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你們竟是明教的人?”
宋慈聽到黑衣人交頭接耳中隱約提到“明教”二字,心裏一震,脫口質問道。他雖不精武功,但閱曆不淺,讀過無數案卷,當中對“明教”的記錄並不陌生。
“你……懂得不少嘛。”女道姑神情陰沉,瞥了宋慈一眼,似乎頗為不屑。可她並不否認,也沒再繼續解釋。她身後不少黑衣人麵露遲疑、戒備,或蹲或立,暗暗運功療傷。
看著這群黑衣人的神態,宋慈更加確認:“果然是明教。”
他迴頭環顧了圈,見郭芙與雕鵬、陸無雙都神情嚴肅,便清了清嗓子,向眾人道:“其實,明教在我朝早有記載。無論是之前的北宋,還是如今宋理宗時代,朝廷都曾派大軍圍剿過明教的信徒。”
聽到這話,女道姑咬唇冷笑,卻不插嘴,似乎對這段曆史持有偏見或痛恨。周圍的黑衣人,也有人目光中流露出悲憤。宋慈對他們的神色看在眼裏,心頭暗道:明教這些年被朝廷打壓,想必耿耿於懷。
他繼續緩聲說道:“早年,北宋有位官員名叫黃裳,奉皇命圍剿明教。那時的明教在中原四處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黃裳完成剿滅任務後,大獲朝廷獎賞,卻也被明教餘眾記恨在心。”
“而明教原本,分為本土與波斯兩派——本土餘眾痛恨黃裳,走投無路,竟去波斯求援。波斯明教介入後,更加殘酷地報複,最終害死了黃裳一家幾十口。”
說到此處,宋慈眼中閃過幾分黯然與唏噓,“可恰在那時,金兵南侵,大宋自顧不暇,這件大案便不了了之。”
聽罷,黑衣人群中有人發出一聲冷哼,也有人露出惻隱的神色。顯然,這段過往並非他們所有人都知曉。
話音未落,郭芙已睜大了明眸,好奇地問道:“明教……原來如此。難怪我聽娘說,這幫人行事向來極端。”
她接著又微微側頭,看向宋慈:“你說那官員叫黃裳?我外公黃藥師倒是提過他。他曾言,黃裳在編纂道家典籍時,無師自通練成了絕頂武功,而且為了報仇,還自創了一部……‘九陰真經’?”
此時周圍人都露出詫異之色。倒是宋慈先是一愣,隨後恍然點頭:“原來如此。我隻知黃裳剿滅明教後,結下血海深仇,結果被波斯明教的高手害死一家老小。卻不知他還寫下什麽九陰真經。”
郭芙眸光閃動,心中驀地有許多思索:自己曾從母親那兒聽聞,‘九陰真經’乃高深至極的武功,可一直不知道它的源頭與黃裳的慘案之間竟有如此關聯。 她忍不住感慨:“看來,黃裳的仇恨之深,連我外公黃藥師都佩服他的才學,卻也對他遭遇唏噓不已。”
“哼——”
就在宋慈提及明教“燒殺搶掠”的舊案時,女道姑忽然猛地抬頭,用冷冽的目光盯住宋慈與郭芙,語氣裏滿是嘲諷:“小丫頭片子,你們懂什麽?口口聲聲說明教是異端,可知,明教的教義就是眾生平等,心向光明。若有金銀財物,需當救濟貧眾。隻因曆朝貪官汙吏欺壓明教,教中兄弟不忿,才會起事。我等明教兄弟,皆是性情中人,卻不似大宋朝廷假仁假義,嘴上說掃平亂黨,卻縱容官僚欺壓百姓。你所說的明教燒殺搶掠,不過是史官所記,其中有多少可信度?又有多少百姓,是被你們大宋自己貪官汙吏殺死的?有多少是被你們自己南宋的軍隊,貪功冒充敵人給屠戮的,你說得清楚嗎?”
她連聲逼問,口口聲聲你們的大宋,仿佛自己不是宋人,仿佛攢了無數怨憤,需要借著這個機會一股腦兒發泄出來。話音落下,四周頓時靜了幾瞬,隻有劈啪燃燒的篝火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清晰。
宋慈被女道姑的這一番話說得全身一震,幾乎停住了唿吸。是啊,他自幼讀書明理,卻也清楚“曆史由勝利者書寫”這一殘酷現實;他曾在編纂案牘時見到朝廷裏的貪官與地方軍隊勾結貪功、殺良冒功的記錄。
這些事情在他腦中從未消失,卻因近期見識了楊過治理長安城的清明之政,以及汴梁趙阮所率禁衛軍的嚴謹作風,便不自覺地忽略了南宋軍中廣泛存在的殘酷陋習。
“她說的……也有些道理。” 宋慈心中微顫,忍不住暗想:若明教真如她所言,隻因貪官汙吏欺壓才起事,那其中是否真有不少冤屈? 可他又想到明教中確實不乏兇徒,一路上確也聽聞過燒殺擄掠等惡行。種種是非對錯,在這片刻裏變得愈發模糊。
“你……就算如此,也不能否認明教當年許多人濫殺無辜!”他還是開口反駁,但聲調裏已少了先前的篤定,增添了幾分疑惑和掙紮。
女道姑嗤笑一聲:“濫殺無辜?你們史官所寫的那些事,其中又有多少是被朝廷美化、被官僚歪曲的?你能保證全都千真萬確?我且問你,黃裳一家,被波斯明教害死十幾口,那又如何,這隻能說明殺他全家的人該死?但這便能讓你們認定所有明教弟子都該下地獄嗎?”
道姑的這句話,又把宋慈幹懵在了原地。
他內心想著,是啊,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殺了黃裳一家的明教人的確該死,但不代表其他明教的人都是壞人啊。顯然宋慈已經掉入了道姑設計的無法自證的陷進無法自拔。
女道姑這一席話,讓黑衣人群裏有的露出讚同目光,也有的露出猶豫之色。顯然,其中一部分同伴是深信明教義理,並對“大宋”積怨頗深;也有人或許是被她煽動而來,並不清楚內情。四周火光映照下,每個人的神情都各不相同,寫滿著迷茫、倔強或不甘。
有黑衣人忍不住低聲嘀咕:“道姑師姐……當真與那彭長老是……?”
另有一人微微歎息,“唉,我們這些年信奉明教,以為行義舉,哪知如今落得這般田地……”
聽到手下的私語,女道姑猛地轉頭,似要嗬斥,但囿於被綁雙手,隻能瞪了他們一眼。
宋慈聽到黑衣人交頭接耳中隱約提到“明教”二字,心裏一震,脫口質問道。他雖不精武功,但閱曆不淺,讀過無數案卷,當中對“明教”的記錄並不陌生。
“你……懂得不少嘛。”女道姑神情陰沉,瞥了宋慈一眼,似乎頗為不屑。可她並不否認,也沒再繼續解釋。她身後不少黑衣人麵露遲疑、戒備,或蹲或立,暗暗運功療傷。
看著這群黑衣人的神態,宋慈更加確認:“果然是明教。”
他迴頭環顧了圈,見郭芙與雕鵬、陸無雙都神情嚴肅,便清了清嗓子,向眾人道:“其實,明教在我朝早有記載。無論是之前的北宋,還是如今宋理宗時代,朝廷都曾派大軍圍剿過明教的信徒。”
聽到這話,女道姑咬唇冷笑,卻不插嘴,似乎對這段曆史持有偏見或痛恨。周圍的黑衣人,也有人目光中流露出悲憤。宋慈對他們的神色看在眼裏,心頭暗道:明教這些年被朝廷打壓,想必耿耿於懷。
他繼續緩聲說道:“早年,北宋有位官員名叫黃裳,奉皇命圍剿明教。那時的明教在中原四處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黃裳完成剿滅任務後,大獲朝廷獎賞,卻也被明教餘眾記恨在心。”
“而明教原本,分為本土與波斯兩派——本土餘眾痛恨黃裳,走投無路,竟去波斯求援。波斯明教介入後,更加殘酷地報複,最終害死了黃裳一家幾十口。”
說到此處,宋慈眼中閃過幾分黯然與唏噓,“可恰在那時,金兵南侵,大宋自顧不暇,這件大案便不了了之。”
聽罷,黑衣人群中有人發出一聲冷哼,也有人露出惻隱的神色。顯然,這段過往並非他們所有人都知曉。
話音未落,郭芙已睜大了明眸,好奇地問道:“明教……原來如此。難怪我聽娘說,這幫人行事向來極端。”
她接著又微微側頭,看向宋慈:“你說那官員叫黃裳?我外公黃藥師倒是提過他。他曾言,黃裳在編纂道家典籍時,無師自通練成了絕頂武功,而且為了報仇,還自創了一部……‘九陰真經’?”
此時周圍人都露出詫異之色。倒是宋慈先是一愣,隨後恍然點頭:“原來如此。我隻知黃裳剿滅明教後,結下血海深仇,結果被波斯明教的高手害死一家老小。卻不知他還寫下什麽九陰真經。”
郭芙眸光閃動,心中驀地有許多思索:自己曾從母親那兒聽聞,‘九陰真經’乃高深至極的武功,可一直不知道它的源頭與黃裳的慘案之間竟有如此關聯。 她忍不住感慨:“看來,黃裳的仇恨之深,連我外公黃藥師都佩服他的才學,卻也對他遭遇唏噓不已。”
“哼——”
就在宋慈提及明教“燒殺搶掠”的舊案時,女道姑忽然猛地抬頭,用冷冽的目光盯住宋慈與郭芙,語氣裏滿是嘲諷:“小丫頭片子,你們懂什麽?口口聲聲說明教是異端,可知,明教的教義就是眾生平等,心向光明。若有金銀財物,需當救濟貧眾。隻因曆朝貪官汙吏欺壓明教,教中兄弟不忿,才會起事。我等明教兄弟,皆是性情中人,卻不似大宋朝廷假仁假義,嘴上說掃平亂黨,卻縱容官僚欺壓百姓。你所說的明教燒殺搶掠,不過是史官所記,其中有多少可信度?又有多少百姓,是被你們大宋自己貪官汙吏殺死的?有多少是被你們自己南宋的軍隊,貪功冒充敵人給屠戮的,你說得清楚嗎?”
她連聲逼問,口口聲聲你們的大宋,仿佛自己不是宋人,仿佛攢了無數怨憤,需要借著這個機會一股腦兒發泄出來。話音落下,四周頓時靜了幾瞬,隻有劈啪燃燒的篝火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清晰。
宋慈被女道姑的這一番話說得全身一震,幾乎停住了唿吸。是啊,他自幼讀書明理,卻也清楚“曆史由勝利者書寫”這一殘酷現實;他曾在編纂案牘時見到朝廷裏的貪官與地方軍隊勾結貪功、殺良冒功的記錄。
這些事情在他腦中從未消失,卻因近期見識了楊過治理長安城的清明之政,以及汴梁趙阮所率禁衛軍的嚴謹作風,便不自覺地忽略了南宋軍中廣泛存在的殘酷陋習。
“她說的……也有些道理。” 宋慈心中微顫,忍不住暗想:若明教真如她所言,隻因貪官汙吏欺壓才起事,那其中是否真有不少冤屈? 可他又想到明教中確實不乏兇徒,一路上確也聽聞過燒殺擄掠等惡行。種種是非對錯,在這片刻裏變得愈發模糊。
“你……就算如此,也不能否認明教當年許多人濫殺無辜!”他還是開口反駁,但聲調裏已少了先前的篤定,增添了幾分疑惑和掙紮。
女道姑嗤笑一聲:“濫殺無辜?你們史官所寫的那些事,其中又有多少是被朝廷美化、被官僚歪曲的?你能保證全都千真萬確?我且問你,黃裳一家,被波斯明教害死十幾口,那又如何,這隻能說明殺他全家的人該死?但這便能讓你們認定所有明教弟子都該下地獄嗎?”
道姑的這句話,又把宋慈幹懵在了原地。
他內心想著,是啊,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殺了黃裳一家的明教人的確該死,但不代表其他明教的人都是壞人啊。顯然宋慈已經掉入了道姑設計的無法自證的陷進無法自拔。
女道姑這一席話,讓黑衣人群裏有的露出讚同目光,也有的露出猶豫之色。顯然,其中一部分同伴是深信明教義理,並對“大宋”積怨頗深;也有人或許是被她煽動而來,並不清楚內情。四周火光映照下,每個人的神情都各不相同,寫滿著迷茫、倔強或不甘。
有黑衣人忍不住低聲嘀咕:“道姑師姐……當真與那彭長老是……?”
另有一人微微歎息,“唉,我們這些年信奉明教,以為行義舉,哪知如今落得這般田地……”
聽到手下的私語,女道姑猛地轉頭,似要嗬斥,但囿於被綁雙手,隻能瞪了他們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