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方麵的主要成就


    1.上書言事


    姚崇提出的十條意見,實際上是為唐玄宗提供了一份治國的藍圖,旨在糾正武則天以來的一些政治問題,並預防曆史上類似王莽篡漢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這些建議反映了當時社會和政治環境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以及姚崇對於有效治理的看法。唐玄宗接受並實施了這些改革措施,從而開啟了唐朝曆史上的“開元盛世”,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期。


    (1)武後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複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製裁;


    (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


    (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


    (7)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


    (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


    (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


    (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姚崇的十條意見,區區二百餘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曆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采納,並委以大權,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通過采納姚崇的意見,唐玄宗展現了他的開明態度和改革決心,這也標誌著唐朝開始走向了一個新的繁榮時代。這些改革不僅促進了唐朝初期的穩定和發展,而且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整頓吏治


    姚崇在唐玄宗朝擔任宰相期間,以其強硬的政治手腕和對權力的精明操作而著稱。在處理與功臣和其他政治人物的關係時展現了一些政治策略。


    張說事件:張說曾經因為舊怨唆使趙彥昭彈劾姚崇,這使得兩人之間產生了矛盾。當姚崇拜相後,張說感到不安,並試圖通過岐王來尋求庇護。姚崇利用這一點,在退朝時故意落在後麵,並向唐玄宗表達了對於岐王和張說之間關係的擔憂。唐玄宗因此將張說貶到相州。這一舉動既清除了政敵,又顯示了姚崇對於皇室忠誠的態度,鞏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魏知古事件:魏知古早年受到姚崇的幫助,但在並列相位後表現出了對姚崇的輕慢。姚崇安排魏知古前往洛陽主持選官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排擠行為。之後,由於姚崇之子請托魏知古的事情被揭露,唐玄宗考慮罷免魏知古。然而,姚崇建議不要因私情而影響公正,最終魏知古被調任為工部尚書。這個案例中,姚崇展示了他能夠超越個人利益,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


    劉幽求、鍾紹京的貶黜:這些也是姚崇在政治鬥爭中采取的行動之一,反映了他對潛在對手或不合作官員的嚴厲態度。


    姚崇的行為體現了當時唐朝高層政治鬥爭的激烈程度,同時也展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如何巧妙地運用權力和個人影響力來維護自己的地位以及實現政策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姚崇采取了一些強硬措施,但他也注意到了公眾形象的重要性,試圖表現出公正無私的形象,這對於維持他的權威和支持度至關重要。此外,姚崇的這些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唐玄宗清理了早期政變中的功臣勢力。


    治理蝗災


    在開元四年(716),山東地區爆發了大麵積的蝗災,地方官員和百姓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敢去捕蝗蟲,反而祭天祈福,甚至唐玄宗也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麵對這一情況,姚崇堅決主張采取實際行動來對抗災害,他引用魏朝時期因不滅蝗而導致嚴重饑荒的曆史教訓,強調修德免災並非對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積極主動地救災。姚崇指出,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並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當黃門監盧懷慎質疑人力能否製服天災時,姚崇勇敢地表示願意承擔所有可能的後果,宣稱消滅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並且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他一人承擔。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最終打動了唐玄宗,玄宗下令滅蝗,百姓因此免於災難,社會秩序得以維持。


    文學成就


    姚崇不僅以其政治才能聞名,而且在文學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被譽為“以文華著名”。他年輕時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弱冠之年便被任命為孝敬挽郎,並通過製舉考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張說稱讚姚崇的文章“獻藻彌煥”,意味著他的作品充滿了華麗而精美的辭藻,體現了極高的文才。


    盡管《舊唐書·經籍誌下》和《新唐書·藝文誌四》中記載有《姚崇集》十卷,但這部文集已經佚失,未能流傳至今。不過,《全唐詩》收錄了他的六首詩作,而陳尚君先生的《全唐詩續拾》又補充了兩首,總計八首。這些詩歌雖然數量不多,但其中不乏佳作。


    例如,姚崇的《秋夜望月》描繪了一個遠離長安、事業受挫的人,在秋夜仰望明月時所感受到的孤獨與思念之情。詩中的意象如桂樹、寒影、草露等,都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文字簡潔卻意境深遠,寄托了高遠的情懷。


    另外一首《夜渡江》,則細膩地描述了一次夜間渡江的經曆。詩中通過對煙霧、天空、船行以及尋找岸邊過程的描寫,展現了夜晚江上的朦朧之美,同時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安。尤其是中間兩聯對仗工整,生動地寫出了從不自覺到逐漸認知的過程,動靜結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首詩的藝術成就可能影響到了後來王維的詩句“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顯示了姚崇在詩歌創作上的獨特貢獻。總的來說,姚崇的詩歌創作既反映了他個人的生活經曆和情感世界,也展示了唐代士人的文學素養和藝術追求。即使是在繁忙的政治生涯中,姚崇也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和探索,這使得他在曆史上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詩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方憶lt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方憶lt並收藏大唐帝國的輝煌與變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