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龐涓死亡,天下局勢瞬變
我一綠茶綁定人夫係統?不合適吧 作者:時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齊威王任孫臏為齊國軍師。
在龐涓率兵攻打趙國之際他派兵攻打魏國新都大梁,致使龐涓不得不退兵返迴去救援國都,用這種方法解了趙國的危機。
這便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了。
孫臏是將‘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也為後來的很多軍事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戰爭思路。
打仗為什麽要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打?
就應該靈活多變,通過巧妙的方式達到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效果才對。
就應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而不是刻板的上去跟人硬拚。
然而這次圍魏救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是在龐涓又率兵攻打韓國時,孫臏又來了一出‘圍魏救趙’。
所謂兵不厭詐,龐涓又匆忙趕迴去救援,並下令全力追擊,一舉擊潰敵軍。
卻在馬陵遭到齊軍埋伏。
等魏國軍隊進入包圍圈,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自殺。
龐涓算是魏國唯一一個有統兵才能的上將軍了,龐涓的死亡意味著魏國將從此開始一步步衰弱下去,徹底從霸主的位置上退下來。
按理這時候齊國就應該順勢而上,大敗魏軍,計殺龐涓,田忌孫臏聲名鵲起。
有這兩大名將坐鎮,何愁這位置坐不穩?
可是齊國沒有。
馬陵大戰後齊國將相失和,鄒忌給田忌設了個謀反的圈套致使田忌被迫逃亡楚國。
孫臏見此大失所望,也退出到了山野隱居。
齊國驟然失去兩大名將,如何還能撐得起強國的名號?
於是,在這樣一個戰亂的時期竟然短暫的出現了一個均勢,好像大家的國力都差不多了,作為第一強國的魏國也被拉了下來,跟大家比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這麽個百年難遇的好機會就這麽送到了秦國麵前。
秦孝公和衛鞅當然是一點也不客氣,這大好的機會不抓住還等著他溜走嗎?
故事到這裏六國部分算是暫時寫完了,接下來便是收複河西之戰。
但是時間已經不早,秦勝一邊攆楚易安去睡覺,一邊拿著最新寫好的稿紙看的嘖嘖稱奇,不舍得放下。
秦勝會的東西很多,但他到底是將軍,對其他東西的興趣完全沒有對兵法的興趣大。
孫臏這場圍魏救趙堪稱兵不厭詐的典範,不愧是能上史書並被重點記錄的戰役。
兵者,詭道也。
秦勝心裏默念這句話,這句話其實這個世界有,但真能將這句話真正用到極致的將領卻沒有幾個。
孫臏能兩次圍魏救趙成功,還全殲了魏國最精銳的軍隊和龐涓,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對龐涓的了解。
龐涓用兵刻板不懂變通,他抓住了龐涓的短板並做出對策,這才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楚易安看著秦勝眼裏的光,感覺這一刻的秦勝好像才真正有了這個年紀的人該有的樣子。
她印象裏的秦勝一直都是老成的,心思敏銳多疑,卻又很是照顧她的情緒。
但他也不過才十七八歲而已。
這個年紀的人就算再老成又能老成到哪兒去?
若不是形勢所逼,秦勝該是這世上最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才是。
他該如同其他少年一樣打馬遊街,肆意玩笑,而不是那麽小就將自己算計進那些陰謀詭計裏。
楚易安垂下眼睫起身上床蓋上被子,沒有打擾秦勝。
秦勝看了不知多久後,才終於戀戀不舍的推門出去,讓人將今晚寫好的稿子送去青山書肆。
看著那遠去的黑影,秦勝眼底閃過複雜的情緒。
今夜的內容很是出乎他的預料,不隻是他,接下來將會給整個朝堂,甚至是整個大順帶來不同尋常的影響。
尤其是皇上。
大順的情況其實並沒有比魏國好上多少,魏國隻有上將軍龐涓,大順也隻有秦家。
武將青黃不接這點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可這麽多年過去,大順也沒有出來兩個能與秦家比肩的將領。
偶有幾個能力出眾的也遠遠達不到秦家人的水平。
這也是為什麽曆任皇帝都對秦家又愛又恨的原因。
想徹底拔除秦家,卻又不敢。
今日的話本子送到皇上桌案上,看到魏國的結局,也不知皇上會作何感想。
秦勝轉身迴了房間,躺在軟榻上睡了下來。
秦國公府除了偶爾幾個院子還亮著燭火外,其他院子都徹底陷入了沉寂。
而青山書肆的掌櫃在話本子送來的第一時間就吩咐人立刻刻字了。
這已經成為青山書肆的常態,夜夜如此,導致書肆好多人黑白顛倒。
大家夥連夜趕工,緊趕慢趕,才總算是在雞鳴響起時分將足夠多的話本子放在了書肆的書架上,又緊急拓印了下一批送往其他地方。
而在放上去的第一時間,這書又立刻被人買走送到了皇上的桌案上。
皇上下了早朝看到最新出爐的話本子打開看了起來。
他好像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上朝,退朝,看話本子,思考,批奏折,找人商議事情,處理國事,詢問國情。
他覺得他很忙,每日都起的很早,睡得很晚。
勤奮上他絕對不比先皇差,甚至領先不少。
但大順就是這樣一直不溫不火的,起不來,軍隊起不來,國力也起不來,讓他很是懷疑自己這麽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皇上在這樣的自我懷疑裏打開了《大秦帝國》,看了起來。
然後便看到了鄒忌與齊威王的那番對話。
還有齊威王的傳世名言: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這讓他很是震驚。
大臣也就算了,他作為國君,居然允許百姓到他麵前說他的過錯……
不僅不責罰,反而還要大大的賞。
這讓皇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外邊的皇帝……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嗎?
謙遜至此,就不怕史書上記下來什麽不好的言論影響自己的名聲?
他又突然想起了秦孝公,剛認識衛鞅不久的時候衛鞅其實也有說到過這方麵的問題,秦孝公的迴答是什麽?
他說一國之君聽任國亡民喪,不處理國事解決問題卻去琢磨自己的虛名,沽名釣譽,這是為君之道?治國之道?
曆史上那麽多的明君之所以青史留名,更多的是在於他們有頭腦,肯吃苦,善於思考。
而不是琢磨自己到底要怎麽做才能青史留名。
若將所有心思都放在琢磨自己如何留名上,與那些沽名釣譽之輩又有何不同?
皇上坐在桌案後久久沒有迴過神來,手裏一直拿著《大秦帝國》最新的話本子,用力到紙上都出現了深深的褶皺,險些被他抓破。
在龐涓率兵攻打趙國之際他派兵攻打魏國新都大梁,致使龐涓不得不退兵返迴去救援國都,用這種方法解了趙國的危機。
這便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圍魏救趙了。
孫臏是將‘兵者,詭道也’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也為後來的很多軍事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戰爭思路。
打仗為什麽要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打?
就應該靈活多變,通過巧妙的方式達到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效果才對。
就應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而不是刻板的上去跟人硬拚。
然而這次圍魏救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是在龐涓又率兵攻打韓國時,孫臏又來了一出‘圍魏救趙’。
所謂兵不厭詐,龐涓又匆忙趕迴去救援,並下令全力追擊,一舉擊潰敵軍。
卻在馬陵遭到齊軍埋伏。
等魏國軍隊進入包圍圈,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自殺。
龐涓算是魏國唯一一個有統兵才能的上將軍了,龐涓的死亡意味著魏國將從此開始一步步衰弱下去,徹底從霸主的位置上退下來。
按理這時候齊國就應該順勢而上,大敗魏軍,計殺龐涓,田忌孫臏聲名鵲起。
有這兩大名將坐鎮,何愁這位置坐不穩?
可是齊國沒有。
馬陵大戰後齊國將相失和,鄒忌給田忌設了個謀反的圈套致使田忌被迫逃亡楚國。
孫臏見此大失所望,也退出到了山野隱居。
齊國驟然失去兩大名將,如何還能撐得起強國的名號?
於是,在這樣一個戰亂的時期竟然短暫的出現了一個均勢,好像大家的國力都差不多了,作為第一強國的魏國也被拉了下來,跟大家比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這麽個百年難遇的好機會就這麽送到了秦國麵前。
秦孝公和衛鞅當然是一點也不客氣,這大好的機會不抓住還等著他溜走嗎?
故事到這裏六國部分算是暫時寫完了,接下來便是收複河西之戰。
但是時間已經不早,秦勝一邊攆楚易安去睡覺,一邊拿著最新寫好的稿紙看的嘖嘖稱奇,不舍得放下。
秦勝會的東西很多,但他到底是將軍,對其他東西的興趣完全沒有對兵法的興趣大。
孫臏這場圍魏救趙堪稱兵不厭詐的典範,不愧是能上史書並被重點記錄的戰役。
兵者,詭道也。
秦勝心裏默念這句話,這句話其實這個世界有,但真能將這句話真正用到極致的將領卻沒有幾個。
孫臏能兩次圍魏救趙成功,還全殲了魏國最精銳的軍隊和龐涓,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對龐涓的了解。
龐涓用兵刻板不懂變通,他抓住了龐涓的短板並做出對策,這才順利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楚易安看著秦勝眼裏的光,感覺這一刻的秦勝好像才真正有了這個年紀的人該有的樣子。
她印象裏的秦勝一直都是老成的,心思敏銳多疑,卻又很是照顧她的情緒。
但他也不過才十七八歲而已。
這個年紀的人就算再老成又能老成到哪兒去?
若不是形勢所逼,秦勝該是這世上最意氣風發的少年郎才是。
他該如同其他少年一樣打馬遊街,肆意玩笑,而不是那麽小就將自己算計進那些陰謀詭計裏。
楚易安垂下眼睫起身上床蓋上被子,沒有打擾秦勝。
秦勝看了不知多久後,才終於戀戀不舍的推門出去,讓人將今晚寫好的稿子送去青山書肆。
看著那遠去的黑影,秦勝眼底閃過複雜的情緒。
今夜的內容很是出乎他的預料,不隻是他,接下來將會給整個朝堂,甚至是整個大順帶來不同尋常的影響。
尤其是皇上。
大順的情況其實並沒有比魏國好上多少,魏國隻有上將軍龐涓,大順也隻有秦家。
武將青黃不接這點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可這麽多年過去,大順也沒有出來兩個能與秦家比肩的將領。
偶有幾個能力出眾的也遠遠達不到秦家人的水平。
這也是為什麽曆任皇帝都對秦家又愛又恨的原因。
想徹底拔除秦家,卻又不敢。
今日的話本子送到皇上桌案上,看到魏國的結局,也不知皇上會作何感想。
秦勝轉身迴了房間,躺在軟榻上睡了下來。
秦國公府除了偶爾幾個院子還亮著燭火外,其他院子都徹底陷入了沉寂。
而青山書肆的掌櫃在話本子送來的第一時間就吩咐人立刻刻字了。
這已經成為青山書肆的常態,夜夜如此,導致書肆好多人黑白顛倒。
大家夥連夜趕工,緊趕慢趕,才總算是在雞鳴響起時分將足夠多的話本子放在了書肆的書架上,又緊急拓印了下一批送往其他地方。
而在放上去的第一時間,這書又立刻被人買走送到了皇上的桌案上。
皇上下了早朝看到最新出爐的話本子打開看了起來。
他好像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上朝,退朝,看話本子,思考,批奏折,找人商議事情,處理國事,詢問國情。
他覺得他很忙,每日都起的很早,睡得很晚。
勤奮上他絕對不比先皇差,甚至領先不少。
但大順就是這樣一直不溫不火的,起不來,軍隊起不來,國力也起不來,讓他很是懷疑自己這麽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皇上在這樣的自我懷疑裏打開了《大秦帝國》,看了起來。
然後便看到了鄒忌與齊威王的那番對話。
還有齊威王的傳世名言: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這讓他很是震驚。
大臣也就算了,他作為國君,居然允許百姓到他麵前說他的過錯……
不僅不責罰,反而還要大大的賞。
這讓皇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惶恐,外邊的皇帝……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嗎?
謙遜至此,就不怕史書上記下來什麽不好的言論影響自己的名聲?
他又突然想起了秦孝公,剛認識衛鞅不久的時候衛鞅其實也有說到過這方麵的問題,秦孝公的迴答是什麽?
他說一國之君聽任國亡民喪,不處理國事解決問題卻去琢磨自己的虛名,沽名釣譽,這是為君之道?治國之道?
曆史上那麽多的明君之所以青史留名,更多的是在於他們有頭腦,肯吃苦,善於思考。
而不是琢磨自己到底要怎麽做才能青史留名。
若將所有心思都放在琢磨自己如何留名上,與那些沽名釣譽之輩又有何不同?
皇上坐在桌案後久久沒有迴過神來,手裏一直拿著《大秦帝國》最新的話本子,用力到紙上都出現了深深的褶皺,險些被他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