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相繼成書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寒冬臘月,長安城中仿佛被大自然這位神奇的畫師以冰雪為墨,繪就了一幅銀白的畫卷。積雪皚皚,大街小巷皆被厚厚的白雪所覆蓋,整個長安城銀裝素裹。皇宮內,宮殿的屋頂皆被純淨的白雪溫柔包裹,遠遠望去,恰似一座座美輪美奐的白色瓊樓,散發著聖潔而莊嚴的氣息。
屋簷下,懸掛著長短不一的冰淩,在明媚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芒,好似串串璀璨奪目的水晶簾子。禦花園中的湖麵也早已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冰麵光滑如鏡,偶爾有幾隻調皮的麻雀在上麵蹦躂著,它們那小巧的爪子在積雪上留下淺淺的爪印。
李世民端坐在暖閣之中,火盆中的炭火正熊熊燃燒著,不時地發出輕微的劈啪聲,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暖意,讓這寒冷的冬日多了幾分宜人的溫度。
李治靜靜地在一旁侍奉著,他的眼神中帶著關切與憂慮,時不時地偷偷望向父皇消瘦的麵容,心中不斷思索著如何能讓父皇從這深深的悲痛中稍稍解脫出來。
這時,張阿難匆匆前來稟報,他的臉上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興奮:“陛下,朱俱波、甘棠派遣使者入朝進貢。此乃我大唐之威德遠播,四夷來朝之象啊。”
李世民聽聞此消息,原本略顯疲憊的臉上頓時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猶如陰霾中透出的一縷陽光:“朕自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推行仁政,輕徭薄賦,隻為讓百姓安居樂業;又大力整軍練武,保我大唐邊疆安寧。如今見周邊諸國紛紛來貢,可知朕之努力並未白費,我大唐之威名已然傳遍四方。治兒,你且說說,這意味著什麽?”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微微思索後,沉穩地迴答道:“父皇,朱俱波於蔥嶺之北,距瓜州有三千八百裏之遙;甘棠更是在大海之南。兒臣認為這表明我大唐在周邊地區影響力日益擴大,各國皆慕我大唐之繁榮昌盛,願與我大唐交好,互通有無。這經濟文化交流,猶如春風化雨,能讓我大唐文化傳揚四方,亦能讓我大唐汲取他國之長,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此一來,我大唐必將更加興盛。”
李世民滿意地點頭稱讚:“治兒所言甚是。這外交之事,就如同下棋一般,需步步為營,以仁厚之心對待他國,方能換來和平與繁榮。而這經濟文化交流,更是重中之重,恰似那涓涓細流,雖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匯聚成江河湖海,滋養著我大唐這片廣袤的土地。”
就在兩人交談之際,門外忽然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名侍從快步上前,躬身施禮道:“啟稟陛下,魏征大人求見。”
李世民聞言,迅速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略顯褶皺的衣衫,然後端端正正地坐在龍椅之上,朗聲道:“快快宣他進來吧。”
不多時,隻見魏征邁著穩健有力的步伐緩緩走進了溫暖如春的閣樓之中。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行了一個大禮,隨後才開口說道:“陛下萬歲萬萬歲!微臣拜見陛下。今日前來麵聖,乃是要向陛下稟報一則喜訊——由微臣等人負責編撰的《隋書》如今已經初步成書。”
李世民眼睛一亮,眼中滿是期待:“哦?魏愛卿,快與朕說說這《隋書》詳情。朕可是盼著這部史書許久了。”
魏征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陛下,臣等所撰《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紀傳乃是臣與顏師古、孔穎達等合力撰寫,此部分已完成。在此過程中,臣等查閱無數典籍,日夜鑽研,反複斟酌每一個字句,生怕有絲毫差錯。而十誌共三十卷,乃於誌寧、李淳風與臣等所撰,此部分尚未完稿。陛下,此書中《經籍誌》經我等幾人商議後,將此書分為了經、史、子、集四部分。”
李世民滿意地說:“魏愛卿與眾卿家辛苦了。此《隋書》之成,必將為後世曆史提供借鑒,亦能彰顯我大唐文化之昌盛。朕仿佛已經看到,後世的學子們手捧著《隋書》,仔細鑽研的樣子了。”
李治在一旁說道:“父皇,兒臣聽聞撰寫史書需查閱諸多典籍,整理無數史料,魏大人與諸位大臣定是耗費了諸多心血。那堆積如山的書卷,光是想想都讓人覺得頭疼,而諸位大臣卻能持之以恆,兒臣實在是欽佩不已。”
魏征笑著看向李治:“殿下過譽了,不過為了能給後世留下一部準確翔實的史書,臣等雖辛苦卻也值得。就如登山,雖路途艱險,但隻要登上山頂,便能領略到那絕美的風景,一切付出便有了迴報。”
隨後,在陽光明媚的第二天清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李世民高坐在龍椅之中,威嚴而莊重地召見了來自兩國的外使。隻見他麵帶微笑,語氣和藹可親,對兩位遠道而來的使者毫不吝嗇地給予了豐厚的賞賜,以展現大唐王朝的慷慨與大度。
時光荏苒,又過去了數日。這一天,令狐德棻步履匆匆地來到皇宮,向李世民複命。他恭敬地跪在殿前,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微臣幸不辱使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等所編撰的《周書》已然成書!”說罷,令狐德棻抬起頭來,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自豪與欣慰之色。
李世民饒有興致地看著令狐德棻,開口問道:“愛卿,這《周書》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朕倒是很想聽一聽其中的獨到之處啊。”
令狐德棻連忙迴應道:“啟稟陛下,微臣等人此次撰寫的《周書》,乃是一部關於北周時期的史書。我們在編纂過程中,大量參考了西魏史官柳虯所著的史書以及隋朝牛弘編寫的《周史》,旨在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北周那個時代的曆史風貌。然而,由於一些史料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殘缺不全的情況,微臣不得不從民間的傳說故事以及各個家族的譜牒記載當中去探尋蛛絲馬跡。所幸總算完成了這部《周書》的編撰工作。不過,此書尚有不足之處,便是未能修成表誌部分。”
李治好奇地問:“令狐大人,那這取材過程可有遇到什麽特別有趣的故事?本王聽聞民間傳說往往真假難辨,你們是如何判斷的呢?”
令狐德棻歎了口氣,苦笑著說:“殿下,其中的趣事倒也不少。有一次,臣等聽聞一個關於北周某位將軍的傳說,據說他有神力,能單手舉起千斤巨石。臣等自然不會輕信,於是四處打聽,最後發現原來是因為這位將軍在戰場上英勇無比,曾帶領士兵搬運過一塊巨大的石頭用於修築防禦工事,百姓們為了傳頌他的功績,便誇大其詞,傳成了有神力。臣等就是這樣,在眾多傳說中去偽存真,慢慢拚湊出曆史的真相。”
李世民麵帶微笑,語重心長地鼓勵道:“令狐卿家啊,你一直以來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朕都一一看在了眼裏。這部《周書》堪稱我大唐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時光荏苒,轉眼間又是新的一天。李延壽滿懷敬意地走進了皇宮,準備麵見聖上。
“陛下,微臣不辱使命,所撰寫的《北史》和《南史》已然全部完成書稿啦!”李延壽言辭懇切地說道,他那略顯拘謹的神情之中,還夾雜著一絲絲難以掩飾的緊張以及對自己作品能夠得到認可的殷切期待。
李世民微微頷首,關切地詢問道:“李愛卿,這段時間真是辛苦你啦!那麽不知這本著作究竟如何呢?”
李延壽連忙躬身行禮,恭恭敬敬地迴答說:“陛下,微臣此次所修訂的《北史》詳細記錄了自北魏起始直至隋朝時期的漫長曆史進程;而《南史》則專注於記敘南朝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的興衰榮辱。之所以要完成這兩部史,其初衷便是想要唿應唐初實現大一統後對於梳理和總結全國曆史發展脈絡的迫切需求,希望可以為後世學者探究南北地區曆史的演變軌跡提供參考依據。”
李世民聽後陷入沉思,稍作停頓才緩緩開口道:“朕細細想來,如今天下多部史書接二連三地成功編纂成冊,著實稱得上是我大唐文化的一樁樁壯舉!治兒,你平日裏也一直在研習曆史知識,那麽通過為父主持修纂這些史書的事情當中,可有領悟到一些什麽道理或者收獲?”
李治沉思後說道:“父皇,兒臣以為,史書中蘊含著無數前人之經驗教訓,猶如一麵鏡子,可讓兒臣知曉興衰成敗之道。且見諸位大臣如此用心撰寫,兒臣明白做任何事皆需嚴謹認真,持之以恆。就像建造一座大殿,需一磚一瓦精心堆砌,方能穩固不倒。兒臣日後定當以諸位大臣為榜樣,對待任何事情都不敢馬虎。”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治兒能有此感悟,甚好。朕希望你日後能多讀史書,以史為鑒。這史書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它會默默地教導你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在這寒冷的十二月,長安皇宮內卻因周邊國家的進貢和幾部史書的成書而熱鬧非凡。李世民望著窗外的雪景,心中對大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他深知,文化的繁榮與外交的拓展,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將推動大唐向著更加輝煌的方向前行。
屋簷下,懸掛著長短不一的冰淩,在明媚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晶瑩剔透的光芒,好似串串璀璨奪目的水晶簾子。禦花園中的湖麵也早已結上了一層厚厚的冰,冰麵光滑如鏡,偶爾有幾隻調皮的麻雀在上麵蹦躂著,它們那小巧的爪子在積雪上留下淺淺的爪印。
李世民端坐在暖閣之中,火盆中的炭火正熊熊燃燒著,不時地發出輕微的劈啪聲,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暖意,讓這寒冷的冬日多了幾分宜人的溫度。
李治靜靜地在一旁侍奉著,他的眼神中帶著關切與憂慮,時不時地偷偷望向父皇消瘦的麵容,心中不斷思索著如何能讓父皇從這深深的悲痛中稍稍解脫出來。
這時,張阿難匆匆前來稟報,他的臉上帶著一絲難以掩飾的興奮:“陛下,朱俱波、甘棠派遣使者入朝進貢。此乃我大唐之威德遠播,四夷來朝之象啊。”
李世民聽聞此消息,原本略顯疲憊的臉上頓時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猶如陰霾中透出的一縷陽光:“朕自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推行仁政,輕徭薄賦,隻為讓百姓安居樂業;又大力整軍練武,保我大唐邊疆安寧。如今見周邊諸國紛紛來貢,可知朕之努力並未白費,我大唐之威名已然傳遍四方。治兒,你且說說,這意味著什麽?”
李治恭敬地站在一旁,微微思索後,沉穩地迴答道:“父皇,朱俱波於蔥嶺之北,距瓜州有三千八百裏之遙;甘棠更是在大海之南。兒臣認為這表明我大唐在周邊地區影響力日益擴大,各國皆慕我大唐之繁榮昌盛,願與我大唐交好,互通有無。這經濟文化交流,猶如春風化雨,能讓我大唐文化傳揚四方,亦能讓我大唐汲取他國之長,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此一來,我大唐必將更加興盛。”
李世民滿意地點頭稱讚:“治兒所言甚是。這外交之事,就如同下棋一般,需步步為營,以仁厚之心對待他國,方能換來和平與繁榮。而這經濟文化交流,更是重中之重,恰似那涓涓細流,雖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匯聚成江河湖海,滋養著我大唐這片廣袤的土地。”
就在兩人交談之際,門外忽然傳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緊接著,一名侍從快步上前,躬身施禮道:“啟稟陛下,魏征大人求見。”
李世民聞言,迅速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略顯褶皺的衣衫,然後端端正正地坐在龍椅之上,朗聲道:“快快宣他進來吧。”
不多時,隻見魏征邁著穩健有力的步伐緩緩走進了溫暖如春的閣樓之中。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李世民行了一個大禮,隨後才開口說道:“陛下萬歲萬萬歲!微臣拜見陛下。今日前來麵聖,乃是要向陛下稟報一則喜訊——由微臣等人負責編撰的《隋書》如今已經初步成書。”
李世民眼睛一亮,眼中滿是期待:“哦?魏愛卿,快與朕說說這《隋書》詳情。朕可是盼著這部史書許久了。”
魏征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陛下,臣等所撰《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紀傳乃是臣與顏師古、孔穎達等合力撰寫,此部分已完成。在此過程中,臣等查閱無數典籍,日夜鑽研,反複斟酌每一個字句,生怕有絲毫差錯。而十誌共三十卷,乃於誌寧、李淳風與臣等所撰,此部分尚未完稿。陛下,此書中《經籍誌》經我等幾人商議後,將此書分為了經、史、子、集四部分。”
李世民滿意地說:“魏愛卿與眾卿家辛苦了。此《隋書》之成,必將為後世曆史提供借鑒,亦能彰顯我大唐文化之昌盛。朕仿佛已經看到,後世的學子們手捧著《隋書》,仔細鑽研的樣子了。”
李治在一旁說道:“父皇,兒臣聽聞撰寫史書需查閱諸多典籍,整理無數史料,魏大人與諸位大臣定是耗費了諸多心血。那堆積如山的書卷,光是想想都讓人覺得頭疼,而諸位大臣卻能持之以恆,兒臣實在是欽佩不已。”
魏征笑著看向李治:“殿下過譽了,不過為了能給後世留下一部準確翔實的史書,臣等雖辛苦卻也值得。就如登山,雖路途艱險,但隻要登上山頂,便能領略到那絕美的風景,一切付出便有了迴報。”
隨後,在陽光明媚的第二天清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李世民高坐在龍椅之中,威嚴而莊重地召見了來自兩國的外使。隻見他麵帶微笑,語氣和藹可親,對兩位遠道而來的使者毫不吝嗇地給予了豐厚的賞賜,以展現大唐王朝的慷慨與大度。
時光荏苒,又過去了數日。這一天,令狐德棻步履匆匆地來到皇宮,向李世民複命。他恭敬地跪在殿前,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微臣幸不辱使命,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我等所編撰的《周書》已然成書!”說罷,令狐德棻抬起頭來,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自豪與欣慰之色。
李世民饒有興致地看著令狐德棻,開口問道:“愛卿,這《周書》究竟有何特別之處呢?朕倒是很想聽一聽其中的獨到之處啊。”
令狐德棻連忙迴應道:“啟稟陛下,微臣等人此次撰寫的《周書》,乃是一部關於北周時期的史書。我們在編纂過程中,大量參考了西魏史官柳虯所著的史書以及隋朝牛弘編寫的《周史》,旨在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北周那個時代的曆史風貌。然而,由於一些史料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殘缺不全的情況,微臣不得不從民間的傳說故事以及各個家族的譜牒記載當中去探尋蛛絲馬跡。所幸總算完成了這部《周書》的編撰工作。不過,此書尚有不足之處,便是未能修成表誌部分。”
李治好奇地問:“令狐大人,那這取材過程可有遇到什麽特別有趣的故事?本王聽聞民間傳說往往真假難辨,你們是如何判斷的呢?”
令狐德棻歎了口氣,苦笑著說:“殿下,其中的趣事倒也不少。有一次,臣等聽聞一個關於北周某位將軍的傳說,據說他有神力,能單手舉起千斤巨石。臣等自然不會輕信,於是四處打聽,最後發現原來是因為這位將軍在戰場上英勇無比,曾帶領士兵搬運過一塊巨大的石頭用於修築防禦工事,百姓們為了傳頌他的功績,便誇大其詞,傳成了有神力。臣等就是這樣,在眾多傳說中去偽存真,慢慢拚湊出曆史的真相。”
李世民麵帶微笑,語重心長地鼓勵道:“令狐卿家啊,你一直以來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朕都一一看在了眼裏。這部《周書》堪稱我大唐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時光荏苒,轉眼間又是新的一天。李延壽滿懷敬意地走進了皇宮,準備麵見聖上。
“陛下,微臣不辱使命,所撰寫的《北史》和《南史》已然全部完成書稿啦!”李延壽言辭懇切地說道,他那略顯拘謹的神情之中,還夾雜著一絲絲難以掩飾的緊張以及對自己作品能夠得到認可的殷切期待。
李世民微微頷首,關切地詢問道:“李愛卿,這段時間真是辛苦你啦!那麽不知這本著作究竟如何呢?”
李延壽連忙躬身行禮,恭恭敬敬地迴答說:“陛下,微臣此次所修訂的《北史》詳細記錄了自北魏起始直至隋朝時期的漫長曆史進程;而《南史》則專注於記敘南朝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的興衰榮辱。之所以要完成這兩部史,其初衷便是想要唿應唐初實現大一統後對於梳理和總結全國曆史發展脈絡的迫切需求,希望可以為後世學者探究南北地區曆史的演變軌跡提供參考依據。”
李世民聽後陷入沉思,稍作停頓才緩緩開口道:“朕細細想來,如今天下多部史書接二連三地成功編纂成冊,著實稱得上是我大唐文化的一樁樁壯舉!治兒,你平日裏也一直在研習曆史知識,那麽通過為父主持修纂這些史書的事情當中,可有領悟到一些什麽道理或者收獲?”
李治沉思後說道:“父皇,兒臣以為,史書中蘊含著無數前人之經驗教訓,猶如一麵鏡子,可讓兒臣知曉興衰成敗之道。且見諸位大臣如此用心撰寫,兒臣明白做任何事皆需嚴謹認真,持之以恆。就像建造一座大殿,需一磚一瓦精心堆砌,方能穩固不倒。兒臣日後定當以諸位大臣為榜樣,對待任何事情都不敢馬虎。”
李世民欣慰地笑了:“治兒能有此感悟,甚好。朕希望你日後能多讀史書,以史為鑒。這史書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它會默默地教導你如何治理國家,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在這寒冷的十二月,長安皇宮內卻因周邊國家的進貢和幾部史書的成書而熱鬧非凡。李世民望著窗外的雪景,心中對大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他深知,文化的繁榮與外交的拓展,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將推動大唐向著更加輝煌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