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詮抱了抱拳:“傅將軍胸襟,老夫佩服!”
傅青雲話題一轉,“剛才蔣元帥在街上所見,不知有何感想?”
“秩序井然,市井繁華,百姓安居樂業,堪比京都。”
蔣詮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我有個疑問。”
“蔣元帥請講!”
“之前我雖未到過這定城,但也曾聽說過一些情況,可今日一見,卻與以往傳聞大相徑庭。我問了很多百姓,都道,傅將軍來了之後,才讓這定城大變樣。你是如何做到的?”
傅青雲笑著說道:“其實很簡單,你心裏始終想著百姓,這裏就會慢慢變成人人向往的天堂;倘若當官的心裏隻有他自己,就會變成地獄。”
“好!好!好!”蔣詮一臉興奮,一連叫了三聲好。
“好一個把百信記在心間!如若大夏所有官員都能像傅將軍這樣,何愁我大夏不繁榮昌盛啊!”蔣詮感慨道。
傅青雲反問道:“那麽蔣元帥認為,目前的大夏朝廷所有官員都這樣想,這樣做,有可能嗎?”
蔣詮陷入了沉思。
隨後歎了口氣,慢慢吐出了一個字,“難啊!”
傅青雲看著蔣詮,“其實蔣元帥心裏很清楚,不是難,而是根本不可能!因為從根上就爛透了。如今的大夏朝如同一根朽木,再無生機可言,要想百姓安居樂業,唯有把這根朽木連根拔起。”
蔣詮的心有點忐忑,臉微微漲紅。。
傅青雲見此,繼續說道:“大夏氣數已盡,希望蔣元帥以黎民百姓為重。為一個昏聵的朝廷賣命,不值得!”
蔣詮沒有說話,低頭沉思。
傅青雲喝了口茶,“另外,據我的可靠情報,近日,鴞國幾十萬大軍就將扣邊,不日即將踏入北境。”
蔣詮驚訝地看著傅青雲,“果真?”
“千真萬確!”
“老夫這就迴營準備。估計不日就會接到調兵迴防聖旨。”蔣詮心裏竟然有些輕鬆。終於不用再左右為難了。
“將元帥不著急。”
“為何?”蔣詮有些詫異。
“因為,朝廷不會調派鎮北軍迴防。”
蔣詮麵露驚訝,“鎮北軍不迴防,難道要把北境拱手讓給鴞狗不成?”
傅青雲淡淡說道:“將元帥說對了!我猜測,他們寧可丟失國土,也會讓你的鎮北軍與我傅青雲死戰。”
蔣詮一拍案幾,恨恨地歎道:“這幫鱉孫,大夏要毀在他們手裏。”
......
蔣詮迴到軍營不一會兒,有傳令兵來報,“稟元帥,鴞國聚集了三十萬大軍,犯我北境,即將抵達三關。鄭大將軍讓我前來稟報。”
蔣詮並沒有感到驚訝。
這小子消息還果然靈通!
“鄭大將軍沒有其它話讓你傳達麽?”
“沒有。”
蔣詮陷入了沉思。
迴防,未接到聖旨,屬於抗旨。
不迴防,如今鎮守北境三關的鎮北軍隻剩下不到兩萬人,每個關隘隻有幾千人,頂不住一天,三關必破。
哎!
蔣詮一拳砸在桌案上,茶水灑了一地。他長長地歎了口氣。
......
京城,朝堂之上。
姚鎮山眼神犀利地盯著下麵一眾大臣。
半個時辰前,接到北境奏報,鴞國趁鎮北軍南下定城之際,再次集結三十萬大軍犯北境三關,北境危在旦夕。
文武百官一個個低著頭,一言不發。
“你們就沒有任何話說?”
朝堂上一片寂靜,幾乎落針可聞。
約莫過了一刻鍾,崔巒上前,“陛下,臣認為,此時應該立刻調十萬鎮北軍迴防北境三關。同時調派鎮西軍前往協防。”
隨即,幾位大臣出班,表示讚同崔巒的建議。
太傅朱相如出班奏道:“陛下,老臣認為崔尚書所言不妥。”
姚鎮山看著朱相如,“哦,太傅不妨說說,有何不妥?”
“如今鎮北軍已到達涼州地界,與傅青雲的叛軍形成對壘,如若迴防,叛軍勢必借機擴張地盤,趁勢做大,後患無窮。”
“那太傅可有其它辦法?”
“攘外必先安內!鎮北軍非但不能撤,而且還要調派宕州、晉州兵馬,從東線和南線對傅青雲的叛軍形成三麵夾擊的包圍之勢,叛軍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傅青雲必除!”
太尉李俊一旁問道:“如此,傅青雲叛軍之患的確可除,但北境三關之危如何解除?”
太傅朱相如說道:“派出使者與鴞國談判,割讓黃河以北三州。以換取和平。可調派鎮西軍駐紮於黃河南岸。以防鴞國軍隊渡河,對我京都造成威脅。待到傅青雲的叛軍剿滅之後,與鎮北軍一起再將北境三州收迴。”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
“我覺得此緩兵之計可行。河北三州暫時先給他們。日後再收迴來嘛。”
“再收迴來?你說得輕巧,你們這些書生,沒上過戰場,根本不知道戰場上的兇險,今天讓出去簡單,要想再收迴來,難於登天。”一武將氣得差點罵人了。
“不然,怎麽辦?既要平判,又要戍邊,兵力不夠啊。”
“再說,即使調鎮北軍迴防,也不一定能守得住。還不如幹脆放棄北境三州。”
......
一時間說什麽的都有。
“安靜。”太監尖細的嗓音響起。
經過一番爭論,最終決定采納太傅朱相如的意見。
一個時辰後,欽差便帶著聖旨和虎符出了京都。
一同送信出京都的還有兩撥人。
一撥是三皇子烑啟亮的人。
另一撥是五皇子姚啟銘的人。
雁門關。
一品車騎大將軍、雁門關主將鄭海龍屹立在城頭,手執長槍,望著遠處那密密麻麻的鴞國大軍,心情無比沉重。兩天前,鴞國發起了第一波衝鋒。雁門關以不到八千的兵力,抵禦十萬鴞國人。一戰下來,死傷兩三千。
再這樣下去,不肖一天,這幾千人就得全軍覆沒。
消息送出去了,既不見鎮北軍迴防,也不見朝廷的援軍。
自己早就做好了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準備。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關內數萬百姓慘遭鴞國人的鐵蹄之下啊。
昨天一早已經通知城內百姓逃向南邊。可還是有不少百姓故土難離,舍不得自己的家園,不願意走。
九原城、高闕城同樣如此。
北境三關危在旦夕。
傅青雲話題一轉,“剛才蔣元帥在街上所見,不知有何感想?”
“秩序井然,市井繁華,百姓安居樂業,堪比京都。”
蔣詮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我有個疑問。”
“蔣元帥請講!”
“之前我雖未到過這定城,但也曾聽說過一些情況,可今日一見,卻與以往傳聞大相徑庭。我問了很多百姓,都道,傅將軍來了之後,才讓這定城大變樣。你是如何做到的?”
傅青雲笑著說道:“其實很簡單,你心裏始終想著百姓,這裏就會慢慢變成人人向往的天堂;倘若當官的心裏隻有他自己,就會變成地獄。”
“好!好!好!”蔣詮一臉興奮,一連叫了三聲好。
“好一個把百信記在心間!如若大夏所有官員都能像傅將軍這樣,何愁我大夏不繁榮昌盛啊!”蔣詮感慨道。
傅青雲反問道:“那麽蔣元帥認為,目前的大夏朝廷所有官員都這樣想,這樣做,有可能嗎?”
蔣詮陷入了沉思。
隨後歎了口氣,慢慢吐出了一個字,“難啊!”
傅青雲看著蔣詮,“其實蔣元帥心裏很清楚,不是難,而是根本不可能!因為從根上就爛透了。如今的大夏朝如同一根朽木,再無生機可言,要想百姓安居樂業,唯有把這根朽木連根拔起。”
蔣詮的心有點忐忑,臉微微漲紅。。
傅青雲見此,繼續說道:“大夏氣數已盡,希望蔣元帥以黎民百姓為重。為一個昏聵的朝廷賣命,不值得!”
蔣詮沒有說話,低頭沉思。
傅青雲喝了口茶,“另外,據我的可靠情報,近日,鴞國幾十萬大軍就將扣邊,不日即將踏入北境。”
蔣詮驚訝地看著傅青雲,“果真?”
“千真萬確!”
“老夫這就迴營準備。估計不日就會接到調兵迴防聖旨。”蔣詮心裏竟然有些輕鬆。終於不用再左右為難了。
“將元帥不著急。”
“為何?”蔣詮有些詫異。
“因為,朝廷不會調派鎮北軍迴防。”
蔣詮麵露驚訝,“鎮北軍不迴防,難道要把北境拱手讓給鴞狗不成?”
傅青雲淡淡說道:“將元帥說對了!我猜測,他們寧可丟失國土,也會讓你的鎮北軍與我傅青雲死戰。”
蔣詮一拍案幾,恨恨地歎道:“這幫鱉孫,大夏要毀在他們手裏。”
......
蔣詮迴到軍營不一會兒,有傳令兵來報,“稟元帥,鴞國聚集了三十萬大軍,犯我北境,即將抵達三關。鄭大將軍讓我前來稟報。”
蔣詮並沒有感到驚訝。
這小子消息還果然靈通!
“鄭大將軍沒有其它話讓你傳達麽?”
“沒有。”
蔣詮陷入了沉思。
迴防,未接到聖旨,屬於抗旨。
不迴防,如今鎮守北境三關的鎮北軍隻剩下不到兩萬人,每個關隘隻有幾千人,頂不住一天,三關必破。
哎!
蔣詮一拳砸在桌案上,茶水灑了一地。他長長地歎了口氣。
......
京城,朝堂之上。
姚鎮山眼神犀利地盯著下麵一眾大臣。
半個時辰前,接到北境奏報,鴞國趁鎮北軍南下定城之際,再次集結三十萬大軍犯北境三關,北境危在旦夕。
文武百官一個個低著頭,一言不發。
“你們就沒有任何話說?”
朝堂上一片寂靜,幾乎落針可聞。
約莫過了一刻鍾,崔巒上前,“陛下,臣認為,此時應該立刻調十萬鎮北軍迴防北境三關。同時調派鎮西軍前往協防。”
隨即,幾位大臣出班,表示讚同崔巒的建議。
太傅朱相如出班奏道:“陛下,老臣認為崔尚書所言不妥。”
姚鎮山看著朱相如,“哦,太傅不妨說說,有何不妥?”
“如今鎮北軍已到達涼州地界,與傅青雲的叛軍形成對壘,如若迴防,叛軍勢必借機擴張地盤,趁勢做大,後患無窮。”
“那太傅可有其它辦法?”
“攘外必先安內!鎮北軍非但不能撤,而且還要調派宕州、晉州兵馬,從東線和南線對傅青雲的叛軍形成三麵夾擊的包圍之勢,叛軍必然首尾不能相顧,傅青雲必除!”
太尉李俊一旁問道:“如此,傅青雲叛軍之患的確可除,但北境三關之危如何解除?”
太傅朱相如說道:“派出使者與鴞國談判,割讓黃河以北三州。以換取和平。可調派鎮西軍駐紮於黃河南岸。以防鴞國軍隊渡河,對我京都造成威脅。待到傅青雲的叛軍剿滅之後,與鎮北軍一起再將北境三州收迴。”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
“我覺得此緩兵之計可行。河北三州暫時先給他們。日後再收迴來嘛。”
“再收迴來?你說得輕巧,你們這些書生,沒上過戰場,根本不知道戰場上的兇險,今天讓出去簡單,要想再收迴來,難於登天。”一武將氣得差點罵人了。
“不然,怎麽辦?既要平判,又要戍邊,兵力不夠啊。”
“再說,即使調鎮北軍迴防,也不一定能守得住。還不如幹脆放棄北境三州。”
......
一時間說什麽的都有。
“安靜。”太監尖細的嗓音響起。
經過一番爭論,最終決定采納太傅朱相如的意見。
一個時辰後,欽差便帶著聖旨和虎符出了京都。
一同送信出京都的還有兩撥人。
一撥是三皇子烑啟亮的人。
另一撥是五皇子姚啟銘的人。
雁門關。
一品車騎大將軍、雁門關主將鄭海龍屹立在城頭,手執長槍,望著遠處那密密麻麻的鴞國大軍,心情無比沉重。兩天前,鴞國發起了第一波衝鋒。雁門關以不到八千的兵力,抵禦十萬鴞國人。一戰下來,死傷兩三千。
再這樣下去,不肖一天,這幾千人就得全軍覆沒。
消息送出去了,既不見鎮北軍迴防,也不見朝廷的援軍。
自己早就做好了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準備。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關內數萬百姓慘遭鴞國人的鐵蹄之下啊。
昨天一早已經通知城內百姓逃向南邊。可還是有不少百姓故土難離,舍不得自己的家園,不願意走。
九原城、高闕城同樣如此。
北境三關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