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自證?陳羽的驚人之語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原吉自從出獄迴歸到正常工作之後,將陳羽提出的三大法寶:‘競爭上崗’,‘績效獎勵’,‘末尾淘汰’運用在了戶部。
戶部成員見識過國宴上藩王的年終紅包,那可是真金白銀。
本來明朝官員的工資就低,如今得知有一條合法的額外大收入之後,果斷開啟了‘卷’模式。
效率蹭蹭往上漲。
就拿核對鄭和下西洋的物資來說,往常怎麽說也需要十多天,可是如今在三大法寶的運作下,隻需要四五天。
快了一倍。
夏原吉見到這樣的動作效率也是很高興,準備等到年後推廣到各個部門。
再加上陳羽先前解決了王朝周期問題、藩王宗室等超脫曆史的問題,夏原吉堅信陳羽在對待士紳階級上一定有他的辦法。
所以在朱棣大清早找他商量辦法時,他一句廢話都沒有說,果斷拉著朱棣來到了陳羽所在的小酒館。
意思很明確:
辦法我想不了一點,去找陳兄弟。
…
陳羽一聽,並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
老朱與老夏就喜歡聽些國家大事,而且一群男生聚在一起,聊不了幾句就開始指點江山,完全屬於基本操作。
就像昨日在教坊司的飯桌上,聊的都是一些閑情雅致,跟國家政治完全不搭邊。
既然老朱與老夏想聽,反正自己今日也與他們一樣沒有其他安排,索性就借著這頓早餐的功夫,吹吹牛。
陳羽擼起來袖子,思考了一下說道:
“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就比如說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輿論戰,背地裏抹黑詆毀永樂帝,那麽對方身後一定是團夥作案。”
“既然麵對大批量的人群,皇帝的應對手段無非就是兩個:一是用刀殺;二則是頒布相應的政策!”
朱棣身為遭遇‘網曝’的第一當事人,聽見陳羽口中簡單二字,心中狂喜。
果然我陳兄弟無所不能。
他當即滿臉求知欲的問道:
“用刀肯定不行,會雪上加霜,搞的人心不穩;那麽隻能用政策了,不知道陳兄弟有何良策?”
陳羽笑著豎起兩根手指頭,說道:
“對付叛亂,二者取其一,一般都可以解決問題。可是麵對士紳階級的輿論戰則不行,必須武力與政策雙管齊下,才可以順利解決。”
“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有人冤枉你吃了他的東西,你不要刨開自己的肚子以證清白,你應該挖出他的眼睛咽下去,讓他在你肚子裏看個清楚。”
“同理,我們隻需要找到士紳階級的這個‘眼睛’即可!”
朱棣聽著這個比喻,沉思著。
對啊,士紳階級詆毀他靖難之後將國家治理的一團糟。
所以他第一時間想著如何將國家治理的更好,可是又想到輿論還是在士紳階級手中,自己做的都是一些無用功,這才感覺無力。
自古打天下難,治理天下更難。
說的就是天下穩固之後,所有勢力的目光就都放在了奪權上。
尤其是以士紳階級代表的文官集團手中的筆杆子,直接讓皇帝無往不利的刀鋒成為了擺設。
畢竟如果用刀,反而坐實了這些輿論。
畢竟刀劍的戰爭已經過去,接下的則是屬於筆杆子的輿論戰!
而這些恰恰掌握在士紳階級手中!
按照陳羽的說法,與其自證,不如找一個可以弄疼對方的辦法,讓士紳自證!
可是士紳階級的軟肋,朱棣想了半晌也沒有想出來。
這一次士紳階級空前的團結,又分散在大明各個地方。
朱棣發現自己旁聽了朱瞻基的兩堂課之後,還是想不出來之後,放棄了,對著陳羽問道:
“陳兄弟,這些士紳階級的‘眼睛’是什麽?”
陳羽喝了一口豆漿之後,感覺飽了,換了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在椅子上之後,淡淡的說道:
“士紳階級的‘眼睛’其實就是他們的軟肋,很好找。”
“最開始永樂帝王殺了被譽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可民間也沒有出現這樣的謠言;反而是鄭和敲定下西洋到走了,謠言爆發了。”
“兩者中士紳階級反應一對比,後者更加強烈,這就足以說明永樂帝觸碰到了士紳階級的軟肋,所以才會突然遭遇來自民間的輿論戰!”
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奪位,重迴南京。
當時建文舊臣,除了方孝孺等個別人以外,大多都選擇了投效朱棣。
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他們意識到,不管誰做皇帝,都是為朱家王朝服務。
沒必要拿命去硬扛。
後來朱棣頒布了一些決策,哪怕是大興運河、永樂大典等,士紳階級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也都是象征性的勸一勸。
可是在朱棣決定下西洋的時候,幾乎遭到了全體文官集團的上疏。
無一例外,都是反對!
在文官的筆下,鄭和下西洋被描繪成一場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甚至說是朱棣一時興起的暴發戶,隻為顯擺國威的裝逼行為。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海洋貿易實際上為朱棣帶來了巨額的利潤。
而文官們之所以要抹黑鄭和下西洋,是因為鄭和下西洋本質上是皇帝一個人的行為。
士紳階級插手不進去。
文官們想要叫停大航海計劃,其真實意圖是將原本屬於國家的海洋貿易利潤,轉變為士紳階級通過走私,來中飽私囊的個人行為。
這樣一來,他們便能通過官商勾結,私下進行海洋貿易,從而大發橫財。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朱高熾當上皇帝將大航海計劃停擺後,江南一帶迅速湧現出大量超級富翁。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通過與官員勾結,利用私下的海洋貿易才積累了巨額財富。
“如此看來,下西洋確實……暴利!”
朱棣眯起眼睛,聽著陳羽的分析,心中升騰起一股殺意。
這一次下西洋按照陳羽將大明所有勢力一同拉入的想法,他先後將勳貴、商賈、藩王拉入其中。
可是唯獨沒有士紳階級。
原因很簡單,沒有下西洋之前,江南等地的士紳靠著南方靠近沿海的地理優勢,早早做起了海上貿易。
人家相當於一個人賺百分之百的錢,可是如果將他們拉進來,利潤直接少了一大截。
士紳階級當然不可能幹。
所以朱棣運用了平衡的辦法,想借用第一批下西洋讓勳貴、商賈、藩王獲利,轉變為擁護皇權下西洋的堅定支持者。
從而與皇權一起對抗士紳階級。
到那時,哪怕士紳階級再強,也隻能屈服。
可是沒有想到,在這個計劃還沒有實行起來之前,這些臭丘八就已經按耐不住的行動起來!
本來朱棣還對下西洋能夠獲得暴利有些懷疑,現在最後一絲懷疑,在士紳階級如此猛烈的反攻下,徹底消散。
…
夏原吉聽著陳羽分析頓了頓,疑惑的問道:
“陳兄弟,如今下西洋的船隊已經駛出大明港口,軟肋應該如何運用?”
陳羽順著老夏的疑問,解釋道:
“通過下西洋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分析士紳階級如此大動作的動機,那就是觸碰到了士紳階級的利益。”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用影響士紳階級利益的另外一件事情做文章。”
“田地!”
對付士紳階級的辦法,陳羽手中當然不隻一種,但是結合當下的身份與背景,選擇了一個可以最容易被老朱與老夏接受的。
畢竟在大明所有人的共識:
在農業占主導的封建王朝,創造財富最主要的就是土地。
朱棣對此認同的點了點頭,陳羽之前就曾經說過,士紳階級就是大明的地主,手中握著大量土地。
而皇帝就是一個王朝最大的地主。
陳羽伸出三根手指頭,淡淡的說道:
“士紳階級憑借著朝廷給予的賦稅減免、徭役優免、社會地位,每年都進行著土地兼並,從而不斷擴大土地基本盤,獲取收益。”
夏原吉在聽到陳羽提及土地問題,打起了精神,如今又聽到了土地兼並,他更是非常恭謹的坐立。
土地兼並問題之前的時候陳羽也談過,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大明境界的‘土地’做大,也就是開啟大航海。
可是在戶部管理田地賦稅多年經驗的他來說,這樣解決辦法遠遠不夠。
畢竟土地兼並問題千年以來,一直存在。
僅僅隻靠外部,無法將其弊端完全消除。
就像大明內部土地一樣,隨著人口的不斷發展,總會有兼並完的一天。
大航海難道不也如此?
所以在此基礎針對內部也頒布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行。
如何解決?
頒布什麽樣的舉措?
他想不出。
夏原吉本身是一個非常純粹憂國憂民的清官,他打心底裏希望百姓能安康樂業。
故此,
夏原吉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等待陳羽的下文。
陳羽頓了頓問道:
“這一次士紳階級借助百姓的輿論攻勢,其中攻擊的方向就是土地,也可以說是賦稅!”
話落,夏原吉想了想,問出了心中疑惑:
“陳兄弟想讓永樂帝輕徭薄賦?這萬萬行不通!對於百姓來說,輕徭薄賦是件好事兒,華夏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文景之治前提,就是在頒布了相對輕的賦稅政策下誕生。”
“但是賦稅很少,國家用錢方麵就捉襟見肘。”
“如今大明所麵臨的局勢如果少了,運河沒有人修建、秩序沒有人維護、受災之後百姓得不到救濟、國家遇到問題需要頒布相應政策的時候,也沒有錢去支撐各種措施的落實。”
“不給民眾身上加太多賦稅,又要保證國家有錢用,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太……太難!”
夏原吉這樣說,就是擔心陳羽待會說出什麽輕徭薄稅的言論後,朱棣同意了。
輕徭薄稅稅收必然下降,之後自然需要印鈔來補充國庫。
前天他得知了‘通貨膨脹’等金融知識之後,豁然開朗。
終於知道百姓抵製大明寶鈔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其實並不穩定,因為朱棣得位不正的原因,各方勢力在暗中其實都蓄勢待發,隻待朱棣露出疲態,就會鋒芒畢露。
尤其建文舊臣,更會死灰複燃。
夏原吉無意參與朱棣與朱允炆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可是他深知大明經不起第二場靖難!
所以,絕不能輕徭薄稅。
…
陳羽點了點頭,夏原吉分析的很到位。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想象中的大同世界就是:
民不加富,而國用饒!
但這個理想,顯然沒辦法實現。
隨著國家人口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外敵虎視眈眈,錢都是不夠用的。
錢不夠用,就要繼續去剝削老百姓。而老百姓被剝削的厲害了,就要起來反抗,統治秩序因此無法維持。
這也是為什麽古代大部分王朝被推翻的時候,國庫都是空的原因所在。
在老朱的小團體中,陳羽與老夏隻見了兩麵,今日就是第二麵。
可在見第二麵的時候,陳羽就已經明顯感覺老夏與老朱不同,人家雖然也身為一個對國家大事感興趣的商賈,可是肚子裏麵有真東西。
陳羽坐直了身子,緩緩開口說道:
“老夏我承認你有點知識,但不多,用輕徭薄賦來打贏這場士紳發起的輿論戰,隻能維持一時,並不能維持一世!”
“要想長治久安,徹底從根上解決,就必須進行土地改革!”
戶部成員見識過國宴上藩王的年終紅包,那可是真金白銀。
本來明朝官員的工資就低,如今得知有一條合法的額外大收入之後,果斷開啟了‘卷’模式。
效率蹭蹭往上漲。
就拿核對鄭和下西洋的物資來說,往常怎麽說也需要十多天,可是如今在三大法寶的運作下,隻需要四五天。
快了一倍。
夏原吉見到這樣的動作效率也是很高興,準備等到年後推廣到各個部門。
再加上陳羽先前解決了王朝周期問題、藩王宗室等超脫曆史的問題,夏原吉堅信陳羽在對待士紳階級上一定有他的辦法。
所以在朱棣大清早找他商量辦法時,他一句廢話都沒有說,果斷拉著朱棣來到了陳羽所在的小酒館。
意思很明確:
辦法我想不了一點,去找陳兄弟。
…
陳羽一聽,並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妥。
老朱與老夏就喜歡聽些國家大事,而且一群男生聚在一起,聊不了幾句就開始指點江山,完全屬於基本操作。
就像昨日在教坊司的飯桌上,聊的都是一些閑情雅致,跟國家政治完全不搭邊。
既然老朱與老夏想聽,反正自己今日也與他們一樣沒有其他安排,索性就借著這頓早餐的功夫,吹吹牛。
陳羽擼起來袖子,思考了一下說道:
“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就比如說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輿論戰,背地裏抹黑詆毀永樂帝,那麽對方身後一定是團夥作案。”
“既然麵對大批量的人群,皇帝的應對手段無非就是兩個:一是用刀殺;二則是頒布相應的政策!”
朱棣身為遭遇‘網曝’的第一當事人,聽見陳羽口中簡單二字,心中狂喜。
果然我陳兄弟無所不能。
他當即滿臉求知欲的問道:
“用刀肯定不行,會雪上加霜,搞的人心不穩;那麽隻能用政策了,不知道陳兄弟有何良策?”
陳羽笑著豎起兩根手指頭,說道:
“對付叛亂,二者取其一,一般都可以解決問題。可是麵對士紳階級的輿論戰則不行,必須武力與政策雙管齊下,才可以順利解決。”
“舉一個簡單例子,比如有人冤枉你吃了他的東西,你不要刨開自己的肚子以證清白,你應該挖出他的眼睛咽下去,讓他在你肚子裏看個清楚。”
“同理,我們隻需要找到士紳階級的這個‘眼睛’即可!”
朱棣聽著這個比喻,沉思著。
對啊,士紳階級詆毀他靖難之後將國家治理的一團糟。
所以他第一時間想著如何將國家治理的更好,可是又想到輿論還是在士紳階級手中,自己做的都是一些無用功,這才感覺無力。
自古打天下難,治理天下更難。
說的就是天下穩固之後,所有勢力的目光就都放在了奪權上。
尤其是以士紳階級代表的文官集團手中的筆杆子,直接讓皇帝無往不利的刀鋒成為了擺設。
畢竟如果用刀,反而坐實了這些輿論。
畢竟刀劍的戰爭已經過去,接下的則是屬於筆杆子的輿論戰!
而這些恰恰掌握在士紳階級手中!
按照陳羽的說法,與其自證,不如找一個可以弄疼對方的辦法,讓士紳自證!
可是士紳階級的軟肋,朱棣想了半晌也沒有想出來。
這一次士紳階級空前的團結,又分散在大明各個地方。
朱棣發現自己旁聽了朱瞻基的兩堂課之後,還是想不出來之後,放棄了,對著陳羽問道:
“陳兄弟,這些士紳階級的‘眼睛’是什麽?”
陳羽喝了一口豆漿之後,感覺飽了,換了一個舒服的姿勢坐在椅子上之後,淡淡的說道:
“士紳階級的‘眼睛’其實就是他們的軟肋,很好找。”
“最開始永樂帝王殺了被譽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可民間也沒有出現這樣的謠言;反而是鄭和敲定下西洋到走了,謠言爆發了。”
“兩者中士紳階級反應一對比,後者更加強烈,這就足以說明永樂帝觸碰到了士紳階級的軟肋,所以才會突然遭遇來自民間的輿論戰!”
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奪位,重迴南京。
當時建文舊臣,除了方孝孺等個別人以外,大多都選擇了投效朱棣。
因為“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他們意識到,不管誰做皇帝,都是為朱家王朝服務。
沒必要拿命去硬扛。
後來朱棣頒布了一些決策,哪怕是大興運河、永樂大典等,士紳階級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也都是象征性的勸一勸。
可是在朱棣決定下西洋的時候,幾乎遭到了全體文官集團的上疏。
無一例外,都是反對!
在文官的筆下,鄭和下西洋被描繪成一場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的賠本買賣,甚至說是朱棣一時興起的暴發戶,隻為顯擺國威的裝逼行為。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海洋貿易實際上為朱棣帶來了巨額的利潤。
而文官們之所以要抹黑鄭和下西洋,是因為鄭和下西洋本質上是皇帝一個人的行為。
士紳階級插手不進去。
文官們想要叫停大航海計劃,其真實意圖是將原本屬於國家的海洋貿易利潤,轉變為士紳階級通過走私,來中飽私囊的個人行為。
這樣一來,他們便能通過官商勾結,私下進行海洋貿易,從而大發橫財。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在朱高熾當上皇帝將大航海計劃停擺後,江南一帶迅速湧現出大量超級富翁。
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通過與官員勾結,利用私下的海洋貿易才積累了巨額財富。
“如此看來,下西洋確實……暴利!”
朱棣眯起眼睛,聽著陳羽的分析,心中升騰起一股殺意。
這一次下西洋按照陳羽將大明所有勢力一同拉入的想法,他先後將勳貴、商賈、藩王拉入其中。
可是唯獨沒有士紳階級。
原因很簡單,沒有下西洋之前,江南等地的士紳靠著南方靠近沿海的地理優勢,早早做起了海上貿易。
人家相當於一個人賺百分之百的錢,可是如果將他們拉進來,利潤直接少了一大截。
士紳階級當然不可能幹。
所以朱棣運用了平衡的辦法,想借用第一批下西洋讓勳貴、商賈、藩王獲利,轉變為擁護皇權下西洋的堅定支持者。
從而與皇權一起對抗士紳階級。
到那時,哪怕士紳階級再強,也隻能屈服。
可是沒有想到,在這個計劃還沒有實行起來之前,這些臭丘八就已經按耐不住的行動起來!
本來朱棣還對下西洋能夠獲得暴利有些懷疑,現在最後一絲懷疑,在士紳階級如此猛烈的反攻下,徹底消散。
…
夏原吉聽著陳羽分析頓了頓,疑惑的問道:
“陳兄弟,如今下西洋的船隊已經駛出大明港口,軟肋應該如何運用?”
陳羽順著老夏的疑問,解釋道:
“通過下西洋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分析士紳階級如此大動作的動機,那就是觸碰到了士紳階級的利益。”
“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用影響士紳階級利益的另外一件事情做文章。”
“田地!”
對付士紳階級的辦法,陳羽手中當然不隻一種,但是結合當下的身份與背景,選擇了一個可以最容易被老朱與老夏接受的。
畢竟在大明所有人的共識:
在農業占主導的封建王朝,創造財富最主要的就是土地。
朱棣對此認同的點了點頭,陳羽之前就曾經說過,士紳階級就是大明的地主,手中握著大量土地。
而皇帝就是一個王朝最大的地主。
陳羽伸出三根手指頭,淡淡的說道:
“士紳階級憑借著朝廷給予的賦稅減免、徭役優免、社會地位,每年都進行著土地兼並,從而不斷擴大土地基本盤,獲取收益。”
夏原吉在聽到陳羽提及土地問題,打起了精神,如今又聽到了土地兼並,他更是非常恭謹的坐立。
土地兼並問題之前的時候陳羽也談過,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大明境界的‘土地’做大,也就是開啟大航海。
可是在戶部管理田地賦稅多年經驗的他來說,這樣解決辦法遠遠不夠。
畢竟土地兼並問題千年以來,一直存在。
僅僅隻靠外部,無法將其弊端完全消除。
就像大明內部土地一樣,隨著人口的不斷發展,總會有兼並完的一天。
大航海難道不也如此?
所以在此基礎針對內部也頒布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行。
如何解決?
頒布什麽樣的舉措?
他想不出。
夏原吉本身是一個非常純粹憂國憂民的清官,他打心底裏希望百姓能安康樂業。
故此,
夏原吉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等待陳羽的下文。
陳羽頓了頓問道:
“這一次士紳階級借助百姓的輿論攻勢,其中攻擊的方向就是土地,也可以說是賦稅!”
話落,夏原吉想了想,問出了心中疑惑:
“陳兄弟想讓永樂帝輕徭薄賦?這萬萬行不通!對於百姓來說,輕徭薄賦是件好事兒,華夏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文景之治前提,就是在頒布了相對輕的賦稅政策下誕生。”
“但是賦稅很少,國家用錢方麵就捉襟見肘。”
“如今大明所麵臨的局勢如果少了,運河沒有人修建、秩序沒有人維護、受災之後百姓得不到救濟、國家遇到問題需要頒布相應政策的時候,也沒有錢去支撐各種措施的落實。”
“不給民眾身上加太多賦稅,又要保證國家有錢用,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太……太難!”
夏原吉這樣說,就是擔心陳羽待會說出什麽輕徭薄稅的言論後,朱棣同意了。
輕徭薄稅稅收必然下降,之後自然需要印鈔來補充國庫。
前天他得知了‘通貨膨脹’等金融知識之後,豁然開朗。
終於知道百姓抵製大明寶鈔的原因。
如今的大明其實並不穩定,因為朱棣得位不正的原因,各方勢力在暗中其實都蓄勢待發,隻待朱棣露出疲態,就會鋒芒畢露。
尤其建文舊臣,更會死灰複燃。
夏原吉無意參與朱棣與朱允炆叔侄之間的皇位爭奪,可是他深知大明經不起第二場靖難!
所以,絕不能輕徭薄稅。
…
陳羽點了點頭,夏原吉分析的很到位。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想象中的大同世界就是:
民不加富,而國用饒!
但這個理想,顯然沒辦法實現。
隨著國家人口越來越多,事情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外敵虎視眈眈,錢都是不夠用的。
錢不夠用,就要繼續去剝削老百姓。而老百姓被剝削的厲害了,就要起來反抗,統治秩序因此無法維持。
這也是為什麽古代大部分王朝被推翻的時候,國庫都是空的原因所在。
在老朱的小團體中,陳羽與老夏隻見了兩麵,今日就是第二麵。
可在見第二麵的時候,陳羽就已經明顯感覺老夏與老朱不同,人家雖然也身為一個對國家大事感興趣的商賈,可是肚子裏麵有真東西。
陳羽坐直了身子,緩緩開口說道:
“老夏我承認你有點知識,但不多,用輕徭薄賦來打贏這場士紳發起的輿論戰,隻能維持一時,並不能維持一世!”
“要想長治久安,徹底從根上解決,就必須進行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