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遷移流民
魂穿大齊:我隻想活命 作者:一念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天和祝淮陰調笑了幾句,離開鎮淮宮,前往禦書房處理公務。
剛坐下,便有侍衛通報:“太上皇,戶部尚書趙大人和兵部尚書宋大人,前來求見。”
吳天微微愣神,旋即喜形於色,連聲道:“鐵柱迴來啦?快快快,請他們進來。”
“是。”
大頭二人走進裏屋,吳天一個健步撲上前,拉著鐵柱的胳膊上下打量,笑而言道:“迴來的巧,正好年關將近,我猜你們也快班師迴朝了。怎麽樣?可有受傷?”
鐵柱反問道:“大哥,聽聞你遇刺了?”
“沒事,有驚無險,倒是麻杆傷勢頗重,好在性命無礙。隻是還不能下地活動,尚在得意山莊靜養。你啥時候迴來的?”
“昨日晚間,這不一早便進宮見你了嘛!不過隻有我一人帶著護衛,押送戰利品迴京。
沈娘子統領南征軍還在兩廣等地清剿百越土著的殘餘勢力。戰況初定,尚待穩定局勢,暫時脫不開身。”
“哦哦,此番戰損情況如何?兄弟們損失大嗎?”
“嗯,最開始時被那些詐降的起義軍反水夜襲,損失慘重。後來我領兵去了以後,協助沈將軍收拾殘局。
我二人合兵一處,連番征戰,進展頗為不順,主要還是因為兩廣等地山林較多,易守難攻。
直至大哥你命人送了酒精和木炭到前線,打那以後,戰況便呈現一麵倒的局勢。
我們也不圖抓捕俘虜,不必考慮留有活口,隻需縱火燒山便成。
時值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大火一連燒了三個月,百越土著逃無可逃,死傷無數。具體殲敵多少也沒法統計,全都燒成了灰,反正是數十萬計。”
趙大頭從旁哈哈大笑:“管他呢,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番有你一大功。大哥,這事朝廷得發公函昭告天下,普天同慶啊。”
吳天跟著笑道:“那是必然,開疆拓土,功在千秋。
我迴頭命人傳書東吳治下各州各縣。張貼告示,通知那些湧入江南的北方百姓,可以前去兩廣等地定居了。”
“這……會不會太快了一些?戰亂剛定,馬上就遷移流民,合適嗎?如今深冬,天寒地凍,多有不便。”
“不快不行,務必要趕在開春播種之前,疏散逃難來的流民。現如今廣開賑濟糧倉,都快給我吃窮嘍。著實負擔不起,既然有了空地方,便盡快安置吧。
命朝廷派遣官員速去兩廣,快馬先行,提前做好接納百姓的準備。戰後恐有瘟疫,記得命桑道長加派醫師隨行,從民間收購藥材,一同先去南邊。”
趙大頭應承道:“這些都好辦,隻是萬一流民不願去那麽遠的地方定居,咱們也不能強迫啊?
而且路途太遠,這一路走下來,那些人怎麽能夠順利到達?沿途討飯過去嗎?”
吳天仔細思量,鄭重言道:“將朝廷準備的賑濟糧全部拿出來。所有願意前去南邊定居之人,可先到府衙按人口領三月口糧。
朝廷提供盤纏,隻此一次。為防有人冒領了糧草後,卻不願意前往,需得嚴加審核。
告訴所有逃難的百姓,凡是甘願前去兩廣定居者,可以按人口,不管老幼,分得土地不等。但這種地皮不得買賣,隻可以種植和居住,朝廷永不加收農稅。
如果土地持有人去世,田產便由府衙迴收發賣,不得私下繼承。
首年春種的種子和器具,皆由衙門提供,按戶發放,糧食收割以後歸還朝廷種糧即可。
再命東海學宮派遣工匠協助指導建造民房。讓沈娘子統領南征軍護衛好地方百姓安全。”
大頭點了點頭:“嗯,如此倒是可行。隻是這樣一來,朝廷隻怕又要掏空了家底。”
“那也是沒有辦法之舉,民生問題不容有失。那麽多華夏子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流落街頭,食不果腹。”
“大哥。我有一個主意,你看可不可以推廣?”
“哦?你且說來聽聽。”
“你剛才的決策,老百姓隻能混個溫飽。咱們東吳立國時日尚短,單靠朝廷一己之力救助流民,隻怕難以為繼。
真要說想讓兩廣等地也能國泰民安,咱們可以從民間再想想辦法。你意下如何?”
“民間?何意?”
“門閥世家還有商賈巨富他們手中的財富如果匯集起來,比朝廷有過之而無不及。
既然決定要大肆移民南方,不如邀請豪門大族前去那裏建城。南邊物產豐富,對商戶們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的。”
吳天有些遲疑:“普通百姓們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也就心滿意足了。要是大戶人家,隻怕瞧不上山野之地吧?”
大頭細加解釋:“大哥,你可以許諾商賈共同擇地建城,於當地百姓互通有無。
朝廷下旨免除兩廣幾年商稅,準許門閥世家投資建設店鋪和宅院,歸於個人私產。
勢必有人願意欣然前往,畢竟哪個家族沒有一二不得誌、難以出人頭地的庶出子弟。
我在戶部任職以來,見過太多這種人,明知道在族中分不到任何家產,可還是無能為力,唯有被家主使喚的團團轉,最多落個跑腿的差事。
咱們給這些人一個機會,為他們提供一個優良、穩定的平台,再落實一些惠民政策。
隻要皇家開了金口玉言,不管是有心為家族謀求退路之人,還是想自立門戶的二世祖們,定是欣然願往拚一份前程。
這夥人手裏往往有銀子和人脈,可惜身份使然,讓他們往日裏沒有太多幹勁,做不成任何事情。
此番隻要朝廷開了口子,數年以後,兩廣一樣也能富比江南,而且可以間接的影響兩湖和閩地,當地淳樸土著也能跟著融入華夏。
咱們隻說幾年不收兩廣商稅,可沒說不收別的地方啊?到時候南邊之物運往他處售賣,進了其他城池,朝廷一樣能得一份稅賦。
世家子大都有家族傳承,朝廷也可以從當地官員職位裏,選出一小部分無關緊要的官身,分給願意前去支援建設的家族。
一來填補了官員不夠用的空白,二來也可以吸引門閥用心經營那裏,一舉兩得。”
吳天推理許久,點頭應承:“你這個提議倒是可行,此事容我迴頭和夫人詳細商量一下。
她的金蟾商號在民間影響力頗大,讓她牽頭來辦此事吧。朝廷隻負責頒布政策便好。”
“嗯嗯。”
剛坐下,便有侍衛通報:“太上皇,戶部尚書趙大人和兵部尚書宋大人,前來求見。”
吳天微微愣神,旋即喜形於色,連聲道:“鐵柱迴來啦?快快快,請他們進來。”
“是。”
大頭二人走進裏屋,吳天一個健步撲上前,拉著鐵柱的胳膊上下打量,笑而言道:“迴來的巧,正好年關將近,我猜你們也快班師迴朝了。怎麽樣?可有受傷?”
鐵柱反問道:“大哥,聽聞你遇刺了?”
“沒事,有驚無險,倒是麻杆傷勢頗重,好在性命無礙。隻是還不能下地活動,尚在得意山莊靜養。你啥時候迴來的?”
“昨日晚間,這不一早便進宮見你了嘛!不過隻有我一人帶著護衛,押送戰利品迴京。
沈娘子統領南征軍還在兩廣等地清剿百越土著的殘餘勢力。戰況初定,尚待穩定局勢,暫時脫不開身。”
“哦哦,此番戰損情況如何?兄弟們損失大嗎?”
“嗯,最開始時被那些詐降的起義軍反水夜襲,損失慘重。後來我領兵去了以後,協助沈將軍收拾殘局。
我二人合兵一處,連番征戰,進展頗為不順,主要還是因為兩廣等地山林較多,易守難攻。
直至大哥你命人送了酒精和木炭到前線,打那以後,戰況便呈現一麵倒的局勢。
我們也不圖抓捕俘虜,不必考慮留有活口,隻需縱火燒山便成。
時值秋高氣爽、天幹物燥,大火一連燒了三個月,百越土著逃無可逃,死傷無數。具體殲敵多少也沒法統計,全都燒成了灰,反正是數十萬計。”
趙大頭從旁哈哈大笑:“管他呢,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番有你一大功。大哥,這事朝廷得發公函昭告天下,普天同慶啊。”
吳天跟著笑道:“那是必然,開疆拓土,功在千秋。
我迴頭命人傳書東吳治下各州各縣。張貼告示,通知那些湧入江南的北方百姓,可以前去兩廣等地定居了。”
“這……會不會太快了一些?戰亂剛定,馬上就遷移流民,合適嗎?如今深冬,天寒地凍,多有不便。”
“不快不行,務必要趕在開春播種之前,疏散逃難來的流民。現如今廣開賑濟糧倉,都快給我吃窮嘍。著實負擔不起,既然有了空地方,便盡快安置吧。
命朝廷派遣官員速去兩廣,快馬先行,提前做好接納百姓的準備。戰後恐有瘟疫,記得命桑道長加派醫師隨行,從民間收購藥材,一同先去南邊。”
趙大頭應承道:“這些都好辦,隻是萬一流民不願去那麽遠的地方定居,咱們也不能強迫啊?
而且路途太遠,這一路走下來,那些人怎麽能夠順利到達?沿途討飯過去嗎?”
吳天仔細思量,鄭重言道:“將朝廷準備的賑濟糧全部拿出來。所有願意前去南邊定居之人,可先到府衙按人口領三月口糧。
朝廷提供盤纏,隻此一次。為防有人冒領了糧草後,卻不願意前往,需得嚴加審核。
告訴所有逃難的百姓,凡是甘願前去兩廣定居者,可以按人口,不管老幼,分得土地不等。但這種地皮不得買賣,隻可以種植和居住,朝廷永不加收農稅。
如果土地持有人去世,田產便由府衙迴收發賣,不得私下繼承。
首年春種的種子和器具,皆由衙門提供,按戶發放,糧食收割以後歸還朝廷種糧即可。
再命東海學宮派遣工匠協助指導建造民房。讓沈娘子統領南征軍護衛好地方百姓安全。”
大頭點了點頭:“嗯,如此倒是可行。隻是這樣一來,朝廷隻怕又要掏空了家底。”
“那也是沒有辦法之舉,民生問題不容有失。那麽多華夏子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流落街頭,食不果腹。”
“大哥。我有一個主意,你看可不可以推廣?”
“哦?你且說來聽聽。”
“你剛才的決策,老百姓隻能混個溫飽。咱們東吳立國時日尚短,單靠朝廷一己之力救助流民,隻怕難以為繼。
真要說想讓兩廣等地也能國泰民安,咱們可以從民間再想想辦法。你意下如何?”
“民間?何意?”
“門閥世家還有商賈巨富他們手中的財富如果匯集起來,比朝廷有過之而無不及。
既然決定要大肆移民南方,不如邀請豪門大族前去那裏建城。南邊物產豐富,對商戶們來說還是有利可圖的。”
吳天有些遲疑:“普通百姓們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也就心滿意足了。要是大戶人家,隻怕瞧不上山野之地吧?”
大頭細加解釋:“大哥,你可以許諾商賈共同擇地建城,於當地百姓互通有無。
朝廷下旨免除兩廣幾年商稅,準許門閥世家投資建設店鋪和宅院,歸於個人私產。
勢必有人願意欣然前往,畢竟哪個家族沒有一二不得誌、難以出人頭地的庶出子弟。
我在戶部任職以來,見過太多這種人,明知道在族中分不到任何家產,可還是無能為力,唯有被家主使喚的團團轉,最多落個跑腿的差事。
咱們給這些人一個機會,為他們提供一個優良、穩定的平台,再落實一些惠民政策。
隻要皇家開了金口玉言,不管是有心為家族謀求退路之人,還是想自立門戶的二世祖們,定是欣然願往拚一份前程。
這夥人手裏往往有銀子和人脈,可惜身份使然,讓他們往日裏沒有太多幹勁,做不成任何事情。
此番隻要朝廷開了口子,數年以後,兩廣一樣也能富比江南,而且可以間接的影響兩湖和閩地,當地淳樸土著也能跟著融入華夏。
咱們隻說幾年不收兩廣商稅,可沒說不收別的地方啊?到時候南邊之物運往他處售賣,進了其他城池,朝廷一樣能得一份稅賦。
世家子大都有家族傳承,朝廷也可以從當地官員職位裏,選出一小部分無關緊要的官身,分給願意前去支援建設的家族。
一來填補了官員不夠用的空白,二來也可以吸引門閥用心經營那裏,一舉兩得。”
吳天推理許久,點頭應承:“你這個提議倒是可行,此事容我迴頭和夫人詳細商量一下。
她的金蟾商號在民間影響力頗大,讓她牽頭來辦此事吧。朝廷隻負責頒布政策便好。”
“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