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任命官員
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 作者:五指雲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盛夏的長安,驕陽高懸於澄澈如寶石般的天空,毫無保留地釋放著它的光與熱,天空湛藍得純粹,連片雲彩的影子都找不見,每一片琉璃瓦都像是被點燃的火焰,折射出的光芒刺目得讓人幾乎睜不開眼。宮殿之內,悶熱的空氣好似被施了定身咒一般,沉甸甸地積壓著,盡管宮女太監們人手一把扇子,一刻不停地奮力搖動,可那股令人窒息的暑氣卻依舊如影隨形,頑固地彌漫在每一個角落,不肯散去分毫。
太極殿中,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威嚴而深邃,仿若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妄,此刻正緩緩掃視著殿下那群身著朝服的群臣。他的目光猶如實質,其中透著對國家大小事務的凝重思索與深切憂慮,尤其是近些日子以來,朝廷上的諸多繁雜事務如一團亂麻般纏繞在他心頭,讓他費盡了心神。而這官員的任命之事,更是重中之重,猶如大廈之基石,關乎著大唐江山社稷的穩定與長遠發展,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動搖國本。
李世民微微抬起頭,目光堅定而沉穩,緩緩開口說道,聲音低沉卻有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朕以為,溫彥博才德兼備,處事向來沉穩有度,可擔當右仆射之重任,助朕處理這千頭萬緒的朝政之事,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殿下的群臣們聽聞此言,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紛紛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一位頭發花白、麵容滄桑的老臣率先邁出隊列,他的步伐雖略顯遲緩,卻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後的沉穩與莊重。老臣恭敬地彎腰行禮,而後直起身來,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說道:“陛下聖明,溫大人一向忠心耿耿,且在政務處理方麵頗有獨到的見地與豐富的經驗,其若任右仆射,定能如臂使指般為陛下分憂解難,效力不淺。”
這老臣的話音剛落,其他大臣們便紛紛點頭附和,一時間,朝堂上響起一片“陛下決策英明,溫大人定能不負所托”的讚譽之聲,那聲音此起彼伏,迴蕩在太極殿內,似是對李世民這一任命決定的高度認可與堅決擁護。
李世民微微頷首,臉上的神情稍稍緩和,心中也因群臣的支持而稍感寬慰。就在這時,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站在一旁的李治身上。隻見李承乾身姿挺拔,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神專注而明亮,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緊緊盯著朝堂上發生的一切,那神情好似在思索著什麽極為深奧的問題,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透著一絲探究與疑惑。李世民心中一動,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輕聲問道:“承乾,你對朕這一任命有何看法?”
李承乾心中猛地一驚,他著實沒想到父皇會在這朝堂之上突然將問題拋向自己。刹那間,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仿佛有一隻小鹿在胸腔內亂撞。但他自幼所受的皇家教育以及自身的沉穩性格讓他迅速鎮定下來。他恭敬地向前邁了一步,行了一個標準的參拜禮,而後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溫大人經驗豐富自是不必多說,且為人正直,猶如那蒼鬆翠柏,剛正不阿。他任右仆射,必能使朝廷政令如潺潺溪流般通暢無阻。隻是兒臣聽聞,溫大人在處理一些事務時,或許是過於謹慎了些,就好比那過河之人,每一步都要反複試探,如此一來,有時便可能會錯失一些稍縱即逝的良機。兒臣不知是否該提醒溫大人,日後在處理事務時,當更加果敢決斷些?”
李世民聽了李承乾的話,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訝,還有一絲可惜的神色,因為大殿內,隻有自己知道李承乾的病情。他沒想到這個平日裏在自己眼中還略顯稚嫩的兒子,如今竟能有如此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他微微眯起眼睛,臉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笑著說道:“承乾,你能有此思考,甚是不錯。不過溫大人之謹慎,亦有其道理所在。你且想想,在許多關乎大唐命脈的重大事務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軒然大波,謹慎行事便能如那堅固的堤壩,阻擋洪水般避免許多失誤與災禍。但你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這份勇氣與思考,也值得嘉獎。”
李承乾趕忙謙遜地說道:“兒臣謝父皇誇獎,兒臣隻是平日聽老師們講述朝政之事,略有感悟,今日不過是班門弄斧,還望父皇莫要見笑。”
李世民輕輕擺了擺手,臉上依舊帶著笑意。接著,他又將話題轉向了另一位官員的任命,說道:“太常卿楊師道,朕欲任命其為侍中,掌管宮廷禮儀諸事,眾愛卿以為如何?”
一位身著禮部官服的官員聞言,立刻出列。他的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對禮儀之事的執著與精通。隻見他微微拱手行禮,而後有條不紊地說道:“陛下,楊大人對禮儀製度可謂是了如指掌,且他平日行事優雅得體,風度翩翩。由他任侍中,定能將我大唐宮廷禮儀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一絲不亂,彰顯我大唐風範,令四方來使皆能感受到我大唐的禮儀之邦的赫赫威名。”
眾臣們再次紛紛附和,朝堂上又是一片讚譽之聲。然而,李承乾卻像是一顆與眾不同的石子,在這一片附和聲中再次發出了別樣的聲響。他微微皺了皺眉頭,似是有些猶豫,但還是鼓起勇氣說道:“父皇,兒臣曾見楊大人在一些場合過於注重禮儀形式,就像是那隻追求外表華麗的孔雀,而忽略了實際事務的處理效率。兒臣想,是否可在日後讓楊大人在注重禮儀的同時,也像那拉車的駿馬,兼顧一下辦事的速度呢?”
李世民聽了李承乾的話,輕輕皺了下眉,眼神中透著一絲思索。他緩緩說道:“禮儀之事關乎我大唐尊嚴,猶如那皇冠上的明珠,不可輕視。但你所說的辦事效率,也確有其道理。朕會在合適之時與楊師道提及此事,讓他平衡好兩者的關係。”
下朝之後,李世民帶著李治來到了禦花園中的涼亭裏。禦花園中,綠樹成蔭,那茂密的枝葉猶如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這酷熱的夏日帶來了一絲難得的清涼。繁花似錦,五顏六色的花朵競相綻放,爭奇鬥豔,似是在比試誰才是這禦花園中的花魁。然而,即便有這綠樹繁花的點綴,此時的禦花園卻也依舊被那惱人的暑氣所籠罩。池塘裏的荷花倒是開得正盛,粉色的花瓣如少女的裙擺,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可那原本應是清新脫俗的荷花,此刻卻也像是被這暑氣熏染得有些無精打采,失去了往日的靈動與嬌豔。
李世民緩緩坐下,抬手示意李承乾也坐下。他看著李承乾,眼神中帶著一絲慈愛與期許,說道:“承乾,你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現,讓朕看到了你的成長。你開始學會思考朝政之事,這就像是一顆種子開始發芽,是好事。但你也要明白,這朝堂之上,許多事情並非表麵那般簡單易懂,就如同那平靜的湖麵下可能隱藏著洶湧的暗流。官員們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猶如那世間百態,各有千秋。朕在任命官員時,也需如那下棋之人,綜合考量各方因素,權衡利弊。”
李治乖巧地坐在一旁,眼神專注地聽著李世民對哥哥李承乾的教誨。李承乾說道:“父皇,兒臣明白。兒臣隻是想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若有不當之處,還請父皇恕罪。兒臣就像那剛學走路的孩童,難免會有磕磕絆絆。”
李世民笑著伸出手,輕輕摸了摸李承乾的頭,那動作充滿了慈愛與寵溺,說道:“你能直言不諱,朕很高興。朕希望你能多學習,多觀察,日後成為朕的得力助手。溫彥博和楊師道都是朕的重臣,他們上任之後,在朝廷中會產生諸多影響與波瀾,你可多多留意他們的施政舉措,從中學習一二。”
李承乾點頭道:“兒臣會的,父皇。兒臣想,溫大人上任右仆射後,或許會先從整頓吏治入手,畢竟一個清明的官場就如同那暢通無阻的河道,才能更好地推行政令。而楊大人在禮儀方麵,或許會先製定一些新的宮廷禮儀規範,以彰顯大唐的新氣象,就像那新衣能讓人煥然一新一般。”
李世民眼中露出讚許之色,興奮地說道:“承乾,你的推測不無道理。朕也在期待著他們能有所作為,為大唐開創更好的局麵。”
在溫彥博上任右仆射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李承乾所料。他一上任,便如那雷厲風行的將軍,大刀闊斧地清查各地官員的政績與作風。他的眼神猶如鷹眼般銳利,能洞察一切虛偽與腐敗。對那些貪汙腐敗者,他絕不姑息,嚴懲不貸;而對那些勤政愛民者,他則加以褒獎,好似那春日裏的暖陽,給予他們溫暖與鼓勵。一時間,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新,原本有些渾濁的官場空氣變得清新起來。
而楊師道在任侍中後,在注重宮廷禮儀的同時,也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努力提高辦事效率。他精心策劃了幾場大型宮廷宴會,在宴會籌備過程中,他猶如那指揮若定的統帥,既嚴格遵循了繁瑣的禮儀規範,讓每一個環節都彰顯出大唐的尊貴與威嚴,又巧妙地安排各項事務,使得賓客們在感受大唐嚴謹禮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大唐的熱情與活力,猶如那置身於歡樂海洋中的魚兒,暢快淋漓。
李治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切,他就像那隱藏在暗處的觀察者,仔細留意著每一個細節。他時常向李世民匯報自己的觀察所得,那認真的模樣仿佛在向李世民呈上一份份珍貴的情報。
一日,李承乾憂心忡忡地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見溫大人整頓吏治成效顯著,這固然是好事。但兒臣擔心他此舉會得罪一些權貴,那些權貴就像那盤踞在暗處的毒蛇,不知溫大人能否應對?”
李世民沉思片刻,眼神中透著堅定與信任,說道:“溫彥博行事自有分寸,他若能堅守公正,朕自會全力支持他。朕也在關注著此事,若有必要,朕會出麵平衡各方勢力,不讓他受到無端的打壓。”
又一日,李承乾皺著眉頭說道:“父皇,兒臣發現楊大人在禮儀創新方麵雖有建樹,可有些老臣對新禮儀不太適應,那些老臣就像那守舊的老古董,似乎有些怨言。”
李世民聽了,不禁笑道:“這是難免的,變革總會遇到阻力,就像船隻總會遇到風浪。乾兒,你從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麽?”
李承乾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眼神中透著一絲領悟,說道:“兒臣明白了,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變革舊製,都需要考慮周全,平衡各方利益,且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耐心,猶如那長途跋涉的行者,不懼艱難險阻,方能成功。”
李世民欣慰地說:“不錯,治兒。你能有此感悟,朕很欣慰。這大唐的江山社稷,日後還需要你和眾皇子們共同守護。”
太極殿中,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威嚴而深邃,仿若能洞察世間一切虛妄,此刻正緩緩掃視著殿下那群身著朝服的群臣。他的目光猶如實質,其中透著對國家大小事務的凝重思索與深切憂慮,尤其是近些日子以來,朝廷上的諸多繁雜事務如一團亂麻般纏繞在他心頭,讓他費盡了心神。而這官員的任命之事,更是重中之重,猶如大廈之基石,關乎著大唐江山社稷的穩定與長遠發展,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動搖國本。
李世民微微抬起頭,目光堅定而沉穩,緩緩開口說道,聲音低沉卻有著不容置疑的力量:“朕以為,溫彥博才德兼備,處事向來沉穩有度,可擔當右仆射之重任,助朕處理這千頭萬緒的朝政之事,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殿下的群臣們聽聞此言,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紛紛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一位頭發花白、麵容滄桑的老臣率先邁出隊列,他的步伐雖略顯遲緩,卻透著一股曆經歲月沉澱後的沉穩與莊重。老臣恭敬地彎腰行禮,而後直起身來,清了清嗓子,不卑不亢地說道:“陛下聖明,溫大人一向忠心耿耿,且在政務處理方麵頗有獨到的見地與豐富的經驗,其若任右仆射,定能如臂使指般為陛下分憂解難,效力不淺。”
這老臣的話音剛落,其他大臣們便紛紛點頭附和,一時間,朝堂上響起一片“陛下決策英明,溫大人定能不負所托”的讚譽之聲,那聲音此起彼伏,迴蕩在太極殿內,似是對李世民這一任命決定的高度認可與堅決擁護。
李世民微微頷首,臉上的神情稍稍緩和,心中也因群臣的支持而稍感寬慰。就在這時,他的目光不經意間落在了站在一旁的李治身上。隻見李承乾身姿挺拔,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神專注而明亮,猶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緊緊盯著朝堂上發生的一切,那神情好似在思索著什麽極為深奧的問題,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透著一絲探究與疑惑。李世民心中一動,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輕聲問道:“承乾,你對朕這一任命有何看法?”
李承乾心中猛地一驚,他著實沒想到父皇會在這朝堂之上突然將問題拋向自己。刹那間,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仿佛有一隻小鹿在胸腔內亂撞。但他自幼所受的皇家教育以及自身的沉穩性格讓他迅速鎮定下來。他恭敬地向前邁了一步,行了一個標準的參拜禮,而後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溫大人經驗豐富自是不必多說,且為人正直,猶如那蒼鬆翠柏,剛正不阿。他任右仆射,必能使朝廷政令如潺潺溪流般通暢無阻。隻是兒臣聽聞,溫大人在處理一些事務時,或許是過於謹慎了些,就好比那過河之人,每一步都要反複試探,如此一來,有時便可能會錯失一些稍縱即逝的良機。兒臣不知是否該提醒溫大人,日後在處理事務時,當更加果敢決斷些?”
李世民聽了李承乾的話,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訝,還有一絲可惜的神色,因為大殿內,隻有自己知道李承乾的病情。他沒想到這個平日裏在自己眼中還略顯稚嫩的兒子,如今竟能有如此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他微微眯起眼睛,臉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笑著說道:“承乾,你能有此思考,甚是不錯。不過溫大人之謹慎,亦有其道理所在。你且想想,在許多關乎大唐命脈的重大事務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軒然大波,謹慎行事便能如那堅固的堤壩,阻擋洪水般避免許多失誤與災禍。但你能提出不同的看法,這份勇氣與思考,也值得嘉獎。”
李承乾趕忙謙遜地說道:“兒臣謝父皇誇獎,兒臣隻是平日聽老師們講述朝政之事,略有感悟,今日不過是班門弄斧,還望父皇莫要見笑。”
李世民輕輕擺了擺手,臉上依舊帶著笑意。接著,他又將話題轉向了另一位官員的任命,說道:“太常卿楊師道,朕欲任命其為侍中,掌管宮廷禮儀諸事,眾愛卿以為如何?”
一位身著禮部官服的官員聞言,立刻出列。他的麵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對禮儀之事的執著與精通。隻見他微微拱手行禮,而後有條不紊地說道:“陛下,楊大人對禮儀製度可謂是了如指掌,且他平日行事優雅得體,風度翩翩。由他任侍中,定能將我大唐宮廷禮儀之事打理得井井有條,一絲不亂,彰顯我大唐風範,令四方來使皆能感受到我大唐的禮儀之邦的赫赫威名。”
眾臣們再次紛紛附和,朝堂上又是一片讚譽之聲。然而,李承乾卻像是一顆與眾不同的石子,在這一片附和聲中再次發出了別樣的聲響。他微微皺了皺眉頭,似是有些猶豫,但還是鼓起勇氣說道:“父皇,兒臣曾見楊大人在一些場合過於注重禮儀形式,就像是那隻追求外表華麗的孔雀,而忽略了實際事務的處理效率。兒臣想,是否可在日後讓楊大人在注重禮儀的同時,也像那拉車的駿馬,兼顧一下辦事的速度呢?”
李世民聽了李承乾的話,輕輕皺了下眉,眼神中透著一絲思索。他緩緩說道:“禮儀之事關乎我大唐尊嚴,猶如那皇冠上的明珠,不可輕視。但你所說的辦事效率,也確有其道理。朕會在合適之時與楊師道提及此事,讓他平衡好兩者的關係。”
下朝之後,李世民帶著李治來到了禦花園中的涼亭裏。禦花園中,綠樹成蔭,那茂密的枝葉猶如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這酷熱的夏日帶來了一絲難得的清涼。繁花似錦,五顏六色的花朵競相綻放,爭奇鬥豔,似是在比試誰才是這禦花園中的花魁。然而,即便有這綠樹繁花的點綴,此時的禦花園卻也依舊被那惱人的暑氣所籠罩。池塘裏的荷花倒是開得正盛,粉色的花瓣如少女的裙擺,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可那原本應是清新脫俗的荷花,此刻卻也像是被這暑氣熏染得有些無精打采,失去了往日的靈動與嬌豔。
李世民緩緩坐下,抬手示意李承乾也坐下。他看著李承乾,眼神中帶著一絲慈愛與期許,說道:“承乾,你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現,讓朕看到了你的成長。你開始學會思考朝政之事,這就像是一顆種子開始發芽,是好事。但你也要明白,這朝堂之上,許多事情並非表麵那般簡單易懂,就如同那平靜的湖麵下可能隱藏著洶湧的暗流。官員們都有自己的行事風格,猶如那世間百態,各有千秋。朕在任命官員時,也需如那下棋之人,綜合考量各方因素,權衡利弊。”
李治乖巧地坐在一旁,眼神專注地聽著李世民對哥哥李承乾的教誨。李承乾說道:“父皇,兒臣明白。兒臣隻是想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若有不當之處,還請父皇恕罪。兒臣就像那剛學走路的孩童,難免會有磕磕絆絆。”
李世民笑著伸出手,輕輕摸了摸李承乾的頭,那動作充滿了慈愛與寵溺,說道:“你能直言不諱,朕很高興。朕希望你能多學習,多觀察,日後成為朕的得力助手。溫彥博和楊師道都是朕的重臣,他們上任之後,在朝廷中會產生諸多影響與波瀾,你可多多留意他們的施政舉措,從中學習一二。”
李承乾點頭道:“兒臣會的,父皇。兒臣想,溫大人上任右仆射後,或許會先從整頓吏治入手,畢竟一個清明的官場就如同那暢通無阻的河道,才能更好地推行政令。而楊大人在禮儀方麵,或許會先製定一些新的宮廷禮儀規範,以彰顯大唐的新氣象,就像那新衣能讓人煥然一新一般。”
李世民眼中露出讚許之色,興奮地說道:“承乾,你的推測不無道理。朕也在期待著他們能有所作為,為大唐開創更好的局麵。”
在溫彥博上任右仆射後,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李承乾所料。他一上任,便如那雷厲風行的將軍,大刀闊斧地清查各地官員的政績與作風。他的眼神猶如鷹眼般銳利,能洞察一切虛偽與腐敗。對那些貪汙腐敗者,他絕不姑息,嚴懲不貸;而對那些勤政愛民者,他則加以褒獎,好似那春日裏的暖陽,給予他們溫暖與鼓勵。一時間,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新,原本有些渾濁的官場空氣變得清新起來。
而楊師道在任侍中後,在注重宮廷禮儀的同時,也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努力提高辦事效率。他精心策劃了幾場大型宮廷宴會,在宴會籌備過程中,他猶如那指揮若定的統帥,既嚴格遵循了繁瑣的禮儀規範,讓每一個環節都彰顯出大唐的尊貴與威嚴,又巧妙地安排各項事務,使得賓客們在感受大唐嚴謹禮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大唐的熱情與活力,猶如那置身於歡樂海洋中的魚兒,暢快淋漓。
李治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切,他就像那隱藏在暗處的觀察者,仔細留意著每一個細節。他時常向李世民匯報自己的觀察所得,那認真的模樣仿佛在向李世民呈上一份份珍貴的情報。
一日,李承乾憂心忡忡地對李世民說:“父皇,兒臣見溫大人整頓吏治成效顯著,這固然是好事。但兒臣擔心他此舉會得罪一些權貴,那些權貴就像那盤踞在暗處的毒蛇,不知溫大人能否應對?”
李世民沉思片刻,眼神中透著堅定與信任,說道:“溫彥博行事自有分寸,他若能堅守公正,朕自會全力支持他。朕也在關注著此事,若有必要,朕會出麵平衡各方勢力,不讓他受到無端的打壓。”
又一日,李承乾皺著眉頭說道:“父皇,兒臣發現楊大人在禮儀創新方麵雖有建樹,可有些老臣對新禮儀不太適應,那些老臣就像那守舊的老古董,似乎有些怨言。”
李世民聽了,不禁笑道:“這是難免的,變革總會遇到阻力,就像船隻總會遇到風浪。乾兒,你從這些事情中學到了什麽?”
李承乾認真地思考了一會兒,眼神中透著一絲領悟,說道:“兒臣明白了,無論是推行新政還是變革舊製,都需要考慮周全,平衡各方利益,且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耐心,猶如那長途跋涉的行者,不懼艱難險阻,方能成功。”
李世民欣慰地說:“不錯,治兒。你能有此感悟,朕很欣慰。這大唐的江山社稷,日後還需要你和眾皇子們共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