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從1943年夏秋之交起,日子開始不好過了,因為美軍開始在太平洋上大舉反攻,多數海空精銳已經消耗殆盡的日軍則步步敗退。
東條英機已經感覺到在海上打不過美軍,而且在華夏大陸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繼續進行擴張,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計劃建立一個“絕對國防圈”,一來能保住在華夏的“戰果”,爭取一個比較好的“停戰條件”,二來能保護日寇本土,維持戰時最低的資源供應。這個“自保”的方案得到了缺乏國家安全感的小日子政府和軍界高層的一致認可。
但與此同時,陳納德將軍領導的美軍第14航空隊經常從華南機場起飛轟炸機群攻擊日寇從南洋到本土的戰略運輸船隊,小鬼子的船隊損失每年都超過了100萬噸,這可是要了小鬼子的老命,日寇本土的軍火、工業品和日常必需品的生產,因為缺乏燃料和原材料都已經瀕臨“揭不開鍋”的地步。
為了“活命”,日寇大本營認為必須摧毀我國南方的主要機場,否則長此以往,小日子本土早晚“斷糧”。根據這個目標,日寇擬定了一份作戰計劃,計劃的目的有三:
一. 攻占我國華南和西南的主要機場,使美軍不能再來去自如地攻擊鬼子運輸船隊;
二. 打通一條自小日子本土出發、經朝鮮半島到我國東北、縱貫我國大陸南北直到中南半島長達8000公裏的陸上交通線,並以此作為海上航路被徹底封鎖時的“不時之需”;同時使關東軍、華中派遣軍和南方軍連成一體,以便利用中國大陸的戰略空間進行“決戰”;
三. 打擊重慶政府的抵抗意誌,最好打到投降才好。
日寇政府和日軍上下都把這個計劃當成“帝國最後的救命稻草”,經過高層內部的反複“討價還價”,在1943年1月13日的禦前會議中,“拯救帝國命運”的“一號作戰計劃”終於出台。該計劃的戰前準備細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華夏戰場的航空兵部隊全部根據計劃重組,光油料就有半年的儲備,彈藥更是達到了2年的儲備。
華中派遣軍的乙、丙師團優先補齊人員,升格為甲等師團。關東軍和本土部隊均抽調精銳增援華中派遣軍,從未在我國戰場露麵的裝甲師團也前來助戰,火炮準備超過1500門,各部隊的食品彈藥補給也以半年為最低限度。
輛汽車、艘大小運輸船用於運輸物資,小日子全國所有道路、橋梁工程技術人員和物資全部調往華夏修橋補路,進行後方交通支援。
部隊所需,上到野戰醫院,下到士兵皮鞋修理,一應俱全。此次作戰成為“明治維新”以來,小鬼子史無前例的一次全麵出擊,單陸軍兵力就高達51萬,動員規模是“日俄戰爭”的兩倍以上。同時,日軍的戰前保密和戰略欺騙也幾乎做到了極致。
日寇頻繁調動,拿出渾身解數使國黨政府對鬼子的進攻方向產生誤判,而且很多鬼子中層軍官都不知道真正的進攻目標在哪。
為了達到戰略欺騙的目的,小鬼子取消了極為必要的前線統一指揮部,參戰各部隊的司令官和參謀長都減少了一線視察工作。進攻主力第11軍的司令橫山勇在即將開始之時,還在漢口舉辦各種娛樂活動,以顯示日軍沒有異動。
隨著小日子在1943年開始頹勢已現,國黨政府高層都樂觀地認為日寇已經沒有繼續進攻的實力,今後將是國軍的反攻時間,勝利已經在望。
1944年1月,國黨宣傳部長梁寒操非常自信地告訴記者:百萬國軍將在今年內隨時對日展開反攻,以配合盟軍之行動。
2月,最高統帥在南嶽軍事會議上對眾將領說道:“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反攻階段!”在4月,他還謀劃反攻武漢,而且反複強調“力求機密”。但實際情況真地如蔣和國黨高層所預料的那麽樂觀嗎?
經過戰火的肆虐,國統區小農經濟幾乎崩潰,法幣已經和廢紙差不多,物價指數飛漲32倍,到了1944年,物價幾乎到了每天都會漲的地步。
前線部隊缺衣少藥,武器老舊,缺乏訓練,而且連軍餉都經常發不出來,很多部隊甚至需要虛報人數,才能補齊一點欠餉。軍隊的士氣越來越差,逃兵現象越來越多,國統區內用繩子拴著“壯丁”去當兵的情況已經讓人見怪不怪。
更要命的是國軍中最精銳的八個美械軍全都跟著史迪威在緬甸戰場,而且美國“軍援”的90%都被史迪威“扣留”。國內的部隊,蔣還安排胡宗南帶著20萬人在陝西“盯著”延安。國軍在正麵戰場的兵力實際上是嚴重不足的。
國黨政府內部更是亂成一鍋粥,蔣過去為了掌權而不擇手段的做法開始遭到反噬。國黨元老孫科和他幾乎鬧到了翻臉的地步。還有人投靠史迪威,希望搞倒蔣來實現未來作“領袖”的美夢。
而更多的國黨高官則把美援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導致美政府對國黨極其不滿,承諾的“金元”幹脆遲遲不兌現,這反過來又加速了國統區的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在各戰區內,國黨很多將領各自為戰,忙著保護地盤和做買賣“創收”。而且各派係的將領更是誰也不買誰的賬,第一戰區司令蔣鼎文和副司令湯恩伯已經水火不容。而麵對日寇進攻前的“煙霧彈”,湯恩伯都感慨道:“日軍虛虛實實,如墮五裏霧中,判斷實在困難”。
真是“佩服”蔣在如此外憂內困之下,還能欣喜地判斷勝利即將到來。
在日寇即將發動進攻之時,蔣不是沒有機會,我黨高層和國軍內部的一些高參都判斷出日寇真實的作戰意圖。但是蔣仍然固執己見,繼續按照鬼子給他“設計”好的“劇本”進行排兵布陣,以麵對日寇有史以來在我國戰區最大規模的狂攻。
當日寇已經極為順利地滲透到各戰區的“前沿”之時,國軍將領和部下們還都在坐等“校長”命令。
1944年4月17日夜,日軍第37師團渡過黃河,對河南中牟發動進攻,蓄謀已久的“一號作戰計劃”正式啟動。
但國軍在開局戰中的表現令日軍大感意外!
據參加進攻中牟的鬼子大佐折田迴憶:敵人未采取任何行動就已經撤退,這種情況實出我們意料!
到1944年5月河南大部淪陷後,蔣才如夢初醒,知道了日寇此次大舉進攻的目的是打通南北交通線,但對於日軍到底要打通平漢路,還是會繼續打通粵漢路卻一直搖擺不定。此舉導致麵對日寇瘋狂進攻的國軍兵力更加捉襟見肘。從而也導致長沙因防守兵力不足而失陷,橫山勇的日寇第11軍團兵鋒直指重鎮衡陽。
不過,小日本打得如意算盤,結果卻被狠狠收拾了一頓。他們壓根兒沒料到,我大中華曆史悠久、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哪容得下這些外來侵略者撒野。小鬼子壓根兒不清楚,他們這迴攻打的湖南可不是塊好啃的骨頭,他們壓根兒就沒聽過“要是中國真滅亡,除非湖南人死光”這話。
戰時我國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稅收全國第二,人稱“小南京”、“小上海”的衡陽,迎來我國抗戰曆史中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東條英機已經感覺到在海上打不過美軍,而且在華夏大陸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繼續進行擴張,所以他退而求其次,計劃建立一個“絕對國防圈”,一來能保住在華夏的“戰果”,爭取一個比較好的“停戰條件”,二來能保護日寇本土,維持戰時最低的資源供應。這個“自保”的方案得到了缺乏國家安全感的小日子政府和軍界高層的一致認可。
但與此同時,陳納德將軍領導的美軍第14航空隊經常從華南機場起飛轟炸機群攻擊日寇從南洋到本土的戰略運輸船隊,小鬼子的船隊損失每年都超過了100萬噸,這可是要了小鬼子的老命,日寇本土的軍火、工業品和日常必需品的生產,因為缺乏燃料和原材料都已經瀕臨“揭不開鍋”的地步。
為了“活命”,日寇大本營認為必須摧毀我國南方的主要機場,否則長此以往,小日子本土早晚“斷糧”。根據這個目標,日寇擬定了一份作戰計劃,計劃的目的有三:
一. 攻占我國華南和西南的主要機場,使美軍不能再來去自如地攻擊鬼子運輸船隊;
二. 打通一條自小日子本土出發、經朝鮮半島到我國東北、縱貫我國大陸南北直到中南半島長達8000公裏的陸上交通線,並以此作為海上航路被徹底封鎖時的“不時之需”;同時使關東軍、華中派遣軍和南方軍連成一體,以便利用中國大陸的戰略空間進行“決戰”;
三. 打擊重慶政府的抵抗意誌,最好打到投降才好。
日寇政府和日軍上下都把這個計劃當成“帝國最後的救命稻草”,經過高層內部的反複“討價還價”,在1943年1月13日的禦前會議中,“拯救帝國命運”的“一號作戰計劃”終於出台。該計劃的戰前準備細致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華夏戰場的航空兵部隊全部根據計劃重組,光油料就有半年的儲備,彈藥更是達到了2年的儲備。
華中派遣軍的乙、丙師團優先補齊人員,升格為甲等師團。關東軍和本土部隊均抽調精銳增援華中派遣軍,從未在我國戰場露麵的裝甲師團也前來助戰,火炮準備超過1500門,各部隊的食品彈藥補給也以半年為最低限度。
輛汽車、艘大小運輸船用於運輸物資,小日子全國所有道路、橋梁工程技術人員和物資全部調往華夏修橋補路,進行後方交通支援。
部隊所需,上到野戰醫院,下到士兵皮鞋修理,一應俱全。此次作戰成為“明治維新”以來,小鬼子史無前例的一次全麵出擊,單陸軍兵力就高達51萬,動員規模是“日俄戰爭”的兩倍以上。同時,日軍的戰前保密和戰略欺騙也幾乎做到了極致。
日寇頻繁調動,拿出渾身解數使國黨政府對鬼子的進攻方向產生誤判,而且很多鬼子中層軍官都不知道真正的進攻目標在哪。
為了達到戰略欺騙的目的,小鬼子取消了極為必要的前線統一指揮部,參戰各部隊的司令官和參謀長都減少了一線視察工作。進攻主力第11軍的司令橫山勇在即將開始之時,還在漢口舉辦各種娛樂活動,以顯示日軍沒有異動。
隨著小日子在1943年開始頹勢已現,國黨政府高層都樂觀地認為日寇已經沒有繼續進攻的實力,今後將是國軍的反攻時間,勝利已經在望。
1944年1月,國黨宣傳部長梁寒操非常自信地告訴記者:百萬國軍將在今年內隨時對日展開反攻,以配合盟軍之行動。
2月,最高統帥在南嶽軍事會議上對眾將領說道:“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反攻階段!”在4月,他還謀劃反攻武漢,而且反複強調“力求機密”。但實際情況真地如蔣和國黨高層所預料的那麽樂觀嗎?
經過戰火的肆虐,國統區小農經濟幾乎崩潰,法幣已經和廢紙差不多,物價指數飛漲32倍,到了1944年,物價幾乎到了每天都會漲的地步。
前線部隊缺衣少藥,武器老舊,缺乏訓練,而且連軍餉都經常發不出來,很多部隊甚至需要虛報人數,才能補齊一點欠餉。軍隊的士氣越來越差,逃兵現象越來越多,國統區內用繩子拴著“壯丁”去當兵的情況已經讓人見怪不怪。
更要命的是國軍中最精銳的八個美械軍全都跟著史迪威在緬甸戰場,而且美國“軍援”的90%都被史迪威“扣留”。國內的部隊,蔣還安排胡宗南帶著20萬人在陝西“盯著”延安。國軍在正麵戰場的兵力實際上是嚴重不足的。
國黨政府內部更是亂成一鍋粥,蔣過去為了掌權而不擇手段的做法開始遭到反噬。國黨元老孫科和他幾乎鬧到了翻臉的地步。還有人投靠史迪威,希望搞倒蔣來實現未來作“領袖”的美夢。
而更多的國黨高官則把美援裝進了自己的口袋,導致美政府對國黨極其不滿,承諾的“金元”幹脆遲遲不兌現,這反過來又加速了國統區的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在各戰區內,國黨很多將領各自為戰,忙著保護地盤和做買賣“創收”。而且各派係的將領更是誰也不買誰的賬,第一戰區司令蔣鼎文和副司令湯恩伯已經水火不容。而麵對日寇進攻前的“煙霧彈”,湯恩伯都感慨道:“日軍虛虛實實,如墮五裏霧中,判斷實在困難”。
真是“佩服”蔣在如此外憂內困之下,還能欣喜地判斷勝利即將到來。
在日寇即將發動進攻之時,蔣不是沒有機會,我黨高層和國軍內部的一些高參都判斷出日寇真實的作戰意圖。但是蔣仍然固執己見,繼續按照鬼子給他“設計”好的“劇本”進行排兵布陣,以麵對日寇有史以來在我國戰區最大規模的狂攻。
當日寇已經極為順利地滲透到各戰區的“前沿”之時,國軍將領和部下們還都在坐等“校長”命令。
1944年4月17日夜,日軍第37師團渡過黃河,對河南中牟發動進攻,蓄謀已久的“一號作戰計劃”正式啟動。
但國軍在開局戰中的表現令日軍大感意外!
據參加進攻中牟的鬼子大佐折田迴憶:敵人未采取任何行動就已經撤退,這種情況實出我們意料!
到1944年5月河南大部淪陷後,蔣才如夢初醒,知道了日寇此次大舉進攻的目的是打通南北交通線,但對於日軍到底要打通平漢路,還是會繼續打通粵漢路卻一直搖擺不定。此舉導致麵對日寇瘋狂進攻的國軍兵力更加捉襟見肘。從而也導致長沙因防守兵力不足而失陷,橫山勇的日寇第11軍團兵鋒直指重鎮衡陽。
不過,小日本打得如意算盤,結果卻被狠狠收拾了一頓。他們壓根兒沒料到,我大中華曆史悠久、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哪容得下這些外來侵略者撒野。小鬼子壓根兒不清楚,他們這迴攻打的湖南可不是塊好啃的骨頭,他們壓根兒就沒聽過“要是中國真滅亡,除非湖南人死光”這話。
戰時我國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稅收全國第二,人稱“小南京”、“小上海”的衡陽,迎來我國抗戰曆史中一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