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狂風、暴雨。


    密林、沼澤、戈壁。


    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艾斯亞和他的族人們經曆了多少這樣的極端天氣,也沒有人記得他們走了多少坎坷之路,族人們拖家帶口,風餐露宿,艱辛地遊走在廣袤的大地上。


    起初,有老族長邦達的威望和眾人的信任,大家都毫無怨言地跟隨著艾斯亞,這種信任是族人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他們堅信隻要跟著艾斯亞,就會有幸福的生活。但是,這種信任是以人們能夠看到希望為支撐,或者人們內心裏有著明確的目標為前提,當人們在漫無目標的流浪中,似乎永遠也看不到終點時,人心就慢慢地變了,於是有人悄悄私下議論起來,認為應該盡快安定下來,這樣流浪下去何時才是頭。


    與浪跡天涯的生活相比,人們更願意過上安定的生活。這個時候,人們又想起了烏茲托魯奴人那個智者之言:一切現實的苦難都是自身造成的,是人違背了神的意誌的苦果,隻有堅定對神的信仰,神是不會遺棄他們的,總有一天神的使者必定會拯救他們脫離苦海。


    達亞瓦神住在太陽之上,太陽從東方升起,神的使者必出東方。人們相信:聖出東方。


    艾斯亞對眾人說,苦難是達亞瓦神對族人們的考驗,也是神的召喚。不得不說,大多數人還是相信這種說法。也許,這也是族人們願意跟著艾斯亞的原因之一吧。他們相信,神一定會引導他們找到豐饒之地。


    但是,究竟往何處去呢?這是艾斯亞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烏茲托魯奴人這一族,生活在叢林遍布的山區裏,主要以狩獵為生,與其它部族相距較遠,就像森林裏的棕熊一樣,各自守護著一片領地,領地之間保持著安全距離,互不侵犯。


    那個時候的互不侵犯相對也簡單,我不到你的地盤狩獵,你也別到我的地盤來。客觀環境造成族人們與外界接觸較少。他們覺得,大自然已經提供了滿足最低生存需求的資源,生活本身能夠自給自足,與外界沒有更多交流的必要,後來,部族與部族之間有了通婚關係,往來才開始多了起來。


    他們真正和外界接觸的是那些走南闖北的商販們。在商販們帶來的貨品中,有一件商品最早對烏茲托魯奴人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一直以來,族人們晚上照明用的是樹油燈。樹油的發現也是一個偶然,當然也是必然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使用木材作為燃料,就有細心的人發現,一些表皮上沾滿了樹油的木材更容易燃燒,而且發現已經幹硬的樹油遇火很快就會溶化,於是就把這些樹油收集起來,放在陶碗裏用於照明。


    樹油燃點比較高,是一種比較安全的燃料。它是植物在遭受損害之後分泌出的液體,可以很好地保護植物傷口,還有促進愈合和免受病菌和害蟲進入植物內部的作用。於是,聰明的人就有意地在樹皮上製造創傷,樹油就慢慢地分泌出來了,然後收集起來用於照明。人們還發現樹油會凝固,之後會慢慢變成固態,隻要加熱就會融化。


    於是就用它製成火把,用於黑夜照明。並非所有的樹都會分泌樹油,且收集的效率很低,所以樹油是一種非常稀缺的物質,如果有誰送一罐樹油,已經是非常珍貴的禮物了。


    如果沒有商販,也許烏茲托魯奴人永遠也不知道還有蠟燭的存在,更不知道外麵的世界還有那麽多從未聽說的事情。那種略帶黃色、並不堅硬的東西竟然還能照明,它確實比傳統的樹油燈方便多了,也許他們會認為樹油燈照明就是天經地義的了,因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或許天下皆是如此。小小的蠟燭,照亮了烏茲托魯奴人了解外界之路。


    交換,烏茲托魯奴人早在很久很久就已經掌握了,似乎這是一件不需要多少智商就能做到的事情。那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交換,家家會把一些用不完的物品,交換一些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當然,這些交換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的。


    早些時候,他們還不知道使用貨幣。曾經有商販看上了烏茲托魯奴人家中優質的毛皮,要用銀幣進行交換,烏茲托魯奴人當然不知道銀幣為何物,自然不會同意。在他們看來,幾塊不算太硬的東西怎麽能換一張毛皮呢?直到後來他們才知道這種不算太硬的東西叫銀幣。


    需求決定價值。很快,烏茲托魯奴人就認識到銀子的價值。有些時候,當商販們手裏用於交換的銀幣用完時,他們就拿出銀飾品替代,造型漂亮的銀飾品很快就受到了女人們的喜愛。


    女人天性愛美,很快,銀飾就成了女人們的生活必備品。特別是在女人出嫁時,一套體麵的銀飾品是必不可少的。遇到族群裏的節慶日或重要的集體活動,女人們就用銀飾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炫富爭豔,自然地,銀子就成了財富的象征。


    當初,佐尼就有兩套銀首飾,那是哥斯給她買的。


    從此,他們知道了什麽叫做貨幣,什麽叫做交換,也讓他們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用一張名貴的毛皮可以換幾塊銀幣,同樣也可以用幾塊銀幣換迴一張名貴的毛皮。也就是說,它們之間是等價的,不僅在此處可以交換,在別的地方也同樣可以交換。這樣一來,當需要出遠門時,就不需要扛著笨重的生活用品,隻需要帶上足夠的銀幣就可以四處遠行,自然就方便了很多。


    後來,一些靈活的人也看出了其中的門道。他們發現這些商販一進一出還有盈利。那是商人們的勞動報酬。相較起來,這比辛辛苦苦打獵要輕鬆得多,於是學著做起了交易。由獵而商。他們把收集到的肉類、毛皮等物資運到山外,又從外麵帶迴來生活用品進行銷售。通過簡單的分工,促進了商品的流動,雙方皆有利可圖。也因此,烏茲托魯奴人與外界並非完全隔絕,他們並不排斥外來事物。


    當前,在族群麵臨困境之時,艾斯亞猛然想起了早就聽說過的一個地方,那是一個富裕之地——基洛平原。


    對,就去那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紀年前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西域十三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西域十三張並收藏紀年前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