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驕陽似火,長安城中熱浪滾滾,仿佛整個大地都被置於巨大的蒸籠之中。皇宮內,唐太宗李世民正於禦書房中審閱奏章,眉頭微皺,似在思索著諸多國家大事。那禦書房內,四周擺放著高大的書架,上麵堆滿了各類典籍與奏章,李世民坐在寬大的書桌後,背後牆上掛著一幅大唐疆域圖,彰顯著帝國的廣袤。


    此時,吐蕃讚普棄宗弄讚派遣的使者已抵達長安,正候於朝堂之外。那使者身著獨特的吐蕃服飾,雖長途跋涉而來,卻仍透著一股堅毅與恭敬。他站在朝堂外的迴廊下,看著周圍威嚴的建築與穿梭的侍衛,心中既有著對大唐繁華的驚歎,又有著對此次使命的堅定信念。


    李世民得知吐蕃使者前來進貢並再次請求聯姻之事後,心中泛起了層層漣漪。他深知吐蕃在西南邊陲的影響力日益漸長,若能通過聯姻達成友好合作,於大唐的穩定與發展自是益處頗多。然而,這其中涉及諸多考量,包括與吐蕃的文化差異、政治平衡以及國內各方的態度。


    李承乾身為太子,聽聞此事後,率先來到禦書房。他恭敬地行禮後,說道:“父皇,吐蕃求親之事,兒臣以為當慎重考慮。這聯姻雖可結兩國之好,但吐蕃地處偏遠,風俗與我大唐迥異,兒臣擔心日後會有諸多不便與隱患。您想啊,吐蕃之人多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與我大唐的農耕文明大相徑庭。且他們的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皆與我們不同,公主若遠嫁過去,恐難以適應。況且,若公主遠嫁,兒臣實在於心不忍。就像那嬌嫩的花朵,要被移栽到寒冷的荒野,兒臣實在是心疼。”說罷,他微微低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憂慮。其實,李承乾心中還有另一層擔憂,他生怕這聯姻之事若是處理不當,會影響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畢竟任何外交決策都可能牽動國內的政治格局。


    李世民抬眼看向李承乾,平靜地說道:“太子所慮,朕亦知曉。但吐蕃近年來勢力漸強,若能以和親安撫,可保邊境安寧,於我大唐百姓亦是幸事。此乃關乎國家大局之事,不可僅因兒女情長而罔顧。你看那曆史上,多少戰事因邊境不安而起,若能以一女子之身,換得萬千百姓之安寧,亦是值得。”


    李泰聽聞消息後,也匆匆趕來。他進殿後,行了個大禮,便侃侃而談:“父皇,兒臣覺得這吐蕃求親乃是一個契機。若能應允,我大唐可借此機會深入了解吐蕃,傳播我大唐文化與禮儀,使其漸染華風。且可在貿易往來上,互通有無,為我大唐開拓更廣闊的商路。兒臣願為此次聯姻之事出謀劃策,確保萬無一失。吐蕃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若能與大唐聯姻,我們便可將其精心雕琢,使其成為我大唐在西南的有力盟友。”李泰心中暗自盤算,若能在此次外交事件中嶄露頭角,必定能在父皇麵前增添幾分光彩,對自己爭奪太子之位也大有裨益。他眼神中閃爍著自信與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成功促成此事後的榮耀場景。


    李治則靜靜地站在一旁,他年紀尚小,對於這種複雜的外交事務似懂非懂。但他看著父皇和兄長們的討論,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努力學習,日後也能像他們一樣在朝堂之上應對自如。他清澈的眼眸中透著一股堅定,心想:“我雖現在還不能如兄長們般出謀劃策,但我可以用心聆聽,增長見識。就像那幼小的樹苗,默默吸收養分,以待日後長成參天大樹。”


    李世民聽了李泰的話,微微點頭:“青雀之言,亦有幾分道理。這聯姻之事,確實需從多方麵考量。”


    隨後,李世民宣吐蕃使者覲見。那使者昂首挺胸步入大殿,行吐蕃大禮後,恭敬地獻上貢禮,並再次表明讚普求親的誠意:“大唐天子陛下,我吐蕃讚普仰慕大唐風範已久,願與大唐結秦晉之好,共促兩國繁榮昌盛。我吐蕃雖地處偏遠,卻也有廣袤土地與眾多子民,若能聯姻,必當對大唐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我吐蕃的駿馬猶如天邊的疾風,強壯而敏捷,願獻於大唐,以表誠意。”


    李世民微笑著迴應:“使者遠來辛苦。吐蕃讚普美意,朕已知曉。此乃關乎兩國之大事,朕需與群臣商議後再做定奪。”


    待吐蕃使者退下後,朝堂之上議論紛紛。眾大臣各抒己見,有的支持聯姻,認為可保邊境太平;有的則表示擔憂,害怕吐蕃日後生變。


    八月壬寅(二十一日),長安的天氣稍有了些許涼意,微風輕輕拂過皇宮的樹梢,樹葉沙沙作響,似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變化。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遣使者前往吐蕃迴複其聯姻請求,並進一步商討具體事宜。


    被選中的使者名叫王玄策,他為人機智勇敢,且擅長外交辭令。在出發前,李世民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嚴肅地說道:“王玄策,此次出使吐蕃,責任重大。你需向吐蕃讚普表明朕之誠意,同時也要謹慎觀察吐蕃國內的情況,確保聯姻之事對我大唐有利無弊。若遇任何變故,當隨機應變,不可辱沒我大唐國威。你此去,就如同單槍匹馬闖敵營,需有十足的勇氣與智慧。”


    王玄策恭敬地領命:“陛下放心,臣定當全力以赴,不辜負陛下的信任。臣此去,定會像那穿梭於風雨中的海燕,不懼艱險,為大唐與吐蕃的友好往來架起堅實的橋梁。臣會把吐蕃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就像熟知自己的手掌紋路一般。”


    王玄策帶著使命踏上了前往吐蕃的路途。一路西行,穿越山川河流,曆經艱辛。當他抵達吐蕃時,隻見吐蕃大地廣袤無垠,草原上牛羊成群,牧民們騎著駿馬馳騁其間。遠處的雪山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聖潔的光芒,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那草原上的帳篷如同一朵朵巨大的蘑菇,錯落有致地分布著。


    王玄策被引入吐蕃王宮,見到了棄宗弄讚。棄宗弄讚身材魁梧,眼神中透著一股豪邁與威嚴。


    王玄策行禮後,說道:“吐蕃讚普陛下,我大唐天子對貴國求親之事極為重視。陛下特遣我前來,與讚普進一步商討聯姻之細節。我大唐願與吐蕃結永世之好,共同譜寫兩國友好的華章。我大唐的公主知書達理,溫柔嫻靜,若能與讚普聯姻,必能促進兩國情誼。”


    棄宗弄讚大喜:“大唐使者前來,實乃我吐蕃之榮幸。我吐蕃上下皆盼與大唐聯姻,若能成功,我吐蕃定當與大唐攜手共進,共享太平盛世。我吐蕃有勇猛的勇士,可在日後與大唐共同守衛邊疆。”


    在商討過程中,王玄策詳細地介紹了唐朝公主的情況以及唐朝對於聯姻後的一些設想,包括文化交流、貿易合作等方麵。棄宗弄讚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表示讚同。


    “大唐文化源遠流長,若能傳入我吐蕃,必能讓我吐蕃子民受益良多。我吐蕃也有獨特的技藝與物產,願與大唐互通有無。我吐蕃的藏毯精美絕倫,可在大唐定會備受喜愛。”棄宗弄讚豪爽地說道。


    王玄策心中暗自欣慰,看來此次出使進展頗為順利。他又說道:“讚普陛下,聯姻之後,兩國可互派學子交流學習,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同時,在邊境貿易上,可設立集市,讓雙方百姓自由交易。這樣一來,兩國百姓的生活都會更加富足。”


    棄宗弄讚笑道:“此議甚好。我吐蕃定當全力配合。”


    在吐蕃期間,王玄策還深入民間,了解吐蕃的風土人情。他發現吐蕃百姓雖然生活方式較為粗獷,但卻熱情好客,對大唐也充滿了好奇與向往。他走進一個吐蕃牧民的帳篷,牧民熱情地招待他,給他獻上香濃的奶茶與美味的犛牛肉幹。


    而在長安,李承乾、李泰、李治也在密切關注著王玄策出使的消息。李承乾心中仍有些許不安,他對身邊的侍從說道:“這聯姻之事,變數頗多。但願王玄策能順利歸來,莫要給大唐帶來麻煩。這事兒就像走在薄冰之上,一步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


    李泰則信心滿滿:“大哥不必擔憂。王玄策一向能幹,此次出使定能成功。待聯姻事成,我大唐必將在西南邊陲樹立威望,周邊小國也會紛紛來朝。到時候,我大唐就像那眾星捧月般,成為世界的中心。”


    李治在一旁默默地聽著,他心中憧憬著大唐與吐蕃聯姻後的美好景象:“若是兩國聯姻,邊境的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不再受戰爭之苦。我大唐也能更加繁榮昌盛。就像那兩條奔騰的河流匯聚在一起,力量更加強大。”


    隨著王玄策與吐蕃方麵的深入商討,聯姻之事逐漸有了清晰的框架。王玄策將商討的結果詳細記錄,準備返迴長安向李世民複命。


    當他踏上歸程時,望著吐蕃的大地,心中感慨萬千。此次出使,不僅完成了使命,還領略了吐蕃的獨特魅力,他深知這隻是唐蕃友好往來的開端,未來還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等待著兩國。


    迴到長安後,王玄策進宮麵聖,將出使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向李世民匯報。李世民聽後,龍顏大悅:“王玄策,你此次出使有功。朕相信,這唐蕃聯姻,必將開啟兩國關係的新篇章,為我大唐的穩定與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你就像那凱旋的將軍,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


    李承乾、李泰、李治聽聞消息後,也來到大殿。李承乾見事情進展順利,心中的擔憂也漸漸消散:“父皇聖明,兒臣也為大唐與吐蕃的友好感到高興。這就像陰霾散去,陽光重新照耀大地。”


    李泰則笑著說:“父皇,這是大唐之福,也是兒臣等共同期盼的結果。日後,兒臣願為唐蕃友好往來繼續貢獻力量。兒臣會像那勤勞的蜜蜂,為兩國的友好關係添磚加瓦。”


    李治也跟著說道:“兒臣希望能看到大唐與吐蕃的百姓和睦相處,共享太平。”


    李世民看著自己的三個兒子,欣慰地說道:“朕之皇子們能心懷天下,朕甚感欣慰。唐蕃聯姻之事,還需後續諸多籌備,你們當齊心協力,共助大唐。就像那緊密咬合的齒輪,共同推動大唐這架巨大的馬車前行。”


    在眾人的期待與努力下,唐蕃聯姻之事穩步推進,而大唐與吐蕃的命運也在這曆史的長河中,因這一聯姻決策而緊緊相連,向著未知而充滿希望的未來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指雲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指雲門並收藏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