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陳嬌不禁微微張開那櫻桃般的小嘴,臉上流露出疑惑與驚訝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神情。


    作為一名資深的科研工作者,她深知在這個領域裏,要想取得真正重大的突破和成就並非易事。


    通常情況下,提出一種全新的、具有開創性的科學理論往往需要科研人員具備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如同在廣袤無垠的思維星空中自由翱翔一般。


    然而,這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因為相比之下,更為艱難且關鍵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切實可行的實踐應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我們把單純提出一種創新理論所麵臨的困難程度設定為五級(滿分十級),那麽將這種創新理論成功運用到實際當中的難度簡直堪稱九十九級!


    如此巨大的差距足以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這一過程的艱巨性。畢竟,從抽象的概念到具體的成果之間橫亙著無數道難以跨越的鴻溝,需要克服重重障礙和解決數不清的難題。


    正因為如此,盡管交流電流的基本理論是由著名科學家法拉第率先提出來的,但這絲毫無損於尼古拉·特斯拉這位傳奇人物的偉大貢獻。


    他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交流電的理論體係,更是通過一係列令人矚目的發明創造,成功地將交流電技術推向了實用化階段,從而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能源利用方式和生活麵貌。


    因此,陳嬌那雙美麗動人的眼眸之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一縷難以掩飾的期待之色,輕聲說道:“願聞其詳。”


    當陳十一凝視著眼前這個女子那猶如星辰般璀璨而又明亮的雙眼時,他的內心深處仿佛瞬間被一種奇妙的感覺所填滿。


    這種感覺如此強烈,以至於他的嘴角在不知不覺間微微上揚,勾勒出一抹隻有天真無邪的小孩子臉上才會出現的得意笑容。


    隻見他溫柔地對陳嬌說道:“嬌,莫急,在正式開啟正文之前呢,我覺得還有必要先給你補充講解一下那些尚未公開發表過的理論知識。稍等片刻哦,我這就到立櫃那邊把相關資料取來。”


    得到陳嬌肯定地點頭示意後,陳十一緩緩站起身來,邁著輕盈的步伐穿過寬敞的客廳,朝著通往自己工作室的那條廊道走去。


    廊道裏略顯昏暗,但好在工作室外窗戶投射進來的幾縷微弱光芒已經足以讓他看清周圍的環境。他伸手輕輕推開那扇再熟悉不過的門扉,踏入了充滿神秘氛圍的工作室。


    再加上他對這裏實在是太過熟悉了,以至於根本不需要開燈照明。


    隻見他輕車熟路地徑直走向那張工作桌後麵的立櫃跟前。那立櫃足有一人多高,由於此時沒有充足的光線照射過來,整體看上去微微有些發黑。隻有立櫃內部隔板所泛出的淡淡的棕色,才勉強能夠讓人辨認出這個櫃子是由上至下一共劃分成了六個獨立的空間。


    他伸出手來,準確無誤地探入到由下往上數的第二個空間當中。


    就在那裏,擺放著一摞黑色封皮的本子。也許是因為這一層空間裏滿滿當當放置的全都是這種黑色封皮的筆記本吧,在夜色的重重籠罩之下,一時間竟然難以分辨出他究竟是從哪一個具體的位置將其抽出來的。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本黑色封皮的本子是取自於從上往下數的第五層之中。


    隨後,他緩緩地移動腳步,離開了立櫃前那個熟悉的位置。他邁著輕盈的步伐,穿過工作室裏擺放整齊的桌椅和各種工具,最終走到了門口。當他伸手握住門把手時,稍稍停頓了一下,仿佛在心中默默地告別這個充滿創造力的空間。然後,他輕輕一推,門扉發出一聲輕微的“嘎吱”聲,緩緩地關上了。


    離開工作室後,他沿著走廊向前走去,腳步聲在寂靜的空氣中迴蕩。


    很快,他來到了客廳。此時,客廳裏正坐著剛剛吃了幾顆葡萄的陳嬌。她優雅地坐在沙發上,手中還拿著一顆晶瑩剔透的葡萄,準備放入口中。就在這時,她注意到了歸來的陳十一,尤其是他手中緊握著的那個黑色本子。


    黑色,總是有一種神秘而迷人的魅力,仿佛能夠輕易地吸引住人們的目光。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黑色本身並不具有反光的屬性,這使得它能夠吸收掉落在其表麵的所有光線,並將這些光線轉化為熱量。


    正因如此,在陽光下,黑色物體往往會比白色物體顯得更熱一些。然而,如果將場景切換到室內的白熾燈下,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黑色物體和白色物體的溫度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那麽,那些被黑色物體吸收的光線究竟去了哪裏呢?


    也許,真正讓人們對黑色如此敏感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物理現象本身。


    而是我們內心深處某種未知的感官,對於光線完全消失所產生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驅使著我們不斷去追尋、去思考,試圖揭開黑色背後隱藏的奧秘。


    就在這時,隻見陳十一緩緩地抬起手,將手中緊握著的那個本子輕輕地遞到了陳嬌的麵前。


    陳嬌見狀,不禁微微一愣,隨即向陳十一投去了一道充滿疑惑和好奇的目光。


    麵對陳嬌詢問的眼神,陳十一定定地看著她,緩聲道:


    “這本子裏麵記錄著一些有關三界論中關於靈界的重要補充信息,你不妨先看一看。”


    說罷,他還朝著陳嬌微笑地點了點頭,並做出一個手勢,示意她趕緊打開手中的本子。


    得到陳十一的指示後,陳嬌輕點了一下頭,表示明白了他的意思。緊接著,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輕輕捏住本子的一角,然後慢慢地翻開了那層黑色的封皮。


    當封皮被掀開之後,可以看到裏麵呈現出的正是市場上常見的那種橫格記事本。


    然而,與普通記事本不同的是,這個本子裏的每一頁橫格之上都密密麻麻地布滿了一排排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文字。這些文字仿佛擁有著某種魔力一般,吸引著人們的視線,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了解其中所蘊含的秘密。


    三界論


    靈篇·人


    人類,身負陰氣,懷抱陽氣,此乃古籍中的至理名言。


    這句話旨在闡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乃是由陰陽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所構成。


    其中,“抱”之一字更是蘊含著無盡的深意和玄妙。


    要知道,組成人體的陰陽二氣,其自身原本並無相互融合的特質,反倒是彼此背離、漸行漸遠。


    陰氣凝重下沉,陽氣清揚上升,二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排斥之力,這種排斥可以形象地描述為“上下分離”之態。然而,就在這看似水火不容的局麵之下,卻有一股神秘莫測的力量橫空出世,強行將陰陽二氣緊緊相擁在一起,從而成就了完整的人類個體。正是由於這股力量的作用,使得原本互不相容的陰陽得以和諧共處,共同塑造出了人的形態與本質。


    若以三界之理論來加以闡釋,我們會發現,人其實同樣是由兩種特殊的物質精心組合而成。


    其一便是所謂的“靈”。


    那麽,究竟何為“靈”呢?依我之見,“靈”乃是一種密度極小的物質,其微小程度已然逼近了本宇宙界限。


    更為奇妙的是,“靈”還展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活潑”特性。


    這種“活潑”具體表現在人們思考之際那千變萬化、隨心而至的思緒當中,甚至可以說,“靈”本身就等同於人類思考活動的本體所在。


    之所以這般推定,則是因為若是比本宇宙界限更小,那麽便會去到靈界,從而成為這世界框架,以及底層邏輯的種種規則。


    然人的靈並不是規則,但所有的規則都可以藉由人的思考所意識到。


    如果我們將人的靈比作一個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麵團,那麽這個麵團便蘊含著無盡的潛力和可能性。而界限,則如同那道神奇的工序,它能夠將這個看似普通的麵團雕琢、塑造成為各種各樣精致且獨特的規則麵點。


    要知道,人類的思考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每一個人都能夠憑借自己的想象力去勾勒出他們所認知範圍內的所有事物。這種想象不受限於自身肉體的羈絆與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跨越時空的限製,探索未知的領域。


    正是由於這樣的特質,使得靈成為一種極其偉大、令人驚歎不已的存在。即便是作為規則的雛形,它所展現出來的力量和神秘性也是超乎常人想象的。


    而另外一種物質,則是人類肉體的各種能通過分析儀器解析的組成元素。


    這些組成元素涵蓋了諸多方麵,從構成骨骼框架的鈣、磷等礦物質,到流淌於血脈之中,承載著氧氣與營養輸送重任的鐵、蛋白質等物質,無一不是人類肉體存在的基石。


    它們實實在在地存在於三維世界之中,是科學儀器能夠精準捕捉、細致剖析的對象。憑借著先進的顯微鏡、光譜分析儀等工具,我們得以窺見這些組成元素的微觀模樣,知曉它們的化學結構與物理特性,仿佛是在揭開人類肉體這一精妙機器的設計藍圖。


    靈因為逼近界限,所以必然是比界度小的,肯定具備著“上浮”的趨向,宛如靈動的星辰總是試圖掙脫引力的束縛,向著浩瀚宇宙更高處進發。它那微小的質量與超凡的“活性”,讓其在宇宙的能量場中顯得格格不入,卻又充滿了無盡的可能。


    然而,與之相對的人類肉體,這個我們朝夕相伴、無比熟悉的軀殼,究竟比界度重還是輕呢?


    從直觀感受來看,肉體紮根於大地,受重力牽製,仿佛沉甸甸地訴說著自身與塵世的緊密關聯。但倘若從更為宏觀的宇宙視角、能量層級的維度去考量,肉體蘊含的能量是否又有著超越表象的輕盈一麵呢?


    畢竟,它承載著生命的火種,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在歲月長河中穿梭前行,這背後所隱匿的能量轉換與奧秘,或許遠超我們的想象。


    得益於古籍中的這段話語,以及牛頓萬有引力的深刻啟發,我仿若在混沌的認知迷霧中尋得了一絲曙光,對本宇宙的界度有了全新的認識。


    迴首凝望世間萬物,凡人眼所能目視之物,凡具有萬有引力特性之物,似乎都遵循著某種隱秘的秩序。深入探究下去,便會驚覺,它們都應該是比本宇宙界度大的。


    何以見得呢?


    因為萬有引力本身,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一種 “下沉” 的傾向,一種趨向於凝聚、趨向於內斂的力量。


    當我們大膽地將本宇宙所有物體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時,便能顯而易見地發現,那些具備著萬有引力的物體們,實際上都在朝著同一點 “塌陷”。


    它們如同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牽引著,無可抗拒地向著某個神秘的核心匯聚。


    故此,萬有引力所指向的是同一個地方,那是宇宙深處最為神秘的所在。


    而在整個浩渺 “宇宙之湖” 中,能夠以一點之力,且作用於全世界、全宇宙的,在我想來,其實就是深淵中那仿若蘊含無盡奧秘的 “書” 了。


    這 “書” 並非尋常意義上的書籍,它更像是一種具象化的規則、一種宇宙本源的象征。


    祂本身質量便接近於無窮,其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宇宙誕生以來的所有信息與力量,而其引力自然也應該毫無遺漏地籠罩所有生靈界。


    或許也正是憑借著這無與倫比的引力掌控,祂方能作用於萬物,如同全知全能的觀察者,知曉萬物之一切,洞察每一個細微的變化與律動。


    如此一來,人的肉體作為宇宙萬物中的一份子,同樣受到這股強大力量的牽製,因為祂而 “下沉”,被牢牢地束縛在塵世的維度,感受著大地的厚重與生命的局限。


    而與之相對的靈,憑借著自身那微小到近乎超脫的特性,掙脫了萬有引力的大部分枷鎖,向著宇宙的上層維度進發,展現出 “上浮” 的態勢,去追尋那更為空靈、更為自由的境界,仿佛在與肉體所代表的沉重現實進行著一場永恆的拔河比賽。


    進一步探究三界論中關於人的奧秘,會驚覺人的靈與肉體在常態下呈現出一種奇妙的相離狀態。


    靈,以其超凡脫俗的輕盈,時刻湧動著向上超脫的渴望,試圖掙脫一切物質的羈絆,向著宇宙的高遠之境飛升;而肉體,紮根於現實的土壤,受重力的牽拉,遵循著物理世界的規則,與大地緊密相連,承載著生命的基本機能與世俗的煙火氣息。二者就如同並行卻又涇渭分明的兩條軌道,各自運行在不同的維度層麵,彼此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隔閡與疏離。


    至於兩者為何相合,在三界論的深邃架構中,應是靈界某一道神秘且至高無上的規則使然。


    靈界,作為超越現實物質世界的存在領域,蘊含著主宰萬物運行、塑造宇宙秩序的偉力。唯有源自那裏的規則,方能跨越不同維度的鴻溝,穿透物質與精神的壁壘,將靈與肉體這兩種本不相幹、甚至相互排斥的存在緊緊維係在一起。


    畢竟,放眼整個宇宙,能作用於全宇宙每一個細微角落、操縱萬物生滅輪迴的,也隻有靈界之上那等超凡入聖的規則了。


    但對於這一點的解釋,古籍之中卻呈現出百家爭鳴、記載各異的景象。我曾於某一曆經歲月滄桑、彌漫著古老氣息的古書之中,觀看到一種名為 “炁” 的神秘物質扮演了關鍵角色。在書中所描繪的世界觀裏,是 “炁” 使陰陽相合,進而孕育產生了人。


    這種 “炁”,更像是一種具有神奇魔力的融合劑一般,無形無影卻又無處不在,悄然滲透進陰陽二者之間,以一種溫潤而持久的力量,化解它們的對立,促進它們的交融。這其實也挺貼切 “抱” 這個字的深層用意,畢竟 “抱” 便代表著陰陽之間有著貼近、相擁的意味,意味著陰陽的結合並非外力的生硬拉扯,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自發湧動的 “內生” 動力,就如同生命破土而出的蓬勃力量,自然而然地推動著萬物的創生與發展。


    而反觀三界論之中,強調的是靈界某一規則使陰陽相合,這相較於古籍中 “炁” 的內生動力,無疑是一種 “外在” 的力量。


    它像是從宇宙的至高王座上降下的神聖旨意,以一種不容抗拒的威嚴,指令靈與肉體跨越界限,攜手共譜生命的華章。不過,無論是神秘的 “炁”,還是靈界的規則,雖路徑不同、發力點各異,但都殊途同歸,達成了同一種震撼人心的結果 —— 人的誕生。


    人的出現,如同璀璨星辰點亮了宇宙的黑暗,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也讓後世的探索者們在追尋生命真諦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地叩問、鑽研,試圖揭開那層層神秘麵紗背後的終極奧秘。


    至於這種源頭的區別能帶來什麽差異,我實在是深感無力,無法去做精準且令人信服的論證。這背後所隱匿的信息實在太過深邃,仿若無盡的深淵,讓人望而卻步。


    每一種關於人類起源、構成的理論都像是一座神秘的島嶼,各自有著獨特的風貌與寶藏,可島嶼之間的海域迷霧重重,想要探尋它們之間細微的差異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影響,絕非易事。或許這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融合哲學、科學、神學等多方麵的知識體係,還要借助未來更為先進的研究手段,才有可能撥雲見日。


    以上就是我對於人結構構成的研究,雖隻是在這浩瀚知識海洋中舀起的一小瓢水,但也凝聚了我無數的心血與思索。通過這一點進行延伸,在整合了人體共有的一些特點之後,我對於人靈與肉體的相處規律,有了更多的認識。


    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有一個頗為奇特且普遍的現象——每個人每晚都會做夢。夢境,如同一場場神秘的夜間電影,在我們的大腦熒幕上悄然放映。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隻是有些人醒來之後對夢境遺忘得快,記憶的橡皮擦迅速抹去了那些夜間的幻影,所以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做了夢。這不禁讓人深思,所以為什麽所有人都必須做夢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實則隱藏著人體生理與心理的諸多奧秘。


    而且,大量的研究數據清晰地顯示,人好像必須經曆過快速眼動階段,也就是做夢階段,第二天才能具備足夠的精力,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若是在睡眠過程中不經曆快速眼動階段,即使睡眠時間與正常睡眠時間一致,第二天也會無精打采,並且會愈加嗜睡,身體在發出強烈的信號,急切地渴望一次完整的做夢體驗。直到經曆過一次快速眼動階段,身體才會逐漸恢複元氣,重新找迴活力的節奏。


    這種奇妙的關聯,到底隱藏了什麽秘密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最後的禦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黯淡星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黯淡星月並收藏最後的禦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