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鐵鍋燉大鵝
流放懷孕父不詳,邊關深山蓋大房 作者:墨染千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們這是做什麽?”沈清柯快步上前彎腰扶人,“老伯,你都謝過多少次了?!”
沈清棠朝老太太伸手。
年輕婦人見沈清棠彎腰都困難,忙自己起身把老太太扶了起來。
老漢這才開口介紹,他指著老太太,“這就是我老伴。”
沈清棠和沈清柯齊喊:“大娘好。”
年輕婦人就是老漢的兒媳婦,小男孩就是他孫子。
“爹爹說,是你們幫著他湊夠大頭,他才能把我兒贖出來。”年輕婦人說著又要跪下,“恩人,謝謝你們!”
沈清柯本著男女之防,不好碰她,隻道:“互相幫襯而已,老伯也幫我家許多。”
沈清棠彎腰困難,提前攔住她,“你要再磕頭那我也給你磕一個?”
誰敢用沈清棠磕頭?
嚇得年輕婦人連忙站直身子。
互相寒暄過後,老漢和年輕婦人幫著把十卷草苫子裝在爬犁上。
沈清棠再拜托老漢幫忙把肥皂和香皂迴城路上給沈炎。
老漢連聲應下,雙方告辭。
迴去的路上,沈清柯有些雀躍:“等迴去把草苫子鋪好,就能過個踏實年了!”
***
新送來的十卷草苫子,每一卷都很長,原本是為了蓋蔬菜大棚用,現在變成小棚,還得裁剪開。
當初沈清棠讓老漢編草苫時,不光有長短之分還有薄厚之分。
之前拉迴來的幾卷草苫子,都是短而厚的,用在了偏房頂上。
後來這些草苫子,大都是長的。
略薄一些的要蓋在棚頂上,厚一些的要擋在下方防風雨。
燒製玻璃的事得等到春暖花開才能研究。
眼下隻能用糊窗紙粘在一起,把整個蔬菜棚外側貼起來。
透光性倒是有保障,但是保溫性跟塑料布或者玻璃比起來差了不是一個段位。
沒有保溫性,大棚就談不上優勢。
另外,糊窗紙韌性再好也是紙,防風和防水性也都差了一大截。
為此沈清棠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引入溫泉水,在大棚裏走些竹管,利用水車讓溫泉水循環起來。
這樣能保證大棚內的溫度。
第二個辦法就是用老漢打的這些草苫子。
天晴無風時,把草苫子卷起來,讓蔬菜棚沐浴在陽光下。
若是晚上降溫或者有風雨雪時,就把草苫子鋪開遮住大棚以達到保溫效果。
年前時間太緊,水車和竹管來不及布置。
隻能用草苫子應付一段時間,晚上再添兩個炭爐子保持棚內溫度。
沈清棠和沈清柯出來拉草苫子時,沈嶼之正彎著腰收拾大棚裏的地。
大棚整體呈拱形,兩邊矮中間高。
高的地方能站直身子,矮的地方隻能彎著腰。
最矮的地方甚至得彎腰低頭屈膝。
剛開完荒的土地還需要平整後分成一小塊小塊的菜圃。
不同的蔬菜種要種在不同的菜圃裏。
種完以後還要澆透地。
晚上沈嶼之和沈清柯從大棚裏收工出來時,累的腰都直不起來。
膝蓋上滿是泥土。
他們父子個子高,在最矮的棚邊隻能蹲著或者跪著收拾。
偏生這倆姿勢都不易長久保持。
要麽麻腿要麽膝蓋疼。
洗幹淨手,吃晚飯時,沈嶼之感慨:“終於明白什麽叫人在福中不知福。
以前在京城時,我喜歡擺弄花花草草,覺得花草比人單純幹淨。
伺候花草比伺候人輕省。
現在想來,那會兒輕省是因為我用的鋤頭都有下人遞到手裏。
種的菜園、花圃是園丁給我翻好土。
我其實真正做的不多。
今兒才知道,種地原來這麽累!”
“種地累,累的是人。累了到頭一覺到天亮,心裏是舒坦的。以前在京城人是舒坦的,不過整日勾心鬥角累的是心。
心累了難歇息,睡覺都不安生。
若非得選一樣,我選種地。”李素問把盛好的飯菜給沈嶼之端到手邊。
恰好見他累的拿筷子的手都有些發抖,心疼道:“又不是急著明日吃蔬菜,你們爺倆這麽拚做什麽?晚一天弄好又沒什麽妨礙。”
沈嶼之“嘿嘿”笑了兩聲,用另外一隻手揉了揉疼的手腕,“明兒不是大年三十嗎?想安安心心過個年。活幹不完,心裏總惦記著。”
李素問輕歎,“是啊!從進山穀到現在,三個月了,除了剛下大雪那幾日,咱們都沒休息過。
過年這兩天說什麽也得好好休息休息。”
***
大年三十,除夕,大雪。
一大早天就陰沉沉的飄起了雪。
累了許久的沈家人幹脆一覺睡到晌午才起床。
其實在來山穀之前,多數大乾人本就一日兩餐。
到山穀之後,沈家人勞動量大餓的快,加上沈清棠是孕婦才開始一日三餐。
午餐理所當然很豐盛。
青菜、蘑菇、黃瓜、自己做的肉丸子。
還有沈清棠之前在山洞裏晾曬的臘腸。
沈清棠認為臘腸晾曬多久取決於個人口感。
喜歡有嚼勁吃那種硬邦邦的,就多晾一段時間。
喜歡吃軟一點兒的就少晾一段時間。
沈家人沒有想磨牙的,過年取下來一次性上鍋蒸好,放涼,放在戶外冰箱裏,隨吃隨取正好。
季宴時倒是偏愛略微硬一點兒的。
午飯重頭戲是鐵鍋燉大鵝。
鵝毛中的小絨毛沈清棠收了起來,打算好好處理下能不能殺菌消毒去異味。
看能不能處理成功給肚子裏兩個小家夥做個出門的羽絨外套。
沈清柯宰殺大鵝已經熟門熟路。
他殺鵝時,小迷糊那個好事的非要在跟前看著,轟都轟不走。
直到沈清柯一刀放了大鵝的血,大鵝垂死掙紮時,小迷糊才終於受到了驚嚇,撲騰著翅膀飛走。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小迷糊看見沈清柯就繞著走。
沈清柯在這邊殺鵝,沈嶼之那邊就開始起鍋燒油。
過年也添了新鍋。
小鐵鍋八十文,大鐵鍋一百五十文。
大鵝一百八十文一隻。
這頓飯確實挺值錢。
沈嶼之燒油是為了開鍋。
鐵鍋都得開鍋,要不然特別容易生鏽。
還容易糊。
待到大鵝處理幹淨,剁成塊。
鐵鍋放入冷水和大鵝以及蔥薑蒜和少許白酒。
水開後,撇去浮沫,繼續燉。
與此同時還要準備糊在鍋邊的餅子。
沈清棠是技術指導,李素問負責幹活。
沈清棠朝老太太伸手。
年輕婦人見沈清棠彎腰都困難,忙自己起身把老太太扶了起來。
老漢這才開口介紹,他指著老太太,“這就是我老伴。”
沈清棠和沈清柯齊喊:“大娘好。”
年輕婦人就是老漢的兒媳婦,小男孩就是他孫子。
“爹爹說,是你們幫著他湊夠大頭,他才能把我兒贖出來。”年輕婦人說著又要跪下,“恩人,謝謝你們!”
沈清柯本著男女之防,不好碰她,隻道:“互相幫襯而已,老伯也幫我家許多。”
沈清棠彎腰困難,提前攔住她,“你要再磕頭那我也給你磕一個?”
誰敢用沈清棠磕頭?
嚇得年輕婦人連忙站直身子。
互相寒暄過後,老漢和年輕婦人幫著把十卷草苫子裝在爬犁上。
沈清棠再拜托老漢幫忙把肥皂和香皂迴城路上給沈炎。
老漢連聲應下,雙方告辭。
迴去的路上,沈清柯有些雀躍:“等迴去把草苫子鋪好,就能過個踏實年了!”
***
新送來的十卷草苫子,每一卷都很長,原本是為了蓋蔬菜大棚用,現在變成小棚,還得裁剪開。
當初沈清棠讓老漢編草苫時,不光有長短之分還有薄厚之分。
之前拉迴來的幾卷草苫子,都是短而厚的,用在了偏房頂上。
後來這些草苫子,大都是長的。
略薄一些的要蓋在棚頂上,厚一些的要擋在下方防風雨。
燒製玻璃的事得等到春暖花開才能研究。
眼下隻能用糊窗紙粘在一起,把整個蔬菜棚外側貼起來。
透光性倒是有保障,但是保溫性跟塑料布或者玻璃比起來差了不是一個段位。
沒有保溫性,大棚就談不上優勢。
另外,糊窗紙韌性再好也是紙,防風和防水性也都差了一大截。
為此沈清棠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引入溫泉水,在大棚裏走些竹管,利用水車讓溫泉水循環起來。
這樣能保證大棚內的溫度。
第二個辦法就是用老漢打的這些草苫子。
天晴無風時,把草苫子卷起來,讓蔬菜棚沐浴在陽光下。
若是晚上降溫或者有風雨雪時,就把草苫子鋪開遮住大棚以達到保溫效果。
年前時間太緊,水車和竹管來不及布置。
隻能用草苫子應付一段時間,晚上再添兩個炭爐子保持棚內溫度。
沈清棠和沈清柯出來拉草苫子時,沈嶼之正彎著腰收拾大棚裏的地。
大棚整體呈拱形,兩邊矮中間高。
高的地方能站直身子,矮的地方隻能彎著腰。
最矮的地方甚至得彎腰低頭屈膝。
剛開完荒的土地還需要平整後分成一小塊小塊的菜圃。
不同的蔬菜種要種在不同的菜圃裏。
種完以後還要澆透地。
晚上沈嶼之和沈清柯從大棚裏收工出來時,累的腰都直不起來。
膝蓋上滿是泥土。
他們父子個子高,在最矮的棚邊隻能蹲著或者跪著收拾。
偏生這倆姿勢都不易長久保持。
要麽麻腿要麽膝蓋疼。
洗幹淨手,吃晚飯時,沈嶼之感慨:“終於明白什麽叫人在福中不知福。
以前在京城時,我喜歡擺弄花花草草,覺得花草比人單純幹淨。
伺候花草比伺候人輕省。
現在想來,那會兒輕省是因為我用的鋤頭都有下人遞到手裏。
種的菜園、花圃是園丁給我翻好土。
我其實真正做的不多。
今兒才知道,種地原來這麽累!”
“種地累,累的是人。累了到頭一覺到天亮,心裏是舒坦的。以前在京城人是舒坦的,不過整日勾心鬥角累的是心。
心累了難歇息,睡覺都不安生。
若非得選一樣,我選種地。”李素問把盛好的飯菜給沈嶼之端到手邊。
恰好見他累的拿筷子的手都有些發抖,心疼道:“又不是急著明日吃蔬菜,你們爺倆這麽拚做什麽?晚一天弄好又沒什麽妨礙。”
沈嶼之“嘿嘿”笑了兩聲,用另外一隻手揉了揉疼的手腕,“明兒不是大年三十嗎?想安安心心過個年。活幹不完,心裏總惦記著。”
李素問輕歎,“是啊!從進山穀到現在,三個月了,除了剛下大雪那幾日,咱們都沒休息過。
過年這兩天說什麽也得好好休息休息。”
***
大年三十,除夕,大雪。
一大早天就陰沉沉的飄起了雪。
累了許久的沈家人幹脆一覺睡到晌午才起床。
其實在來山穀之前,多數大乾人本就一日兩餐。
到山穀之後,沈家人勞動量大餓的快,加上沈清棠是孕婦才開始一日三餐。
午餐理所當然很豐盛。
青菜、蘑菇、黃瓜、自己做的肉丸子。
還有沈清棠之前在山洞裏晾曬的臘腸。
沈清棠認為臘腸晾曬多久取決於個人口感。
喜歡有嚼勁吃那種硬邦邦的,就多晾一段時間。
喜歡吃軟一點兒的就少晾一段時間。
沈家人沒有想磨牙的,過年取下來一次性上鍋蒸好,放涼,放在戶外冰箱裏,隨吃隨取正好。
季宴時倒是偏愛略微硬一點兒的。
午飯重頭戲是鐵鍋燉大鵝。
鵝毛中的小絨毛沈清棠收了起來,打算好好處理下能不能殺菌消毒去異味。
看能不能處理成功給肚子裏兩個小家夥做個出門的羽絨外套。
沈清柯宰殺大鵝已經熟門熟路。
他殺鵝時,小迷糊那個好事的非要在跟前看著,轟都轟不走。
直到沈清柯一刀放了大鵝的血,大鵝垂死掙紮時,小迷糊才終於受到了驚嚇,撲騰著翅膀飛走。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小迷糊看見沈清柯就繞著走。
沈清柯在這邊殺鵝,沈嶼之那邊就開始起鍋燒油。
過年也添了新鍋。
小鐵鍋八十文,大鐵鍋一百五十文。
大鵝一百八十文一隻。
這頓飯確實挺值錢。
沈嶼之燒油是為了開鍋。
鐵鍋都得開鍋,要不然特別容易生鏽。
還容易糊。
待到大鵝處理幹淨,剁成塊。
鐵鍋放入冷水和大鵝以及蔥薑蒜和少許白酒。
水開後,撇去浮沫,繼續燉。
與此同時還要準備糊在鍋邊的餅子。
沈清棠是技術指導,李素問負責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