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冬季最明顯的星座,每到除夕夜,獵戶座腰帶上的三顆星星會在南麵天空達到一年中的最高位置,仿佛在為冬季的尾聲和新年的伊始做見證。
沈梨看著天空中閃亮的三顆星星,有一些意外,沒想到竟然已經快到農曆的新年了。
沒有日曆和鍾表的日子裏,人們對節日的計算變得模糊而隨意。但對沈梨和葉宵來說,除夕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像是一個信號,一個大自然即將從沉睡中蘇醒的信號。
春節前後,立春將至,天氣會逐漸轉暖,而後冰雪將開始融化,萬物複蘇,燕子也將歸來,預示著新一年農耕季節的臨近。
想到新一年的春耕,葉宵的內心就變得激動和興奮起來。她想象著冰雪融化後泥土的芬芳,想象著燕子在屋簷下築巢的忙碌,想象著春天田野上嫩綠的新芽。
過去的一年裏,雖然像倉鼠一樣不停地忙碌,但是她們的生活安穩而且充實。
有溫暖的屋子,有充足的食物,還有健康的身體,夫複何求呢?
廚房裏不停地傳來沉悶的敲擊聲,是沈梨在錘牛肉泥的聲音,下午的時候她說要做牛肉丸子,這一會就已經行動了。她的手臂隨著每一次有力的敲擊而起伏,肌肉在搖曳的燭光下顯得結實有力,這是她常年在戶外攀爬打獵的結果。
突然,敲擊聲停止了。隨著臥室門“砰”的一聲,沈梨提著一根又粗又長的老槐木擀麵杖,推門而入,她看到葉宵正望著窗外發呆,嘴巴一噘就抱怨起來了。
“好哇,你竟然還有閑心在窗前看星星,你知不知道我錘這個牛肉丸錘的手都快斷了人都快累死了!”
沈梨的小臉圓鼓鼓的,此刻嘴巴噘得老高,仿佛能掛個油瓶,她的樣子活像個生氣的河豚,竟顯得有些可愛。
“我怎麽不能在這裏看星星了?做牛肉丸是你說的,要用捶打的方式才能有勁道的口感也是你說的,自告奮勇去做的也是你。現在倒怪我在這裏看星星了?”葉宵笑著打趣她。
沈梨被懟得無話可說,又生氣得很,她把擀麵杖向桌子上一丟,發出“砰”的一聲,整個人直奔著炕頭撲通倒了下去,緊跟著就是一聲沉重的歎息。
“捶不動了捶不動了,這牛丸,不吃也罷。”她哭唧唧的模樣像個撒潑的小孩。
葉宵見沈梨已經到炕上躺屍,她也不惱她,笑著撿起桌上的擀麵杖,走到廚房繼續將沈梨沒捶完的牛肉捶完。
她的力氣沒有沈梨大,但其實捶牛肉更考驗的是持久的耐心。一份牛肉要錘半小時以上才,這是一場費時費力的持久戰。
葉宵的動作沉穩而有力,每一次敲擊都讓牛肉泥更加細膩,牛肉在被錘打的過程中,肉纖維會被逐漸拉長而不斷,粘稠的肉泥在燭光下泛著光澤。
葉宵用手捏了捏,感受到肉泥中再沒有一點顆粒感,她用一個勺子輕輕舀起肉泥攢於手中,她將肉泥輕柔地從虎口處擠出,再用沾濕的勺子靈巧地一刮,一個個光滑的牛肉丸子便在她的手中逐漸成形。
這些丸子宛如圓潤的珍珠,整齊地排列在盤子裏,它們靜靜地躺在那,仿佛一群等待被喚醒的小生命,準備迎接沸水中的洗禮。
水開了,鍋內的水沸騰著,蒸汽升騰,發出“咕嘟咕嘟”的響聲,像是在召喚著丸子們的到來。葉宵小心翼翼地將丸子一個又一個地滑入滾水中,每一個丸子在水的擁抱中逐漸變得緊實而有彈性,它們的表麵在高溫下迅速形成了一層微皺的外皮,而內裏則保持著肉的鮮嫩。
葉宵站在一旁,目光注視著鍋內的每一個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丸子們一個個浮到水麵上,像是在報告它們已經準備好了。葉宵知道,這是它們完成蛻變的時刻。她用漏網輕輕將它們撈起,放入早已準備好的涼開水中,讓它們在其中靜靜地冷卻,收緊肉質,鎖住肉香。
牛肉丸子不是今天的主菜,這是為了明天的年夜飯做準備。
葉宵將煮好的丸子先放到屋外凍起來,又從屋外的儲物箱拿迴來一塊牛腿骨和一塊牛腱子肉——這都是明天要用到的食材。
第二天一早,葉宵早早就起來了,沈梨半睜著惺忪的眼睛,迷茫地望著已經起身的葉宵,一臉不解地問道:“這才幾點?你起這麽早做什麽?”她的聲音裏還帶著睡意,顯得有些迷糊。
“今天過年啦!”葉宵語氣歡快,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什麽過年啊?過什麽年啊?”沈梨的靈魂仿佛還在與周公品茶,她一邊含糊不清地嘟囔著,一邊又倒迴溫暖的被窩,眼皮沉重地再次合上。
在過年這件事上,葉宵和沈梨的態度截然不同。
沈梨是土生土長的城市孩子,對於她來說,除夕那天,城市的喧囂暫時退去,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朋友們都要乖乖守在家裏。過年似乎隻剩下看春晚這一件事——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娛樂方式變得多樣化,連春晚也漸漸失去了吸引力。
更何況,長大後的過年,還伴隨著一堆討人厭的親戚紮堆,他們會圍坐在一起,對晚輩們評頭論足,讓人倍感壓力。
所以對沈梨來說,過年還不如過生日那天讓她期待。她更喜歡生日那天的自由和快樂,而不是過年時那些繁瑣的禮節和應酬。
但是葉宵跟沈梨不一樣。
她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工作忙碌的父母送到了鄉下的祖母那裏散養,她的童年是上山抓蛇下河摸蝦,雖然到了學齡以後父母將她從鄉下接迴了城裏,但是她依然很懷念在鄉下肆無忌憚奔跑的時光。
高樓大廈的年味兒說到底還是沒有田間地頭的足。
她記得鄉下的春節,是從進了臘月就開始的。
葉宵的祖父祖母是北方人,他們的很多習慣都還保留著北方的特點。比如說,小年兒。
北方的小年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葉宵記得非常清楚。
每到這一天,祖母總是起得特別早。
在北方,這一天是祭灶王爺的日子,許多家庭會準備一些糖瓜或者麻糖來供奉灶王爺,因為傳說中灶王爺會在這一天離開人間,迴到天庭匯報一年的情況。為了讓他為自己說好話,人們會用甜食來“收買”他。
到了現代,為了省事兒,大部分人都會買現成的糖果來祭祀。但是葉宵的祖母是個很守舊的人,而且她日常十分節儉,她不會浪費錢去雜貨鋪買那些糖果,而是選擇親自動手,用瓜子、花生碎、榛子碎等堅果和糖,熬製幾塊堅果糖。等祭祀灶王爺的流程走完,祖母就會將香案上的這幾塊糖拿給葉宵吃。
為了這幾塊糖,葉宵從臘月開始就滿懷期待。她會在祖父買的“黃曆”上,在小年這天折一個角,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看牆上的“黃曆”,數著距離小年還有多少天。
現在迴想起來,那些堅果糖的味道顯得有些粗糙。尤其是當她被父母接迴城市後,她嚐遍了各種軟糖、太妃糖、巧克力等,相比之下,祖母的堅果糖簡直算不上“糖果”。但對於當時的葉宵來說,一年中這一天是很特別的。
到了臘月二十四,祖母會將家裏所有的被子和床單都拆下來一一清洗,還會用一把五顏六色的雞毛撣子,仔細地清掃屋子裏的每一個角落,不放過一絲灰塵。尤其是牆上那麵大鏡子,她會小心翼翼地踩著凳子爬上去,認真地擦拭,直到鏡麵一塵不染。
而葉宵則站在下麵,手裏拿著一塊抹布,等著祖母將用髒了的布遞給她。她會在冰冷的水中洗幹淨,再遞給祖母一塊幹淨的抹布,這樣祖母就不用頻繁地上上下下,節省了不少力氣。
“二十四,掃房子。”祖母總是一邊忙碌著,一邊自言自語。
這句話成了葉宵記憶中春節的前奏曲,也是整個春節忙碌的開端。
隨著葉宵漸漸長大,祖父母也相繼去世,他們再也沒迴過北方,而是每年隨著媽媽到南方的外婆家過年。
葉宵的外婆是一個非常文雅端莊的老太太,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她很少親自下廚,也不會親自做灑掃這些事。
臘月二十四這天,外婆說這是小年,但葉宵清楚地記得,祖母告訴她臘月二十三才是小年。
葉宵在屋子裏想找黃曆來確認,但外婆家沒有那種紙質的黃曆。
外婆的祭祀風俗比祖父母那邊多很多,就連祭祀用的食物都更加豐富。除了肉、菜、點心之類的美食,還有一些金銀元寶紙錢和紮的紙馬等。
一桌子的供品琳琅滿目,但唯獨沒有葉宵心心念念的糖瓜。
除了小年,臘月二十六也是個特別的日子。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六,葉宵的祖父總是會去村裏一個姓楊的農戶院裏幫忙。在這一天,老楊家會成為全村的焦點,因為臘月二十六是他們家每年固定殺豬的日子,整個村子都會沉浸在一片喜慶和熱鬧之中。
葉宵依稀還記得老楊家的婆娘長得五大三粗,嗓子極大,卻是養豬的一把好手。她挑選的豬仔總是健康活潑,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到了年底,這些豬無一例外都長得膘肥體壯。
這一天,村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端著盆,排著隊去買幾塊新鮮的豬肉,準備過年時享用。新殺的豬肉熱氣騰騰,幾百斤的肥豬很快就被村民們瓜分一空。去得晚了,可能就買不到稱心的部位了。
為了感謝祖父的幫忙,老楊總會在殺豬結束後送一盆新鮮的豬血過來。鮮紅的豬血雖然帶有血腥味,看起來也有些恐怖,但經過葉宵祖父的巧手加工,馬上就會變成另一種美味。
將豬血和高湯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切碎的蔥薑蒜末、鹽和十三香,攪拌均勻後,用漏鬥將其灌入事先洗淨的、用棉線紮緊一端的豬小腸中,再用水煮了,就是美味的血腸了。
血腸可以用來做殺豬菜,也可以直接蘸著醬油加蒜泥的蘸水吃。
而清洗豬小腸這個活兒,祖父有他的獨門訣竅,葉宵好奇地問是什麽,祖父神秘兮兮的說是用醃酸菜的水,他說這樣可以將腸子裏的油脂和髒東西清洗得非常幹淨。
葉宵不喜歡醃酸菜水的味道,那種酸臭酸臭的氣味與豬小腸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更是讓她難以忍受。因此,每當祖父開始製作血腸時,她總是跑到別的地方去。
灌好的血腸需要煮熟。冷水入鍋,煮至血凝固即可撈出。為了確保血腸不會煮得過老,祖父會用一根粗針在煮的過程中紮一下血腸,如果針孔處有豬血冒出,說明還需要繼續煮;如果針孔不冒血水,那就是豬血已經凝固的信號。
煮好的血腸放入涼水中冷卻,這樣做可以讓血腸更加緊縮,不易脹破。冷卻後,血腸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與現殺的五花肉、酸菜和粉條一起,用鐵鍋灶燉煮,就成了有名的殺豬菜。
葉宵對殺豬菜的味道已經記憶模糊,但她記得祖父在這一天總是要喝上二兩白酒。酒是托村裏的一個小夥子從十幾裏地以外的鎮子上買迴來的,他是村裏唯一一輛有汽車的人——雖然隻是一輛五菱宏光的7座麵包車。
村裏人需要去鎮子裏買東西時,都會請他幫忙。
高粱燒的白酒是散裝的,度數很高,不擅長喝酒的祖父每次喝完臉就變得紅撲撲的。這一天吃完喝完,他就會倒頭大睡,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會醒來。
第二天的早上是臘月二十七。
這一天葉宵祖父家的早餐從來都是二米粥。所謂的二米粥,就是大米和小米混雜在一起煮成的稀飯。
葉宵記得外婆曾經認真地糾正過她,粥和稀飯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食物,隻有加了豐富配料並經過文火精心熬煮的才能叫粥。
葉宵的外婆會煮很多種粥,甜的鹹的都有,但在葉宵幼小的心靈裏,粥和稀飯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雖然祖母準備的二米粥裏隻有小米和大米,不甜也不鹹,也沒有用砂煲精心熬煮,但是這依舊不影響它美味。
葉宵不知道每年臘月二十七早上要喝稀飯的慣例是不是祖母為了宿醉的祖父特意準備的,但她清楚地記得,這對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之間的對話總是充滿了尖銳的火藥味。祖母無時無刻不在嫌棄祖父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她的眼裏,好像眼前這個幹巴的瘦老頭連唿吸的方式都是錯的。
麵對祖母的嗆聲,祖父也總是要迴懟幾句,不甘下風。小時候的葉宵很怕祖父母之間的爭執,但是當祖父去世的那一天,祖母趴在地上哭得最為悲戚,她嘴上罵著“老東西”,但是葉宵能真切的感受到她的悲傷。
“假裝看不見,餘光千萬遍”。
那一刻葉宵才明白,這種針尖對麥芒的相處方式,雖然看起來奇怪,但未嚐不是一種和諧與平衡。
臘月二十七這一天,葉宵的祖母異常忙碌,堪比除夕。
前一晚,她就已經用家裏最大的白搪瓷盆發好了一大盆的麵,為的就是準備這一天的麵食。
祖母做麵食的手藝是村裏出了名的,這一天,總是有同村的媳婦婆婆登門,或是討要一些發酵用的老麵,或是請教一些做麵食的技巧。記憶裏,一向小氣吝嗇的祖母在這些事情上總是出人意料的格外大方。
廚房因為不停地蒸麵食而充斥著水蒸氣,仿佛置身仙境。
白白胖胖的饅頭,表麵光滑,質地柔軟;油亮亮的花卷,層層疊疊,每一層都薄如紙,透著油香和麵香;酸菜豬肉餡的包子,酸香可口,皮薄餡大,好吃不膩;紅豆沙餡的豆包,口感綿軟,甜而不膩;還有那包著滿滿白糖的糖三角,香甜柔軟,流心爆漿……各式各樣的麵食輪番出鍋,祖母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直到最後一籠麵食蒸好,才停下來休息。
蒸好的麵食會被放到外麵凍起來,要吃的時候拿進來放到籠屜裏複蒸一下就會暄軟如初。從臘月二十七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這些麵食都將是餐桌上的常客。
葉宵最喜歡的就是甜甜的糖三角。包裹著的白糖餡在熱力的作用下,已經半融化,形成了一種略帶流動性的糖汁。每當她咬下那充滿白糖的一角,內裏藏著的白糖餡兒便迫不及待地湧出,甜甜的糖汁充斥著口腔,讓人無比滿足。
吃甜食果然會給人帶來巨大的滿足感。
沈梨看著天空中閃亮的三顆星星,有一些意外,沒想到竟然已經快到農曆的新年了。
沒有日曆和鍾表的日子裏,人們對節日的計算變得模糊而隨意。但對沈梨和葉宵來說,除夕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它更像是一個信號,一個大自然即將從沉睡中蘇醒的信號。
春節前後,立春將至,天氣會逐漸轉暖,而後冰雪將開始融化,萬物複蘇,燕子也將歸來,預示著新一年農耕季節的臨近。
想到新一年的春耕,葉宵的內心就變得激動和興奮起來。她想象著冰雪融化後泥土的芬芳,想象著燕子在屋簷下築巢的忙碌,想象著春天田野上嫩綠的新芽。
過去的一年裏,雖然像倉鼠一樣不停地忙碌,但是她們的生活安穩而且充實。
有溫暖的屋子,有充足的食物,還有健康的身體,夫複何求呢?
廚房裏不停地傳來沉悶的敲擊聲,是沈梨在錘牛肉泥的聲音,下午的時候她說要做牛肉丸子,這一會就已經行動了。她的手臂隨著每一次有力的敲擊而起伏,肌肉在搖曳的燭光下顯得結實有力,這是她常年在戶外攀爬打獵的結果。
突然,敲擊聲停止了。隨著臥室門“砰”的一聲,沈梨提著一根又粗又長的老槐木擀麵杖,推門而入,她看到葉宵正望著窗外發呆,嘴巴一噘就抱怨起來了。
“好哇,你竟然還有閑心在窗前看星星,你知不知道我錘這個牛肉丸錘的手都快斷了人都快累死了!”
沈梨的小臉圓鼓鼓的,此刻嘴巴噘得老高,仿佛能掛個油瓶,她的樣子活像個生氣的河豚,竟顯得有些可愛。
“我怎麽不能在這裏看星星了?做牛肉丸是你說的,要用捶打的方式才能有勁道的口感也是你說的,自告奮勇去做的也是你。現在倒怪我在這裏看星星了?”葉宵笑著打趣她。
沈梨被懟得無話可說,又生氣得很,她把擀麵杖向桌子上一丟,發出“砰”的一聲,整個人直奔著炕頭撲通倒了下去,緊跟著就是一聲沉重的歎息。
“捶不動了捶不動了,這牛丸,不吃也罷。”她哭唧唧的模樣像個撒潑的小孩。
葉宵見沈梨已經到炕上躺屍,她也不惱她,笑著撿起桌上的擀麵杖,走到廚房繼續將沈梨沒捶完的牛肉捶完。
她的力氣沒有沈梨大,但其實捶牛肉更考驗的是持久的耐心。一份牛肉要錘半小時以上才,這是一場費時費力的持久戰。
葉宵的動作沉穩而有力,每一次敲擊都讓牛肉泥更加細膩,牛肉在被錘打的過程中,肉纖維會被逐漸拉長而不斷,粘稠的肉泥在燭光下泛著光澤。
葉宵用手捏了捏,感受到肉泥中再沒有一點顆粒感,她用一個勺子輕輕舀起肉泥攢於手中,她將肉泥輕柔地從虎口處擠出,再用沾濕的勺子靈巧地一刮,一個個光滑的牛肉丸子便在她的手中逐漸成形。
這些丸子宛如圓潤的珍珠,整齊地排列在盤子裏,它們靜靜地躺在那,仿佛一群等待被喚醒的小生命,準備迎接沸水中的洗禮。
水開了,鍋內的水沸騰著,蒸汽升騰,發出“咕嘟咕嘟”的響聲,像是在召喚著丸子們的到來。葉宵小心翼翼地將丸子一個又一個地滑入滾水中,每一個丸子在水的擁抱中逐漸變得緊實而有彈性,它們的表麵在高溫下迅速形成了一層微皺的外皮,而內裏則保持著肉的鮮嫩。
葉宵站在一旁,目光注視著鍋內的每一個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丸子們一個個浮到水麵上,像是在報告它們已經準備好了。葉宵知道,這是它們完成蛻變的時刻。她用漏網輕輕將它們撈起,放入早已準備好的涼開水中,讓它們在其中靜靜地冷卻,收緊肉質,鎖住肉香。
牛肉丸子不是今天的主菜,這是為了明天的年夜飯做準備。
葉宵將煮好的丸子先放到屋外凍起來,又從屋外的儲物箱拿迴來一塊牛腿骨和一塊牛腱子肉——這都是明天要用到的食材。
第二天一早,葉宵早早就起來了,沈梨半睜著惺忪的眼睛,迷茫地望著已經起身的葉宵,一臉不解地問道:“這才幾點?你起這麽早做什麽?”她的聲音裏還帶著睡意,顯得有些迷糊。
“今天過年啦!”葉宵語氣歡快,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什麽過年啊?過什麽年啊?”沈梨的靈魂仿佛還在與周公品茶,她一邊含糊不清地嘟囔著,一邊又倒迴溫暖的被窩,眼皮沉重地再次合上。
在過年這件事上,葉宵和沈梨的態度截然不同。
沈梨是土生土長的城市孩子,對於她來說,除夕那天,城市的喧囂暫時退去,大部分店鋪都歇業了,朋友們都要乖乖守在家裏。過年似乎隻剩下看春晚這一件事——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娛樂方式變得多樣化,連春晚也漸漸失去了吸引力。
更何況,長大後的過年,還伴隨著一堆討人厭的親戚紮堆,他們會圍坐在一起,對晚輩們評頭論足,讓人倍感壓力。
所以對沈梨來說,過年還不如過生日那天讓她期待。她更喜歡生日那天的自由和快樂,而不是過年時那些繁瑣的禮節和應酬。
但是葉宵跟沈梨不一樣。
她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工作忙碌的父母送到了鄉下的祖母那裏散養,她的童年是上山抓蛇下河摸蝦,雖然到了學齡以後父母將她從鄉下接迴了城裏,但是她依然很懷念在鄉下肆無忌憚奔跑的時光。
高樓大廈的年味兒說到底還是沒有田間地頭的足。
她記得鄉下的春節,是從進了臘月就開始的。
葉宵的祖父祖母是北方人,他們的很多習慣都還保留著北方的特點。比如說,小年兒。
北方的小年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葉宵記得非常清楚。
每到這一天,祖母總是起得特別早。
在北方,這一天是祭灶王爺的日子,許多家庭會準備一些糖瓜或者麻糖來供奉灶王爺,因為傳說中灶王爺會在這一天離開人間,迴到天庭匯報一年的情況。為了讓他為自己說好話,人們會用甜食來“收買”他。
到了現代,為了省事兒,大部分人都會買現成的糖果來祭祀。但是葉宵的祖母是個很守舊的人,而且她日常十分節儉,她不會浪費錢去雜貨鋪買那些糖果,而是選擇親自動手,用瓜子、花生碎、榛子碎等堅果和糖,熬製幾塊堅果糖。等祭祀灶王爺的流程走完,祖母就會將香案上的這幾塊糖拿給葉宵吃。
為了這幾塊糖,葉宵從臘月開始就滿懷期待。她會在祖父買的“黃曆”上,在小年這天折一個角,每天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翻看牆上的“黃曆”,數著距離小年還有多少天。
現在迴想起來,那些堅果糖的味道顯得有些粗糙。尤其是當她被父母接迴城市後,她嚐遍了各種軟糖、太妃糖、巧克力等,相比之下,祖母的堅果糖簡直算不上“糖果”。但對於當時的葉宵來說,一年中這一天是很特別的。
到了臘月二十四,祖母會將家裏所有的被子和床單都拆下來一一清洗,還會用一把五顏六色的雞毛撣子,仔細地清掃屋子裏的每一個角落,不放過一絲灰塵。尤其是牆上那麵大鏡子,她會小心翼翼地踩著凳子爬上去,認真地擦拭,直到鏡麵一塵不染。
而葉宵則站在下麵,手裏拿著一塊抹布,等著祖母將用髒了的布遞給她。她會在冰冷的水中洗幹淨,再遞給祖母一塊幹淨的抹布,這樣祖母就不用頻繁地上上下下,節省了不少力氣。
“二十四,掃房子。”祖母總是一邊忙碌著,一邊自言自語。
這句話成了葉宵記憶中春節的前奏曲,也是整個春節忙碌的開端。
隨著葉宵漸漸長大,祖父母也相繼去世,他們再也沒迴過北方,而是每年隨著媽媽到南方的外婆家過年。
葉宵的外婆是一個非常文雅端莊的老太太,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她很少親自下廚,也不會親自做灑掃這些事。
臘月二十四這天,外婆說這是小年,但葉宵清楚地記得,祖母告訴她臘月二十三才是小年。
葉宵在屋子裏想找黃曆來確認,但外婆家沒有那種紙質的黃曆。
外婆的祭祀風俗比祖父母那邊多很多,就連祭祀用的食物都更加豐富。除了肉、菜、點心之類的美食,還有一些金銀元寶紙錢和紮的紙馬等。
一桌子的供品琳琅滿目,但唯獨沒有葉宵心心念念的糖瓜。
除了小年,臘月二十六也是個特別的日子。
每年到了臘月二十六,葉宵的祖父總是會去村裏一個姓楊的農戶院裏幫忙。在這一天,老楊家會成為全村的焦點,因為臘月二十六是他們家每年固定殺豬的日子,整個村子都會沉浸在一片喜慶和熱鬧之中。
葉宵依稀還記得老楊家的婆娘長得五大三粗,嗓子極大,卻是養豬的一把好手。她挑選的豬仔總是健康活潑,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到了年底,這些豬無一例外都長得膘肥體壯。
這一天,村民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端著盆,排著隊去買幾塊新鮮的豬肉,準備過年時享用。新殺的豬肉熱氣騰騰,幾百斤的肥豬很快就被村民們瓜分一空。去得晚了,可能就買不到稱心的部位了。
為了感謝祖父的幫忙,老楊總會在殺豬結束後送一盆新鮮的豬血過來。鮮紅的豬血雖然帶有血腥味,看起來也有些恐怖,但經過葉宵祖父的巧手加工,馬上就會變成另一種美味。
將豬血和高湯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切碎的蔥薑蒜末、鹽和十三香,攪拌均勻後,用漏鬥將其灌入事先洗淨的、用棉線紮緊一端的豬小腸中,再用水煮了,就是美味的血腸了。
血腸可以用來做殺豬菜,也可以直接蘸著醬油加蒜泥的蘸水吃。
而清洗豬小腸這個活兒,祖父有他的獨門訣竅,葉宵好奇地問是什麽,祖父神秘兮兮的說是用醃酸菜的水,他說這樣可以將腸子裏的油脂和髒東西清洗得非常幹淨。
葉宵不喜歡醃酸菜水的味道,那種酸臭酸臭的氣味與豬小腸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更是讓她難以忍受。因此,每當祖父開始製作血腸時,她總是跑到別的地方去。
灌好的血腸需要煮熟。冷水入鍋,煮至血凝固即可撈出。為了確保血腸不會煮得過老,祖父會用一根粗針在煮的過程中紮一下血腸,如果針孔處有豬血冒出,說明還需要繼續煮;如果針孔不冒血水,那就是豬血已經凝固的信號。
煮好的血腸放入涼水中冷卻,這樣做可以讓血腸更加緊縮,不易脹破。冷卻後,血腸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與現殺的五花肉、酸菜和粉條一起,用鐵鍋灶燉煮,就成了有名的殺豬菜。
葉宵對殺豬菜的味道已經記憶模糊,但她記得祖父在這一天總是要喝上二兩白酒。酒是托村裏的一個小夥子從十幾裏地以外的鎮子上買迴來的,他是村裏唯一一輛有汽車的人——雖然隻是一輛五菱宏光的7座麵包車。
村裏人需要去鎮子裏買東西時,都會請他幫忙。
高粱燒的白酒是散裝的,度數很高,不擅長喝酒的祖父每次喝完臉就變得紅撲撲的。這一天吃完喝完,他就會倒頭大睡,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會醒來。
第二天的早上是臘月二十七。
這一天葉宵祖父家的早餐從來都是二米粥。所謂的二米粥,就是大米和小米混雜在一起煮成的稀飯。
葉宵記得外婆曾經認真地糾正過她,粥和稀飯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食物,隻有加了豐富配料並經過文火精心熬煮的才能叫粥。
葉宵的外婆會煮很多種粥,甜的鹹的都有,但在葉宵幼小的心靈裏,粥和稀飯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雖然祖母準備的二米粥裏隻有小米和大米,不甜也不鹹,也沒有用砂煲精心熬煮,但是這依舊不影響它美味。
葉宵不知道每年臘月二十七早上要喝稀飯的慣例是不是祖母為了宿醉的祖父特意準備的,但她清楚地記得,這對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之間的對話總是充滿了尖銳的火藥味。祖母無時無刻不在嫌棄祖父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她的眼裏,好像眼前這個幹巴的瘦老頭連唿吸的方式都是錯的。
麵對祖母的嗆聲,祖父也總是要迴懟幾句,不甘下風。小時候的葉宵很怕祖父母之間的爭執,但是當祖父去世的那一天,祖母趴在地上哭得最為悲戚,她嘴上罵著“老東西”,但是葉宵能真切的感受到她的悲傷。
“假裝看不見,餘光千萬遍”。
那一刻葉宵才明白,這種針尖對麥芒的相處方式,雖然看起來奇怪,但未嚐不是一種和諧與平衡。
臘月二十七這一天,葉宵的祖母異常忙碌,堪比除夕。
前一晚,她就已經用家裏最大的白搪瓷盆發好了一大盆的麵,為的就是準備這一天的麵食。
祖母做麵食的手藝是村裏出了名的,這一天,總是有同村的媳婦婆婆登門,或是討要一些發酵用的老麵,或是請教一些做麵食的技巧。記憶裏,一向小氣吝嗇的祖母在這些事情上總是出人意料的格外大方。
廚房因為不停地蒸麵食而充斥著水蒸氣,仿佛置身仙境。
白白胖胖的饅頭,表麵光滑,質地柔軟;油亮亮的花卷,層層疊疊,每一層都薄如紙,透著油香和麵香;酸菜豬肉餡的包子,酸香可口,皮薄餡大,好吃不膩;紅豆沙餡的豆包,口感綿軟,甜而不膩;還有那包著滿滿白糖的糖三角,香甜柔軟,流心爆漿……各式各樣的麵食輪番出鍋,祖母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直到最後一籠麵食蒸好,才停下來休息。
蒸好的麵食會被放到外麵凍起來,要吃的時候拿進來放到籠屜裏複蒸一下就會暄軟如初。從臘月二十七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這些麵食都將是餐桌上的常客。
葉宵最喜歡的就是甜甜的糖三角。包裹著的白糖餡在熱力的作用下,已經半融化,形成了一種略帶流動性的糖汁。每當她咬下那充滿白糖的一角,內裏藏著的白糖餡兒便迫不及待地湧出,甜甜的糖汁充斥著口腔,讓人無比滿足。
吃甜食果然會給人帶來巨大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