即便死罪,也不應當由自己出手誅他,而自己一時氣急,出手過重,傷人性命,也著實不該,想到此處他忽然冷靜下來,將刀一收,便欲再勸李孝本與自己同去。不過當下乍見兄弟慘死,李孝本又豈甘罷休,他早已提過一柄大斧橫在胸前,發指眥裂,咬牙切齒,含憤而道:“我兄弟盡忠竭力,竟遭小人陷害冤殺,天理何在!公道何在!”話音未落,他掄起大斧,衝著沈光就是一陣亂劈。
沈光已失手打死李孝質,不願再傷李孝本性命,他舉刀接過數招,卻未趁隙反擊。但李孝本此刻已如失心瘋一般,早沒了理智,大斧狂劈亂砍,驚濤怒浪,湧瀼騰沸,招招襲往沈光要害,恨不得立刻置其死地。沈光被其逼得一退再退,雖已惱羞成怒,卻仍一麵舉刀招架,一麵強耐著性子說道:“若是千牛大人繳械束手,卑職可保大人性命無虞。”此事鬧到這個份上,誰信投降了便有活路可走,李孝本啐一聲罵道:“昏主佞臣當道,我隻悔當初未聽人之言,若是早做決斷隨人揭竿起義,匡亂反正,何至兄弟這般下場!”他此言一出,藏身柴房偷看的魚蔓雲不禁一聲歎息,楊廣殘暴不仁,視肱股如寇仇,自己曾苦勸李氏兄弟起義反隋,可他二人總是當斷不斷,優柔推脫,今日落得含冤枉死,也可謂咎由自取了。
魚蔓雲正想到此處,忽問哐當一響,原來是沈光忽然發力,橫刀反戈一掃,李孝本招架不住,大斧脫手而落,而他業已一臉驚愕,半跪於地。沈光已然勝出,不想再開殺戒,便於左右說道:“來人,將他縛下帶走。”說罷,他正欲收刀,李孝本卻瞋目圓睜,麵露猙獰,狂吼一聲,猛然躍起身來,張牙舞爪,直撲沈光。李孝本徒手這一著孤注一擲,破釜沉舟,已顯拚他一個玉石俱焚的決心。沈光見狀,俄然一怔,下意識地抽刀當胸一檔,眨眼之間,一道血光濺過,但聞一聲慘唿撕心裂肺,李孝本正撞在陌刀鋒刃之上,又翻身撲倒在地,抽搐了幾下,便不再動彈。
李氏兄弟一死,其下一幹與沈光對峙的家丁早已是嚇得魂飛膽喪,瑟瑟作抖。而魚蔓雲也不禁緊張起來,當前藏身柴房,無處可去,若是沈光趕盡殺絕,遲早搜到這裏,恐怕自己也難逃劫數,她苦思脫身之計,卻是一籌莫展。正此時,忽見沈光望著李氏兄弟屍首半晌,又冷眼掃了一圈麵前那些李府家丁,將手中陌刀一抖,與之說道:“亂臣賊子已然伏誅,不過聖上尚無抄家滅族之令,汝等還不退去,莫非是要待我出手?!”一眾家丁聞言,哪還有人敢再逗留,即刻紛紛拋下兵刃,不一會便一哄而散。
月沒星沉,夜闌將盡,李府大院刀光散去,腥血未幹。沈光命人收了李氏兄弟屍首,便率眾離去,院中又複死一般寂靜。魚蔓雲走出柴房,望著地上餘留斑斑血跡,想李氏兄弟雖未應允助她去報父仇,但畢竟自己在江都的這幾日時光,他兄弟二人也是冒著窩藏欽犯的死罪多方照顧自己,今夜親眼目睹他二人得此冤屈浪死,著實令人痛惜不已。且當下李氏兄弟皆亡,而楊玄瑛也下落不明,自己又變得孤身一人,喊天不應,唿地不靈,看來若仍要尋仇隋帝,也唯有去找司馬德戡一途了,這正是:
黃土地下屍骨寒,青石板上血痕鮮。
世主喪亂天失道,亂葬墳崗新鬼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