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老朱臉上的幾分笑意,李念暗道一聲幸虧自己改變了主意。
“這個條件就是,如果以後我這裏需要鐵,大明能夠及時的送過來。放心,我們隻是在這範圍內自己使用”
怕老朱不放心,李念還用手比劃了一下。
“咱如果讓你花錢買鐵的話,你會不會在這項技術上獅子大開口”
“不會獅子大開口,但至少會在這上麵補迴來”李念如實相告。
朱元璋冷哼一聲,“你倒是幹脆”
“嗯哼”李念雙手一攤,絲毫不做作。
“說吧,多少錢?”
見朱元璋答應了,在場的幾人全都鬆了一口氣。
“三”
“三萬貫?”
三萬貫還在老朱的心理預期之內,他覺得超過五萬就沒必要買了。
比預期低了兩萬,老朱很開心,一切都答應了下來。
他告訴李念,下午會讓人送錢過來,至於這份資料他現在就要拿走。
李念看了一眼馬皇後決定給個麵子。隨即點頭答應下來。
他低頭勉強的擺擺手,讓朱元璋拿著資料趕緊走。
然而就在老朱大嘴一咧往外走的時候,突然頓住了腳步。他轉過身對薛無淚說道,“薛先生,咱妹子的病還需要多久”
“十多天吧”
“嘿嘿,多謝薛先生了”老朱滿意的點點頭,轉身離開。
看著臨走前都有得意忘形的朱元璋,李念不由得嘴角抽動了一下。
這份高爐煉鐵的詳細資料對大明來說,大大提高了效率。
薛無淚在書寫的時候寫得特別詳細,上麵的圖是獨孤星夜一手畫出來的。
二人的努力三萬貫賣了。
瞥了一眼遠去即將消失的馬車,李念咂吧幾下嘴。
人的劣根性讓他明白,恐怕救下馬皇後的恩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如果當初老薛沒有告訴老朱他們隻有十年可活,單看救命之恩這一條,足以讓老朱家感恩戴德。
但問題就出在,薛無淚說出了具體的時間。
人心會本能的得不到滿足。
李念重新坐迴到中間的桌邊,笑著看向馬皇後說道,
“娘娘,老薛替救迴十年壽命,到最後你的幾個兒子不會到最後覺得十年太短吧”
馬皇後聞言抿著嘴,她盯著李念看了半晌,
“李念啊,我發現你這孩子想的太多了。雄英和我能有今天全靠薛先生和白姑娘,這些恩情我們老朱家都記在心裏”
“放心,隻要我還在,保你們性命無虞”
李念眼眸低垂,舌頭在嘴裏轉動著,將早飯殘留在嘴裏的渣子吐了出去。
隨後他望向南麵的窗戶,輕聲呢喃道,“人性本惡啊,荀子的思想已經贏了一千多年了。身處陌生的環境,我不得不為身邊的人考慮”
馬皇後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麽。
她能看得出,李念不太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朱家之人。在她看來或許是史書當中記載了什麽。
自己那幾個兒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
他們在軍事才能上都是一把好手,但在個人方麵......
想到此處馬皇後歎氣一聲,隨後示意身旁的玉兒上樓迴房。
大廳裏隻留下了李念幾人。
李念單手放在桌上,四根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
他們四人毫無根基,在這大明毫不誇張的說,任何方麵都能被皇家拿捏著命脈。
所以往後他們隻能依托於朱家。
封建王朝的家天下。
......
迴宮以後,朱元璋立馬將買來的技術資料交給太子朱標看了一遍。
本來老朱想將這件事交由太子朱標去辦的。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老朱一直是傾心培養。
而作為太子的朱標也是不負老朱的期望,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子儲君。
但看了眼朱標身體後,朱元璋覺得還是不要讓朱標太過勞累。
他對著不遠處的蔣瓛吩咐道,“去將李善長給咱叫來”
“是”
大殿內沒有了外人,老朱也是喜於言表,笑著和自家兒子分享著,
“三萬貫,咱就將這煉鐵技術給買過來了。李念這小子也挺識趣,知道這是國本,沒和咱要分成......”
朱元璋巴拉巴拉的和太子朱標說著。
“兒臣還是要恭喜父皇啊”朱標也知道這代表著什麽。
一旦大明的煉鐵技術得到革新,對整個王朝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老朱笑著坐到位子上,等將煉鐵的事交代下去,他就要開啟工作狂模式了。
“爹,二弟、三弟、四弟幾人都有消息傳迴來,他們都想迴京一趟來看看娘和雄英”
太子朱標抬眼靜靜地看著主位上的老朱。
朱元璋沒有抬頭,也沒有正麵迴應這個問題。而是隨口問了一句,“嗯...毛驤的事從東宮散播出去了嗎?”
“昨日已經和呂氏簡單提過一嘴了,想來不久朝堂上的百官就會知道”
“嗯...”
朱元璋隨手合上一本奏疏,隨即抬起頭,“既然想看他們的娘,那就召幾位藩王迴京吧”
“我這就去安排”
大明洪武時期的藩王,非有召不得迴京。
太子朱標提到的幾個弟弟,他們都是馬皇後的嫡子。
但在《南京太常寺誌》中有記載,馬皇後沒有子嗣。其中懿文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都是李淑妃所生。朱棣則是碽妃所生。
這簡直是胡編亂造,
南京太常寺是大明的一個官署,是負責皇家禮儀和祭祀的。
成祖時期遷都北平,所以南京設置的各部衙門都屬於備份。兩地太常寺的地位也是千差萬別。
南京太常寺除了日常管理孝陵,基本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部門。
《南京太常寺誌》中有很多都是驢唇不對馬嘴,三個月生兩個兒子的,孝陵當中連位子都沒有的妃子搖身一變成了皇貴妃。
這不是扯淡嘛。
在明史當中就有記載,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後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
再與《明太宗實錄》記載相比對,二者的記錄是一致的。
早在明末的時候,由於北方戰亂不休,皇帝自顧不暇,綱紀鬆弛。
所以遠在長江以南的南京鞭長莫及。
在這背景下,原本神聖肅穆的南京孝陵,變成了一個旅遊勝地。
別說參觀,隻要肯出錢,連地宮都能進去。
“這個條件就是,如果以後我這裏需要鐵,大明能夠及時的送過來。放心,我們隻是在這範圍內自己使用”
怕老朱不放心,李念還用手比劃了一下。
“咱如果讓你花錢買鐵的話,你會不會在這項技術上獅子大開口”
“不會獅子大開口,但至少會在這上麵補迴來”李念如實相告。
朱元璋冷哼一聲,“你倒是幹脆”
“嗯哼”李念雙手一攤,絲毫不做作。
“說吧,多少錢?”
見朱元璋答應了,在場的幾人全都鬆了一口氣。
“三”
“三萬貫?”
三萬貫還在老朱的心理預期之內,他覺得超過五萬就沒必要買了。
比預期低了兩萬,老朱很開心,一切都答應了下來。
他告訴李念,下午會讓人送錢過來,至於這份資料他現在就要拿走。
李念看了一眼馬皇後決定給個麵子。隨即點頭答應下來。
他低頭勉強的擺擺手,讓朱元璋拿著資料趕緊走。
然而就在老朱大嘴一咧往外走的時候,突然頓住了腳步。他轉過身對薛無淚說道,“薛先生,咱妹子的病還需要多久”
“十多天吧”
“嘿嘿,多謝薛先生了”老朱滿意的點點頭,轉身離開。
看著臨走前都有得意忘形的朱元璋,李念不由得嘴角抽動了一下。
這份高爐煉鐵的詳細資料對大明來說,大大提高了效率。
薛無淚在書寫的時候寫得特別詳細,上麵的圖是獨孤星夜一手畫出來的。
二人的努力三萬貫賣了。
瞥了一眼遠去即將消失的馬車,李念咂吧幾下嘴。
人的劣根性讓他明白,恐怕救下馬皇後的恩情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如果當初老薛沒有告訴老朱他們隻有十年可活,單看救命之恩這一條,足以讓老朱家感恩戴德。
但問題就出在,薛無淚說出了具體的時間。
人心會本能的得不到滿足。
李念重新坐迴到中間的桌邊,笑著看向馬皇後說道,
“娘娘,老薛替救迴十年壽命,到最後你的幾個兒子不會到最後覺得十年太短吧”
馬皇後聞言抿著嘴,她盯著李念看了半晌,
“李念啊,我發現你這孩子想的太多了。雄英和我能有今天全靠薛先生和白姑娘,這些恩情我們老朱家都記在心裏”
“放心,隻要我還在,保你們性命無虞”
李念眼眸低垂,舌頭在嘴裏轉動著,將早飯殘留在嘴裏的渣子吐了出去。
隨後他望向南麵的窗戶,輕聲呢喃道,“人性本惡啊,荀子的思想已經贏了一千多年了。身處陌生的環境,我不得不為身邊的人考慮”
馬皇後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麽。
她能看得出,李念不太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朱家之人。在她看來或許是史書當中記載了什麽。
自己那幾個兒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
他們在軍事才能上都是一把好手,但在個人方麵......
想到此處馬皇後歎氣一聲,隨後示意身旁的玉兒上樓迴房。
大廳裏隻留下了李念幾人。
李念單手放在桌上,四根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
他們四人毫無根基,在這大明毫不誇張的說,任何方麵都能被皇家拿捏著命脈。
所以往後他們隻能依托於朱家。
封建王朝的家天下。
......
迴宮以後,朱元璋立馬將買來的技術資料交給太子朱標看了一遍。
本來老朱想將這件事交由太子朱標去辦的。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老朱一直是傾心培養。
而作為太子的朱標也是不負老朱的期望,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子儲君。
但看了眼朱標身體後,朱元璋覺得還是不要讓朱標太過勞累。
他對著不遠處的蔣瓛吩咐道,“去將李善長給咱叫來”
“是”
大殿內沒有了外人,老朱也是喜於言表,笑著和自家兒子分享著,
“三萬貫,咱就將這煉鐵技術給買過來了。李念這小子也挺識趣,知道這是國本,沒和咱要分成......”
朱元璋巴拉巴拉的和太子朱標說著。
“兒臣還是要恭喜父皇啊”朱標也知道這代表著什麽。
一旦大明的煉鐵技術得到革新,對整個王朝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老朱笑著坐到位子上,等將煉鐵的事交代下去,他就要開啟工作狂模式了。
“爹,二弟、三弟、四弟幾人都有消息傳迴來,他們都想迴京一趟來看看娘和雄英”
太子朱標抬眼靜靜地看著主位上的老朱。
朱元璋沒有抬頭,也沒有正麵迴應這個問題。而是隨口問了一句,“嗯...毛驤的事從東宮散播出去了嗎?”
“昨日已經和呂氏簡單提過一嘴了,想來不久朝堂上的百官就會知道”
“嗯...”
朱元璋隨手合上一本奏疏,隨即抬起頭,“既然想看他們的娘,那就召幾位藩王迴京吧”
“我這就去安排”
大明洪武時期的藩王,非有召不得迴京。
太子朱標提到的幾個弟弟,他們都是馬皇後的嫡子。
但在《南京太常寺誌》中有記載,馬皇後沒有子嗣。其中懿文皇太子朱標、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都是李淑妃所生。朱棣則是碽妃所生。
這簡直是胡編亂造,
南京太常寺是大明的一個官署,是負責皇家禮儀和祭祀的。
成祖時期遷都北平,所以南京設置的各部衙門都屬於備份。兩地太常寺的地位也是千差萬別。
南京太常寺除了日常管理孝陵,基本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部門。
《南京太常寺誌》中有很多都是驢唇不對馬嘴,三個月生兩個兒子的,孝陵當中連位子都沒有的妃子搖身一變成了皇貴妃。
這不是扯淡嘛。
在明史當中就有記載,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後生太子標、秦王樉、晉王棡、成祖、周王橚。
再與《明太宗實錄》記載相比對,二者的記錄是一致的。
早在明末的時候,由於北方戰亂不休,皇帝自顧不暇,綱紀鬆弛。
所以遠在長江以南的南京鞭長莫及。
在這背景下,原本神聖肅穆的南京孝陵,變成了一個旅遊勝地。
別說參觀,隻要肯出錢,連地宮都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