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男子靜靜地矗立在落地窗後,宛如一尊沉默的雕像,眼神深邃而悠遠,仿佛透過那滿是刮痕的玻璃,看向了遙遠的過去或是未知的未來。


    夜色如同濃稠的墨汁,將他的身影包裹其中,隻有那偶爾從街道透上來的微弱燈光,在他身上勾勒出淡淡的輪廓,映照出他臉上那堅毅又帶著些許落寞的神情。


    良久之後,他似是從沉思中迴過神來,輕輕地挪動了腳步,緩緩從落地窗後離開,那沉穩的步伐在寂靜的空間裏發出輕微的聲響,是他與這黑夜的輕聲告別。


    他走到沙發旁,緩緩坐下,沙發的皮質有些發硬,坐上去發出一陣輕微的嘎吱聲,在訴說著它所經曆的歲月。他將右手一直握著的手機換到左手,手指在手機邊緣摩挲了幾下,隨後熟練地解鎖屏幕。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淡淡的微光在這昏暗的房間裏顯得格外醒目,映照出他專注的麵容。


    屏幕之上的軟件圖標寥寥無幾,在經曆了那場可怕的風嬰災難之後,整個世界的首要任務便是保障生產,恢複基本的生活秩序,畢竟隻有先讓人們有飯吃、有衣穿,社會才能逐漸穩定下來。


    而像網絡等這些原本被視為生活中尋常的附加設備,則是在近幾年才逐漸恢複正常運行的,所以目前也隻有主要的幾個交互平台率先恢複了正常使用,其他那些相對沒那麽重要的軟件,依舊還處於無法使用或者待完善的狀態呢。


    男子的目光在屏幕上掃視了一圈,最終落在了其中一個圖標上,他輕輕點了一下,隨後屏幕上顯示出微博的logo,伴隨著短暫的加載畫麵,很快便進到了首頁。


    剛一進去,就看到信息一欄正在不停地閃爍著,顯然是有人給自己發了信息呀。男子微微皺了皺眉頭,帶著一絲好奇與期待,點開了信息欄,備注為李達發來的內容便映入了眼簾。


    “十一哥,我按照你給我交代的,將三界論簡化後的版本發在了網上,並且還買了熱搜呢。大不大火我現在還不太清楚,但是肯定能在一些人心中留下印象的,我已經盡力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啦。”


    看著眼前這一行行文字,陳十一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思考之中。他知道李達是個靠譜的兄弟,既然答應了幫忙,肯定會盡心盡力去做的,隻是對於這三界論能在網上引起怎樣的反響,他心裏其實也沒底,畢竟這理論太過獨特,而且現在的網絡環境也比較複雜呀。


    思考了一會兒後,陳十一修長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跳動,點開了輸入框,迴複道:


    “兄弟,麻煩你了,隻要能讓一些人有點記憶就行了,改天請你吃飯。”


    他的語氣很真誠,透著對李達的感激之情,在他看來,能讓三界論在大眾心中留下哪怕一點點痕跡,那也算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了。


    很快,陳十一便收到了迴複,那消息提示音在這安靜的房間裏顯得格外清脆。


    “應該的,十一哥,以前承蒙你照顧,我家才得以度過風嬰,這點小事何足掛齒呀。十一哥,如果哪天你有空來浙都,一定要給我說呀,咱兄弟可得好好聚聚呢。”


    李達的迴複滿是熱情與真誠,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陳十一的深厚情誼,以及對曾經幫助的感恩之心。


    “好的,兄弟。”


    陳十一看著迴複,臉上露出了一絲淡淡的笑容,雖然現在身處的世界充滿了各種困難與挑戰,但有這樣的兄弟在,心裏總歸還是多了幾分溫暖的。


    過了一會兒,陳十一便看見李達發來一個搞怪又可愛的表情,


    “(﹡?o?﹡)”,


    那表情仿佛帶著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讓這原本略顯嚴肅的對話多了幾分活潑的氣息。


    陳十一不禁被這個表情逗笑了,也迴了一個簡單又親切的表情,


    “^_^”,通過這小小的表情互動,兩人之間那種深厚的兄弟情誼似乎又增進了幾分,哪怕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關心與親近。


    陳十一接下來關掉了聊天框,手指輕輕滑動屏幕,再次切換到了微博的首頁。隻見那榜單上的詞條琳琅滿目,而榜一正掛著一個格外醒目的詞條——


    【驚!著名科學家陳十一發表近神學論】


    看到這個標題,陳十一不禁笑了笑,心裏暗暗想著,李達起的這個標題確實夠吸引眼球的呀,不愧是深諳網絡傳播之道的人,知道怎麽能快速抓住大家的注意力。


    他並沒有馬上點開這個詞條,而是饒有興致地看了看榜單上的其它詞條。


    “【李星宇向黃美求婚】”,這一看就是娛樂圈的浪漫新聞呀,想必又是一對有情人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了,下麵的評論區估計已經被網友們的祝福和調侃給堆滿了吧。


    “【樂傅稱自己為最強舞王】”,這個詞條更是透著一股自信又搞怪的味道,估計這位樂傅是想要在舞蹈領域展現自己的獨特魅力,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呢。


    各種娛樂詞條閃爍其間,五彩斑斕的內容讓人目不暇接,絲毫不見百廢待興的頹態,仿佛那一場幾乎摧毀了整個世界的風嬰災難根本就不曾存在過一樣。整個微博頁麵呈現出來的,依舊是一片熱鬧喧囂、充滿娛樂氛圍的景象,人們似乎更願意沉浸在這些輕鬆愉快的話題當中,忘卻曾經經曆過的痛苦與磨難。


    陳十一對此並不感到意外,他深知當人們受到重大刺激之後,第一反應往往就是逃避,不願意去迴想那些可怕的經曆,就好像隻要自己不去想、不去提及,那件事就真的沒有發生過一樣。


    所以,如今的娛樂新聞相較於風嬰之前,反而更加塵囂日上了,大家都渴望在這艱難的生活中,尋找一些能夠讓自己開心、放鬆的事情,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恐懼。


    對此,陳十一再次感受到了李達的專業和用心。


    以科學家發表了神學論為噱頭,這個點子確實巧妙,既符合了現在人們追求新奇、刺激的口味,也能吸引更多的流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看到關於三界論的內容。


    至於是否會曲解了自己的三界論,陳十一此刻倒並不怎麽重視了。若是年輕時候的他,那可是絕對不允許嚴謹的科學被如此戲謔對待的,他一定會執著地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以原原本本的內容被所有的人真正認同,容不得絲毫的偏差和誤解。


    但現在的他,經過了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看過了太多世間的無奈與變遷,心態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開始明白,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方式,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完全認同自己,和而不同,或許才是這世界真正運行的方式呀。


    隨後,陳十一微微歎了口氣,手指漸漸滑迴原來的畫麵,他把指尖停留在【驚!著名科學家陳十一發表近神學論】這個詞條上,頓了頓,仿佛是在做最後的心理準備,隨後深吸一口氣,終於還是點開了這個詞條,他想看看網友們到底對這簡化版的三界論有著怎樣的評價和反應,是認可還是質疑,亦或是滿是嘲諷呢,他的心裏既有些期待,又隱隱帶著一絲緊張。


    陳十一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手機屏幕的微光映照在他臉上,使得他的神情顯得越發專注。他的目光緊緊盯著手機屏幕,隨著手指的滑動,那篇文章的內容一點點地展現在眼前,躍入眼簾的文字仿佛帶著一種特殊的魔力,將他帶入了一個充滿奇思妙想與深度思考的世界。


    文章開頭寫道:


    “大家好,


    本人李達,追逐在科研界的獵犬,平時的工作就是將枯燥的科技細嚼慢咽之後呈現給大家。”


    陳十一看到這裏,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他深知李達一直以來就是這樣一個對科研充滿熱情,又善於把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內容的人,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傳播者,努力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科研領域的奇妙之處。


    “近日,科研界可謂掉下了一枚深水炸彈,科學家陳十一,或許在座的各位並不了解,畢竟一直以來,人們便很少關注科學界的名人,但從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對陳十一應該並不陌生,年僅五十多歲,便已經在科學界有所建樹,


    阿喀琉斯之盾合金的參與設計者,雖然在風嬰來臨之時,我們拋棄了阿喀琉斯之盾,轉到內陸,但不能否認阿喀琉斯之盾對浪潮的抵禦作用,若是沒有阿喀琉斯之盾,人類的損傷或許會更大。


    並且陳十一還是華夏科學院曾經首席之一王林院士的高徒,在這種種光環照耀下,任誰都覺得他將會是科學界的一顆新星,但世事並不絕對,今天我將解讀的就是他近日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宇宙》的三界論,這篇三界論在如今的科學界可是炸了鍋,而且據小道消息,目前陳十一已經被科學院停職!”


    陳十一讀到此處,微微皺了皺眉頭,心中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


    迴想起自己提出三界論時所麵臨的種種質疑與壓力,以及那隨之而來的停職決定,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可此刻看到這些文字,還是不免有些感慨。不過他也明白,創新的理論在誕生之初,往往都會遭遇這樣的坎坷,畢竟它打破了人們原有的認知框架,想要被接受,必然需要經曆一番波折。


    “好了,多餘的話,我就不多加贅述了,接下來就由我李達用白話文講解這篇飽受科研領域爭議的理論:


    在十一學者的設定中,世界好比一個‘湖’,這裏的世界不止是我們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學者認為存在著許多宇宙,


    而我們,注意,這裏的我們代表了我們所處的宇宙,就相當於‘湖’中停留在某一層的物質,


    同時這個‘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決定‘湖’中所處位置的是‘湖’中物質的密度,而我們的宇宙依據其自身密度,停留在這片‘湖’的某一層區域,這個密度和我們平時所知的密度不一樣,這是世界整體的密度,


    在這裏,十一學者認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時間區間裏是恆定的,因為我們的宇宙整體是一個封閉的係統,這就代表著,其內物質總量不變,


    雖然此前研究宇宙應該是在擴大的,但由於宇宙自身的體積近乎無窮,且進展地十分緩慢,於是在短期內,宇宙整體質量一定,體積不變,那麽用宇宙的質量除以其體積,得出的密度是一個短暫的恆定密度,


    為了便於分辨,十一學者稱其為界度。


    我們的宇宙因為其恆定的界度,短暫停留於這片‘湖’的某一層位置。


    ‘湖’很大,這種大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大,在我們的宇宙周圍,有著許多相同界度的宇宙,於是十一學者把這層區域統稱為生靈界,”


    陳十一看著李達對自己理論的闡述,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當初構思這一理論時的那些日日夜夜。


    自己常常沉浸在對宇宙奧秘的思索之中,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解讀宇宙的構成與運行規律,這個將世界比作“湖”的設想,就是在無數次的推理論證中逐漸清晰起來的。


    每一個概念的提出,每一個邏輯的推導,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此刻看到它以文字的形式被一點點解讀出來,心中既有一絲欣慰,又擔心是否能被大家真正理解。


    “不過我們的宇宙雖然對於龐大的‘湖’來說,界度是恆定的,但內部的物體密度卻是在不斷變化的,當我們宇宙中的某個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或減少,超過界度一定閾值,則會掉出我們的宇宙,落入‘湖’中,


    或浮,


    或沉,最終到達它自身密度適合的區間,


    說到這裏,我們可能有些小夥伴已經看不懂了,但請原諒,我已經盡可能地用白話文給大家描述了,接下來我們繼續。


    於是在這裏引出了三界論中一個重要的名詞,


    相對密度恆定:每個宇宙相對於整片湖來說,界度不變,但各宇宙內的各種物質密度卻在不同的,就像我們的宇宙,雖然整體質量除以密度是一個恆定值,但內部的石頭,樹木,它們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來我們將進行第二個重要名詞的引入。”


    陳十一輕輕點了點頭,李達確實已經盡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講解了,隻是這三界論本身涉及的概念太過抽象,想要讓大眾完全理解,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繼續往下看著,思緒也隨著文字不斷延伸。


    “眾所周知,人們都認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其無比龐大的質量自帶的引力,


    但十一學者則認為,在恆星轉化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後,


    它自身的質量並沒有發生改變,既然質量沒有改變,那麽其自身的引力也不應該發生改變,


    如果引力都沒有變化,為什麽轉化成黑洞之後,能將周遭物質牽引?


    因此十一學者大膽猜想,


    隻能是因為其它因素使黑洞產生了巨大無比的牽引力,


    而恆星在轉化為黑洞後,隻有一個變量產生了變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終,在三界論中,一個嶄新的觀點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萬物,是因為它的密度。


    因為黑洞的密度超過了本宇宙界度太遠,甚至於遠遠超過了本宇宙所能容納密度的極限,


    以至於我們的宇宙無法再包容黑洞,


    於是黑洞塌陷了我們宇宙的壁壘,進入了‘湖’中,


    而由於我們宇宙的壁壘短暫打破了一個空洞,所有密度超過界度的物體都會因為與‘湖’之間產生的密度差,從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對於十一學者來說,‘黑洞’能吸引物體,並不是因為它的引力,而是它將我們的宇宙砸出了一個‘洞’。


    而在這段敘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論另外一個重要名詞,


    界限:每個宇宙其內的物質密度雖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閾值,當物質超出這個閾值,將會離開這個宇宙,不被這個宇宙所容納。”


    陳十一迴想起自己在研究黑洞現象時的困惑與思考,傳統的認知似乎並不能完全解釋黑洞那強大的吸引力,於是他跳出常規思維,從密度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黑洞,得出了這一與眾不同的結論。


    當時自己也深知這個觀點太過顛覆性,必然會引發諸多爭議,但科學探索不就是要敢於質疑、敢於提出新想法嗎?哪怕它暫時無法被證實,可隻要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思路,那也算是有價值的呀。


    “啊!多麽精彩的空想,可惜無法證實是這個理論唯一的漏洞,


    畢竟我們連太陽係邊緣都無法到達,更何況宇宙之外,


    所以這一切,目前來看隻是一種猜想。


    雖然如此,但還是感謝十一學者對宇宙的探索。


    並且,十一學者也對我們宇宙之外,也就是‘湖’,進行了以三界論為基礎的猜測,


    當我們宇宙中的黑洞密度超過界限之後,到達的地方應是‘湖’中的同一位置,


    假定‘湖’中仍是密度輕的在上,密度重的在下,


    那麽黑洞在離開我們的宇宙之後應是在宇宙的下方,


    結合相對論中,高質量天體將造成空間的扭曲,從而加快時間的流速,


    在那個諸多黑洞集結的湖中某一區域,可能存在著一個難以想象其質量的‘天體’,或許其質量能達到真正的無窮大,稱為‘天體’也不恰當,


    不過因為其質量的近無窮大,因此造成的時間加速也應該是無窮大,也就意味著在那個區域,時間將被加速到沒有時間概念,


    這就意味著,所有宇宙的開始到末端,一切的發展在那個區域都應該是可呈現的,


    同時,十一學者結合黑洞的演化性質,黑洞向著體積變小的趨勢演化著,


    而在那個地方,各個宇宙的黑洞盡皆在此匯合,它們的質量越加厚重,體積則越來越小,或許,如果真的能演變為質量無窮大,而體積近乎為0的點,至於為什麽體積不能為0,


    則是因為十一學者覺得,對於密度公式來說,除數不應為0,那個點或許很小,但不應該不存在,


    這點我也不明白十一學者為什麽會認為數學能解釋宇宙,但好似數學跟物理總是有著割不開的緣分。


    因此十一學者戲稱那裏的天體,雖然隻是一個點,但其內記載著所有宇宙的演變,恰似一本書,包容著天地間所有演變的世界之‘書’,


    或許,應該,理論上,隻是一本容納了所有曆史的‘書’。


    其無窮的質量與引力,注定祂無法被人類企及。


    於是,十一學者稱那裏為深淵,深不可達,卻又讓人無法自拔。”


    陳十一讀到此處,微微陷入了沉思。這個關於“深淵”的設想,確實充滿了奇幻色彩,可在他的理論體係裏,卻是基於邏輯推導得出的。


    那是一個超越人類現有認知和探索能力的區域,蘊含著宇宙最深奧的秘密,雖然目前隻能存在於想象之中,但他堅信,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或許有一天,人類能夠真正揭開那神秘麵紗的一角。


    “說到這裏,可能有小夥伴意識到,密度超過界限,會掉入深淵,那麽密度太輕呢?


    十一學者對此又進行了暢想,密度太小會上浮,但無法像黑洞那般醒目,所以對於我們宇宙中比界度還小甚至於小過界限的物質,總是難以察覺,不過十一學者通過自己的思索以及極端推測法,最終鎖定了比界限還輕的物質。


    通過極端推測,物質密度越小,小到沒有密度,那麽它也就像相對論裏句子的反麵,越輕的物體,越難引起時間的漣漪,而近乎沒有密度,則意味著其同樣會接近於沒有時間概念。


    但其存在方式卻與深淵截然相反,


    這種物質按理說應該是體積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小,以此來達成超越界限的程度。這代表著它將擁有以下特性,籠罩我們的宇宙,但是摸不見,看不著,因為其逼近沒有時間概念的原因,又確實能對宇宙產生影響


    這種物質是什麽,答案也就唿之欲出了,


    為什麽動物都將生老病死,為什麽萬物都具有引力?


    這種物質就是規則,萬事萬物都遵循之理。


    當物質密度小到某個程度,小過界限之後,便會演變,又隨著密度的進一步變小,其體積越加廣大,籠罩的區域亦會越多。


    而由於其密度比本宇宙界限小的原因,理論上應該是浮在我們宇宙的上方,但由於其特質,祂們難以想象的體積卻又籠罩著生靈界,持續地發揮作用。


    於是,十一學者又提出了三界中的另外一界,


    靈界!


    當物質的密度小過界限,便會從本宇宙中脫離,持續上浮,根據其密度停留到一湖中某一點的集合地,這個集合地即為靈界。


    而靈界與深淵有著特性的不同,深淵收縮為點,而靈界的集合地雖然在本宇宙之上,但其波及範圍卻影響所有宇宙。


    十一學者在此做出一個假設,如果靈界存在質量為零的規則,祂的體積應當為真正的無窮大,祂的效能或許將籠罩整個‘湖’,”


    陳十一深知這關於“靈界”和“規則”的設想更是抽象難懂,它涉及到對宇宙萬物運行本質的一種深層次思考。


    從物質的密度變化去探尋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規律,進而提出這樣獨特的三界概念,這在很多人看來或許太過脫離實際,可他卻覺得這是一種大膽的探索,是在現有科學框架基礎上試圖打破邊界,去觸摸那更廣闊未知世界的嚐試


    “唿~


    觀眾朋友們,以上就是三界論的大概內容,


    寫到現在的我,不由得長唿一口氣,這次之所以是以文章的形式闡述三界,是想掩飾我初聽時的震撼,


    不過即使是以文章的形式描述,也讓我感覺自己在雲霧之中。那麽,這次的科普時間就到這結束了,希望大家能為李達點點讚!”


    陳十一滑動著手機屏幕,一直看到了文章末尾,喃喃自語道:


    “還是有點生澀了,不過三界論有些部分確實難以用語言表達,畢竟,上蒼之謎,不明宣於書,我也隻可意會,無法言傳。”


    他深知這理論太過複雜深邃,想要用簡單的文字完整而清晰地傳達出來,實在是太難了。即便李達已經盡力了,可還是會讓人感覺有些雲裏霧裏的。


    隨後,他擺了擺頭,本正準備關閉微博時,想了想,卻又用食指點開了評論區,雖然他一直秉持著求同存異的心態,對於別人的看法並不會太過在意,可看看大家的評論,了解一下不同的觀點,不失為一種樂趣呢。


    隻見評論區裏已經有了不少網友的留言:


    一個小民眾y:雖然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陳十一看到這條評論,不禁笑了笑,心想或許對於很多普通大眾來說,這三界論確實太過深奧了,能讓人感受到一種震撼,也算是一種別樣的收獲吧。


    果子博士:唔~雖然看似邏輯嚴密,但實則假設成分頗多,真實性存疑。


    看到這條來自專業人士的評論,陳十一知道對於這樣一個創新性的理論,專業領域內的質疑聲肯定是少不了的,畢竟科學是講究實證的,而目前三界論確實還缺乏足夠的證據來支撐。


    不過他也堅信,隻要不斷地探索、研究,總有一天,或許能找到驗證它的方法。


    陳十一繼續往下看著其他的評論,心中思緒萬千,既感慨於大家對這一理論的關注,又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去深入思考、去探索這背後隱藏的宇宙奧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禦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黯淡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黯淡星月並收藏最後的禦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