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突然曖昧起來的兩人也沒在晚上出去,兩人都突然矜持了起來,也不互稱名字了,又開始先生侯爺的叫了起來,按明芝的話來說,那就是:
“掩耳盜鈴!”
明芝一語戳穿本質,但明瑤卻是拒絕這樣的指控,並且信誓旦旦的迴道:
“這是我倆都臉皮薄,而且知禮儀,懂進退。”
這話自然毫無邏輯,畢竟能偷偷違抗聖旨的明瑤半點沒有臉皮薄的可能性。
不過顯然兩人都樂在其中,甚至有些沉醉於略有曖昧的氛圍裏,明芝自然是沒有要管的意思,但有些人看了卻是心裏發酸。
那個人自然是李隆基了。
按理來說他是不知道明瑤和李白關係的,但因為明瑤的原因,李隆基特地提前兩天傳召李白,打算看看李白那被稱讚的才華,卻不料聖旨到的時候明瑤也在,所以明瑤直接就跟李白一起來了。
還不等李隆基奇怪為什麽明瑤在李白家中呢,就看到明瑤和李白穿著相同顏色,相同麵料,一種花紋的衣服走過來,李隆基心髒突然揪了一下。
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兩人明明隻是一起走個路,兩人是同袍啊,很正常的吧,他怎麽總有一種白菜被豬拱了的感覺呢?
不可能啊,明瑤喜歡的是溫柔款的,據說理想型是荀令君,跟李白可不太一樣。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然後恢複了正常,一本正經的讓兩人起身,然後和李白談論起了政治。
很好,確實不太行,明瑤眼光還不錯的,那軍事?
可能是李白親自去了戰場,也可能是明瑤教的那些確實有用,就連明瑤都覺得李白如今軍事策略的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確實也不太優秀,起碼沒他文采好。
二人談論當代事務,李白口若懸河;李隆基命他起草《答蕃書》,李白運筆如飛。
明瑤自然很有眼力見兒的早早請辭,順帶叫走了高力士,隻留下君臣二人。
此時的李隆基早就忘了剛才因明瑤而對李白產生的不好的看法,改為大為欣賞,還賜他在禦前吃飯。
據聞李隆基還親手為李白調羹,然後許他進入翰林院,一時間,本來就很有名氣的李白更是家喻戶曉。
本來是一個被官員稱讚的詩人,現在是被皇帝看重的文人,而且翰林院是一等一的清貴之地,其中的人也多數是簡在帝心,李白入了翰林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接下來李隆基有宴會就召李白陪同,而明瑤也罕見的常常參宴,但李隆基隻沉迷於天倫之樂,不曾細想為什麽十次宴會八次有事的明瑤會次次不落。
其實隻要他再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李白每次呈上來一首詩以後,就會全然不管李隆基如何評價,轉而專心寫著什麽,而此時明瑤就會全神貫注的看著李白,李白寫好後也會讓侍女悄悄拿給明瑤。
一日,李隆基在宮女歌舞時覺得無趣,對高力士說道:
“對此良辰美景,豈能隻觀歌舞?如果現在有高才詩人賦詩詠歌,足可誇耀於後世。”
什麽高才詩人呢?
於是李白就來了。
但此時寧王正邀李白飲酒,李白已經醉了,來到宮中時,行禮都帶著一絲醉態。
但李隆基卻像是不曾察覺一般,高興的讓他起來,又知道李白鄙薄格律聲調,料他不擅長近體詩,特地命他寫十首《宮中行樂》五言律詩。李白叩頭上奏說:
“寧王賜酒,我已醉了,如陛下應允我無所顧忌,我才能充分發揮。”
李隆基自然應允,還派兩個太監扶持李白,又命人磨墨蘸筆,兩個人把紙鋪於李白麵前,李白取筆抒寫,十首詩一揮而就,全無更改,書法遒勁流利,龍飛鳳舞,格律對仗,無不精彩絕倫。
李隆基看過以後,不僅大為讚歎,甚至特意讓人把詩拿去給明瑤觀賞,老父親心態的李隆基自然是要把好東西分享給明瑤,但他根本不知道,是他親自把豬圈的門打開,讓豬自由的去拱他辛辛苦苦種的小白菜。
明瑤看了以後自然是對李白更加讚歎,等到第二日和李白見麵之時,不可思議的上下打量起李白。
“白……有什麽不對嗎?”
李白有些疑惑的查看了自己的衣服,沒什麽不對勁的地方,確實是穿戴整齊了,而且佩戴著玉佩,還是明瑤最喜歡的桂花圖案的,臉也不可能沾灰,他出門前看過的,更不可能是有味道了,他可是特地讓人給衣服熏香了。
“我看看你是比我多了什麽,竟然如此的才華橫溢!”
心上人的讚歎自然讓人歡娛,李白暢快的笑出聲來,隨後熟練的引明瑤入府,而明瑤也毫不推辭,自然的走進來李白家中,輕車熟路的往小花園走去。
李白的院子裏有兩棵桂樹,她二人在一月前一起釀了四壇桂花酒,就埋在了桂樹下,如今已經可以取出來了,二人早早的就約定了時間來李白家中取酒。
可憐遠在宮中的李隆基隻知道感歎明瑤記得給他釀酒,絲毫不知道這酒是怎麽來的,而這些粗心導致他直到下旨賜婚都想不明白,為什麽明瑤會看上一點兒也不符合標準的李白。
其實明瑤剛搬出皇宮迴明家的時候,李隆基還是派人跟著明瑤,匯報她的一舉一動來著。
但是後來明瑤長大了 叛逆了,不想要家長管,所以拒絕了李隆基一切形式的看管,起初李隆基還不放心,後來發現不放心也沒用,她根本不聽你的,也就開始放心了。
所以現在明瑤有點什麽事兒,隻要不是全京城都知道的大事,李隆基也很難知曉。
所以明瑤得以自由的和李白四處遊玩。
自從明瑤來找李白,兩人之間也越來越親密以後,李白很少和其他人出遊了,更多時間是等著明瑤閑下來找他。
而明瑤那邊處理完明家一些事,就會很快趕去找李白,就連武舉改革這個事兒,明瑤也隻是寫了個大綱,然後一股腦的交給兵部和禮部,然後自己就啥也不管了,讓兩個尚書異常憤怒。
“掩耳盜鈴!”
明芝一語戳穿本質,但明瑤卻是拒絕這樣的指控,並且信誓旦旦的迴道:
“這是我倆都臉皮薄,而且知禮儀,懂進退。”
這話自然毫無邏輯,畢竟能偷偷違抗聖旨的明瑤半點沒有臉皮薄的可能性。
不過顯然兩人都樂在其中,甚至有些沉醉於略有曖昧的氛圍裏,明芝自然是沒有要管的意思,但有些人看了卻是心裏發酸。
那個人自然是李隆基了。
按理來說他是不知道明瑤和李白關係的,但因為明瑤的原因,李隆基特地提前兩天傳召李白,打算看看李白那被稱讚的才華,卻不料聖旨到的時候明瑤也在,所以明瑤直接就跟李白一起來了。
還不等李隆基奇怪為什麽明瑤在李白家中呢,就看到明瑤和李白穿著相同顏色,相同麵料,一種花紋的衣服走過來,李隆基心髒突然揪了一下。
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兩人明明隻是一起走個路,兩人是同袍啊,很正常的吧,他怎麽總有一種白菜被豬拱了的感覺呢?
不可能啊,明瑤喜歡的是溫柔款的,據說理想型是荀令君,跟李白可不太一樣。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然後恢複了正常,一本正經的讓兩人起身,然後和李白談論起了政治。
很好,確實不太行,明瑤眼光還不錯的,那軍事?
可能是李白親自去了戰場,也可能是明瑤教的那些確實有用,就連明瑤都覺得李白如今軍事策略的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確實也不太優秀,起碼沒他文采好。
二人談論當代事務,李白口若懸河;李隆基命他起草《答蕃書》,李白運筆如飛。
明瑤自然很有眼力見兒的早早請辭,順帶叫走了高力士,隻留下君臣二人。
此時的李隆基早就忘了剛才因明瑤而對李白產生的不好的看法,改為大為欣賞,還賜他在禦前吃飯。
據聞李隆基還親手為李白調羹,然後許他進入翰林院,一時間,本來就很有名氣的李白更是家喻戶曉。
本來是一個被官員稱讚的詩人,現在是被皇帝看重的文人,而且翰林院是一等一的清貴之地,其中的人也多數是簡在帝心,李白入了翰林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接下來李隆基有宴會就召李白陪同,而明瑤也罕見的常常參宴,但李隆基隻沉迷於天倫之樂,不曾細想為什麽十次宴會八次有事的明瑤會次次不落。
其實隻要他再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李白每次呈上來一首詩以後,就會全然不管李隆基如何評價,轉而專心寫著什麽,而此時明瑤就會全神貫注的看著李白,李白寫好後也會讓侍女悄悄拿給明瑤。
一日,李隆基在宮女歌舞時覺得無趣,對高力士說道:
“對此良辰美景,豈能隻觀歌舞?如果現在有高才詩人賦詩詠歌,足可誇耀於後世。”
什麽高才詩人呢?
於是李白就來了。
但此時寧王正邀李白飲酒,李白已經醉了,來到宮中時,行禮都帶著一絲醉態。
但李隆基卻像是不曾察覺一般,高興的讓他起來,又知道李白鄙薄格律聲調,料他不擅長近體詩,特地命他寫十首《宮中行樂》五言律詩。李白叩頭上奏說:
“寧王賜酒,我已醉了,如陛下應允我無所顧忌,我才能充分發揮。”
李隆基自然應允,還派兩個太監扶持李白,又命人磨墨蘸筆,兩個人把紙鋪於李白麵前,李白取筆抒寫,十首詩一揮而就,全無更改,書法遒勁流利,龍飛鳳舞,格律對仗,無不精彩絕倫。
李隆基看過以後,不僅大為讚歎,甚至特意讓人把詩拿去給明瑤觀賞,老父親心態的李隆基自然是要把好東西分享給明瑤,但他根本不知道,是他親自把豬圈的門打開,讓豬自由的去拱他辛辛苦苦種的小白菜。
明瑤看了以後自然是對李白更加讚歎,等到第二日和李白見麵之時,不可思議的上下打量起李白。
“白……有什麽不對嗎?”
李白有些疑惑的查看了自己的衣服,沒什麽不對勁的地方,確實是穿戴整齊了,而且佩戴著玉佩,還是明瑤最喜歡的桂花圖案的,臉也不可能沾灰,他出門前看過的,更不可能是有味道了,他可是特地讓人給衣服熏香了。
“我看看你是比我多了什麽,竟然如此的才華橫溢!”
心上人的讚歎自然讓人歡娛,李白暢快的笑出聲來,隨後熟練的引明瑤入府,而明瑤也毫不推辭,自然的走進來李白家中,輕車熟路的往小花園走去。
李白的院子裏有兩棵桂樹,她二人在一月前一起釀了四壇桂花酒,就埋在了桂樹下,如今已經可以取出來了,二人早早的就約定了時間來李白家中取酒。
可憐遠在宮中的李隆基隻知道感歎明瑤記得給他釀酒,絲毫不知道這酒是怎麽來的,而這些粗心導致他直到下旨賜婚都想不明白,為什麽明瑤會看上一點兒也不符合標準的李白。
其實明瑤剛搬出皇宮迴明家的時候,李隆基還是派人跟著明瑤,匯報她的一舉一動來著。
但是後來明瑤長大了 叛逆了,不想要家長管,所以拒絕了李隆基一切形式的看管,起初李隆基還不放心,後來發現不放心也沒用,她根本不聽你的,也就開始放心了。
所以現在明瑤有點什麽事兒,隻要不是全京城都知道的大事,李隆基也很難知曉。
所以明瑤得以自由的和李白四處遊玩。
自從明瑤來找李白,兩人之間也越來越親密以後,李白很少和其他人出遊了,更多時間是等著明瑤閑下來找他。
而明瑤那邊處理完明家一些事,就會很快趕去找李白,就連武舉改革這個事兒,明瑤也隻是寫了個大綱,然後一股腦的交給兵部和禮部,然後自己就啥也不管了,讓兩個尚書異常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