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十一之所以會如此這般詢問,背後其實有著諸多緣由。
此前,他長時間受周邊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思維仿佛一直被困在一層迷霧之中,不得解脫。然而就在這一刻,恰似一道曙光穿透陰霾,他的思維竟陡然突破了那層禁錮。
刹那間,自從踏上道觀這條路後所產生的種種奇異感受,如潮水般在他腦海中洶湧翻騰。
迴想他剛來之時,放眼望去,周遭的一切看似平常,山依舊是那巍峨聳立的山,水依舊是那潺潺流淌的水。
按照常理,在陰天沉沉的天幕籠罩之下,山水本該蒙上一層陰森詭譎的麵紗,散發出讓人脊背發涼的氣息。可奇怪的是,先前一路走來,陳十一全然沒有這種陰森之感。
常言道,心境決定景致。當一個人心情愉悅的時候,哪怕是淅淅瀝瀝的雨天,也能瞧出幾分詩意,品出別樣的風味。
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陳十一此刻的心境談不上有多愉悅,也沒有什麽大悲大喜,平淡得如同無風的湖麵。
陳十一小時候可是個十足的膽小鬼,恐怖片看多了之後,落下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毛病。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稍有動靜就嚇得大氣不敢出,還時不時神經兮兮地查看床底,生怕有什麽 “不速之客”。雖說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被鬼神之說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可性格裏的謹慎和對環境的敏感依舊保留了下來。
在這樣一個陰天,他獨自漫步在空無一人的鄉間小徑,兩旁是寂靜的山林,偶爾傳來幾聲不知是何種動物的叫聲。
換做旁人,或許也會心生怯意,更別提陳十一這個曾經的 “膽小鬼” 了。然而此刻的他,卻閑庭信步般自在。
這般反常的表現,怎能不讓心思敏銳的陳十一察覺到其中的不妥?
於是,在反複斟酌、排除了自身主觀情緒影響的前提下,陳十一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之所以沒有產生恐懼或是其他負麵情緒,緣由必定不在自身,而是來自外界。4
如此推理下來,唯一的可能就是這方山水本身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氛圍,它平和、安寧,驅散了陰天該有的陰森。而這一切疑惑,在陳十一望見前方那位老者的瞬間,找到了答案。
陳十一心中疑慮重重,待他問出心中所想後,便迅速收束心神,雙眸微微眯起,緊接著雙瞳精準聚焦,緊緊地看向前方那位神秘老者。
老者的麵容乍一看與尋常七八十歲的老翁並無二致,歲月在他臉上鐫刻下了深深的痕跡,皮膚已然鬆弛,皺紋如同溝壑般縱橫交錯。然而,當目光觸及老者的眼眸時,陳十一不禁心頭一震,那雙眼睛宛如一汪澄澈的清泉,平和而深邃,與一般老者渾濁黯淡的眼眸截然不同。
而老者聽聞陳十一的詢問後,嘴角原本微微上揚的弧度稍稍擴大,似是對陳十一的問題感到些許欣慰,又像早已料到他會有此一問。
與此同時,也不知是不是陳十一發聲詢問所產生的聲波振蕩,攪動了周圍原本靜謐的空氣,引得一陣微風憑空而生。
微風輕柔拂過,老者鬢白的山羊胡隨之緩緩飄動,在空中翩翩悅動。
就在這一瞬間,一股和藹、慈祥的氣場從老者身上奔湧而出,將溫暖與善意播撒四方,讓旁人忍不住想要靠近,憑空就生出一種親近之感。
而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本能感覺,愈發讓陳十一篤定,那自山川河流間源源不斷傳來的深沉厚重之感,其源頭正是眼前這位不凡的老者。
...
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交織的理論領域中,有個頗為引人深思的設想曾被鄭重提出:人的情緒,是一場無形卻有著強大感染力的風暴,能夠在人類彼此之間相互傳染。
這一理論並非憑空臆想,它深深紮根於我們日常的生活土壤之中,有著諸多常見且鮮活的事實依據。
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當一個人長時間與脾氣暴躁、動輒大發雷霆的人相處相伴,日子久了,潛移默化之下,這個人自身的性情也會悄然發生改變,逐漸變得容易急躁、愛發火,仿佛被對方的 “暴脾氣” 所 “同化”。
就如同很多陷入熱戀中的情侶,在經曆了數年如一日的長期相處磨合後,他們的性格竟會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同態勢。原本性格內向羞澀的一方,或許會在開朗熱情的另一半影響下,變得更加外向活潑;而那個行事風風火火的伴侶,也可能因為對方的沉穩,漸漸增添了幾分從容淡定。
這些生活實例無一不在有力地佐證著,人類的情緒的確具備在同類之間相互傳遞的奇妙特性。
然而,思維的觸角並未就此停止探索,一個更為大膽且深邃的疑問接踵而至:既然人類的情緒能夠在彼此之間暢行無阻地傳遞,那麽,它能不能跨越物種的界限,傳遞給自然界呢?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在先前關於人類情緒傳遞的論證環節當中,便已然閃現出了這種跨界傳遞的蛛絲馬跡。
想想看,當一個人沉浸在悲傷的情緒深淵無法自拔時,哪怕此時外界是豔陽高照、晴空萬裏,整個世界都被溫暖的陽光所包裹,可在他眼中,這一切的明媚都無法穿透他內心的陰霾,他依舊感受不到絲毫的開心愉悅。
這種現象很充分地證明了,人類的情緒就像一股無形的力量,能夠作用於周圍的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實現從人類內心到自然情境的傳遞。
但此刻,一個更為關鍵、直擊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麵:這種看似確鑿無疑的傳遞,真的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實打實的傳遞嗎?
換言之,它是否如同人類自身傳遞情緒一般,能夠直接讓另外一個人真切地發生情緒上的改變,變得更加暴躁、更加喜悅,或是更加哀傷呢?
亦或是說,這僅僅是在個體主觀的思維世界裏,大自然被人為地賦予了喜怒之情,而在真實的、不受人類主觀意識幹擾的客觀世界中,自然本身並沒有這些情緒,它依舊按照既定的規律運行,不受人類情緒的絲毫影響呢?
遺憾的是,對於這種傳遞究竟屬於何種性質、何種模式,以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和研究手段,實在是難以給出確鑿無疑的論證。
畢竟,自然的奧秘深邃無窮,人類情緒的複雜性也超乎想象,想要厘清兩者之間這層微妙的關係,絕非易事。
不過,至少有一點是能夠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即便是在人類自身的情緒傳遞範疇內,這種傳遞也並非百分百能夠成功實現的。
生活中,對於那些情緒管控能力極強、內心始終保持高度穩定的個體而言,他人外在的情緒表現往往很難滲透進他們堅如磐石的內心防線,難以對他們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這就好比洶湧的海浪拍打著堅固的礁石,無論海浪如何咆哮、如何衝擊,礁石依舊巋然不動。由此可見,即使是在人類個體之間,情緒的傳遞也存在著難易之分,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
進一步大膽設想,如果人類的情感本身真的具備跨越物種界限,向自然傳遞的強大力量,那麽,單純從量級上來考量,能夠產生這種足以影響自然情緒力量的人類本身,或許早已超脫了普通人類的範疇,進化成了一種更為強大、更為神秘的存在。
他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絕非簡單的相互影響,而是達到了一種深度的交融與契合,能夠憑借自身的情緒波動,改寫自然的 “情緒劇本”。
...
正如此刻,陳十一靜靜地佇立在這方天地之間,周圍的山川河流化作了一道道無形的情感紐帶,他無比真切地從那潺潺流水、巍峨山巒之中,深深感受到了這位神秘老者源源不斷向外傳遞的情緒。
那情緒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使得他的內心深處不由自主地湧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強烈情緒,強烈到他的整個身心都為之震顫,心髒在胸腔裏劇烈跳動,仿佛下一秒就要衝破胸膛。
在這震撼之中,一個大膽而荒誕的念頭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人窮盡一生都解決不了的難題,倘若眼前這位老者當真並非凡人,而是超脫於人類認知範疇的存在,那麽,或許那些一直困擾著人類的謎題,一切都還有轉機,尚未可知,自然也包括他的謎題。
畢竟,常規的思維路徑在麵對一些超凡現象時往往會碰壁,而超越人類的存在或許掌握著不一樣的 “解題鑰匙”。
隻是,即便陳十一此刻正深深收益於老者那強大氣場影響所帶來的思緒通達,可他也並沒有沉浸在這短暫的暢達思維中思考太久。
現實的理智如同一根繃緊的弦,時刻提醒著他莫要脫離實際。
很快,一道如同春日暖陽般溫煦的聲音,悠悠然從前方老者身上傳來:“小友既是肉體凡胎之眼,所見又怎會非凡胎之人。”
那聲音不疾不徐,卻字字入耳,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淡然與通透。
陳十一抬眸,直直地對上那一雙雖然澄澈得能映照出世間萬物,卻難掩歲月滄桑、盡顯蒼老的雙眸。
而聽著這溫煦的言語,陳十一心中卻悄然升起一股涼意,將他剛剛燃起的那一絲幻想徹底澆滅。
‘是了,人本身便受著世界規則的束縛,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被卷入了這張無形的規則大網之中。自然所見、所聞,無一不是規則所縛之物,又怎麽可能輕易見到非人之事呢。凡人之眼,見不到神明,這是既定的命運,亦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他如此這般在心中默默想到,遂而雙手迅速抬起,恭恭敬敬地作揖,同時微微低頭,以表歉意與敬意。
“真人,不好意思,是在下唐突了。”
陳十一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懊惱,他深知自己剛剛的問題確實有些冒昧,打破了這山間的寧靜與和諧。
老者看到陳十一如此,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緩緩抬起來了一隻手,寬大的衣袖順著手臂緩緩滑落,露出了那略顯粗糙的手臂,手掌上的老繭以及根根分明的血管清晰可見,與他周身散發的超凡氣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輕輕擺了擺手,語氣依舊溫和:
“無妨,無妨。”
隨著陳十一作揖結束,規規矩矩地站直身子,老者也不緊不慢地放下了自己的手臂,重新將雙手穩穩地杵在那柄竹製掃柄之上,好似剛剛的一切都未曾發生,他依舊是那個守護山間的隱者。
“隻是人為何呢?”
片刻的寧靜之後,老者陷入了某種沉思,繼而向陳十一發起一問。
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探尋,似笑非笑的神色讓人捉摸不透。而陳十一聽著老者的詢問,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那讓人難以解讀的神色,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對這個問題的深深思索之中。
人何為人?這是一個貫穿人類曆史長河、存在時間久遠的難題。
自德爾斐神廟箴言開始,遠古的賢人便站在智慧的巔峰,向世人振聾發聵地說道:人啊,認識你自己。
這寥寥數語,足以說明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難題,千百年來無數哲人智者都在這一問題上絞盡腦汁,卻難有定論。但那隻是對於旁人而言,對於陳十一自身來說,依仗著他精心鑽研的三界論,他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解釋體係的。
此刻,他正猶豫著、思索著是否要用三界論中的觀點解答之時……
老者卻仿若洞悉了他內心的糾結,不緊不慢地在此時開口說道:
“每個人對於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小友今日不妨靜下心來,聽聽貧道的觀點吧。”
老者的聲音輕柔且和煦,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和力,讓人生不起絲毫拒絕的理由,。
陳十一聽聞此言,他深知這或許是一次難得的思想啟迪契機。
於是,他立刻整理衣冠,再次恭恭敬敬地雙手作揖,腰身彎成一道謙遜的弧線,語氣誠懇而熱切:
“懇請真人賜教。”
與此同時,他的眼中也不禁浮現出一抹期待的神色。
在陳十一看來,很多時候,思想的進步並非依靠某一種學說的一家獨大,強行灌輸,而是需要研習多種不同的學說,博采眾長,相互融合之後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就如同搭建高樓大廈,僅憑單一的建築材料,難以構築起堅固而宏偉的建築,隻有將各類優質材料巧妙組合,方能成就非凡。
對於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陳十一而言,他自然無比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的看法,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認知體係,突破現有的思維局限。
而此時,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周遭的山川河流仿佛也受到了這莊重氛圍的感染,原本潺潺流動的溪水悄然放緩了流速,發出的聲響幾近於無,好似在刻意壓低聲音,以免打擾到即將開始的這場思想盛宴;
巍峨聳立的山巒也好似屏住了唿吸,靜靜矗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於此。
整個天地間都沉寂下來,所有的一切都在靜待著老者發言,一場盛大演出即將拉開帷幕,而老者便是那唯一的主角。
此前,他長時間受周邊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思維仿佛一直被困在一層迷霧之中,不得解脫。然而就在這一刻,恰似一道曙光穿透陰霾,他的思維竟陡然突破了那層禁錮。
刹那間,自從踏上道觀這條路後所產生的種種奇異感受,如潮水般在他腦海中洶湧翻騰。
迴想他剛來之時,放眼望去,周遭的一切看似平常,山依舊是那巍峨聳立的山,水依舊是那潺潺流淌的水。
按照常理,在陰天沉沉的天幕籠罩之下,山水本該蒙上一層陰森詭譎的麵紗,散發出讓人脊背發涼的氣息。可奇怪的是,先前一路走來,陳十一全然沒有這種陰森之感。
常言道,心境決定景致。當一個人心情愉悅的時候,哪怕是淅淅瀝瀝的雨天,也能瞧出幾分詩意,品出別樣的風味。
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陳十一此刻的心境談不上有多愉悅,也沒有什麽大悲大喜,平淡得如同無風的湖麵。
陳十一小時候可是個十足的膽小鬼,恐怖片看多了之後,落下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毛病。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稍有動靜就嚇得大氣不敢出,還時不時神經兮兮地查看床底,生怕有什麽 “不速之客”。雖說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小時候那個被鬼神之說嚇得瑟瑟發抖的孩子,可性格裏的謹慎和對環境的敏感依舊保留了下來。
在這樣一個陰天,他獨自漫步在空無一人的鄉間小徑,兩旁是寂靜的山林,偶爾傳來幾聲不知是何種動物的叫聲。
換做旁人,或許也會心生怯意,更別提陳十一這個曾經的 “膽小鬼” 了。然而此刻的他,卻閑庭信步般自在。
這般反常的表現,怎能不讓心思敏銳的陳十一察覺到其中的不妥?
於是,在反複斟酌、排除了自身主觀情緒影響的前提下,陳十一心中暗自思忖:自己之所以沒有產生恐懼或是其他負麵情緒,緣由必定不在自身,而是來自外界。4
如此推理下來,唯一的可能就是這方山水本身蘊含著一種獨特的氛圍,它平和、安寧,驅散了陰天該有的陰森。而這一切疑惑,在陳十一望見前方那位老者的瞬間,找到了答案。
陳十一心中疑慮重重,待他問出心中所想後,便迅速收束心神,雙眸微微眯起,緊接著雙瞳精準聚焦,緊緊地看向前方那位神秘老者。
老者的麵容乍一看與尋常七八十歲的老翁並無二致,歲月在他臉上鐫刻下了深深的痕跡,皮膚已然鬆弛,皺紋如同溝壑般縱橫交錯。然而,當目光觸及老者的眼眸時,陳十一不禁心頭一震,那雙眼睛宛如一汪澄澈的清泉,平和而深邃,與一般老者渾濁黯淡的眼眸截然不同。
而老者聽聞陳十一的詢問後,嘴角原本微微上揚的弧度稍稍擴大,似是對陳十一的問題感到些許欣慰,又像早已料到他會有此一問。
與此同時,也不知是不是陳十一發聲詢問所產生的聲波振蕩,攪動了周圍原本靜謐的空氣,引得一陣微風憑空而生。
微風輕柔拂過,老者鬢白的山羊胡隨之緩緩飄動,在空中翩翩悅動。
就在這一瞬間,一股和藹、慈祥的氣場從老者身上奔湧而出,將溫暖與善意播撒四方,讓旁人忍不住想要靠近,憑空就生出一種親近之感。
而這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本能感覺,愈發讓陳十一篤定,那自山川河流間源源不斷傳來的深沉厚重之感,其源頭正是眼前這位不凡的老者。
...
在心理學與社會學交織的理論領域中,有個頗為引人深思的設想曾被鄭重提出:人的情緒,是一場無形卻有著強大感染力的風暴,能夠在人類彼此之間相互傳染。
這一理論並非憑空臆想,它深深紮根於我們日常的生活土壤之中,有著諸多常見且鮮活的事實依據。
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當一個人長時間與脾氣暴躁、動輒大發雷霆的人相處相伴,日子久了,潛移默化之下,這個人自身的性情也會悄然發生改變,逐漸變得容易急躁、愛發火,仿佛被對方的 “暴脾氣” 所 “同化”。
就如同很多陷入熱戀中的情侶,在經曆了數年如一日的長期相處磨合後,他們的性格竟會呈現出一種明顯的趨同態勢。原本性格內向羞澀的一方,或許會在開朗熱情的另一半影響下,變得更加外向活潑;而那個行事風風火火的伴侶,也可能因為對方的沉穩,漸漸增添了幾分從容淡定。
這些生活實例無一不在有力地佐證著,人類的情緒的確具備在同類之間相互傳遞的奇妙特性。
然而,思維的觸角並未就此停止探索,一個更為大膽且深邃的疑問接踵而至:既然人類的情緒能夠在彼此之間暢行無阻地傳遞,那麽,它能不能跨越物種的界限,傳遞給自然界呢?
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在先前關於人類情緒傳遞的論證環節當中,便已然閃現出了這種跨界傳遞的蛛絲馬跡。
想想看,當一個人沉浸在悲傷的情緒深淵無法自拔時,哪怕此時外界是豔陽高照、晴空萬裏,整個世界都被溫暖的陽光所包裹,可在他眼中,這一切的明媚都無法穿透他內心的陰霾,他依舊感受不到絲毫的開心愉悅。
這種現象很充分地證明了,人類的情緒就像一股無形的力量,能夠作用於周圍的自然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我們對自然的感知,實現從人類內心到自然情境的傳遞。
但此刻,一個更為關鍵、直擊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麵:這種看似確鑿無疑的傳遞,真的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實打實的傳遞嗎?
換言之,它是否如同人類自身傳遞情緒一般,能夠直接讓另外一個人真切地發生情緒上的改變,變得更加暴躁、更加喜悅,或是更加哀傷呢?
亦或是說,這僅僅是在個體主觀的思維世界裏,大自然被人為地賦予了喜怒之情,而在真實的、不受人類主觀意識幹擾的客觀世界中,自然本身並沒有這些情緒,它依舊按照既定的規律運行,不受人類情緒的絲毫影響呢?
遺憾的是,對於這種傳遞究竟屬於何種性質、何種模式,以我們目前的認知水平和研究手段,實在是難以給出確鑿無疑的論證。
畢竟,自然的奧秘深邃無窮,人類情緒的複雜性也超乎想象,想要厘清兩者之間這層微妙的關係,絕非易事。
不過,至少有一點是能夠確定無疑的,那就是即便是在人類自身的情緒傳遞範疇內,這種傳遞也並非百分百能夠成功實現的。
生活中,對於那些情緒管控能力極強、內心始終保持高度穩定的個體而言,他人外在的情緒表現往往很難滲透進他們堅如磐石的內心防線,難以對他們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這就好比洶湧的海浪拍打著堅固的礁石,無論海浪如何咆哮、如何衝擊,礁石依舊巋然不動。由此可見,即使是在人類個體之間,情緒的傳遞也存在著難易之分,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
進一步大膽設想,如果人類的情感本身真的具備跨越物種界限,向自然傳遞的強大力量,那麽,單純從量級上來考量,能夠產生這種足以影響自然情緒力量的人類本身,或許早已超脫了普通人類的範疇,進化成了一種更為強大、更為神秘的存在。
他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絕非簡單的相互影響,而是達到了一種深度的交融與契合,能夠憑借自身的情緒波動,改寫自然的 “情緒劇本”。
...
正如此刻,陳十一靜靜地佇立在這方天地之間,周圍的山川河流化作了一道道無形的情感紐帶,他無比真切地從那潺潺流水、巍峨山巒之中,深深感受到了這位神秘老者源源不斷向外傳遞的情緒。
那情緒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瞬間將他淹沒,使得他的內心深處不由自主地湧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強烈情緒,強烈到他的整個身心都為之震顫,心髒在胸腔裏劇烈跳動,仿佛下一秒就要衝破胸膛。
在這震撼之中,一個大膽而荒誕的念頭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人窮盡一生都解決不了的難題,倘若眼前這位老者當真並非凡人,而是超脫於人類認知範疇的存在,那麽,或許那些一直困擾著人類的謎題,一切都還有轉機,尚未可知,自然也包括他的謎題。
畢竟,常規的思維路徑在麵對一些超凡現象時往往會碰壁,而超越人類的存在或許掌握著不一樣的 “解題鑰匙”。
隻是,即便陳十一此刻正深深收益於老者那強大氣場影響所帶來的思緒通達,可他也並沒有沉浸在這短暫的暢達思維中思考太久。
現實的理智如同一根繃緊的弦,時刻提醒著他莫要脫離實際。
很快,一道如同春日暖陽般溫煦的聲音,悠悠然從前方老者身上傳來:“小友既是肉體凡胎之眼,所見又怎會非凡胎之人。”
那聲音不疾不徐,卻字字入耳,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淡然與通透。
陳十一抬眸,直直地對上那一雙雖然澄澈得能映照出世間萬物,卻難掩歲月滄桑、盡顯蒼老的雙眸。
而聽著這溫煦的言語,陳十一心中卻悄然升起一股涼意,將他剛剛燃起的那一絲幻想徹底澆滅。
‘是了,人本身便受著世界規則的束縛,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被卷入了這張無形的規則大網之中。自然所見、所聞,無一不是規則所縛之物,又怎麽可能輕易見到非人之事呢。凡人之眼,見不到神明,這是既定的命運,亦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他如此這般在心中默默想到,遂而雙手迅速抬起,恭恭敬敬地作揖,同時微微低頭,以表歉意與敬意。
“真人,不好意思,是在下唐突了。”
陳十一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懊惱,他深知自己剛剛的問題確實有些冒昧,打破了這山間的寧靜與和諧。
老者看到陳十一如此,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緩緩抬起來了一隻手,寬大的衣袖順著手臂緩緩滑落,露出了那略顯粗糙的手臂,手掌上的老繭以及根根分明的血管清晰可見,與他周身散發的超凡氣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輕輕擺了擺手,語氣依舊溫和:
“無妨,無妨。”
隨著陳十一作揖結束,規規矩矩地站直身子,老者也不緊不慢地放下了自己的手臂,重新將雙手穩穩地杵在那柄竹製掃柄之上,好似剛剛的一切都未曾發生,他依舊是那個守護山間的隱者。
“隻是人為何呢?”
片刻的寧靜之後,老者陷入了某種沉思,繼而向陳十一發起一問。
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探尋,似笑非笑的神色讓人捉摸不透。而陳十一聽著老者的詢問,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那讓人難以解讀的神色,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對這個問題的深深思索之中。
人何為人?這是一個貫穿人類曆史長河、存在時間久遠的難題。
自德爾斐神廟箴言開始,遠古的賢人便站在智慧的巔峰,向世人振聾發聵地說道:人啊,認識你自己。
這寥寥數語,足以說明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難題,千百年來無數哲人智者都在這一問題上絞盡腦汁,卻難有定論。但那隻是對於旁人而言,對於陳十一自身來說,依仗著他精心鑽研的三界論,他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解釋體係的。
此刻,他正猶豫著、思索著是否要用三界論中的觀點解答之時……
老者卻仿若洞悉了他內心的糾結,不緊不慢地在此時開口說道:
“每個人對於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小友今日不妨靜下心來,聽聽貧道的觀點吧。”
老者的聲音輕柔且和煦,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和力,讓人生不起絲毫拒絕的理由,。
陳十一聽聞此言,他深知這或許是一次難得的思想啟迪契機。
於是,他立刻整理衣冠,再次恭恭敬敬地雙手作揖,腰身彎成一道謙遜的弧線,語氣誠懇而熱切:
“懇請真人賜教。”
與此同時,他的眼中也不禁浮現出一抹期待的神色。
在陳十一看來,很多時候,思想的進步並非依靠某一種學說的一家獨大,強行灌輸,而是需要研習多種不同的學說,博采眾長,相互融合之後才能產生質的飛躍。
就如同搭建高樓大廈,僅憑單一的建築材料,難以構築起堅固而宏偉的建築,隻有將各類優質材料巧妙組合,方能成就非凡。
對於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的陳十一而言,他自然無比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的看法,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認知體係,突破現有的思維局限。
而此時,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周遭的山川河流仿佛也受到了這莊重氛圍的感染,原本潺潺流動的溪水悄然放緩了流速,發出的聲響幾近於無,好似在刻意壓低聲音,以免打擾到即將開始的這場思想盛宴;
巍峨聳立的山巒也好似屏住了唿吸,靜靜矗立,將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於此。
整個天地間都沉寂下來,所有的一切都在靜待著老者發言,一場盛大演出即將拉開帷幕,而老者便是那唯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