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分封親王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唐貞觀十年,新春的喜慶氣息還未完全散去,皇宮之內,卻是一片別樣的氛圍。李世民坐在暖閣書桌前,桌上擺放著一摞厚厚的冊子,上麵詳細記錄著諸位親王的情況。他眉頭微皺,眼神專注,似在思索著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一旁的李治,此時年紀尚小,卻也乖巧地站在一旁,好奇地看著父皇。
正月癸醜日,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戶,灑在屋內的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李世民抬起頭,看著李治說道:“治兒啊,今日朕要對諸位親王做些改封之事,這關乎咱大唐皇室的穩定,不得不慎重。”
李治眨著大眼睛,一臉疑惑地繼續看著李世民苦苦思索的表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釋道:“咱大唐如今日益興盛,這宗室內部也需適時調整,如此方能更好地維護皇室的穩定。”
李治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李世民拿起冊子,一邊看著一邊用幾乎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複述著自己對於分封的改動:“趙王元景改封為荊王,魯王元昌改封為漢王,鄭王元禮改封為徐王,徐王元嘉改封為韓王,荊王元則改封為彭王,滕王元懿改封為鄭王,吳王元軌改封為霍王,豳王元鳳改封為虢王,陳王元慶改封為道王,魏王靈夔改封為燕王,蜀王恪改封為吳王,越王泰改封為魏王,燕王佑改封為齊王,梁王愔改封為蜀王,郯王惲改封為蔣王,漢王貞改封為越王,申王慎改封為紀王。好,就這麽辦。”
李治聽著這一大串的名字和改封情況,小腦袋都快轉不過來了,嘟囔著說:“父皇,這可真夠複雜的。”
李世民笑了笑,摸摸他的頭說:“等你再長大些,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這每一個安排啊,可都是為了咱大唐的長遠打算。”
消息很快就在皇宮裏傳開了,諸位親王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反應各不相同。
在一處宮殿中,蜀王恪皺著眉頭,心裏有些失落,暗自思忖著:“我這好好的蜀王當得好好的,怎麽就改封為吳王了呢?雖說都是王,可這一變,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一旁的侍從看出他的心思,輕聲勸慰道:“王爺,陛下這定是有深意的,您向來深得陛下看重,不管封在哪兒,都是為大唐效力嘛。”
蜀王恪聽了,無奈地歎了口氣,點了點頭。
而越王泰,也就是如今改封為魏王的李泰,倒是一臉坦然。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對身邊的謀士說:“父皇既然做了這樣的安排,那定是從大局考慮,咱隻需聽從便是,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麽在這新的封地上有所作為。”
謀士笑著迴應道:“王爺說的是,以您的才學和陛下對您的寵愛,定能做出一番成績來。”
二月乙醜日,皇宮的大殿內,氣氛莊重肅穆。大臣們分列兩旁,諸位改封後的親王也都齊聚於此。李世民身著華麗的龍袍,氣宇軒昂地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他的目光猶如兩道閃電,威嚴無比,但其中又隱隱透露出幾分殷切的期許。隻見他輕啟雙唇,聲音沉穩有力,緩緩開口道:“諸位親王,今日朕在此鄭重任命你們為各地都督,此乃肩負重責大任之舉。朕衷心希望爾等能夠全心全意地為我大唐治理地方,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之心,更不能辜負了朕對你們的深切期望!”
話音未落,站在前列的元景便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一步。他恭恭敬敬地向著李世民行了一個標準的大禮,然後挺直身子,鄭重其事地迴應道:“陛下請放心,微臣必定會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地做好這荊州都督一職。定要讓荊州這片土地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以報陛下隆恩!”
聽到元景如此堅定的表態,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好!朕深知愛卿之能,對你充滿信心。相信在你的治理下,荊州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緊接著,元昌和元禮等其他親王也依序走上前來,紛紛領受皇命,並各自慷慨激昂地表達著自己的雄心壯誌與堅定決心。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熱烈非凡,眾人皆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
然而,當輪到李泰時,情況卻略有不同。隻見他剛剛張開嘴巴準備說話,李世民卻突然搶先一步開口道:“泰兒啊,朕一直知曉你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原本朕確實有意讓你前往相州一展身手,充分發揮你的才能。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朕最終還是決定任命金紫光祿大夫張亮暫時代理相州都督之事。至於你嘛,暫且先留在長安吧,因為朕還有其他重要事務需要你來協助處理。”
李泰聽到這話之後,起初整個人都愣住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然而僅僅片刻之間,內心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不過這股喜悅並未持續太久,他迅速收斂心神,麵色重新恢複成平日裏那副恭順謙遜的模樣,然後畢恭畢敬地迴應道:“父皇聖明!兒臣謹遵父皇旨意,定會留在長安專心致誌地讀書習文,力求學有所成,日後也好為父皇您分擔憂愁、盡忠效力。”
待到諸位親王皆已領旨謝恩並依次退下之後,年幼的李治卻悄悄地挪步來到李世民身旁,仰起頭,壓低聲音好奇地問道:“父皇,兒臣不太明白,為何不讓魏王哥哥前去相州呢?”
李世民微笑著低頭看向李治,眼中滿是慈愛之色,他輕輕地摸了摸李治的腦袋,柔聲說道:“治兒啊,你魏王哥哥固然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但終究還是太過年輕稚嫩了些。相州那邊的事務紛繁複雜、千頭萬緒,朕擔心以他目前的閱曆和能力,恐怕一時間難以妥善應對處理。故而才決定先讓經驗豐富的張亮代為管理,如此一來也算是較為穩妥可靠之舉啦。”
李治眨巴著大眼睛,若有所思地應了一聲“哦……”隨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此時,在皇宮之外,諸位親王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啟程前往各自被分封的屬地就任去了。他們有的帶著眾多隨從和行李,浩浩蕩蕩;有的則輕車簡從,低調出行。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不同的神情,或興奮期待,或忐忑不安,而等待著他們的,則將是全新的挑戰。
荊王元景帶著家眷和隨從,踏上了前往荊州的路途。一路上,他看著沿途的風景,心中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有些忐忑。他對身邊的人說:“這荊州可是個重要之地,我可得好好治理,做出些成績來,讓父皇看看,我可沒辜負他的信任。”
而在另一邊,漢王元昌心裏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想著:“哼,這梁州雖說偏遠了些,可天高皇帝遠,我到了那兒,還不是我說了算,說不定能積攢些自己的勢力呢。”他的這番心思可沒敢表露出來,表麵上還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
潭州這邊,吳王恪到了封地後,立刻就開始了解當地的情況。他召集當地的官員,嚴肅地說:“本王初來乍到,這潭州的一切都還得靠大家齊心協力。咱們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發展農桑,繁榮商貿,若有什麽難處,都可與本王說。”
官員們見吳王恪這般認真,也都紛紛表示會盡力輔佐。
在長安,李泰雖然沒能去相州任職,但也沒閑著。他常常陪著李世民,和父皇探討學問,偶爾也會提出一些關於治理地方的想法。
有一迴,李泰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雖沒去相州,但也聽聞各地都督在治理上會遇到些難題,比如有些地方水患嚴重,卻缺乏有效的治水之法,兒臣覺得咱們可以召集些能工巧匠,一起研究研究對策。”
李世民聽了,眼中滿是讚許,笑著說:“泰兒,你這心思倒是用在了正事兒上,朕會讓人去安排的,你呀,就繼續多想想這些有益大唐的點子。”
李治在一旁聽著,心裏對李泰很是佩服,笑著說:“哥,你可真厲害,懂得這麽多呢。”
李泰對於這個沒有什麽鋒芒的弟弟甚是和藹,他笑著摸摸李治的頭說:“治弟,你以後也要多讀書,多了解咱大唐的情況,將來才能為父皇分憂。”
日子一天天過去,各地都督在任上也都有了不同的情況。
徐州都督元禮,積極組織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有一次,他到田間視察,看著百姓們辛勤勞作的樣子,對身邊的官員說:“咱們這徐州,土地肥沃,隻要百姓們肯下力氣,再加上官府的引導,不愁糧食產量不增加。”官員們點頭稱是,紛紛誇讚都督有方。
而梁州的漢王元昌,卻開始漸漸露出了他的野心。他暗中拉攏當地的一些豪強,擴充自己的勢力,對朝廷的政令也是陽奉陰違。當地有位正直的官員看不下去了,勸說道:“王爺,您這樣可不行,陛下任命您為都督,是讓您為大唐效力,您怎能違背朝廷旨意呢?”
元昌卻瞪了他一眼,嗬斥道:“你懂什麽,少在這兒多管閑事,本王心裏有數。”
消息漸漸傳到了長安,李世民聽聞後,臉色一沉,心中大怒。他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這元昌,朕如此信任他,讓他去梁州做都督,他竟敢這般胡作非為,簡直是辜負了朕的一片苦心。”
李治在一旁聽著,氣憤地說:“父皇,王叔做法確實讓人氣憤,好好教訓他一下便是,父皇莫要再生氣了。”
李世民點點頭,說道:“治兒,此事朕自會妥善處理,絕不容許有人破壞咱大唐的穩定。”
李世民立刻派人前往梁州調查情況,搜集元昌的罪證。而元昌得知消息後,開始慌了神,他沒想到這麽快就被朝廷察覺了。他的謀士勸他說:“王爺,事已至此,您要不主動向陛下請罪,或許還能求得陛下的寬恕。”
元昌卻不甘心,還想著負隅頑抗,說:“哼,我就不信他們能把我怎麽樣,大不了拚個魚死網破。”
然而,他的掙紮終究是徒勞的。朝廷的官員很快就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將元昌的所作所為一一上報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著奏報,痛心疾首地說:“朕本想著讓宗室子弟們都能為大唐建功立業,沒想到他卻妄圖謀私,破壞朝綱,真是讓朕失望至極。”
最終,李世民下令將元昌召迴長安,按照國法進行了懲處。
這件事在大唐皇室和朝廷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他親王們得知後,也都紛紛警醒,不敢再有什麽歪心思。
潭州的吳王恪聽聞此事後,對身邊的人說:“各位,漢王的下場,提醒我一定要做好身為親王的本分。”
眾人都點頭稱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了地方的治理當中。
在後續的日子裏,各地都督在李世民的關注和督促下,都努力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荊州的元景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商貿繁榮,百姓生活富足,還時常向朝廷進獻一些當地的特產,以表忠心。
潞州的元嘉也積極推廣文化教育,在當地興辦了不少學堂,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讀書識字,受到了百姓們的稱讚。
而李泰在長安,繼續協助李世民處理一些學問方麵的事務,同時也關注著各地的發展情況,時不時地向李世民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李治在這一係列的事情中,也不斷成長著。他從各位親王的經曆中,明白了忠誠和責任的重要性,也學到了不少治理地方的方法。
有一迴,李治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從這些王叔們的事兒上學到了好多,以後兒臣要是有機會為大唐做事,一定像王叔他們那樣,盡心盡力,絕不敢有二心。”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笑,說:“治兒,你能這麽想,父皇很是欣慰,你要好好讀書,增長見識,將來定能成為大唐的頂梁柱。”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唐通過這一係列親王擔任都督的舉措,對地方的控製和管理更加穩固。各地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商貿往來不斷,文化也在相互傳播融合。
在民間,百姓們對這些親王都督們的故事也有所耳聞,大家茶餘飯後也會聊上幾句。一位老者坐在村口的大樹下,對周圍的年輕人說:“你們看,這朝廷的事兒雖然離咱們遠,可也和咱們息息相關呐。那些親王們有的用心治理,地方就繁榮,有的胡作非為,可就沒好下場了,所以說,不管在哪兒,都得走正道。”年輕人聽了,都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正月癸醜日,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戶,灑在屋內的地麵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李世民抬起頭,看著李治說道:“治兒啊,今日朕要對諸位親王做些改封之事,這關乎咱大唐皇室的穩定,不得不慎重。”
李治眨著大眼睛,一臉疑惑地繼續看著李世民苦苦思索的表情。
李世民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釋道:“咱大唐如今日益興盛,這宗室內部也需適時調整,如此方能更好地維護皇室的穩定。”
李治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李世民拿起冊子,一邊看著一邊用幾乎隻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複述著自己對於分封的改動:“趙王元景改封為荊王,魯王元昌改封為漢王,鄭王元禮改封為徐王,徐王元嘉改封為韓王,荊王元則改封為彭王,滕王元懿改封為鄭王,吳王元軌改封為霍王,豳王元鳳改封為虢王,陳王元慶改封為道王,魏王靈夔改封為燕王,蜀王恪改封為吳王,越王泰改封為魏王,燕王佑改封為齊王,梁王愔改封為蜀王,郯王惲改封為蔣王,漢王貞改封為越王,申王慎改封為紀王。好,就這麽辦。”
李治聽著這一大串的名字和改封情況,小腦袋都快轉不過來了,嘟囔著說:“父皇,這可真夠複雜的。”
李世民笑了笑,摸摸他的頭說:“等你再長大些,就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了,這每一個安排啊,可都是為了咱大唐的長遠打算。”
消息很快就在皇宮裏傳開了,諸位親王們聽到這個消息後,反應各不相同。
在一處宮殿中,蜀王恪皺著眉頭,心裏有些失落,暗自思忖著:“我這好好的蜀王當得好好的,怎麽就改封為吳王了呢?雖說都是王,可這一變,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
一旁的侍從看出他的心思,輕聲勸慰道:“王爺,陛下這定是有深意的,您向來深得陛下看重,不管封在哪兒,都是為大唐效力嘛。”
蜀王恪聽了,無奈地歎了口氣,點了點頭。
而越王泰,也就是如今改封為魏王的李泰,倒是一臉坦然。他在自己的府邸中,對身邊的謀士說:“父皇既然做了這樣的安排,那定是從大局考慮,咱隻需聽從便是,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怎麽在這新的封地上有所作為。”
謀士笑著迴應道:“王爺說的是,以您的才學和陛下對您的寵愛,定能做出一番成績來。”
二月乙醜日,皇宮的大殿內,氣氛莊重肅穆。大臣們分列兩旁,諸位改封後的親王也都齊聚於此。李世民身著華麗的龍袍,氣宇軒昂地端坐在那象征著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他的目光猶如兩道閃電,威嚴無比,但其中又隱隱透露出幾分殷切的期許。隻見他輕啟雙唇,聲音沉穩有力,緩緩開口道:“諸位親王,今日朕在此鄭重任命你們為各地都督,此乃肩負重責大任之舉。朕衷心希望爾等能夠全心全意地為我大唐治理地方,切不可有絲毫懈怠之心,更不能辜負了朕對你們的深切期望!”
話音未落,站在前列的元景便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一步。他恭恭敬敬地向著李世民行了一個標準的大禮,然後挺直身子,鄭重其事地迴應道:“陛下請放心,微臣必定會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地做好這荊州都督一職。定要讓荊州這片土地變得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以報陛下隆恩!”
聽到元景如此堅定的表態,李世民滿意地點了點頭,微笑著說道:“好!朕深知愛卿之能,對你充滿信心。相信在你的治理下,荊州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緊接著,元昌和元禮等其他親王也依序走上前來,紛紛領受皇命,並各自慷慨激昂地表達著自己的雄心壯誌與堅定決心。一時間,朝堂之上氣氛熱烈非凡,眾人皆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憧憬。
然而,當輪到李泰時,情況卻略有不同。隻見他剛剛張開嘴巴準備說話,李世民卻突然搶先一步開口道:“泰兒啊,朕一直知曉你博學多才,滿腹經綸。原本朕確實有意讓你前往相州一展身手,充分發揮你的才能。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朕最終還是決定任命金紫光祿大夫張亮暫時代理相州都督之事。至於你嘛,暫且先留在長安吧,因為朕還有其他重要事務需要你來協助處理。”
李泰聽到這話之後,起初整個人都愣住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安排。然而僅僅片刻之間,內心便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不過這股喜悅並未持續太久,他迅速收斂心神,麵色重新恢複成平日裏那副恭順謙遜的模樣,然後畢恭畢敬地迴應道:“父皇聖明!兒臣謹遵父皇旨意,定會留在長安專心致誌地讀書習文,力求學有所成,日後也好為父皇您分擔憂愁、盡忠效力。”
待到諸位親王皆已領旨謝恩並依次退下之後,年幼的李治卻悄悄地挪步來到李世民身旁,仰起頭,壓低聲音好奇地問道:“父皇,兒臣不太明白,為何不讓魏王哥哥前去相州呢?”
李世民微笑著低頭看向李治,眼中滿是慈愛之色,他輕輕地摸了摸李治的腦袋,柔聲說道:“治兒啊,你魏王哥哥固然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但終究還是太過年輕稚嫩了些。相州那邊的事務紛繁複雜、千頭萬緒,朕擔心以他目前的閱曆和能力,恐怕一時間難以妥善應對處理。故而才決定先讓經驗豐富的張亮代為管理,如此一來也算是較為穩妥可靠之舉啦。”
李治眨巴著大眼睛,若有所思地應了一聲“哦……”隨後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表示自己明白了。
此時,在皇宮之外,諸位親王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啟程前往各自被分封的屬地就任去了。他們有的帶著眾多隨從和行李,浩浩蕩蕩;有的則輕車簡從,低調出行。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不同的神情,或興奮期待,或忐忑不安,而等待著他們的,則將是全新的挑戰。
荊王元景帶著家眷和隨從,踏上了前往荊州的路途。一路上,他看著沿途的風景,心中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有些忐忑。他對身邊的人說:“這荊州可是個重要之地,我可得好好治理,做出些成績來,讓父皇看看,我可沒辜負他的信任。”
而在另一邊,漢王元昌心裏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他想著:“哼,這梁州雖說偏遠了些,可天高皇帝遠,我到了那兒,還不是我說了算,說不定能積攢些自己的勢力呢。”他的這番心思可沒敢表露出來,表麵上還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
潭州這邊,吳王恪到了封地後,立刻就開始了解當地的情況。他召集當地的官員,嚴肅地說:“本王初來乍到,這潭州的一切都還得靠大家齊心協力。咱們要讓百姓安居樂業,發展農桑,繁榮商貿,若有什麽難處,都可與本王說。”
官員們見吳王恪這般認真,也都紛紛表示會盡力輔佐。
在長安,李泰雖然沒能去相州任職,但也沒閑著。他常常陪著李世民,和父皇探討學問,偶爾也會提出一些關於治理地方的想法。
有一迴,李泰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雖沒去相州,但也聽聞各地都督在治理上會遇到些難題,比如有些地方水患嚴重,卻缺乏有效的治水之法,兒臣覺得咱們可以召集些能工巧匠,一起研究研究對策。”
李世民聽了,眼中滿是讚許,笑著說:“泰兒,你這心思倒是用在了正事兒上,朕會讓人去安排的,你呀,就繼續多想想這些有益大唐的點子。”
李治在一旁聽著,心裏對李泰很是佩服,笑著說:“哥,你可真厲害,懂得這麽多呢。”
李泰對於這個沒有什麽鋒芒的弟弟甚是和藹,他笑著摸摸李治的頭說:“治弟,你以後也要多讀書,多了解咱大唐的情況,將來才能為父皇分憂。”
日子一天天過去,各地都督在任上也都有了不同的情況。
徐州都督元禮,積極組織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有一次,他到田間視察,看著百姓們辛勤勞作的樣子,對身邊的官員說:“咱們這徐州,土地肥沃,隻要百姓們肯下力氣,再加上官府的引導,不愁糧食產量不增加。”官員們點頭稱是,紛紛誇讚都督有方。
而梁州的漢王元昌,卻開始漸漸露出了他的野心。他暗中拉攏當地的一些豪強,擴充自己的勢力,對朝廷的政令也是陽奉陰違。當地有位正直的官員看不下去了,勸說道:“王爺,您這樣可不行,陛下任命您為都督,是讓您為大唐效力,您怎能違背朝廷旨意呢?”
元昌卻瞪了他一眼,嗬斥道:“你懂什麽,少在這兒多管閑事,本王心裏有數。”
消息漸漸傳到了長安,李世民聽聞後,臉色一沉,心中大怒。他在朝堂上對大臣們說:“這元昌,朕如此信任他,讓他去梁州做都督,他竟敢這般胡作非為,簡直是辜負了朕的一片苦心。”
李治在一旁聽著,氣憤地說:“父皇,王叔做法確實讓人氣憤,好好教訓他一下便是,父皇莫要再生氣了。”
李世民點點頭,說道:“治兒,此事朕自會妥善處理,絕不容許有人破壞咱大唐的穩定。”
李世民立刻派人前往梁州調查情況,搜集元昌的罪證。而元昌得知消息後,開始慌了神,他沒想到這麽快就被朝廷察覺了。他的謀士勸他說:“王爺,事已至此,您要不主動向陛下請罪,或許還能求得陛下的寬恕。”
元昌卻不甘心,還想著負隅頑抗,說:“哼,我就不信他們能把我怎麽樣,大不了拚個魚死網破。”
然而,他的掙紮終究是徒勞的。朝廷的官員很快就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將元昌的所作所為一一上報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著奏報,痛心疾首地說:“朕本想著讓宗室子弟們都能為大唐建功立業,沒想到他卻妄圖謀私,破壞朝綱,真是讓朕失望至極。”
最終,李世民下令將元昌召迴長安,按照國法進行了懲處。
這件事在大唐皇室和朝廷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他親王們得知後,也都紛紛警醒,不敢再有什麽歪心思。
潭州的吳王恪聽聞此事後,對身邊的人說:“各位,漢王的下場,提醒我一定要做好身為親王的本分。”
眾人都點頭稱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了地方的治理當中。
在後續的日子裏,各地都督在李世民的關注和督促下,都努力履行著自己的職責。
荊州的元景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商貿繁榮,百姓生活富足,還時常向朝廷進獻一些當地的特產,以表忠心。
潞州的元嘉也積極推廣文化教育,在當地興辦了不少學堂,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讀書識字,受到了百姓們的稱讚。
而李泰在長安,繼續協助李世民處理一些學問方麵的事務,同時也關注著各地的發展情況,時不時地向李世民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李治在這一係列的事情中,也不斷成長著。他從各位親王的經曆中,明白了忠誠和責任的重要性,也學到了不少治理地方的方法。
有一迴,李治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從這些王叔們的事兒上學到了好多,以後兒臣要是有機會為大唐做事,一定像王叔他們那樣,盡心盡力,絕不敢有二心。”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笑,說:“治兒,你能這麽想,父皇很是欣慰,你要好好讀書,增長見識,將來定能成為大唐的頂梁柱。”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唐通過這一係列親王擔任都督的舉措,對地方的控製和管理更加穩固。各地之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商貿往來不斷,文化也在相互傳播融合。
在民間,百姓們對這些親王都督們的故事也有所耳聞,大家茶餘飯後也會聊上幾句。一位老者坐在村口的大樹下,對周圍的年輕人說:“你們看,這朝廷的事兒雖然離咱們遠,可也和咱們息息相關呐。那些親王們有的用心治理,地方就繁榮,有的胡作非為,可就沒好下場了,所以說,不管在哪兒,都得走正道。”年輕人聽了,都紛紛點頭,表示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