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一片原始的荒地,一間屋子都沒有,有一些雜亂的樹,更多的就是雜草叢生的荒地。趙書吏大手一揮:“這就是你們以後住的地方。接下來我會告訴大家流放的管理規定,大家都聽好了。”
“第一,各家的屋子自己建,這些樹應該夠你們這幾十人修房子了,修好後我會再來登記,以後就是你們自己的。”
“第二,每個成丁今年要完成一畝地的開荒。地址你們自己選,隻要是村裏的範圍都行。每畝地每年需上繳兩石糧食。以後每年遞增一畝,如果連續五年考評都合格,就可以轉為良民,以後這些地都算你們的,每年隻需要交三成糧稅。”
眾人嘩然。這裏的成丁是指年滿十五歲的成年丁口,包含女性。但大家議論的不是女子也算在內的問題,而是眾所周知,一畝地一年收成正常也就兩石多點,運氣不好還不到兩石,全都交了他們吃什麽?但另一方麵,這誘惑也很高,隻要五年就可轉為良民,他們以為這輩子都是犯人身份了,以前沒聽過幾個流放犯還能迴去的,但做了良民,說不得還能以良民的身份迴到京城。
趙書吏繼續道:“大家別急,我知道一畝地的收成是多少,但這是嶺南,隻要你夠勤奮,水稻和小麥都可以一年兩熟,一年兩石並不高。”
大家聽到這又漸漸平靜下來,趙書吏繼續往下說:“第三,每年都有1~3個月的苦役要服,婦孺老弱也可以用銀錢代役,嗬嗬。而每年不能完成開荒和上繳糧食任務的,也會罰做苦役,嚴重者直接調去苦役營,就別想迴來種地了。”
這是震懾那些妄圖偷懶的,有些無賴覺得反正我都流放了,不繳糧又不至於殺頭,你還能怎麽辦?再流放一次嗎?
“第四,平時不可以出村。這四個官兵也會住在村裏,負責巡管你們平時的工作,每人每月隻能出村一次購買生活物資,當天來迴,且必須提前和他們申請報備,我和王典吏每個月也會來巡查一次。另外,現在你們什麽都沒有,每人可以跟官府借五鬥糧食和一畝地的種子,以及一種農具,這些明年都是要還的。現在,需要借糧種的人到我這登記。”
別以為可以出村一次就能逃跑,你家裏人又不能全都出去,就算你是一個人,老家還有族人吧?要是不想牽連族人,就隻能老老實實的迴來。而且就算跑了,你又沒路引,去哪都是黑戶。
趙書吏從牛車上拉出一個板子和紙筆,就著糧食袋子開始記錄。
這肯定是都要借的,不然拿手開荒啊。大家紛紛圍上去,四個兵丁出來讓大家排隊,溫月本來就站在前麵,眼疾手快的搶到了第一個。
季家人還在發懵呢,就看溫月已經排到第一個登記的位置,季父也趕緊站到她旁邊,一起報備自己家的情況。
其實各家的情況已經登記過,現在隻需要在每戶後麵再寫上借的東西和數量,按個手印就行了。他們一家人13口,小孩不算,領了10個人的糧和種子共六石,還挺沉的,農具也是搭配著選了幾種,好不容易才擠開人群搬出去。
稍走遠些,大家停在一棵大樹下,圍著商量接下來怎麽做。
季父說:“首先就是選地方。要選適合開荒成農田的地,還得有水源,建房子的宅基地最好不要相隔太遠。”
溫月也道:“先選農田的地方吧,每年遞增一畝,要有足夠擴展空間,我們選好就先圈出來免得和人撞了,再在附近選宅基地就行。”
季父點頭:“老大你們三個體力好,先把整個村子跑一遍看看地形,注意找水源。我們就在這守著東西等你們。”
大哥幾個點點頭,分了一下方位,左右中各一個人分開跑了。
好在天氣不錯,大家原地等了半個時辰,他們就前後迴來了。
大哥去的是左邊,也就是村東,那邊靠近前一個村子,中間隔了個小山包,很矮,估計也就兩三百米高那種。可能是山坡順下來的原因,那邊的地勢比較高,有一定坡度,但還算平緩。大哥覺得還不錯。
二哥去的是中間,他臉帶喜色的說,往那邊走兩刻鍾左右有條小河,我們要種地肯定需要水,他也覺得不錯。
三哥去的是村西,他說村西地勢平坦,開荒隻需要砍掉一些樹和雜草就行,他也見到了那條河,從村西中間流過,取水非常方便。
溫月一邊聽他們描述,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出一個簡易地圖,然後看向季父怎麽選。
季父沉思了一會,最後道:“安全第一,我還是覺得地勢高些的村東好,看月兒這圖,河流不是半途冒出來的,既然村西有,東邊肯定也有,我們順著河流往上走,選一個既靠近河流又地勢稍高的地方。”
大家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又背起糧食和行李,費力的往河流方向去。
這時候其他人也都領完了東西,開始三三兩兩的路過他們,有的人少的小戶人家結伴住在一起,有的就和季家一樣,寧願自己家住遠些清淨。
到了小河邊上,這條河不算寬,估計也就十幾二十米左右,算是個小河渠。但水質清澈,兩岸的樹也長得不錯,還能看到小魚在水下遊。
順著河流往上走了一段,溫月突然停住,問季父:“爹,我們要種水稻嗎?”
季父一愣:“你的意思是?”
“如果要種水稻,就不能選地勢太高的,否則不好引水,總不能全靠挑水。”怎麽說她也是有點種田經驗的,在第一個任務裏,林家的地就是因為離河太遠隻能種小麥。
季父想了想,問大家:“你們覺得呢?”
大哥點點頭:“水稻吧。”
二哥和三哥也沒意見,他們家一直都是吃大米多,麵食隻是偶爾換著吃,而且按糧稅的規矩,交小麥隻能按水稻的八成算,也比較虧。
季父也是這樣想,他說:“那就選適合引水的地方就差不多了,屋子再往高一點,不要太遠就行。”
左右看看又說:“我覺得這裏就很合適。”
“第一,各家的屋子自己建,這些樹應該夠你們這幾十人修房子了,修好後我會再來登記,以後就是你們自己的。”
“第二,每個成丁今年要完成一畝地的開荒。地址你們自己選,隻要是村裏的範圍都行。每畝地每年需上繳兩石糧食。以後每年遞增一畝,如果連續五年考評都合格,就可以轉為良民,以後這些地都算你們的,每年隻需要交三成糧稅。”
眾人嘩然。這裏的成丁是指年滿十五歲的成年丁口,包含女性。但大家議論的不是女子也算在內的問題,而是眾所周知,一畝地一年收成正常也就兩石多點,運氣不好還不到兩石,全都交了他們吃什麽?但另一方麵,這誘惑也很高,隻要五年就可轉為良民,他們以為這輩子都是犯人身份了,以前沒聽過幾個流放犯還能迴去的,但做了良民,說不得還能以良民的身份迴到京城。
趙書吏繼續道:“大家別急,我知道一畝地的收成是多少,但這是嶺南,隻要你夠勤奮,水稻和小麥都可以一年兩熟,一年兩石並不高。”
大家聽到這又漸漸平靜下來,趙書吏繼續往下說:“第三,每年都有1~3個月的苦役要服,婦孺老弱也可以用銀錢代役,嗬嗬。而每年不能完成開荒和上繳糧食任務的,也會罰做苦役,嚴重者直接調去苦役營,就別想迴來種地了。”
這是震懾那些妄圖偷懶的,有些無賴覺得反正我都流放了,不繳糧又不至於殺頭,你還能怎麽辦?再流放一次嗎?
“第四,平時不可以出村。這四個官兵也會住在村裏,負責巡管你們平時的工作,每人每月隻能出村一次購買生活物資,當天來迴,且必須提前和他們申請報備,我和王典吏每個月也會來巡查一次。另外,現在你們什麽都沒有,每人可以跟官府借五鬥糧食和一畝地的種子,以及一種農具,這些明年都是要還的。現在,需要借糧種的人到我這登記。”
別以為可以出村一次就能逃跑,你家裏人又不能全都出去,就算你是一個人,老家還有族人吧?要是不想牽連族人,就隻能老老實實的迴來。而且就算跑了,你又沒路引,去哪都是黑戶。
趙書吏從牛車上拉出一個板子和紙筆,就著糧食袋子開始記錄。
這肯定是都要借的,不然拿手開荒啊。大家紛紛圍上去,四個兵丁出來讓大家排隊,溫月本來就站在前麵,眼疾手快的搶到了第一個。
季家人還在發懵呢,就看溫月已經排到第一個登記的位置,季父也趕緊站到她旁邊,一起報備自己家的情況。
其實各家的情況已經登記過,現在隻需要在每戶後麵再寫上借的東西和數量,按個手印就行了。他們一家人13口,小孩不算,領了10個人的糧和種子共六石,還挺沉的,農具也是搭配著選了幾種,好不容易才擠開人群搬出去。
稍走遠些,大家停在一棵大樹下,圍著商量接下來怎麽做。
季父說:“首先就是選地方。要選適合開荒成農田的地,還得有水源,建房子的宅基地最好不要相隔太遠。”
溫月也道:“先選農田的地方吧,每年遞增一畝,要有足夠擴展空間,我們選好就先圈出來免得和人撞了,再在附近選宅基地就行。”
季父點頭:“老大你們三個體力好,先把整個村子跑一遍看看地形,注意找水源。我們就在這守著東西等你們。”
大哥幾個點點頭,分了一下方位,左右中各一個人分開跑了。
好在天氣不錯,大家原地等了半個時辰,他們就前後迴來了。
大哥去的是左邊,也就是村東,那邊靠近前一個村子,中間隔了個小山包,很矮,估計也就兩三百米高那種。可能是山坡順下來的原因,那邊的地勢比較高,有一定坡度,但還算平緩。大哥覺得還不錯。
二哥去的是中間,他臉帶喜色的說,往那邊走兩刻鍾左右有條小河,我們要種地肯定需要水,他也覺得不錯。
三哥去的是村西,他說村西地勢平坦,開荒隻需要砍掉一些樹和雜草就行,他也見到了那條河,從村西中間流過,取水非常方便。
溫月一邊聽他們描述,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出一個簡易地圖,然後看向季父怎麽選。
季父沉思了一會,最後道:“安全第一,我還是覺得地勢高些的村東好,看月兒這圖,河流不是半途冒出來的,既然村西有,東邊肯定也有,我們順著河流往上走,選一個既靠近河流又地勢稍高的地方。”
大家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又背起糧食和行李,費力的往河流方向去。
這時候其他人也都領完了東西,開始三三兩兩的路過他們,有的人少的小戶人家結伴住在一起,有的就和季家一樣,寧願自己家住遠些清淨。
到了小河邊上,這條河不算寬,估計也就十幾二十米左右,算是個小河渠。但水質清澈,兩岸的樹也長得不錯,還能看到小魚在水下遊。
順著河流往上走了一段,溫月突然停住,問季父:“爹,我們要種水稻嗎?”
季父一愣:“你的意思是?”
“如果要種水稻,就不能選地勢太高的,否則不好引水,總不能全靠挑水。”怎麽說她也是有點種田經驗的,在第一個任務裏,林家的地就是因為離河太遠隻能種小麥。
季父想了想,問大家:“你們覺得呢?”
大哥點點頭:“水稻吧。”
二哥和三哥也沒意見,他們家一直都是吃大米多,麵食隻是偶爾換著吃,而且按糧稅的規矩,交小麥隻能按水稻的八成算,也比較虧。
季父也是這樣想,他說:“那就選適合引水的地方就差不多了,屋子再往高一點,不要太遠就行。”
左右看看又說:“我覺得這裏就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