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隻強於一時,不能強於永遠
我一綠茶綁定人夫係統?不合適吧 作者:時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衛鞅看著這樣的景象不禁歎息。
秦孝公也歎息,雖然衛鞅的本事他沒看到,但衛鞅的博學他看到了,看在景監的麵子上,他願意給衛鞅一份差事。
讓他去做招賢館的管事,職同下大夫。
衛鞅對秦孝公的話充耳不聞。
隻是望著冷冷清清的河麵,仿佛自言自語。
渭水河河麵很寬,在秦國境內這條河也沒有很危險的地方,明明是很好的一條河。
可這條河在秦國數百年,秦國卻失去了魚鹽航運,到底是為什麽?
關中川道明明土地平坦,沃野千裏,鮮少有地能跟這裏比,可為什麽秦國百姓依舊忍饑挨餓吃不飽肚子?
聽衛鞅又開始瞎說景監是真的怕了。
可是仔細聽了衛鞅的話後又覺得這些話好像確確實實都說在了實處。
秦孝公也沒有說話,想知道衛鞅能說出什麽話來。
兩人都沉默著。
衛鞅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聽,繼續說自己的。
秦國百姓都樸實厚重,因為常年與戎狄衝突,摩擦不斷,尚武之風深植朝野,幾乎快要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
都這種程度了,按理秦國的軍隊該是很強大才對,作戰能力,軍隊裝備也不該有多落後。
可偏偏秦國就是沒有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精銳之師,全都是老破殘舊之師,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衛鞅提出的問題正好都是秦孝公憂心可卻無法解決的問題。
秦孝公目光銳利的盯著衛鞅的背影,衛鞅總算轉過身來看向了他,這位從一開始就為秦孝公獻上了亡國之策的名士總算說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他問秦孝公,當今天下列國爭雄,國力的消長是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可什麽是國力?
接著他從人口、錢財、人心凝聚、國家法令和軍隊裝備五點一一闡述自己的觀點。
人口多,國庫充盈,國家人心凝聚,律法嚴明,軍隊裝備精良。
衛鞅認為,隻有滿足了這五點,一個國家才能被稱之為強國。
而秦國呢?
秦國地小,人少,田業凋零,國庫空虛,律法不穩定,人心鬆散,全國上下加起來隻有十萬不到的士兵,還全都是老舊之師,一點都不精銳。
這樣的秦國一旦遇上一場大戰,對他們來說立刻就能成為滅頂之災。
而六國聯盟共同討秦,對秦國來說也已經是一場近在眼前的滅頂之災了。
隻是因為各種原因幾國現如今還沒能騰出手來罷了,否則秦孝公怕是連變法圖強的時間都沒有,秦國就要消亡於曆史中了。
衛鞅把秦國貶的一文不值,秦孝公卻並沒有生氣。
隻是微微一笑,問他:“一無是處,如何改之?王道?無為?仁政?”
秦孝公說的是衛鞅前兩次見麵時提出來的治國之策。
衛鞅的話雖然一針見血,但孝公是國君,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
重點不是把這些問題統統再提一遍,而是找到解決的辦法。
如果沒有辦法,說這些又有何用?
景監一聽秦孝公的話就急了,說這些都是亡國之道,讓衛鞅不要再提。
衛鞅卻道:“治國之道,強國為本。”
不管是王道治國,還是無為、仁政治國,這些與強國之道根本不能放在一起說。
衛鞅又提出一個問題,他問秦孝公覺得魏國,齊國,楚國哪一家可以作為他強國之路上學習的榜樣。
說到這裏秦孝公才總算正視起了衛鞅,對他也多了幾分鄭重。
衛鞅給他分析,魏國之所以強,是強在兵甲財貨,齊國乃明君吏治,楚國強在地廣人多,而正在變法崛起的韓國與齊國類似。
秦孝公想要恢複穆公霸業,如果能恢複到有與這三家一爭高下的實力,他就已經滿足了,可惜……
可衛鞅並不滿足於此,比起恢複穆公霸業,他的野心更大。
衛鞅對著秦孝公直言這三家的強國之道根本就不足效法。
這讓秦孝公很震驚,他不知道衛鞅到底是不知道治國有多難,還是當真有扭轉乾坤的大才。
但這並不妨礙他態度謙遜的請衛鞅賜教。
衛鞅又提出了一個觀點,說這幾國不過是強於一時,並不能強於永遠。隻強表麵,不強根本。
接著他給秦孝公分析了一下三國強盛在何處,然後做出分析,還推斷現如今正在變法的韓國也就這一代強。
甚至出不了這一代就必然衰落。
這樣的國家如何效法?秦國若真要效法他們,怕是很難成功。
秦孝公很是不解,這些國家明明都很強盛,可為什麽衛鞅會說出這番話?甚至做出這樣的推斷?
接著衛鞅便給秦孝公分析了問題的根源。
變法不深徹,法令不穩定。
秦國若想強大,想強秦於永遠,那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孝公被衛鞅的理論強烈震撼,同時也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感覺身上的擔子都輕了。
不隻是秦孝公,連提筆寫字的秦勝也被這番話震驚的險些忘了字要怎麽寫。
他知道楚易安在《大秦帝國》這個故事上心裏有成算,知道後邊如何寫,並不需要他做太多,隻在楚易安迷茫時稍微提那麽幾嘴便行。
隻要讓她理清楚思路,楚易安很快就能找到感覺繼續譜寫那個波瀾壯闊、令人不由自主就會沉浸其中的故事。
天下紛爭,硝煙四起,諸侯爭霸。
但是秦勝是真的沒想到楚易安能寫出這番話來。
不是她看不起楚易安或是看不起女子,而是就算找一個深究史學的人出來也不一定能寫出這番話。
即便是要寫,也不知道要去查閱多少典籍,還不一定能寫的有楚易安的一半精彩。
秦孝公也歎息,雖然衛鞅的本事他沒看到,但衛鞅的博學他看到了,看在景監的麵子上,他願意給衛鞅一份差事。
讓他去做招賢館的管事,職同下大夫。
衛鞅對秦孝公的話充耳不聞。
隻是望著冷冷清清的河麵,仿佛自言自語。
渭水河河麵很寬,在秦國境內這條河也沒有很危險的地方,明明是很好的一條河。
可這條河在秦國數百年,秦國卻失去了魚鹽航運,到底是為什麽?
關中川道明明土地平坦,沃野千裏,鮮少有地能跟這裏比,可為什麽秦國百姓依舊忍饑挨餓吃不飽肚子?
聽衛鞅又開始瞎說景監是真的怕了。
可是仔細聽了衛鞅的話後又覺得這些話好像確確實實都說在了實處。
秦孝公也沒有說話,想知道衛鞅能說出什麽話來。
兩人都沉默著。
衛鞅也不管他們有沒有聽,繼續說自己的。
秦國百姓都樸實厚重,因為常年與戎狄衝突,摩擦不斷,尚武之風深植朝野,幾乎快要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
都這種程度了,按理秦國的軍隊該是很強大才對,作戰能力,軍隊裝備也不該有多落後。
可偏偏秦國就是沒有一支攻必克,戰必勝的精銳之師,全都是老破殘舊之師,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衛鞅提出的問題正好都是秦孝公憂心可卻無法解決的問題。
秦孝公目光銳利的盯著衛鞅的背影,衛鞅總算轉過身來看向了他,這位從一開始就為秦孝公獻上了亡國之策的名士總算說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他問秦孝公,當今天下列國爭雄,國力的消長是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可什麽是國力?
接著他從人口、錢財、人心凝聚、國家法令和軍隊裝備五點一一闡述自己的觀點。
人口多,國庫充盈,國家人心凝聚,律法嚴明,軍隊裝備精良。
衛鞅認為,隻有滿足了這五點,一個國家才能被稱之為強國。
而秦國呢?
秦國地小,人少,田業凋零,國庫空虛,律法不穩定,人心鬆散,全國上下加起來隻有十萬不到的士兵,還全都是老舊之師,一點都不精銳。
這樣的秦國一旦遇上一場大戰,對他們來說立刻就能成為滅頂之災。
而六國聯盟共同討秦,對秦國來說也已經是一場近在眼前的滅頂之災了。
隻是因為各種原因幾國現如今還沒能騰出手來罷了,否則秦孝公怕是連變法圖強的時間都沒有,秦國就要消亡於曆史中了。
衛鞅把秦國貶的一文不值,秦孝公卻並沒有生氣。
隻是微微一笑,問他:“一無是處,如何改之?王道?無為?仁政?”
秦孝公說的是衛鞅前兩次見麵時提出來的治國之策。
衛鞅的話雖然一針見血,但孝公是國君,能不知道自己國家的情況?
重點不是把這些問題統統再提一遍,而是找到解決的辦法。
如果沒有辦法,說這些又有何用?
景監一聽秦孝公的話就急了,說這些都是亡國之道,讓衛鞅不要再提。
衛鞅卻道:“治國之道,強國為本。”
不管是王道治國,還是無為、仁政治國,這些與強國之道根本不能放在一起說。
衛鞅又提出一個問題,他問秦孝公覺得魏國,齊國,楚國哪一家可以作為他強國之路上學習的榜樣。
說到這裏秦孝公才總算正視起了衛鞅,對他也多了幾分鄭重。
衛鞅給他分析,魏國之所以強,是強在兵甲財貨,齊國乃明君吏治,楚國強在地廣人多,而正在變法崛起的韓國與齊國類似。
秦孝公想要恢複穆公霸業,如果能恢複到有與這三家一爭高下的實力,他就已經滿足了,可惜……
可衛鞅並不滿足於此,比起恢複穆公霸業,他的野心更大。
衛鞅對著秦孝公直言這三家的強國之道根本就不足效法。
這讓秦孝公很震驚,他不知道衛鞅到底是不知道治國有多難,還是當真有扭轉乾坤的大才。
但這並不妨礙他態度謙遜的請衛鞅賜教。
衛鞅又提出了一個觀點,說這幾國不過是強於一時,並不能強於永遠。隻強表麵,不強根本。
接著他給秦孝公分析了一下三國強盛在何處,然後做出分析,還推斷現如今正在變法的韓國也就這一代強。
甚至出不了這一代就必然衰落。
這樣的國家如何效法?秦國若真要效法他們,怕是很難成功。
秦孝公很是不解,這些國家明明都很強盛,可為什麽衛鞅會說出這番話?甚至做出這樣的推斷?
接著衛鞅便給秦孝公分析了問題的根源。
變法不深徹,法令不穩定。
秦國若想強大,想強秦於永遠,那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孝公被衛鞅的理論強烈震撼,同時也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不少,感覺身上的擔子都輕了。
不隻是秦孝公,連提筆寫字的秦勝也被這番話震驚的險些忘了字要怎麽寫。
他知道楚易安在《大秦帝國》這個故事上心裏有成算,知道後邊如何寫,並不需要他做太多,隻在楚易安迷茫時稍微提那麽幾嘴便行。
隻要讓她理清楚思路,楚易安很快就能找到感覺繼續譜寫那個波瀾壯闊、令人不由自主就會沉浸其中的故事。
天下紛爭,硝煙四起,諸侯爭霸。
但是秦勝是真的沒想到楚易安能寫出這番話來。
不是她看不起楚易安或是看不起女子,而是就算找一個深究史學的人出來也不一定能寫出這番話。
即便是要寫,也不知道要去查閱多少典籍,還不一定能寫的有楚易安的一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