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以殖民地治理殖民地
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 作者:藍天冰牛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羽話音剛落,朱棣當即就傻眼了。
隻用這三個辦法就可以完成殖民?
尼瑪!
這些辦法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如何將下西洋的利潤最大化。
哪怕承認他的腦子沒有陳羽那麽靈活,可是也不至於差距這麽大吧。
代理人不就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第二件事情,他有些看不懂。
而第三件大量傾銷陶瓷,他當然知道,就是賺錢。
他也正是這樣做的,不僅要大量傾銷陶瓷,還會大量傾銷絲綢等物件。
但在陳羽說出來之後,如何將這三條結合起來運用,朱棣想不明白。
他給陳羽麵前的酒滿上,隨後疑惑的問道:
“掌櫃的,第一件事與第三件事大明都在做,而你所說的第二件事情……雖然有些難辦,但是也可以辦。”
“可是不是有些太誇張了,做到這三點就可以讓大明利益最大化?”
陳羽看了一眼麵前的酒杯,初到這裏的時候,還喝醉過一次。
可是數月以來,酒量著實長了不少。
但陳羽心中並不排斥,畢竟華夏酒桌文化傳承千年。
而且男人在飯桌上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兩種辦法:
一個是美女;
另一個就是喝酒。
陳羽咂了咂嘴,淡淡的說道:
“不錯,代理人類似大明目前宗主國與周圍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可是這裏麵要再加入一條要求,那就是藩屬國必須同意大明在其國家享有永久駐兵權!”
“並且藩屬國還要承擔大明駐軍的日常開銷!”
朱棣與鄭和對視一眼,都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
在一個沒有被大明占領的國家駐紮部隊?
這是什麽意思!
大明的軍隊確實有出現在藩屬國領土上的案例。
一般是為了幫助藩屬國平定內部叛亂。
在藩屬國內部穩定之後,大明的軍隊都要盡數撤出。
這也是藩屬國認大明作為宗主的原因。
主打的就是一個後台!
要知道陳羽口中的話,可不是在藩屬國內亂的時候出兵幫助。
而是長時間駐軍。
這是什麽意思?
朱棣身為帝王可清楚的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道理。
這也是他一直想要征伐漠北的原因。
畢竟他如果不打過去,漠北的那一幫草原家夥就要打過來。
到時候,真讓漠北跨入長城進入大明腹地,再想要阻擊難度可是大了五倍左右。
可陳羽提出的建議,大明直接跳過了藩屬國‘長城階段’,來到了腹地。
可以說隻要大明想,駐軍可以立即投入戰鬥,無需從本國長途調兵。
哪個主權完整的國家,能夠忍受頭頂上整天懸掛著一柄利劍!
不對,按照陳羽這樣來說,這樣的國家確實算不上藩屬國,而是殖民地!
朱棣忍不住打斷道:
“掌櫃的,不可能會存在一個國家領導者會允許他國軍隊駐軍吧?”
“如果這個條件一定要達成才能讓下西洋獲利,那麽隻能打了,恐怕到時候大明又要陷入到戰爭泥潭。”
陳羽擺了擺手道:
“老朱,我說的是代理人,這與藩屬國有著本質的區別。”
“就拿這一次南洋諸國聯名請求大明出軍剿滅陳祖義,這涉及到了國與國之間的邦交問題,這些國家中有近一半隸屬大明的藩屬國,哪怕不是,對大明也是絕對臣服。”
“那些加入大明藩屬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就像洪武年間,還有大明之前的曆朝曆代,都有過華夏出兵幫助藩屬國平定內亂、穩定國內政權的例子。”
“南洋附近有這樣的國家,那更遠的地方呢?”
“這樣的小國根本沒有抵禦國破家亡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老大,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力量,來幫助他們。”
“老朱,我就跟你這麽說,如果大明對目前手下的藩屬國提出永久駐兵權,他們不僅不會不滿,而且還會非常樂意。”
“其實這些小國至始至終需要的隻是一個強大‘名義上’的宗主國,加上大明並沒有插手小國的國內政務,所以並沒有做到‘實際上’統治者!”
陳羽所說的這些,完全就是照搬大英當年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模板。
殖民地的國王與百姓,成天被大英女王騎在頭上。
從心理上來說,這樣的感覺真的好嗎?
自由,難道不香嗎?
答案就是那些殖民地的國家太過於弱小,整天戰亂。
沒辦法,為了維持穩定,隻能拉一個強大的國家來保護他們。
要知道海外的國家可不跟華夏一樣,弱小一段時間,就會觸底反彈。
再次迎來強大。
海外的國家弱小,大概率會一直弱小下去。
所以,哪怕他們不願意頭上騎一個人,也必須接受大英的庇護。
而如今,大明將會取代這個位置。
朱棣聽到這裏,點了點頭。
沉吟片刻之後,又輕輕的搖了搖頭,問道:
“掌櫃的,這些弱小的國家可以這樣做,可是那些稍微強些的可不會同意,那又該如何是好?”
陳羽笑著說道:
“這種辦法很好解決,沒有足夠的外部壓力,那可以主動創造,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肢解這個國家,使其處於分裂狀態,當其內部各勢力不斷爭鬥,邦國林立,機會不就來了嗎!”
“隻不過大明由先前的扶持一個代理人,變成了扶持多個代理人,實操起來的步驟是一樣的。”
“還是那句話,大明隻要駐兵權,並不要統治權,這樣下來,統治者仍是原來的王公貴族,當地也並沒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被侵略,這就減輕了殖民地的反抗和抵製。”
“同時,大明需要做的則是維持新建立起來‘國中多國’的穩定,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明也不需要進行戰爭,隻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將大明的軍艦與精銳士卒,拉到殖民地溜達一圈就夠了,這樣的威懾加上周遭的壓力,隻能依賴大明。”
“這個過程中,就像養蠱一樣,會誕生一位領袖級的人物,帶領所在邦國實力大漲,想要完成統一!”
“這個時候大明可以牽頭,帶著其他分裂邦國聯合起來,一起削弱強大的。”
“其他邦國為了避免被吞並,當然會非常賣力,而且打完之後,殖民地的邦國統治者不僅不會怨恨大明,甚至還會感激,更加依賴。”
“這樣的辦法總結下來就幾個字,‘借力打力,各個擊破,以國治國’。”
“這樣統治一個殖民地,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的士卒,僅僅不到一千人足矣。”
“這就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隻用這三個辦法就可以完成殖民?
尼瑪!
這些辦法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如何將下西洋的利潤最大化。
哪怕承認他的腦子沒有陳羽那麽靈活,可是也不至於差距這麽大吧。
代理人不就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第二件事情,他有些看不懂。
而第三件大量傾銷陶瓷,他當然知道,就是賺錢。
他也正是這樣做的,不僅要大量傾銷陶瓷,還會大量傾銷絲綢等物件。
但在陳羽說出來之後,如何將這三條結合起來運用,朱棣想不明白。
他給陳羽麵前的酒滿上,隨後疑惑的問道:
“掌櫃的,第一件事與第三件事大明都在做,而你所說的第二件事情……雖然有些難辦,但是也可以辦。”
“可是不是有些太誇張了,做到這三點就可以讓大明利益最大化?”
陳羽看了一眼麵前的酒杯,初到這裏的時候,還喝醉過一次。
可是數月以來,酒量著實長了不少。
但陳羽心中並不排斥,畢竟華夏酒桌文化傳承千年。
而且男人在飯桌上最容易打開話匣子的兩種辦法:
一個是美女;
另一個就是喝酒。
陳羽咂了咂嘴,淡淡的說道:
“不錯,代理人類似大明目前宗主國與周圍藩屬國之間的關係。”
“可是這裏麵要再加入一條要求,那就是藩屬國必須同意大明在其國家享有永久駐兵權!”
“並且藩屬國還要承擔大明駐軍的日常開銷!”
朱棣與鄭和對視一眼,都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
在一個沒有被大明占領的國家駐紮部隊?
這是什麽意思!
大明的軍隊確實有出現在藩屬國領土上的案例。
一般是為了幫助藩屬國平定內部叛亂。
在藩屬國內部穩定之後,大明的軍隊都要盡數撤出。
這也是藩屬國認大明作為宗主的原因。
主打的就是一個後台!
要知道陳羽口中的話,可不是在藩屬國內亂的時候出兵幫助。
而是長時間駐軍。
這是什麽意思?
朱棣身為帝王可清楚的知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道理。
這也是他一直想要征伐漠北的原因。
畢竟他如果不打過去,漠北的那一幫草原家夥就要打過來。
到時候,真讓漠北跨入長城進入大明腹地,再想要阻擊難度可是大了五倍左右。
可陳羽提出的建議,大明直接跳過了藩屬國‘長城階段’,來到了腹地。
可以說隻要大明想,駐軍可以立即投入戰鬥,無需從本國長途調兵。
哪個主權完整的國家,能夠忍受頭頂上整天懸掛著一柄利劍!
不對,按照陳羽這樣來說,這樣的國家確實算不上藩屬國,而是殖民地!
朱棣忍不住打斷道:
“掌櫃的,不可能會存在一個國家領導者會允許他國軍隊駐軍吧?”
“如果這個條件一定要達成才能讓下西洋獲利,那麽隻能打了,恐怕到時候大明又要陷入到戰爭泥潭。”
陳羽擺了擺手道:
“老朱,我說的是代理人,這與藩屬國有著本質的區別。”
“就拿這一次南洋諸國聯名請求大明出軍剿滅陳祖義,這涉及到了國與國之間的邦交問題,這些國家中有近一半隸屬大明的藩屬國,哪怕不是,對大明也是絕對臣服。”
“那些加入大明藩屬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沒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就像洪武年間,還有大明之前的曆朝曆代,都有過華夏出兵幫助藩屬國平定內亂、穩定國內政權的例子。”
“南洋附近有這樣的國家,那更遠的地方呢?”
“這樣的小國根本沒有抵禦國破家亡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老大,一個強有力的外部力量,來幫助他們。”
“老朱,我就跟你這麽說,如果大明對目前手下的藩屬國提出永久駐兵權,他們不僅不會不滿,而且還會非常樂意。”
“其實這些小國至始至終需要的隻是一個強大‘名義上’的宗主國,加上大明並沒有插手小國的國內政務,所以並沒有做到‘實際上’統治者!”
陳羽所說的這些,完全就是照搬大英當年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模板。
殖民地的國王與百姓,成天被大英女王騎在頭上。
從心理上來說,這樣的感覺真的好嗎?
自由,難道不香嗎?
答案就是那些殖民地的國家太過於弱小,整天戰亂。
沒辦法,為了維持穩定,隻能拉一個強大的國家來保護他們。
要知道海外的國家可不跟華夏一樣,弱小一段時間,就會觸底反彈。
再次迎來強大。
海外的國家弱小,大概率會一直弱小下去。
所以,哪怕他們不願意頭上騎一個人,也必須接受大英的庇護。
而如今,大明將會取代這個位置。
朱棣聽到這裏,點了點頭。
沉吟片刻之後,又輕輕的搖了搖頭,問道:
“掌櫃的,這些弱小的國家可以這樣做,可是那些稍微強些的可不會同意,那又該如何是好?”
陳羽笑著說道:
“這種辦法很好解決,沒有足夠的外部壓力,那可以主動創造,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肢解這個國家,使其處於分裂狀態,當其內部各勢力不斷爭鬥,邦國林立,機會不就來了嗎!”
“隻不過大明由先前的扶持一個代理人,變成了扶持多個代理人,實操起來的步驟是一樣的。”
“還是那句話,大明隻要駐兵權,並不要統治權,這樣下來,統治者仍是原來的王公貴族,當地也並沒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被侵略,這就減輕了殖民地的反抗和抵製。”
“同時,大明需要做的則是維持新建立起來‘國中多國’的穩定,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明也不需要進行戰爭,隻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將大明的軍艦與精銳士卒,拉到殖民地溜達一圈就夠了,這樣的威懾加上周遭的壓力,隻能依賴大明。”
“這個過程中,就像養蠱一樣,會誕生一位領袖級的人物,帶領所在邦國實力大漲,想要完成統一!”
“這個時候大明可以牽頭,帶著其他分裂邦國聯合起來,一起削弱強大的。”
“其他邦國為了避免被吞並,當然會非常賣力,而且打完之後,殖民地的邦國統治者不僅不會怨恨大明,甚至還會感激,更加依賴。”
“這樣的辦法總結下來就幾個字,‘借力打力,各個擊破,以國治國’。”
“這樣統治一個殖民地,根本不需要那麽多的士卒,僅僅不到一千人足矣。”
“這就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