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論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此得以揭示。
未公開的三界論手稿內容:
在人類漫長的探索曆程中,人類的靈,到底起著什麽作用?
陳十一自從投身於對這個神秘領域的研究,從神經科學到心理學,從哲學思考到行為分析,曆經無數次實驗與理論推導,最終顯示靈應該是起著分析與決斷的功能,恰似電腦的核心處理器,掌控著最為關鍵的信息處理與決策環節。
通過種種細致入微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整個身體機能運作中,很多時候扮演著一個管家的角色。
大腦有著一套獨特的思維模式,它就像一個勤勞的篩選器,將一切外界刺激進行加工處理。當外界的各種信息,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信號傳入大腦時,大腦會依據過往的經驗、記憶以及本能的反應機製,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整合與解讀。
就拿吃東西時的感受來說,食物的香臭並不是直接被靈所感知,而是先由大腦運用自身的認知體係進行加工,然後才呈現給靈。
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加工環節其實對靈的決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食物的香臭定義,完全取決於大腦基於以往的生活經曆、文化背景以及生理本能所做出的判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於食物的香臭認知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充分說明了大腦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主觀性與多樣性。
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大腦的思維模式,從本質上來說,與動物的思維模式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那便是趨利避兇。
大腦的一切思維加工出發點,都是為了保障個體的生存。當人類感知到危險,身體會本能地分泌腎上腺素,心跳加速,肌肉緊繃,這是大腦在提醒人類: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需要盡快做出應對。
而當人類感知到痛苦時,無論是身體上的傷痛還是心理上的折磨,都是大腦發出的一種警示信號,這種感覺越強烈,就說明離存活下去的安全區域越遠。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靈的存在。
以動物麵對食物的選擇為例,一隻動物若是麵對讓它感覺惡心的食物和誘人的食物,它會基於本能,毫不猶豫地選擇誘人的食物,因為這符合它生存和獲取能量的需求。
然而人類卻截然不同,在人類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人會做出違背常規飲食選擇的行為,甚至有人會選擇吃屎,這背後便是靈在發揮作用,它讓人類擁有了超越本能的選擇能力,可能是出於宗教信仰、心理疾病或者獨特的思想觀念等因素。
此外,能否分辨動物是否存在靈,還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方法。在地球上,隻有人類會自發地選擇自殺,這一行為堪稱靈的最高體現。
自殺意味著徹底抵抗住了動物生存的本性,當一個人選擇自殺時,他是在主動地放棄生命,這與動物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生存機會的本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縱觀整個地球生態圈,其他動物根本無法違背自己生存的本性去自殺,但凡還有一絲生存的可能,它們都會拚盡全力去爭取。
一些關於動物自殺的報道,在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都是由一些誘導因素引發的,比如環境汙染導致動物生理機能紊亂、種群生存壓力過大引發集體行為異常等,這和人的主觀性自殺有著本質的區別。
畢竟,沒有動物會在生存條件良好、有吃有喝的情況下主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不過,或許某些動物也存在極少的靈,雖然不像人類這般能夠表現出高度思考的形式,但在特定情況下,也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觀自殺行為。
但不可否認的是,主觀自殺依然是判斷是否有靈的重要且關鍵的方法。
在古老的神話當中,普羅米修斯從天界取下的火,實際上有著更深層次的寓意,他是從靈界取下的人類之靈。
這象征著人類擁有了一種超越動物本能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人類能夠思考、創造、追求理想,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
正如尼采所說:“人類是走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是懸在深淵上的繩索。” 人類因為靈的存在,既擁有動物的本能,又具備超越本能的可能,在不斷探索與抉擇中,走向未知的未來。
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進程中,想象宛如一顆璀璨的啟明星,能夠極大地激發靈的力量。
迴顧人類曆史的漫漫長河,那些推動人類大步向前邁進的科技力量,幾乎都脫離了單純的動物生存本義。以工業革命為例,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機械化生產的新紀元,它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飽腹、禦寒等生存需求,而是開辟了全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
再看如今的互聯網技術,它讓信息得以瞬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徹底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製,這種超越了動物生存範疇的創新,背後正是想象的力量在驅動,進而激發了靈的創造之力。
想象是創造的源頭,而創造則是靈的力量的直觀體現。
這次也真正徹底解釋了為何那些站在時代前沿、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們,大多對虛榮和榮華富貴不屑一顧。
從本質上講,富貴意味著擁有更豐富的食物、更優越的生存條件,這僅僅是人大腦基於動物本能的一種追求。那些被大腦這種利己本能影響至深的人,往往難以觸及靈的力量。比如,一些人一生都在追逐財富和地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物質享受和虛榮的滿足上,他們的思維被局限在滿足生存本能的狹小空間裏,根本無暇去發揮靈的創造力。
與之相反,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們,如愛因斯坦、牛頓、馬克思等,他們無一不是突破了大腦利己本能的束縛,從而獲得了超越常人的靈之力量,進而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愛因斯坦憑借著對宇宙奧秘的無限想象,突破了傳統物理學的框架,提出了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簡單現象中展開想象,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他們拋卻了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對真理的探索和對世界的改造中。
然而,人始終無法擺脫作為人的本質屬性。在神話故事裏,人類獲得了普羅米修斯所盜來的火焰,卻並未因此成為無所不能的神。
在現實世界中,即便那些獲得了靈的力量的人,也難以徹底擺脫動物的本能。正如之前手稿中所提到的那樣,每個人的腦海中都存在著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那裏充滿了自由、平等與美好,可人們卻不得不生活在現實的凡世之中,麵臨著各種生存的壓力和本能的驅使。
這就注定了人類的命運帶有悲劇色彩。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行為被動物本能所左右,靈所帶來的思考僅僅被用於輔助生存。他們每天為了生計奔波,被物質需求所困,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但這些思考最終也隻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無法真正發揮靈的強大力量。如此一來,普羅米修斯所帶來的神靈之火,並沒有如他期望的那樣,完全燒盡人類的愚昧。
而少部分能夠運用靈之思考壓製動物本能的人,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他們終究是凡人,生命有限。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他們所創造的事物往往會失去原本的初衷。比如,科技的發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也引發了一係列環境問題和社會矛盾,核武器的發明更是讓人類時刻麵臨著自我毀滅的威脅。
這些原本用於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卻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為世界帶來了更大的惡,或者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被人們遺忘。這一切,就如同神話中諸神對獲得神靈之火的凡人的懲罰,人類在追求進步和超越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痛苦與無奈。所以,人生來便啼哭,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充滿掙紮與矛盾的命運。
............
陳十一置身於賓館房間的小桌前,桌上的燈光昏黃而黯淡,像是被一層薄紗蒙住,光暈在四周微微顫抖。
房間不大,牆壁上的壁紙有些斑駁,牆角處還隱隱有幾處水漬,給這狹小的空間添了幾分陳舊與壓抑。
他所在的小桌位於房間的一角,旁邊的窗戶緊閉,窗外的世界被厚重的窗簾隔絕在外。
然而,從那縫隙中,仍能隱隱傳來城市夜晚的喧囂,汽車的鳴笛聲、人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卻更襯出房間內的寂靜。
陳十一麵前的桌上,擺著那二十幾串色澤誘人、散發著獨特香氣的昆蟲。昆蟲串在細細的竹簽上,泛著油亮的光,調料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混合著房間裏若有若無的潮濕氣息。
周圍的空氣仿佛都被這食物的香氣所吸引,靜止不動。
陳十一拿起一串昆蟲,那竹簽在他手中微微顫動,他的目光緊緊盯著手中的食物。此刻,他的世界裏隻有這眼前的美食,外界的一切都被拋諸腦後。
不多時,那二十幾串色澤誘人、散發著獨特香氣的昆蟲便被陳十一風卷殘雲般吃完了。
此刻的他,臉上寫滿了意猶未盡,情不自禁地砸吧砸吧了嘴,還伸出舌頭小心翼翼地舔了舔沾了些許辣椒的拇指與食指,似乎想將那令人迴味無窮的味道再細細品味一番。
“怎麽又砸吧嘴了啊,不是說了嗎,吃東西不能吧唧嘴,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哦。”
一個熟悉又溫柔的聲音在他耳畔響起,那語氣裏帶著嗔怪,卻又滿是親昵。
陳十一聞言,條件反射般快速迴頭,臉上還掛著未消散的滿足笑意,嘴裏趕忙應道:“哎呀,下次記住了哈,你別生氣哦。”
可待他迴過身,卻發現身後空蕩蕩的,隻有賓館裏那張略顯孤寂的大床,空無一人。剛才還縈繞在耳邊的聲音,仿佛隻是一場幻覺。
此時的陳十一,看到這一幕,整個人瞬間僵住,隨後陷入一陣長久的沉默。
他的眼神裏閃過一絲落寞與悵惘,仿佛思緒飄到了很遠的地方。緘默了一刻,他緩緩迴過身子,動作有些遲緩,像是帶著無盡的疲憊。他將桌子上餘下的竹簽一根一根地撿起,輕輕放進桌下的垃圾桶裏,隨後又從身上拿出幾張紙巾,仔細地將桌子上殘留的油漬一點點抹去,每一個動作都機械而又專注。
做完這一切,陳十一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到背包旁,從裏麵拿出手機充電器,慢慢地插到床旁邊的插頭上,再把手機輕輕放在枕頭一旁,隨後整個人呈大字形仰躺在床上。
他望著天花板,眼神空洞,房間裏安靜得隻能聽見他輕微的唿吸聲,仿佛時間都在此刻凝固。
不知躺了多久,陳十一緩緩起身,光著腳走到窗邊。
窗外夜幕深沉,城市的霓虹燈閃爍著,馬路上車水馬龍,可這熱鬧卻與他毫無關係。他的手指輕輕劃過冰涼的玻璃,留下一道模糊的痕跡。迴想起剛剛那聲仿佛來自往昔的責備,心中五味雜陳。
他在這狹小的賓館房間裏,四周的牆壁像是無形的枷鎖,將他困在孤獨的牢籠之中。他微微歎了口氣,霧氣在玻璃上散開,轉瞬又被寒冷吞噬。
隨後,他轉身走到床邊,拿起手機,手指在屏幕上漫無目的地滑動,陪伴他的隻有這空蕩蕩的寂靜。
他的手指停留在一張合影上,照片中的人笑容燦爛,而他的嘴角卻不自覺地下垂,孤獨之感如潮水般將他徹底淹沒。他放下手機,蜷縮在床上,用被子緊緊裹住自己,試圖從這狹小的空間裏尋得一絲溫暖與慰藉,可那深入骨髓的孤獨卻始終揮之不去 。
....
未公開的三界論手稿內容:
在人類漫長的探索曆程中,人類的靈,到底起著什麽作用?
陳十一自從投身於對這個神秘領域的研究,從神經科學到心理學,從哲學思考到行為分析,曆經無數次實驗與理論推導,最終顯示靈應該是起著分析與決斷的功能,恰似電腦的核心處理器,掌控著最為關鍵的信息處理與決策環節。
通過種種細致入微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整個身體機能運作中,很多時候扮演著一個管家的角色。
大腦有著一套獨特的思維模式,它就像一個勤勞的篩選器,將一切外界刺激進行加工處理。當外界的各種信息,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信號傳入大腦時,大腦會依據過往的經驗、記憶以及本能的反應機製,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整合與解讀。
就拿吃東西時的感受來說,食物的香臭並不是直接被靈所感知,而是先由大腦運用自身的認知體係進行加工,然後才呈現給靈。
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的加工環節其實對靈的決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食物的香臭定義,完全取決於大腦基於以往的生活經曆、文化背景以及生理本能所做出的判斷。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於食物的香臭認知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充分說明了大腦在信息加工過程中的主觀性與多樣性。
進一步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大腦的思維模式,從本質上來說,與動物的思維模式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那便是趨利避兇。
大腦的一切思維加工出發點,都是為了保障個體的生存。當人類感知到危險,身體會本能地分泌腎上腺素,心跳加速,肌肉緊繃,這是大腦在提醒人類: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需要盡快做出應對。
而當人類感知到痛苦時,無論是身體上的傷痛還是心理上的折磨,都是大腦發出的一種警示信號,這種感覺越強烈,就說明離存活下去的安全區域越遠。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便是靈的存在。
以動物麵對食物的選擇為例,一隻動物若是麵對讓它感覺惡心的食物和誘人的食物,它會基於本能,毫不猶豫地選擇誘人的食物,因為這符合它生存和獲取能量的需求。
然而人類卻截然不同,在人類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人會做出違背常規飲食選擇的行為,甚至有人會選擇吃屎,這背後便是靈在發揮作用,它讓人類擁有了超越本能的選擇能力,可能是出於宗教信仰、心理疾病或者獨特的思想觀念等因素。
此外,能否分辨動物是否存在靈,還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方法。在地球上,隻有人類會自發地選擇自殺,這一行為堪稱靈的最高體現。
自殺意味著徹底抵抗住了動物生存的本性,當一個人選擇自殺時,他是在主動地放棄生命,這與動物在任何情況下都竭力爭取生存機會的本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縱觀整個地球生態圈,其他動物根本無法違背自己生存的本性去自殺,但凡還有一絲生存的可能,它們都會拚盡全力去爭取。
一些關於動物自殺的報道,在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都是由一些誘導因素引發的,比如環境汙染導致動物生理機能紊亂、種群生存壓力過大引發集體行為異常等,這和人的主觀性自殺有著本質的區別。
畢竟,沒有動物會在生存條件良好、有吃有喝的情況下主動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不過,或許某些動物也存在極少的靈,雖然不像人類這般能夠表現出高度思考的形式,但在特定情況下,也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觀自殺行為。
但不可否認的是,主觀自殺依然是判斷是否有靈的重要且關鍵的方法。
在古老的神話當中,普羅米修斯從天界取下的火,實際上有著更深層次的寓意,他是從靈界取下的人類之靈。
這象征著人類擁有了一種超越動物本能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人類能夠思考、創造、追求理想,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
正如尼采所說:“人類是走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是懸在深淵上的繩索。” 人類因為靈的存在,既擁有動物的本能,又具備超越本能的可能,在不斷探索與抉擇中,走向未知的未來。
在人類發展的漫長進程中,想象宛如一顆璀璨的啟明星,能夠極大地激發靈的力量。
迴顧人類曆史的漫漫長河,那些推動人類大步向前邁進的科技力量,幾乎都脫離了單純的動物生存本義。以工業革命為例,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機械化生產的新紀元,它不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飽腹、禦寒等生存需求,而是開辟了全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了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
再看如今的互聯網技術,它讓信息得以瞬間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徹底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限製,這種超越了動物生存範疇的創新,背後正是想象的力量在驅動,進而激發了靈的創造之力。
想象是創造的源頭,而創造則是靈的力量的直觀體現。
這次也真正徹底解釋了為何那些站在時代前沿、改變世界的科學家們,大多對虛榮和榮華富貴不屑一顧。
從本質上講,富貴意味著擁有更豐富的食物、更優越的生存條件,這僅僅是人大腦基於動物本能的一種追求。那些被大腦這種利己本能影響至深的人,往往難以觸及靈的力量。比如,一些人一生都在追逐財富和地位,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物質享受和虛榮的滿足上,他們的思維被局限在滿足生存本能的狹小空間裏,根本無暇去發揮靈的創造力。
與之相反,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們,如愛因斯坦、牛頓、馬克思等,他們無一不是突破了大腦利己本能的束縛,從而獲得了超越常人的靈之力量,進而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愛因斯坦憑借著對宇宙奧秘的無限想象,突破了傳統物理學的框架,提出了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簡單現象中展開想象,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他們拋卻了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對真理的探索和對世界的改造中。
然而,人始終無法擺脫作為人的本質屬性。在神話故事裏,人類獲得了普羅米修斯所盜來的火焰,卻並未因此成為無所不能的神。
在現實世界中,即便那些獲得了靈的力量的人,也難以徹底擺脫動物的本能。正如之前手稿中所提到的那樣,每個人的腦海中都存在著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那裏充滿了自由、平等與美好,可人們卻不得不生活在現實的凡世之中,麵臨著各種生存的壓力和本能的驅使。
這就注定了人類的命運帶有悲劇色彩。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的行為被動物本能所左右,靈所帶來的思考僅僅被用於輔助生存。他們每天為了生計奔波,被物質需求所困,雖然偶爾也會有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但這些思考最終也隻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環境,無法真正發揮靈的強大力量。如此一來,普羅米修斯所帶來的神靈之火,並沒有如他期望的那樣,完全燒盡人類的愚昧。
而少部分能夠運用靈之思考壓製動物本能的人,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他們終究是凡人,生命有限。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曆史的滾滾洪流中,他們所創造的事物往往會失去原本的初衷。比如,科技的發展雖然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也引發了一係列環境問題和社會矛盾,核武器的發明更是讓人類時刻麵臨著自我毀滅的威脅。
這些原本用於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卻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為世界帶來了更大的惡,或者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被人們遺忘。這一切,就如同神話中諸神對獲得神靈之火的凡人的懲罰,人類在追求進步和超越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痛苦與無奈。所以,人生來便啼哭,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充滿掙紮與矛盾的命運。
............
陳十一置身於賓館房間的小桌前,桌上的燈光昏黃而黯淡,像是被一層薄紗蒙住,光暈在四周微微顫抖。
房間不大,牆壁上的壁紙有些斑駁,牆角處還隱隱有幾處水漬,給這狹小的空間添了幾分陳舊與壓抑。
他所在的小桌位於房間的一角,旁邊的窗戶緊閉,窗外的世界被厚重的窗簾隔絕在外。
然而,從那縫隙中,仍能隱隱傳來城市夜晚的喧囂,汽車的鳴笛聲、人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卻更襯出房間內的寂靜。
陳十一麵前的桌上,擺著那二十幾串色澤誘人、散發著獨特香氣的昆蟲。昆蟲串在細細的竹簽上,泛著油亮的光,調料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混合著房間裏若有若無的潮濕氣息。
周圍的空氣仿佛都被這食物的香氣所吸引,靜止不動。
陳十一拿起一串昆蟲,那竹簽在他手中微微顫動,他的目光緊緊盯著手中的食物。此刻,他的世界裏隻有這眼前的美食,外界的一切都被拋諸腦後。
不多時,那二十幾串色澤誘人、散發著獨特香氣的昆蟲便被陳十一風卷殘雲般吃完了。
此刻的他,臉上寫滿了意猶未盡,情不自禁地砸吧砸吧了嘴,還伸出舌頭小心翼翼地舔了舔沾了些許辣椒的拇指與食指,似乎想將那令人迴味無窮的味道再細細品味一番。
“怎麽又砸吧嘴了啊,不是說了嗎,吃東西不能吧唧嘴,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哦。”
一個熟悉又溫柔的聲音在他耳畔響起,那語氣裏帶著嗔怪,卻又滿是親昵。
陳十一聞言,條件反射般快速迴頭,臉上還掛著未消散的滿足笑意,嘴裏趕忙應道:“哎呀,下次記住了哈,你別生氣哦。”
可待他迴過身,卻發現身後空蕩蕩的,隻有賓館裏那張略顯孤寂的大床,空無一人。剛才還縈繞在耳邊的聲音,仿佛隻是一場幻覺。
此時的陳十一,看到這一幕,整個人瞬間僵住,隨後陷入一陣長久的沉默。
他的眼神裏閃過一絲落寞與悵惘,仿佛思緒飄到了很遠的地方。緘默了一刻,他緩緩迴過身子,動作有些遲緩,像是帶著無盡的疲憊。他將桌子上餘下的竹簽一根一根地撿起,輕輕放進桌下的垃圾桶裏,隨後又從身上拿出幾張紙巾,仔細地將桌子上殘留的油漬一點點抹去,每一個動作都機械而又專注。
做完這一切,陳十一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到背包旁,從裏麵拿出手機充電器,慢慢地插到床旁邊的插頭上,再把手機輕輕放在枕頭一旁,隨後整個人呈大字形仰躺在床上。
他望著天花板,眼神空洞,房間裏安靜得隻能聽見他輕微的唿吸聲,仿佛時間都在此刻凝固。
不知躺了多久,陳十一緩緩起身,光著腳走到窗邊。
窗外夜幕深沉,城市的霓虹燈閃爍著,馬路上車水馬龍,可這熱鬧卻與他毫無關係。他的手指輕輕劃過冰涼的玻璃,留下一道模糊的痕跡。迴想起剛剛那聲仿佛來自往昔的責備,心中五味雜陳。
他在這狹小的賓館房間裏,四周的牆壁像是無形的枷鎖,將他困在孤獨的牢籠之中。他微微歎了口氣,霧氣在玻璃上散開,轉瞬又被寒冷吞噬。
隨後,他轉身走到床邊,拿起手機,手指在屏幕上漫無目的地滑動,陪伴他的隻有這空蕩蕩的寂靜。
他的手指停留在一張合影上,照片中的人笑容燦爛,而他的嘴角卻不自覺地下垂,孤獨之感如潮水般將他徹底淹沒。他放下手機,蜷縮在床上,用被子緊緊裹住自己,試圖從這狹小的空間裏尋得一絲溫暖與慰藉,可那深入骨髓的孤獨卻始終揮之不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