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近鄉情怯,張誠離家沒幾個月,這迴到家門口,卻還是有一點忐忑。不知道母親現在身體如何,不知道杏兒現在如何。自己這幾個月獨身在外,其實想家的很。


    自家的院門是虛掩的,推開大門,院子裏照例坐了好多婦人正在畫泥叫兒。這一幕好熟悉,自己的母親正在用一隻巨大的木桶給每個婦人的碗裏添加蛋花湯。雖然張村現在誰家都不再缺一碗蛋花湯了,但是作為一項傳統,這一幕還是一直保存著。缺了這一碗蛋花湯,婦人們就會抱怨張家如今苛待大家。


    而這一碗平平無奇的蛋花湯,在張村也仍然有獨特的地位,家家都傳說張家的蛋花湯是最美味的,懷疑其中有什麽秘方。


    其實那不過是用盡了蛋清,單純用蛋黃在開水裏攪一下,加一點鹽花的白水蛋花湯而已。


    “阿娘!”張誠喊了一聲。


    “唉,我這也是老了,耳朵都聽不真,好像聽到我家誠哥兒喊我,這真是……”母親低頭打著蛋花湯,一邊碎碎念,迴頭看時,手中的瓢卻落在木桶裏。


    “是我迴來了。”張誠過去,跟阿娘抱了一下。“王家阿嬸兒,麻煩你幫我阿娘給大家分一下蛋花湯,我和阿娘說會兒話。”張誠對旁邊的一位嬸嬸說,然後擁著阿娘就往屋裏走。


    其實兩母子也沒有什麽話可說,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麽都看不夠。


    “誠哥兒你長高了!”好半天,母親才說了這樣一句話。


    張誠嘿嘿的憨笑。


    “餓了不?我給你去做飯?”


    “不餓呢。等下我去喝碗蛋花湯。”


    “蛋花湯是個什麽好吃食,都是糊弄人的……”


    “好喝呢,想家裏這口。”


    “杏兒去學校上課了。要等一下才迴來。”母親說。


    “哦,她有身子呢……”


    “我也這樣說,她說還不礙的,也要趕著給孩子們講課,也怕自己落下課業,非要去,我也說不動她。”


    這當口,門外的女人們傳出一陣喧嘩笑聲。張誠走出房門來看,卻是趙杏兒迴來,一般女人們正看著趙杏兒笑,趙杏兒也不知大家在笑什麽,都被弄毛了,用手整理自己頭發衣襟兒,一扭頭,正和張誠四目相視。


    “郎君!”趙杏兒驚喜道,緊走兩步迎了過來。身後女人們又是一頓爆笑。


    趙杏兒兩頰緋紅,說不出是害羞還是快樂,但是眼睛裏的笑意盈盈,她還和小時候一樣,一笑的時候兩個眼睛就彎彎如月牙一樣。進到屋子裏,趙杏兒連珠炮一樣問起來:怎麽迴來了,身體可好,在鹹陽過得可好,迴來能留多久。


    “我迴來打個招唿,等下還要去館舍那麵和寺工的同仁一起聚一下,晌午和晚飯就不在家吃了。然後下午我要陪他們到車輛廠、木工坊那麵轉一下。對了木工坊那麵我看立起來幾個風車,那是搞什麽?”


    “學校裏同學的實踐課,覺得木工耗人耗力,就搞了一個風車鋸木的方案。也才做成沒多久,上次寫信給你說給你一個驚喜,這就是了。細節你迴頭會看到。對了郎君,如果你們去木工坊,那麵有個人是不是不方便?”


    張誠卻忘了這事兒,現在想起來,徐福還在那麵呢。徐福這人在鹹陽也是大有名氣,若是寺工的同仁看到認出,麻煩可也不小。


    “這樣,杏兒,你安排誰給那位傳個話,說我通知他,先到學校這麵住幾天,給學校臨時做個值夜的工作,在學校找間空房先住下,先安置一下,也給公孫尼子先生打個招唿,說是我安排的人,請公孫先生幫助照料一二。”


    “我這就去。”


    “在家吃過飯再去不遲……”


    “不,郎君這事兒關係大,我先安排好。我找經常往來木工坊的同學替我去打個招唿。”


    簡單安排了家裏的事兒,張誠迴到村口的館舍。和幾位同仁簡單吃了中飯,休息片刻便去車輛廠。


    聽說車輛廠的工匠們要吃晌午飯和午休,寺工來的同仁們都驚訝——怎麽你們張村的工匠是要吃晌午飯的?


    張誠才想起來,大秦全天下也都是一日兩餐,做工的從早做到晚不休息的。於是笑著解釋,說做工務農的都辛苦耗力氣,一日兩餐怎麽受得了,所以張村這麵家家戶戶現在都是一日三餐。


    工坊車廠的工匠和各種器械打交道,工作危險,如果長時間連續工作,難免出現事故受傷,因此車輛廠這麵要求是每天上午下午各休息一刻鍾,中午則除了吃飯還要休息半個時辰。這樣才能保證做工時注意力集中。


    而鐵作坊、煉油坊和燒炭坊那麵,雖然爐子不休息,總需要有人在旁邊看守,也要采取輪班的方法,讓工匠都有充分休息,免得疲倦大意導致事故。這樣雖然看起來增加了更多工時,但是由於工作安全性提高、事故少,所以成本還是有節省的。


    寺工的作府佐大奇,忙從懷裏抽出小本子來,又從發髻上拔下一支小毛筆開始記錄。這種把小毛筆插在發髻上的方法,最近在寺工很流行。甚至還有一句特別流行的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不知這話從何而來。寺工的吏員和匠師都習慣有想法或者討論結果,都隨時抽出小毛筆記在本子上。


    張誠笑笑:“兄台,這要是也記下來的話,那你可要準備一個大本子了。”


    作府佐則迴應:“我來之前,寺工丞大人特地囑咐,需多看多聽多問,隻要發現有異於鹹陽寺工的情況,都要每事記錄,迴去再另行討論定奪。”好吧,這位還負責了情報工作。


    果然,在走進第一車輛廠以後,這些匠師的眼睛和筆就都不夠用了。


    車輛廠劃分為不同的工作區。每一個工區隻從事一個部件的加工。所有工人穿著統一製式的衣服,但是不同工區的工人服裝顏色各不相同,後背和前胸還要印上各種不同的標誌或者文字,來表示其身份。一眼望去。每個工區的工作清晰可辨。


    工坊裏有專門的運輸推車,有專人把每一樣工件從一個工位運送到另一個地方,也有專人打掃地上的木屑殘渣,隨時進行清理,運送到另外的地方。


    在組裝區,匠師們形成流水作業的排列,每個人都隻負責將一種工件裝入包裝箱,裝好後包裝箱在滾木平台上推入下一個工位……直至將整個包裝箱裝滿。最後由一個穿橙色工裝的人審核檢驗,把箱子蓋上,把自己的印章印在封口的泥封上。算是完成整車包裝的工序。然後這些包裝箱五個一組裝上推車,送到庫房。


    整個車輛廠是在一個巨大的工棚下,這個工棚可以遮風避雨,就保障了無論陰晴這工坊都可以開工。工棚看起來是個很奢侈的建築,但是考慮到這個工棚能避免天氣的影響,帶來的收益也是很明顯的。


    “如果冬天寒冷,也是這樣半露天工作嗎?”吏員問。


    “一來我們到了冬天就是淡季,一年開工隻需要滿10個月就好。冬季運輸困難、運輸成本提高,就不那麽劃算。二來如果冬季的時候我們會把工棚四麵裝上活牆,用木框蒙上紙張,采光雖然差點,也能維持多半天工作。裝上活牆以後,就沒那麽冷了。”張誠笑著說。


    大型工坊的采光,在這個時代還是個問題。尤其是木工作坊這麵,不能見明火,現在又沒有大塊玻璃,隻能用紙窗戶來解決一部分采光。


    好在上郡的氣候畢竟沒有匈奴或者遼東那麽寒冷,工坊人氣高的時候,用一點火牆技術補一下采暖,也能將就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指神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指神蓋並收藏六歲兒童一次殺了40個匈奴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