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唐代宗:繼往開來的一代君主(上)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 作者:方憶lt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自762年至779年在位。李豫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母親為章敬皇後吳氏,出生於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李豫以仁孝溫和的性格著稱,並深得祖父唐玄宗的喜愛。在安史之亂期間,李豫隨父避難靈武,被肅宗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統領郭子儀等將領成功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因功績卓著而先後被封為楚王、成王。
乾元元年(758年),李豫正式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去世後,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的支持下登基成為皇帝。即位後不久,李豫便委任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繼續對抗安史之亂餘孽,並最終平定了叛亂。然而,吐蕃趁著唐朝內亂之際攻占了河西走廊和隴右地區,並於廣德元年(763年)短暫占領了長安。
麵對這一危機,李豫迅速起用了唐將郭子儀,成功擊退了吐蕃軍隊。永泰元年(765年),李豫再次依靠郭子儀和其他將領平定了仆固懷恩的叛亂。
為了加強中央權力,李豫采取了一係列政治行動,包括策劃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了宦官程元振。此外,他還重用了楊綰、劉晏、韓滉等人,致力於整頓吏治,改善漕運和鹽政,促進了社會安定和經濟複蘇。唐代宗李豫的統治時期雖然經曆了多次挑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推動了國家的發展。
受封廣平郡王
李豫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十月(公元726年11月)降生在東都洛陽的上陽宮。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其母為宮人吳氏,在李俶出生後不久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尊為章敬皇後。李豫自幼便展現出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尤其專注於《周禮》與《易經》等儒家經典的研究。言行舉止皆遵循禮儀規範,擁有弘大的氣度和深沉的性格,為人寬厚且決策果斷,情緒管理得當,喜怒不形於色。
即使祖父唐玄宗膝下有眾多孫輩,但他特別寵愛嫡皇孫李豫,不僅因為李豫是唯一的嫡長孫,而且他的相貌也與眾不同,因此受到了祖父格外的喜愛。到了十五歲的時候,李豫因其卓越的品德和學識而被封為廣平郡王。這標誌著他在年輕時就已經開始步入政治舞台,為日後成為唐朝的重要領袖之一奠定了基礎。
天下兵馬元帥
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的節度使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反叛,標誌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至德元年(756年)六月,隨著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李豫隨同祖父唐玄宗一行倉皇逃往成都。在馬嵬驛發生了兵變之後,李豫與弟弟建寧王李倓積極勸說父親李亨北上靈武建立新的根據地。
同年七月,父親李亨在靈武即位,成為唐肅宗。新朝廷迅速組建,李豫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負責指揮和調度諸將,並在宮中設立了元帥府。李泌因與唐肅宗有舊交而被委任為元帥行軍長史,與李豫共同處理軍事要務。在這個時期,由於朝廷剛剛成立,臨時招募的士兵數量有限且缺乏戰鬥力,李豫采取了“推心置腹,示以誠信”的策略,成功招攬並安撫了許多流散的士兵。當他們抵達彭原時,李豫麾下的兵力已經擴充到了數萬人,初步奠定了對抗叛軍的基礎。
李豫與李泌密切合作,日夜籌劃軍事策略,不僅穩定了初建的政權,還逐步增強了軍隊的實力,為後續收複長安和洛陽等重要城市創造了條件。這一係列行動顯示了李豫作為領導者的能力和智慧,也為他日後的統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痛失親弟不敢言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權宦李輔國勾結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密謀動搖廣平王李豫作為儲君的地位。建寧王李倓多次向父皇肅宗進言揭露此事,但卻被李輔國和張良娣反誣為“因未能成為元帥而心懷不滿,圖謀加害廣平王”。唐肅宗則聽信了讒言,一怒之下賜死了李倓。雖然李豫對弟弟李倓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但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並未公開表達自己的情感。
展示卓越軍事才能
當時,宰相房琯進攻叛軍失利,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迴師鳳翔的途中也遭遇了叛軍的重大打擊。麵對叛軍日益囂張的氣焰和對鳳翔頻繁襲擾所帶來的威脅,李豫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他積極“遴選英勇果敢之士,屢次挫敗敵人的鋒芒”。這種果斷有效的行動不僅穩定了朝廷內部的局勢,還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增強了軍隊的信心與戰鬥力。
揮師討叛軍
隨著盛夏過去,唐肅宗加快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的閏八月,唐肅宗犒勞三軍,誓師收複京師。九月,李豫與副元帥郭子儀統領中軍,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李嗣業擔任前軍指揮,關內行營節度使王思禮負責後軍,迴紇兵馬則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部隊。這支聯軍總計約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揮師東進,討伐叛軍。
一舉收複長安
為了確保聯盟穩固,李豫與迴紇葉護太子結為兄弟,此舉贏得了迴紇方麵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唐與迴紇聯軍推進至長安以西,在灃水東岸香積寺北麵擺開三十裏長的戰線,與十萬叛軍展開了激烈的決戰。從午時到酉時,雙方激戰數小時,最終唐軍大獲全勝,斬殺敵軍六萬餘人,叛將張通儒棄城夜遁。得知捷報後,李豫迅速下令入城,唐軍一舉收複長安,這一勝利標誌著唐朝開始逆轉安史之亂的局麵,並為後續徹底平定叛亂奠定了基礎。
智慧與遠見
至德二年(757年),在急於收複京師的緊迫形勢下,唐肅宗與迴紇達成了一項協議:一旦攻克長安,土地和百姓歸唐朝所有,而金銀財帛及婦女兒童則歸迴紇。當勝利逐漸明朗時,迴紇葉護太子意圖按照約定行事。但廣平王李豫深知,若此時允許大規模搶掠,將會導致洛陽民眾因恐懼而更加堅定地為叛軍死守,從而增加後續攻取洛陽的難度。於是,在馬前拜見葉護太子時,李豫誠懇地說道:
“如今我們剛剛收複了京師,如果立即進行搶掠,恐怕會讓東都的百姓對叛軍更加死心塌地,這將使我們難以再次取得勝利。希望我們能等到奪取東都之後再履行之前的約定。”
葉護被李豫的智慧與遠見所打動,不僅震驚地跳下馬來迴禮,更跪下捧住李豫的腳表達其敬意,承諾即刻率軍前往東京助戰。這一舉動展示了李豫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他不僅成功說服了迴紇軍隊暫時放棄搶掠,還贏得了對方的高度尊重和支持,確保了聯軍的團結和行動的一致性。通過這次外交上的巧妙處理,李豫不僅穩定了局勢,也增強了唐軍的士氣,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
深受百姓擁戴
隨後,李豫與朔方的大將仆固懷恩帶領迴紇和西域軍隊從長安城南行進,紮營於滻水東岸。沿途百姓、士兵以及胡人紛紛向李豫下拜,哭訴道:“廣平王真是華夷共尊的明主!”這一舉動也贏得了肅宗的高度讚揚,他說:“朕不及廣平王!”
李豫整軍入京,受到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的夾道歡迎,他們歡唿悲泣,表達對這位年輕領袖的崇敬。李豫留在長安鎮撫三日後,便率大軍向東追擊叛軍。到達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後,遭遇了由叛軍首領安慶緒集結的十五萬洛陽守軍。在新店之戰中,唐軍與迴紇軍聯手夾擊,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叛軍屍橫遍野。嚴莊、張通儒等叛將放棄陝州逃跑,李豫與郭子儀順利進入陝州,而仆固懷恩繼續分兵追擊逃敵。
嚴莊先一步迴到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績,於是,安慶緒被迫棄城而逃。迴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並在市井村坊劫掠了三天,直到洛陽父老獻出一萬匹羅錦後才停止。李豫贈送“錦罽寶貝”給葉護太子,確保其滿意。對於投降安祿山父子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李豫遵照肅宗旨意,將其釋放並送往西京聽候處理。
監國理政
隨著兩京(長安、洛陽)相繼收複,李豫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至德二年十二月,肅宗封李豫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同年五月十九日,正式立為皇太子。考慮到李豫出生時“豫州獻嘉禾”的祥瑞,唐肅宗之後又決定將其名改為李豫,以昭示吉祥。
上元二年(761年底),肅宗病重,無法理政,遂命李豫監國。當時,太上皇玄宗和肅宗均患病,李豫日夜侍疾,親自品嚐藥膳,衣不解帶,盡顯孝道。他的這些行為不僅彰顯了他的仁孝之心,也為他贏得了朝野內外廣泛的尊敬和支持。
驚變中即位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隨著太上皇李隆基的離世,唐肅宗李亨病情危急。此時,張皇後因擔憂太子李豫權勢過重難以控製,密謀召越王李係入宮,意圖廢黜李豫。然而,在十六日這天,當張皇後假傳聖旨召見太子李豫時,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二人事先得知了她的計劃,於是便提前采取了行動。他們在淩霄門部署了兵力。待到李豫到了後,二人忙將他安全護送到了禁軍之中。當晚,李輔國和程元振率兵軟禁了越王李係和張皇後一幹人等,這一變故最終導致病中的肅宗受到驚嚇而離世。
登基後鋤奸
隨後,程元振等人迎請太子李豫到了九仙門,正式向群臣宣告了這一重大變故,並且按照禮儀舉行了監國儀式。隨後在二十日這天,即五月十八日,太子李豫在眾人的擁護下正式登基,成為了新一任皇帝,這也標誌著一個新的統治時代開始。唐代宗李豫繼位之後,宦官李輔國自恃擁立有功,對新帝李豫的態度日益傲慢起來,有次甚至對他說:“陛下隻需安居宮中,外麵的政事就交由老奴來處理。”
盡管李豫內心很不滿,但鑒於李輔國掌握兵權,他不得不暫時隱忍,還尊稱他為尚父,朝中凡事都要先諮詢一下他的意見。不久之後,李豫抓住李輔國疏忽的機會,精心地安排了一場針對他的刺殺行動,最終以盜賊行刺的形式除掉了李輔國,然後又下令追捕所謂的“刺客”。事後李豫還派人去慰問了李輔國的家屬,以此來掩蓋這件事的真相。唐代宗李豫這一係列行動既保證了自身的統治地位,又巧妙地消除了潛在的威脅。
平冤昭雪
代宗李豫登基之時,正值國家動蕩不安,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為了彰顯他平定叛亂的堅定決心,李豫即位後的首項重大決策便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賦予了他平定叛亂的重任。在積極應對軍事危機的同時,李豫也對朝政及宮廷的人事布局進行了深刻的調整。
同年五月,在丹鳳樓頒布的大赦製書中,李豫宣布寬恕眾多罪犯,並表彰了包括郭子儀、李光弼及李光進在內的平叛功臣,以及各地的節度使和其他內外官員。此外,他還致力於恢複玄宗時期被廢黜或受迫害皇室成員的名譽與封號,如王皇後、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等人,並昭雪了因冤屈而逝的棣王李琰和永王李璘等人的不白之冤。通過這些舉措,唐代宗不僅梳理並解決了玄宗、肅宗兩朝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還為國家的未來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礎,尋求著一條穩定和發展之路。此舉體現了新帝對過去錯誤的反思和對未來治理的積極態度,也為帝國的和平與發展開啟了新的一頁。
改革財政,振興國力
唐代宗李豫即位之時,唐朝正麵臨著一係列嚴峻的挑戰:經濟凋敝、人口流散、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財賦收入大幅減少。同時,國家還需要抵禦吐蕃頻繁的軍事威脅,導致軍費開支不斷攀升,財政狀況愈加緊張。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李豫采取了一係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以圖振興國力。
首先,他重用了理財專家劉晏,委任其掌管全國財賦長達十餘年。劉晏推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政策,特別是在漕運和鹽政方麵,他興利除弊,優化了運輸係統並改善了稅收機製。這些改革不僅確保了江南地區的財賦能夠穩定而高效地運往關中地區,還實現了“民不加賦,而國富饒”的理想狀態,為平定叛亂及加強國防提供了堅實的財政支持,並為後世唐德宗時期的稅製改革奠定了基礎。
此外,李豫還任命了韓滉負責部分財賦管理事務。韓滉以其清廉公正和勤奮努力著稱,實施了嚴格的管理製度,逐漸充實了國庫。盡管他的嚴格管理有時會引起一些不滿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韓滉的努力對於恢複和鞏固唐朝的財政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上述舉措,李豫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成功地穩定了國家的財政基礎,為唐朝後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些改革體現了李豫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及他對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責任感。
乾元元年(758年),李豫正式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去世後,李豫在宦官李輔國的支持下登基成為皇帝。即位後不久,李豫便委任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繼續對抗安史之亂餘孽,並最終平定了叛亂。然而,吐蕃趁著唐朝內亂之際攻占了河西走廊和隴右地區,並於廣德元年(763年)短暫占領了長安。
麵對這一危機,李豫迅速起用了唐將郭子儀,成功擊退了吐蕃軍隊。永泰元年(765年),李豫再次依靠郭子儀和其他將領平定了仆固懷恩的叛亂。
為了加強中央權力,李豫采取了一係列政治行動,包括策劃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了宦官程元振。此外,他還重用了楊綰、劉晏、韓滉等人,致力於整頓吏治,改善漕運和鹽政,促進了社會安定和經濟複蘇。唐代宗李豫的統治時期雖然經曆了多次挑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推動了國家的發展。
受封廣平郡王
李豫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十月(公元726年11月)降生在東都洛陽的上陽宮。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其母為宮人吳氏,在李俶出生後不久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尊為章敬皇後。李豫自幼便展現出了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尤其專注於《周禮》與《易經》等儒家經典的研究。言行舉止皆遵循禮儀規範,擁有弘大的氣度和深沉的性格,為人寬厚且決策果斷,情緒管理得當,喜怒不形於色。
即使祖父唐玄宗膝下有眾多孫輩,但他特別寵愛嫡皇孫李豫,不僅因為李豫是唯一的嫡長孫,而且他的相貌也與眾不同,因此受到了祖父格外的喜愛。到了十五歲的時候,李豫因其卓越的品德和學識而被封為廣平郡王。這標誌著他在年輕時就已經開始步入政治舞台,為日後成為唐朝的重要領袖之一奠定了基礎。
天下兵馬元帥
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的節度使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反叛,標誌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至德元年(756年)六月,隨著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李豫隨同祖父唐玄宗一行倉皇逃往成都。在馬嵬驛發生了兵變之後,李豫與弟弟建寧王李倓積極勸說父親李亨北上靈武建立新的根據地。
同年七月,父親李亨在靈武即位,成為唐肅宗。新朝廷迅速組建,李豫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負責指揮和調度諸將,並在宮中設立了元帥府。李泌因與唐肅宗有舊交而被委任為元帥行軍長史,與李豫共同處理軍事要務。在這個時期,由於朝廷剛剛成立,臨時招募的士兵數量有限且缺乏戰鬥力,李豫采取了“推心置腹,示以誠信”的策略,成功招攬並安撫了許多流散的士兵。當他們抵達彭原時,李豫麾下的兵力已經擴充到了數萬人,初步奠定了對抗叛軍的基礎。
李豫與李泌密切合作,日夜籌劃軍事策略,不僅穩定了初建的政權,還逐步增強了軍隊的實力,為後續收複長安和洛陽等重要城市創造了條件。這一係列行動顯示了李豫作為領導者的能力和智慧,也為他日後的統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痛失親弟不敢言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權宦李輔國勾結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密謀動搖廣平王李豫作為儲君的地位。建寧王李倓多次向父皇肅宗進言揭露此事,但卻被李輔國和張良娣反誣為“因未能成為元帥而心懷不滿,圖謀加害廣平王”。唐肅宗則聽信了讒言,一怒之下賜死了李倓。雖然李豫對弟弟李倓的不幸遭遇深感悲痛,但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並未公開表達自己的情感。
展示卓越軍事才能
當時,宰相房琯進攻叛軍失利,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迴師鳳翔的途中也遭遇了叛軍的重大打擊。麵對叛軍日益囂張的氣焰和對鳳翔頻繁襲擾所帶來的威脅,李豫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他積極“遴選英勇果敢之士,屢次挫敗敵人的鋒芒”。這種果斷有效的行動不僅穩定了朝廷內部的局勢,還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增強了軍隊的信心與戰鬥力。
揮師討叛軍
隨著盛夏過去,唐肅宗加快了對安史叛軍總攻的準備與部署。這年的閏八月,唐肅宗犒勞三軍,誓師收複京師。九月,李豫與副元帥郭子儀統領中軍,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李嗣業擔任前軍指揮,關內行營節度使王思禮負責後軍,迴紇兵馬則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部隊。這支聯軍總計約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大軍,從鳳翔揮師東進,討伐叛軍。
一舉收複長安
為了確保聯盟穩固,李豫與迴紇葉護太子結為兄弟,此舉贏得了迴紇方麵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唐與迴紇聯軍推進至長安以西,在灃水東岸香積寺北麵擺開三十裏長的戰線,與十萬叛軍展開了激烈的決戰。從午時到酉時,雙方激戰數小時,最終唐軍大獲全勝,斬殺敵軍六萬餘人,叛將張通儒棄城夜遁。得知捷報後,李豫迅速下令入城,唐軍一舉收複長安,這一勝利標誌著唐朝開始逆轉安史之亂的局麵,並為後續徹底平定叛亂奠定了基礎。
智慧與遠見
至德二年(757年),在急於收複京師的緊迫形勢下,唐肅宗與迴紇達成了一項協議:一旦攻克長安,土地和百姓歸唐朝所有,而金銀財帛及婦女兒童則歸迴紇。當勝利逐漸明朗時,迴紇葉護太子意圖按照約定行事。但廣平王李豫深知,若此時允許大規模搶掠,將會導致洛陽民眾因恐懼而更加堅定地為叛軍死守,從而增加後續攻取洛陽的難度。於是,在馬前拜見葉護太子時,李豫誠懇地說道:
“如今我們剛剛收複了京師,如果立即進行搶掠,恐怕會讓東都的百姓對叛軍更加死心塌地,這將使我們難以再次取得勝利。希望我們能等到奪取東都之後再履行之前的約定。”
葉護被李豫的智慧與遠見所打動,不僅震驚地跳下馬來迴禮,更跪下捧住李豫的腳表達其敬意,承諾即刻率軍前往東京助戰。這一舉動展示了李豫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領導才能,他不僅成功說服了迴紇軍隊暫時放棄搶掠,還贏得了對方的高度尊重和支持,確保了聯軍的團結和行動的一致性。通過這次外交上的巧妙處理,李豫不僅穩定了局勢,也增強了唐軍的士氣,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
深受百姓擁戴
隨後,李豫與朔方的大將仆固懷恩帶領迴紇和西域軍隊從長安城南行進,紮營於滻水東岸。沿途百姓、士兵以及胡人紛紛向李豫下拜,哭訴道:“廣平王真是華夷共尊的明主!”這一舉動也贏得了肅宗的高度讚揚,他說:“朕不及廣平王!”
李豫整軍入京,受到百姓不分男女老幼的夾道歡迎,他們歡唿悲泣,表達對這位年輕領袖的崇敬。李豫留在長安鎮撫三日後,便率大軍向東追擊叛軍。到達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後,遭遇了由叛軍首領安慶緒集結的十五萬洛陽守軍。在新店之戰中,唐軍與迴紇軍聯手夾擊,再次取得重大勝利,叛軍屍橫遍野。嚴莊、張通儒等叛將放棄陝州逃跑,李豫與郭子儀順利進入陝州,而仆固懷恩繼續分兵追擊逃敵。
嚴莊先一步迴到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績,於是,安慶緒被迫棄城而逃。迴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並在市井村坊劫掠了三天,直到洛陽父老獻出一萬匹羅錦後才停止。李豫贈送“錦罽寶貝”給葉護太子,確保其滿意。對於投降安祿山父子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李豫遵照肅宗旨意,將其釋放並送往西京聽候處理。
監國理政
隨著兩京(長安、洛陽)相繼收複,李豫的威望達到了新的高度。至德二年十二月,肅宗封李豫為楚王;乾元元年(758年)三月,改封成王;同年五月十九日,正式立為皇太子。考慮到李豫出生時“豫州獻嘉禾”的祥瑞,唐肅宗之後又決定將其名改為李豫,以昭示吉祥。
上元二年(761年底),肅宗病重,無法理政,遂命李豫監國。當時,太上皇玄宗和肅宗均患病,李豫日夜侍疾,親自品嚐藥膳,衣不解帶,盡顯孝道。他的這些行為不僅彰顯了他的仁孝之心,也為他贏得了朝野內外廣泛的尊敬和支持。
驚變中即位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隨著太上皇李隆基的離世,唐肅宗李亨病情危急。此時,張皇後因擔憂太子李豫權勢過重難以控製,密謀召越王李係入宮,意圖廢黜李豫。然而,在十六日這天,當張皇後假傳聖旨召見太子李豫時,宦官李輔國與程元振二人事先得知了她的計劃,於是便提前采取了行動。他們在淩霄門部署了兵力。待到李豫到了後,二人忙將他安全護送到了禁軍之中。當晚,李輔國和程元振率兵軟禁了越王李係和張皇後一幹人等,這一變故最終導致病中的肅宗受到驚嚇而離世。
登基後鋤奸
隨後,程元振等人迎請太子李豫到了九仙門,正式向群臣宣告了這一重大變故,並且按照禮儀舉行了監國儀式。隨後在二十日這天,即五月十八日,太子李豫在眾人的擁護下正式登基,成為了新一任皇帝,這也標誌著一個新的統治時代開始。唐代宗李豫繼位之後,宦官李輔國自恃擁立有功,對新帝李豫的態度日益傲慢起來,有次甚至對他說:“陛下隻需安居宮中,外麵的政事就交由老奴來處理。”
盡管李豫內心很不滿,但鑒於李輔國掌握兵權,他不得不暫時隱忍,還尊稱他為尚父,朝中凡事都要先諮詢一下他的意見。不久之後,李豫抓住李輔國疏忽的機會,精心地安排了一場針對他的刺殺行動,最終以盜賊行刺的形式除掉了李輔國,然後又下令追捕所謂的“刺客”。事後李豫還派人去慰問了李輔國的家屬,以此來掩蓋這件事的真相。唐代宗李豫這一係列行動既保證了自身的統治地位,又巧妙地消除了潛在的威脅。
平冤昭雪
代宗李豫登基之時,正值國家動蕩不安,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為了彰顯他平定叛亂的堅定決心,李豫即位後的首項重大決策便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賦予了他平定叛亂的重任。在積極應對軍事危機的同時,李豫也對朝政及宮廷的人事布局進行了深刻的調整。
同年五月,在丹鳳樓頒布的大赦製書中,李豫宣布寬恕眾多罪犯,並表彰了包括郭子儀、李光弼及李光進在內的平叛功臣,以及各地的節度使和其他內外官員。此外,他還致力於恢複玄宗時期被廢黜或受迫害皇室成員的名譽與封號,如王皇後、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等人,並昭雪了因冤屈而逝的棣王李琰和永王李璘等人的不白之冤。通過這些舉措,唐代宗不僅梳理並解決了玄宗、肅宗兩朝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還為國家的未來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礎,尋求著一條穩定和發展之路。此舉體現了新帝對過去錯誤的反思和對未來治理的積極態度,也為帝國的和平與發展開啟了新的一頁。
改革財政,振興國力
唐代宗李豫即位之時,唐朝正麵臨著一係列嚴峻的挑戰:經濟凋敝、人口流散、農業生產停滯不前,財賦收入大幅減少。同時,國家還需要抵禦吐蕃頻繁的軍事威脅,導致軍費開支不斷攀升,財政狀況愈加緊張。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李豫采取了一係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以圖振興國力。
首先,他重用了理財專家劉晏,委任其掌管全國財賦長達十餘年。劉晏推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政策,特別是在漕運和鹽政方麵,他興利除弊,優化了運輸係統並改善了稅收機製。這些改革不僅確保了江南地區的財賦能夠穩定而高效地運往關中地區,還實現了“民不加賦,而國富饒”的理想狀態,為平定叛亂及加強國防提供了堅實的財政支持,並為後世唐德宗時期的稅製改革奠定了基礎。
此外,李豫還任命了韓滉負責部分財賦管理事務。韓滉以其清廉公正和勤奮努力著稱,實施了嚴格的管理製度,逐漸充實了國庫。盡管他的嚴格管理有時會引起一些不滿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韓滉的努力對於恢複和鞏固唐朝的財政狀況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上述舉措,李豫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成功地穩定了國家的財政基礎,為唐朝後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些改革體現了李豫作為君主的智慧與決心,及他對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