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靜謐得近乎凝滯的氛圍裏,時間仿佛被施了遲緩的魔咒,總是在深沉的沉默中,拖著慵懶的步伐,一寸一寸地緩緩流逝。


    沒有喧囂的打擾,沒有匆忙的腳步將它驅趕,它就那樣不緊不慢地踱步,每一秒都被拉得極長,似是要讓人將這無聲的時刻鐫刻進心底。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如野草般在沉默中不受控製瘋長的思緒。


    它們不受拘束地蔓延開來,從記憶的角落破土而出,向著往昔與未來的無垠之處伸展枝蔓。在這看似矛盾卻又日常的現象背後,已然悄然揭示出人類思維那神秘而深邃的本質。


    生活中,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對習以為常的現象視而不見,可一旦留意,便會驚覺其中的奇妙差異。


    當緊張的情緒如細密的蛛絲將人緊緊纏繞,每一次心跳都似戰鼓擂動,在那煎熬之中,時間仿佛被無限拉長,一分一秒都像是負重的蝸牛,艱難地挪移,漫長到讓人幾乎失去耐心;


    然而,當幸福的暖光輕柔地籠罩身心,歡聲笑語成為生活的主調,那些美好的瞬間卻又如指尖流沙,還未及細細品味,便已匆匆滑過,讓人不禁喟歎光陰的短暫。


    而現實世界裏,那掛在牆上、置於腕間的鍾表,卻仿若一位冷麵的旁觀者,不為所動,機械地、精準地按照既定節奏,一分一秒,有條不紊,不長不短地持續流動著,對人類的情緒起伏、感知變幻全然漠視。


    那麽,究竟為何人的主觀感知與這世界的客觀事實之間,有時會橫亙著如此顯著的分歧呢?迴溯曆史,古時候的一些哲學家曾以那充滿禪意的 “風吹樹動,是樹動還是心動” 的唯心故事,試圖為這一謎題提供解答。


    在他們構建的精神世界裏,心動則萬物皆動,心不動則風過無痕,時間的流速、世界的模樣,皆由心而定。


    隻不過,若引入更為新穎獨特的三界論來闡釋,這其中的原理便如同撥雲見日,瞬間清晰明了起來。


    在三界論的架構中,時間宛如一條熠熠生輝、橫亙於靈界的神聖規則,它的威能如同漣漪,擴散至所能波及到的所有生靈界。但凡未超出本宇宙界限的物質,無一能逃脫它無形卻又強力的掌控,皆要在它的韻律下律動。


    而人的思維能力,宛如隱匿於靈魂深處的璀璨火種,其源頭來自於靈。靈,從本質而言,仿若規則的雛形,以一種近乎臨界的姿態存在,遊離於虛實之間。基於規則之間並行不悖的基本原則,倘若人的靈曆經淬煉,得以進化為成熟完備的規則,那便如同掙脫了時間的枷鎖,傲然遊離於其管轄範圍之外。


    雖說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曆程中,幾乎所有人類的靈都還遠未接近那至高無上的規則境界,但作為與規則相近的 “近親”,靈憑借自身獨特的屬性,已然具備了部分消解時間規則壓迫的能力。這便是為何人們在某些特定時刻,能夠憑借主觀意識,悄然左右自己感覺中時間的快慢節奏,仿若成為了時間的主宰。


    但反觀人類的肉體,作為客觀世界實實在在存在的實體,它不過是各種繁雜規則相互交織、衍生而出的產物。相較於靈的超脫,肉體如同站在規則層級的 “下位”,天生便被時間規則的陰影籠罩,無力掙脫,隻能被動地遵循時間那刻板的指令,一秒又一秒地邁向衰老與變遷。


    於是,在靈與肉這兩者緊密結合卻又特性迥異的情況下,奇妙的悖理現象屢屢上演。有時,僅僅是沉浸於一場天馬行空的思緒漫遊,迴過神來,外界已然鬥轉星移,過去了許久許久;而有時,腦海中千帆過盡,念頭紛至遝來,仿若曆經了無數滄桑,現實裏卻仿若隻是短暫的一瞬,時鍾的指針不過微微顫動。


    再沿著這奇妙的思路深入想象一番,倘若人短暫改變自身時間感知的能力得到無限強化,當自身沉浸於思考之中,仿若曆經了一萬年的漫長歲月,可抬眼望向現實世界,卻發現一切依舊如初,未曾有絲毫改變;又或是自身執念於一個念頭,仿若時間凝固,而外界的世間卻已悠悠然過了億萬年。


    這般情景,是否與規則那永恆、恆定又超脫於常規感知的存在形式,隱隱有了幾分相似之處呢?


    所以說,隻要懷揣著一顆敏銳且善於洞察的心,便能驚覺,人類的思維本身,就如同深埋於沃土之下的神秘種子,已然具備著成長為參天規則巨樹的潛力。


    盡管在現實的嚴苛環境中,這種潛力大多時候隻能隱匿於暗處,難以轉化為直觀可見的實力。而這別具一格的三界論,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它並非誕生於晦澀難懂的學術高塔,而是悄然萌生於生活的瑣碎平常之中,在日常的細微縫隙裏,閃耀著啟迪智慧的光芒。


    陳十一常常暗自問自己:他真的有如同那些偉大科學家一般無私且純粹的思想境界嗎?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或許,在他心底深處,還隱隱存在著一股想要救世濟人的熱望,畢竟,哪個人在孩童時代沒有身披床單、幻想自己是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的純真過往呢?如果長大後這份初心未被歲月的洪流無情衝刷、依然倔強地留存於心的話。


    然而,陳十一深知,自己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純粹。他的內心有著七情六欲的羈絆,有著對功成名就若有若無的渴望,這些私心雜念如同細密的蛛絲,將他的靈魂與純粹的無私境界悄然隔開。


    也正因如此,他始終被一團濃重的困惑所籠罩,始終無法理解,為何自己竟能在那一次次充滿荊棘的摸索探尋當中,鬼使神差地掌握了尼古拉?特斯拉曾經領悟到的神秘規則。


    尤其是在研究那足以顛覆認知的星球磁場技術的漫漫長路上,腦海裏時不時就會毫無征兆地蹦出一個個奇異至極的靈感,這些靈感就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精準無誤地指向星球磁場技術那深邃未知的領域。


    那種感覺,仿若有一位早已將星球磁場技術吃透、玩轉於股掌之間的絕世高人,悄無聲息地入駐他的腦海,在關鍵時刻,用不容置疑的口吻,一字一句地告訴他究竟該如何抉擇、如何行動。


    陳十一為了這匪夷所思的現象,苦思冥想了無數個日夜。


    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對著滿桌的資料反複推敲,試圖從過往的知識儲備、偶然的實驗發現中找到一絲線索,還原這靈感來源的真相。可每一次,他都隻能在無盡的迷茫中碰壁,那些靈感就像是憑空而生,找不到絲毫邏輯起點。最終,身心俱疲的他,無奈地選擇了放棄這看似無解的探求,任由那謎團在心底深處繼續蟄伏。


    既然想不明白,陳十一索性換了一種心境,懷揣著一份既莊重又略帶苦澀的使命感。


    他想著,既然命運的奇妙安排讓自己擁有了先人的卓越知識,那便如同接過了傳承的火炬,先輩們未竟的遺願理應由他來扛在肩頭、奮勇前行。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那條與先賢們同樣荊棘密布卻又光芒萬丈的道路。他不再糾結於知識的來曆,隻一心想著,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之光還未徹底熄滅之前,若能憑借所學,為這混沌世間點亮哪怕微不足道的一隅,那便是他此生所能達成的最大價值了。


    隻是,隨著他一步步靠近那高深莫測的規則核心,他越發清晰且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如滄海一粟。


    在浩渺無垠的知識宇宙與雄渾壯闊的規則力量麵前,他仿若迷失方向的孤舟,飄搖不定。與此同時,他也越發透徹地了解到,科學家們千辛萬苦所獲取的、源自規則深處的珍貴知識,在現實運用中,有著諸多超乎想象的限製。


    很多時候,這些知識並非僅憑一人之力便可輕易施展,個人的命運也並非能因之得到迅速改寫。就拿看似平實易懂的中醫知識來說,哪怕隻是要治愈一場小小的風寒,也絕非僅憑醫者一人熟讀醫書便可成事,還需要各類草藥依據藥理精準配合,更離不開患者自身的調養作息。


    陳十一深知,這便是以人類這脆弱且有限之軀,妄圖掌握規則力量所必須付出的 “代價” 吧。


    它與真正純粹、至高無上的規則相比,存在著天壤之別。真正的規則,仿若那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神明,無需任何外在依仗,自由且順暢地運行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默默主宰著萬物的生滅興衰。而人類一旦涉足規則領域,哪怕隻是觸及皮毛,便會發現,越是強大、越是精妙的規則力量,就越需要調動起世間形形色色的人、紛繁複雜的事物,讓它們相互協作、緊密配合,方能將規則蘊含的偉力真正釋放出來,否則,便隻能望洋興歎,空守寶山而不得其門而入。


    在當今這個科技昌明、萬物互聯的時代,不妨想象一下那翱翔於萬裏高空之上的飛機,它宛如一座鋼鐵鑄就的空中橋梁,神奇地賦予了人們突破地心引力、擁抱藍天的 “飛行” 能力。


    然而,這般偉大壯舉的背後,實則凝聚了無數工廠齊心協力、分工協作的磅礴力量。從精密複雜的發動機製造,到輕盈堅韌的機身材料鍛造;從錯綜複雜的電子係統集成,再到符合人體工學的內飾精心裝配,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眾多專業工廠的深耕細作,如同一場規模宏大、配合無間的交響樂演奏,缺了任何一個音符,都無法奏響征服蒼穹的激昂樂章。


    就拿如今人們習以為常、輕鬆愜意地乘坐飛機穿梭於雲海之間的日常情景來說,倘若較真地去探究一番,人真的算是掌握了飛行的本領嗎?


    飛機確實如一隻鋼鐵巨鳥,穩穩地淩駕於層層疊疊的雲層之上,可這究竟是人的自主飛翔,還是借助機械外力達成的 “偽飛行” 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如同陷入了思維的泥沼,讓人難以篤定地給出一個是或否的明確答複。畢竟,離開了飛機這一龐大繁雜的機械裝置,人類憑借自身的血肉之軀,在廣袤天空中不過是無根之萍,瞬間便會被重力無情拉迴大地的懷抱。


    但反過來說,人真的就徹徹底底與飛行無緣、永遠無法憑借自身力量征服天空嗎?


    答案似乎又並非如此絕對。古往今來,無數先驅者懷揣著對藍天的熾熱向往,憑借著頑強的意誌與超凡的智慧,在飛行探索之路上前赴後繼。從模仿鳥類振翅的簡陋飛行器雛形,到利用熱氣球短暫騰空的初步嚐試,再到滑翔機劃破長空的曆史性突破,人類一步步向著自由飛行的夢想靠近,盡管過程布滿荊棘、艱辛異常,但這些努力無不昭示著,人類體內潛藏著挑戰未知、突破極限的無限可能,那翱翔天際的基因,或許早已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


    也正因如此,有一個詞應運而生,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如飛”。


    它超脫了傳統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斷邏輯,巧妙地在 “是” 與 “不是” 之間開辟出一條充滿思辨色彩的第三條道路。這種微妙而獨特的界定,恰似一麵鏡子,精準映照出當下人類所處的真實狀態:我們既不完全受限於世俗規則的重重枷鎖,淪為按部就班的傀儡;卻也尚未徹底參透、掌控那些主宰萬物運行的核心規則,達到隨心所欲、超凡入聖的自由之境。而是仿若在規則與非規則的朦朧邊界線上徘徊、試探,以一種若即若離的 “如態”,努力探尋著前行的方向。


    進一步深入探究便會發現,隨著人類對某一特定規則的鑽研日益精深、理解愈發透徹,利用其蘊含力量的過程也會隨之變得越發得心應手、簡便易行。


    就如同現世生活中,汽車發動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曆程一般。從早期粗笨低效、燃油利用率極低的初代發動機,到如今精密智能、能夠將每一滴燃油的能量近乎極致榨取的先進引擎,背後是科研人員對熱力學、機械動力學等諸多規則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究。


    他們不斷優化燃燒過程、改良內部結構、引入智能控製係統,讓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能夠以更小的能源消耗,釋放出更強勁的動力,這無疑是人類巧妙駕馭規則力量、為己所用的生動例證。


    然而,無論人類如何聰慧勤勉,規則終究有著其深邃而恆定的本質,宛如高懸於蒼穹之上的璀璨星辰,遙不可及又永恆閃耀;而人類,即便站在進化鏈的頂端,擁有著改造世界的非凡偉力,歸根結底,依舊是這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受限於肉身凡胎的諸多局限。


    以佛教用語 “如來” 為例,“如” 代表著真如、如實,是萬物運行的本真規律;“來” 則寓意著接近、抵達。從字麵意義理解,仿佛蘊含著人類能夠趨近、掌握規則真諦的美好期許。


    但殘酷的現實卻是,我們能夠感知到規則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規則的力量改善生活、推動文明進程,可真正意義上的與規則融為一體、達到 “如來” 境界,卻依舊遙不可及。可以確定的是,那個理想中的 “來”,在當下,還僅僅停留在憧憬的彼岸。


    故此,當人類試圖借助群體智慧與協作之力,深度挖掘規則潛力、為我所用時,便會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頸。這種瓶頸,恰似一道無形卻堅固的屏障,橫亙在人類追求無限可能的道路之上。


    隨著對規則利用程度的加深,到了某個關鍵節點,無論我們如何絞盡腦汁、優化流程,都無法再精簡投入其中的人力、物力與各類繁雜事物。因為人類所掌握的規則運用方式,與真正純粹、自在運行的規則相比,終究存在著質的差距,無法像那些至高無上的規則一般,僅憑自身意誌,便可在任何條件下輕鬆啟動、發揮效力,毫無阻礙地塑造世界。


    這一現實困境,讓人不禁聯想到陳十一在風嬰之前那段記憶頗為深刻的某知名品牌手機的發展曆程。


    外界時常有人詬病該手機公司創新乏力、年年 “擠牙膏” 式的產品升級策略。但倘若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技術研發內幕,便會發現,事情遠非表麵那般簡單。實際上,對於手機芯片這一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利用,整個行業已然趨近該項技術現階段的極限。


    從最初簡單的晶體管堆砌,到如今納米級工藝下集成數十億個晶體管的芯片奇跡,科學家與工程師們幾乎窮盡了已知的物理規則與材料特性,每一次微小的性能提升,都需要投入海量的研發資金、匯聚全球頂尖人才的智慧,以及耗費難以估量的時間成本。在這一過程中,哪怕隻是想要實現百分之一的性能突破,都如同逆水行舟,困難重重,絕非一蹴而就之事。


    所以,陳十一心中明白,即便自己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宏偉抱負,手握那些足以顛覆認知的規則知識,但若真要將其付諸實踐、讓理想照進現實,光靠單打獨鬥是決然行不通的。


    他同樣需要誌同道合的同伴並肩作戰,憑借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去攻克一個又一個橫亙在前行路上的艱難險阻;他還需要借助各類精良的工具,這些工具或是承載著前沿科技的精密儀器,或是凝聚著人類智慧結晶的軟件算法,它們如同戰士手中的利刃,能夠幫助陳十一更加精準、高效地撬動規則的力量,將腦海中的藍圖一步步轉化為切實可見的成果。


    值得慶幸的是,命運似乎對陳十一格外眷顧。在他逐夢的道路上,這些至關重要的先決條件,如同璀璨星辰,紛紛向他聚攏而來。


    他既有一群才華橫溢、信念堅定的夥伴,他們來自不同領域,卻因共同的理想緊密團結在一起,為攻克難題提供了多元的思維碰撞與堅實的人力保障;又擁有著一係列頂尖前沿的工具設備,這些工具無論是在精度、性能還是智能化程度上,都堪稱行業翹楚,為他探索規則、施展才華搭建了穩固的平台。


    沉浸於深沉思索之中的陳十一,在一條波濤洶湧的思緒長河中暢遊許久,此刻,他緩緩揮動意識的船槳,逐漸迴歸到現實的彼岸。


    而奇妙的是,現實世界中的時間並未因他這番漫長的精神漫遊而飛逝過多,僅僅是在他身旁的她,方才落下的話語餘音,還嫋嫋迴蕩在空氣中,隨著眼前她的麵容越發清晰真切,那些溫暖而充滿力量的言語,一句一句如同靈動的魚兒,接連不斷地湧現在他的腦海裏,喚醒他對當下與未來的無限憧憬。


    “是呀,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舊有的觀念根深蒂固,就像一道道堅固的枷鎖,禁錮著人們的思維,根本不允許這些驚世駭俗、足以顛覆傳統認知的知識嶄露頭角。”


    說到這兒,他頓了頓,目光望向遠方,似是穿越時空,看到了往昔的風雲變幻,又帶著一絲遺憾輕聲喚道:“可惜的是,嬌。”


    他的眼神中閃過一抹深沉的懊悔,眉頭緊鎖,繼續說道:


    “我並沒有在風嬰誕生之前,敏銳地捕捉到、領悟這份潛藏著無盡可能的神秘力量。若是早些洞悉,說不定一切都會改寫。在這之前,倘若就能掌握這些知識,或許那引發諸多後續波瀾的風嬰,根本就沒有滋生的土壤,壓根不會產生。而一旦沒了風嬰這個關鍵的起始點,水嬰以及這一係列如同連鎖反應般、尚在孕育之中的 baby jesus 災難,也就如同失去源頭的溪流,成了無根之水,徹底喪失了任何成長、肆虐的空間,世界或許會沿著截然不同的軌跡前行。”


    他似乎又忘了些東西。


    她就靜靜地站在一旁,凝視著他,將他眼中那一閃而逝、卻飽含複雜情緒的懊悔盡收眼底,輕輕地搖了搖頭,似是想要驅散他心頭的陰霾。她柔聲開口,話語如春日暖陽,試圖溫暖他有些冰冷的心:


    “不,十一,你可千萬別這麽想。你和尼古拉?特斯拉,都已然傾盡心力,做了所有在當時情境下應該做的事,隻是命運這雙翻雲覆雨的手,太過愛開玩笑,總愛捉弄人罷了。”


    她微微仰頭,思緒仿若也飄迴到了尼古拉?特斯拉所處的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語氣中多了幾分感慨:


    “對於尼古拉?特斯拉而言,彼時的社會環境錯綜複雜,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守舊的思潮洶湧澎湃。他就像一位孤獨的勇士,懷揣著真理的火種,卻不得不迫於外界壓力,無奈地選擇對心中堅守的真理保持緘默。他有太多超前的構想,無數能夠點亮人類未來的奇思妙想,都隻能被他默默藏於心底,或是隱晦地流露於隻言片語之間,無法暢快淋漓地公之於眾,這是何等的悲哀。”


    說著,她的目光重新落迴到他身上,眼神裏滿是鼓勵與信任:


    “而你呢,現在還遠沒到山窮水盡的最後地步,不是嗎?你一路走來,披荊斬棘,能走到如今這一步,在我眼中,已然是無比優秀,超乎常人想象了。真的,十一,你要相信自己。”


    她微微停頓,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傷感,聲音也低沉了些許:


    “每一個時代,都有那麽一些被辜負的靈魂,他們懷揣著滿腔熱血,卻被時代的洪流無情衝擊。對於尼古拉?特斯拉來說,被辜負的又豈止是他那些令人驚歎的天賦、超凡的才智,更是他對美好世界赤誠的熱愛之心。


    他一生都在為人類的未來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當初,他為了能讓人類用上更高效、便捷的交流電,不惜與諸多艱難險阻頑強抗爭,耗費無數心血鑽研;可到後來,又因為種種複雜的利益紛爭、社會矛盾,不得不黯然放棄交流電的進一步推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心血遭受挫折。這般大起大落,換做常人,怕是早已被擊垮,可他卻從未有過絲毫怨艾,始終堅守著內心的道義。”


    她走上前,輕輕握住他的手,目光堅定地直視著他的眼睛,言辭懇切:


    “所以,十一,你也要像他一樣,挺起胸膛,勇往直前,好嗎?別讓懊悔和遺憾絆住你的腳步,未來的路還長,還有無限可能等待著你去開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禦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黯淡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黯淡星月並收藏最後的禦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