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武宗李炎:會識人用人的英武之主(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武宗李炎,初名李瀍,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為唐穆宗與宣懿皇後韋氏之子,唐穆宗李恆的第五子。也是文宗的弟弟。出生於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由於文宗病情嚴重,李炎被立為了皇太弟,之後取代了太子的地位。隨著唐文宗的離世,李炎順利即位,並於次年改元為會昌,標誌著一個新政治時期的開啟。
武宗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強硬政策以鞏固中央權力和打擊敵對勢力。首先,他貶謫了牛黨成員,而提拔了李德裕等李黨人物擔任重要官職,導致李黨一時獨大。同時,他還遏製了宦官勢力的增長,包括迫使擁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退休,從而削弱了宦官集團的影響力。
在會昌三年(843年),武宗成功平定了昭義節度使劉稹的叛亂,這是唐朝中央政府對抗地方割據勢力的最後一場勝利,增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使得各地藩鎮重新服從朝廷命令,恢複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
到了會昌五年(845年),武宗發起了大規模的反佛教運動,史稱“會昌法難”。在這次行動中,大量的佛寺被拆毀,寺院財產被沒收,這一政策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滅佛行為一起被稱為“三武一宗之禍”,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武宗有效應對了邊疆的挑戰,擊敗了迴鶻,穩定了漠北和西域地區,確保了邊疆的安全。然而,長期服用方士所煉製的金丹,導致他的性格變得急躁不安,最終在會昌六年(846年)去世。
唐武宗李炎統治時期通過削弱宦官勢力、打擊地方割據勢力以及穩定邊疆等方麵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措施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關鍵作用。盡管他的某些政策如反佛教運動引發了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宗的統治對於唐朝後期的曆史走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幸登帝位
開成四年(839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寵妃楊氏立弟弟、安王李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爭也由此開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文宗在病榻上秘密指示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玨等人準備奉太子監國。然而,掌控神策軍的護軍中尉仇士良和魚弘誌覬覦擁立新君的功勳,便以太子年幼多病難以承擔重任為借口,提議重新確立皇太子人選。盡管李玨據理力爭,試圖維護太子的合法地位,但最終不敵手握重兵的仇士良和魚弘誌。
於是,他們二人矯詔行動,當晚便從十六宅迎請了時為穎王的李炎前往大明宮少陽院,並於次日在東宮思賢殿接受百官的謁見。同月四日,隨著文宗離開,李炎隨即在先帝靈柩前繼承了皇位,即位為唐武宗,當時他年僅二十七歲。十四日後,唐武宗李炎在正殿接受了正式的冊封儀式。
登基後不久,武宗追尊其已故生母韋氏為宣懿皇太後,並將自己生日定名為慶陽節,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之一。此舉不僅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敬意,也通過設立節日的方式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會昌二年四月,群臣為了表彰武宗的統治成就,獻上了“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的尊號。這一尊號不僅是對唐武宗個人德行與能力的認可,也象征著對他治理國家所取得成績的高度評價。此稱號反映了武宗在位期間,通過一係列政治舉措加強中央集權、穩定邊疆以及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等方麵的努力,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認可。
即位之初
唐武宗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影響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開成五年(840年)正月,為了消除潛在的政治上的威脅,武宗遵從了仇士良的建議,將文宗的寵妃楊氏、陳王李成美和安王李溶等幾位可能構成政治對手的人物全部處決。同年在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下令除去了樞密使劉弘逸和薛季棱,進一步解除了對新帝的潛在威脅。
盡管唐武宗在學術修養上不及其兄文宗,但他展現出卓越的識人用人能力。即位當年九月,他召迴了素有才幹的淮南節度使李德裕,任命其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兼任門下侍郎。武宗誌在革除弊政,對李德裕極其倚重,君臣二人在會昌年間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沉著應對,成功度過了諸多難關。
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玨與楊嗣複被罷免並貶往外地。最初,武宗曾下達詔書準備處決二人,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最終決定赦免了他們。麵對仇士良企圖煽動禁軍驅逐李德裕的陰謀,武宗以極其果決的手腕震懾住了宦官集團。會昌三年(843年),仇士良因感到惶恐不安,以老病為由提出離職,李武宗順勢解除了他的軍權。不久後,仇士良去世,這也標誌著李炎成功的削弱了宮中宦官的勢力,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武宗平常喜好打獵和參加宴會,還時常與武士角力,並允許五坊小兒自由出入宮禁。一日,他前往問候祖母郭太皇太後(即懿安皇後),並向她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盛德天子。郭太皇太後迴答說:“對於諫臣的奏章應當仔細的閱讀,認為可行的就采納;若有不妥之處,可以諮詢下宰相的意見。不應拒絕直言,也不要聽信讒言,要以忠良之士為心腹。如此,方能成為盛德天子。”武宗聽後恭敬地再拜致謝。迴到宮中後,他開始認真審閱大臣們的諫章,發現許多諫章都在勸他不要過度遊獵。從那以後,武宗便減少了出去打獵的次數,五坊小兒與角力武士等人也不再頻繁獲得豐厚賞賜。
另有一次,李炎前往涇陽縣圍獵。不久後,諫議大夫高少逸和鄭朗在紫宸殿進諫說:“陛下近來遊獵逐漸頻繁,且遠離京城,早出晚歸,荒廢了朝政。”李武宗聞言臉色一變,立即承認錯誤。等到高少逸等人退出後,他對宰相們表示:“朝廷設置諫官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直言朝政得失,朕願意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李德裕等宰相齊聲祝賀。數日後,武宗擢拔了高少逸為給事中,鄭朗為左諫議大夫,以此表彰他們的直諫精神。
早在藩王時期,李炎便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致力於“道術修攝之事”。即位後,他迅速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宮,在三殿修建金籙道場,並親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壇接受法籙。盡管有臣下上疏勸諫,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信仰活動,將諫言置之一旁。這種對道教的虔誠信仰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精神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宮廷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這也顯示出他在某些政策上的固執,即便麵對合理的建議,也未能完全采納。
會昌中興時期
1.收服藩鎮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發生兵變,牙將陳行泰謀害了節度使史元忠,並自立為留後。不久之後,盧龍軍中的士卒又轉而剿滅陳行泰,擁立另一位牙將張絳為主。麵對這一混亂局麵,武宗聽取了宰相李德裕的建議,采取了沉穩的態度,不輕易授予節鉞以示承認。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擇了恭順朝命的雄武軍使張仲武,成功平定了盧龍軍的叛亂。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離世,其侄子劉稹意圖割據一方,拒絕遵從朝廷指令。麵對這一挑戰,武宗與李德裕力排眾議,果斷決定派兵征討。這次軍事行動不僅展現了君臣之間的默契合作,也彰顯了唐武宗在處理複雜政治局勢時的決斷力和智慧,最終成功平定了昭義的叛亂。
由於澤潞地區的平定,李炎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會昌五年(845年)正月,群臣為了表彰武宗皇帝在平定內亂方麵的卓越成就,上尊號為“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這一尊號不僅是對唐武宗李炎個人德行與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他治理國家所取得成績的象征性肯定。
2.大破迴鶻
會昌二年,麵對迴鶻的南侵威脅,朝廷迅速作出了反應。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奉詔出征討擊,取得了重大勝利,大破迴鶻軍,剿滅和俘虜了近九萬人敵兵。張仲武又派遣部隊乘勝追擊,深入契丹和奚兩部,成功擊敗迴鶻監使,從而恢複了唐朝對這兩個部落的管轄權。
同年八月,朝廷組織三路大軍,展開北伐迴鶻的軍事行動(即對迴鶻烏介可汗之戰)。經過數月激戰,至會昌三年(843年)二月,將軍石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敗了迴鶻軍隊。烏介可汗負傷後遠遁西域,這一戰使得唐朝北部邊境獲得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安寧。此外,會昌年間,黠戛斯也向唐朝稱臣,進一步鞏固了唐王朝在北方的影響力。
3.開源、節流
會昌五年(845年),鑒於佛教勢力的不斷膨脹,以及唐武宗寵信的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人的勸說,唐武宗決定推行大規模的反佛教政策。他頒布詔書,下令拆毀佛寺,並命令26萬餘名僧尼還俗,同時沒收了約15萬名寺院奴婢及大量寺院土地。這次“會昌法難”不僅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也對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這一舉措在短期內為國家財政帶來了顯著的好處,但在拆毀寺院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不小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當唐懿宗繼位後恢複佛教政策,使得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給政府帶來了難以估量的額外損失。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財政管理,李德裕采取了一係列節流措施。會昌四年(844年)他大刀闊斧地裁撤冗官,一次性減少了兩千多名官員職位,大幅度縮減了朝政開支。這些改革措施不僅有效的控製了行政成本,也為唐朝中後期的相對穩定奠定了基礎。這段時期,唐朝經曆了較為平穩的發展,史學家稱之為“會昌中興”。通過一係列有力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唐武宗及其朝臣們成功應對了內憂外患,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丹藥的副作用
唐武宗長期服用道士所煉製的長生丹藥,導致他的性格變得愈加急躁,情緒波動劇烈。會昌五年(845年)十月,武宗召見宰相李德裕,詢問他朝外之事。李德裕謹慎地迴應道:“陛下的嚴厲決斷使人們難以揣測,朝外之人因此感到驚恐。過去賊寇叛逆之時,確實需要嚴刑峻法治之;但如今天下已平定,希望陛下能以寬容理政,若能使犯罪者服罪無怨,為善者不感驚懼,則可謂真正的寬厚。”
自那年秋冬以來,武宗開始患病,但道士們聲稱這是成仙前的“換骨”現象。為了維持其健康狀況的神秘性,武宗隱瞞了病情,外臣隻覺得他減少了遊獵活動,而宰相入朝奏事時也不敢停留太久。同時,武宗還下詔停辦次年元旦的大朝會。
進入會昌六年(846年),黨項部落屢次擾邊,二月,武宗任命夏州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黨項使,派兵征討。三月一日(公元3月31日),久病未愈的武宗決定改名,他認為漢朝屬火德,光武帝劉秀因此將洛陽的“洛”改為“雒”;唐朝屬土德,不應讓王氣勝過君主之名。於是正式下詔改名為了李炎(瀍字從水,與唐的土德相克;所以改名從火的炎,“火能生土”,以此“以君名生王氣”)。自正月十三日起,他就不再上朝視事,連宰相求見也不獲允許,朝廷內外皆深感憂慮。
不久後,唐武宗的病情迅速惡化,以至於十多天說不出話來。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在長安大明宮離世,年僅三十三歲。同日,由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等人擁立的光王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武宗成為繼太宗、憲宗、穆宗之後,又一位因服食仙丹妙藥而英年早逝的唐朝皇帝。八月,李炎被追諡為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
武宗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強硬政策以鞏固中央權力和打擊敵對勢力。首先,他貶謫了牛黨成員,而提拔了李德裕等李黨人物擔任重要官職,導致李黨一時獨大。同時,他還遏製了宦官勢力的增長,包括迫使擁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退休,從而削弱了宦官集團的影響力。
在會昌三年(843年),武宗成功平定了昭義節度使劉稹的叛亂,這是唐朝中央政府對抗地方割據勢力的最後一場勝利,增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製力,使得各地藩鎮重新服從朝廷命令,恢複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
到了會昌五年(845年),武宗發起了大規模的反佛教運動,史稱“會昌法難”。在這次行動中,大量的佛寺被拆毀,寺院財產被沒收,這一政策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滅佛行為一起被稱為“三武一宗之禍”,對中國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武宗有效應對了邊疆的挑戰,擊敗了迴鶻,穩定了漠北和西域地區,確保了邊疆的安全。然而,長期服用方士所煉製的金丹,導致他的性格變得急躁不安,最終在會昌六年(846年)去世。
唐武宗李炎統治時期通過削弱宦官勢力、打擊地方割據勢力以及穩定邊疆等方麵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措施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關鍵作用。盡管他的某些政策如反佛教運動引發了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武宗的統治對於唐朝後期的曆史走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幸登帝位
開成四年(839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寵妃楊氏立弟弟、安王李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但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患病了,太子之爭也由此開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文宗在病榻上秘密指示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玨等人準備奉太子監國。然而,掌控神策軍的護軍中尉仇士良和魚弘誌覬覦擁立新君的功勳,便以太子年幼多病難以承擔重任為借口,提議重新確立皇太子人選。盡管李玨據理力爭,試圖維護太子的合法地位,但最終不敵手握重兵的仇士良和魚弘誌。
於是,他們二人矯詔行動,當晚便從十六宅迎請了時為穎王的李炎前往大明宮少陽院,並於次日在東宮思賢殿接受百官的謁見。同月四日,隨著文宗離開,李炎隨即在先帝靈柩前繼承了皇位,即位為唐武宗,當時他年僅二十七歲。十四日後,唐武宗李炎在正殿接受了正式的冊封儀式。
登基後不久,武宗追尊其已故生母韋氏為宣懿皇太後,並將自己生日定名為慶陽節,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之一。此舉不僅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敬意,也通過設立節日的方式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會昌二年四月,群臣為了表彰武宗的統治成就,獻上了“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的尊號。這一尊號不僅是對唐武宗個人德行與能力的認可,也象征著對他治理國家所取得成績的高度評價。此稱號反映了武宗在位期間,通過一係列政治舉措加強中央集權、穩定邊疆以及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等方麵的努力,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廣泛認可。
即位之初
唐武宗李炎即位之初,在仇士良等人的影響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開成五年(840年)正月,為了消除潛在的政治上的威脅,武宗遵從了仇士良的建議,將文宗的寵妃楊氏、陳王李成美和安王李溶等幾位可能構成政治對手的人物全部處決。同年在為文宗舉行的安葬典禮上,仇士良又下令除去了樞密使劉弘逸和薛季棱,進一步解除了對新帝的潛在威脅。
盡管唐武宗在學術修養上不及其兄文宗,但他展現出卓越的識人用人能力。即位當年九月,他召迴了素有才幹的淮南節度使李德裕,任命其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兼任門下侍郎。武宗誌在革除弊政,對李德裕極其倚重,君臣二人在會昌年間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沉著應對,成功度過了諸多難關。
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玨與楊嗣複被罷免並貶往外地。最初,武宗曾下達詔書準備處決二人,但在李德裕的強烈請求下,最終決定赦免了他們。麵對仇士良企圖煽動禁軍驅逐李德裕的陰謀,武宗以極其果決的手腕震懾住了宦官集團。會昌三年(843年),仇士良因感到惶恐不安,以老病為由提出離職,李武宗順勢解除了他的軍權。不久後,仇士良去世,這也標誌著李炎成功的削弱了宮中宦官的勢力,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武宗平常喜好打獵和參加宴會,還時常與武士角力,並允許五坊小兒自由出入宮禁。一日,他前往問候祖母郭太皇太後(即懿安皇後),並向她請教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盛德天子。郭太皇太後迴答說:“對於諫臣的奏章應當仔細的閱讀,認為可行的就采納;若有不妥之處,可以諮詢下宰相的意見。不應拒絕直言,也不要聽信讒言,要以忠良之士為心腹。如此,方能成為盛德天子。”武宗聽後恭敬地再拜致謝。迴到宮中後,他開始認真審閱大臣們的諫章,發現許多諫章都在勸他不要過度遊獵。從那以後,武宗便減少了出去打獵的次數,五坊小兒與角力武士等人也不再頻繁獲得豐厚賞賜。
另有一次,李炎前往涇陽縣圍獵。不久後,諫議大夫高少逸和鄭朗在紫宸殿進諫說:“陛下近來遊獵逐漸頻繁,且遠離京城,早出晚歸,荒廢了朝政。”李武宗聞言臉色一變,立即承認錯誤。等到高少逸等人退出後,他對宰相們表示:“朝廷設置諫官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直言朝政得失,朕願意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李德裕等宰相齊聲祝賀。數日後,武宗擢拔了高少逸為給事中,鄭朗為左諫議大夫,以此表彰他們的直諫精神。
早在藩王時期,李炎便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致力於“道術修攝之事”。即位後,他迅速召道士趙歸真等八十一人入宮,在三殿修建金籙道場,並親自前往三殿,在九天壇接受法籙。盡管有臣下上疏勸諫,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信仰活動,將諫言置之一旁。這種對道教的虔誠信仰不僅體現了他個人的精神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宮廷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這也顯示出他在某些政策上的固執,即便麵對合理的建議,也未能完全采納。
會昌中興時期
1.收服藩鎮
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發生兵變,牙將陳行泰謀害了節度使史元忠,並自立為留後。不久之後,盧龍軍中的士卒又轉而剿滅陳行泰,擁立另一位牙將張絳為主。麵對這一混亂局麵,武宗聽取了宰相李德裕的建議,采取了沉穩的態度,不輕易授予節鉞以示承認。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擇了恭順朝命的雄武軍使張仲武,成功平定了盧龍軍的叛亂。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離世,其侄子劉稹意圖割據一方,拒絕遵從朝廷指令。麵對這一挑戰,武宗與李德裕力排眾議,果斷決定派兵征討。這次軍事行動不僅展現了君臣之間的默契合作,也彰顯了唐武宗在處理複雜政治局勢時的決斷力和智慧,最終成功平定了昭義的叛亂。
由於澤潞地區的平定,李炎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會昌五年(845年)正月,群臣為了表彰武宗皇帝在平定內亂方麵的卓越成就,上尊號為“仁聖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這一尊號不僅是對唐武宗李炎個人德行與能力的高度認可,也是對他治理國家所取得成績的象征性肯定。
2.大破迴鶻
會昌二年,麵對迴鶻的南侵威脅,朝廷迅速作出了反應。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奉詔出征討擊,取得了重大勝利,大破迴鶻軍,剿滅和俘虜了近九萬人敵兵。張仲武又派遣部隊乘勝追擊,深入契丹和奚兩部,成功擊敗迴鶻監使,從而恢複了唐朝對這兩個部落的管轄權。
同年八月,朝廷組織三路大軍,展開北伐迴鶻的軍事行動(即對迴鶻烏介可汗之戰)。經過數月激戰,至會昌三年(843年)二月,將軍石雄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大敗了迴鶻軍隊。烏介可汗負傷後遠遁西域,這一戰使得唐朝北部邊境獲得了長達三十多年的安寧。此外,會昌年間,黠戛斯也向唐朝稱臣,進一步鞏固了唐王朝在北方的影響力。
3.開源、節流
會昌五年(845年),鑒於佛教勢力的不斷膨脹,以及唐武宗寵信的道士趙歸真、劉元靖等人的勸說,唐武宗決定推行大規模的反佛教政策。他頒布詔書,下令拆毀佛寺,並命令26萬餘名僧尼還俗,同時沒收了約15萬名寺院奴婢及大量寺院土地。這次“會昌法難”不僅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也對佛教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盡管這一舉措在短期內為國家財政帶來了顯著的好處,但在拆毀寺院的過程中,也伴隨著不小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當唐懿宗繼位後恢複佛教政策,使得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給政府帶來了難以估量的額外損失。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財政管理,李德裕采取了一係列節流措施。會昌四年(844年)他大刀闊斧地裁撤冗官,一次性減少了兩千多名官員職位,大幅度縮減了朝政開支。這些改革措施不僅有效的控製了行政成本,也為唐朝中後期的相對穩定奠定了基礎。這段時期,唐朝經曆了較為平穩的發展,史學家稱之為“會昌中興”。通過一係列有力的政策調整和改革,唐武宗及其朝臣們成功應對了內憂外患,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丹藥的副作用
唐武宗長期服用道士所煉製的長生丹藥,導致他的性格變得愈加急躁,情緒波動劇烈。會昌五年(845年)十月,武宗召見宰相李德裕,詢問他朝外之事。李德裕謹慎地迴應道:“陛下的嚴厲決斷使人們難以揣測,朝外之人因此感到驚恐。過去賊寇叛逆之時,確實需要嚴刑峻法治之;但如今天下已平定,希望陛下能以寬容理政,若能使犯罪者服罪無怨,為善者不感驚懼,則可謂真正的寬厚。”
自那年秋冬以來,武宗開始患病,但道士們聲稱這是成仙前的“換骨”現象。為了維持其健康狀況的神秘性,武宗隱瞞了病情,外臣隻覺得他減少了遊獵活動,而宰相入朝奏事時也不敢停留太久。同時,武宗還下詔停辦次年元旦的大朝會。
進入會昌六年(846年),黨項部落屢次擾邊,二月,武宗任命夏州節度使米暨為東北道招討黨項使,派兵征討。三月一日(公元3月31日),久病未愈的武宗決定改名,他認為漢朝屬火德,光武帝劉秀因此將洛陽的“洛”改為“雒”;唐朝屬土德,不應讓王氣勝過君主之名。於是正式下詔改名為了李炎(瀍字從水,與唐的土德相克;所以改名從火的炎,“火能生土”,以此“以君名生王氣”)。自正月十三日起,他就不再上朝視事,連宰相求見也不獲允許,朝廷內外皆深感憂慮。
不久後,唐武宗的病情迅速惡化,以至於十多天說不出話來。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在長安大明宮離世,年僅三十三歲。同日,由左神策軍護軍中尉馬元贄等人擁立的光王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武宗成為繼太宗、憲宗、穆宗之後,又一位因服食仙丹妙藥而英年早逝的唐朝皇帝。八月,李炎被追諡為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