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浮濯出了蘭蔦城這是非之地,像是徒手摘了角星,吉祥如意送到家門口來了。
一城停三日,一鄉縣停一日。若是不曾覺察半點無名的蹤跡,就跨過此城,一日看盡四時景。
雖說千裏之行,比水中月還要虛迷。望枯時常睜著眼便已邁過兩座城池,闔眼須臾後再醒來,卻仍見邈邈星漢。
是真是假,又難以辨清了。
風浮濯的秉性也有所轉圜,害怕此去路遠,望枯太過煩悶,才每到無人之境時,風浮濯就兀自與她說上幾句閑話。從陳年舊事,到耳聽軼聞,權當那不熟稔的“款話”,一一倒盡。
“古氏世代經商,家大業大。父親曾是祖上八輩裏,唯一一個高中之人,一心想為祉州添磚加瓦,才辭卻一日官職,求皇上貶謫他迴鄉。母親的族人自當是看不上父親的,但奈何母親執拗,一口認定父親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善人,哪怕不從,也用蠶絲綁走父親,逼他洞房花燭夜,次日就帶父親迴屋,求得一紙婚書。”
望枯瞠目:“古絲姑娘看著病懨懨的,怎有力氣綁走風長引大人?”
風浮濯:“父親文武雙全,當年還是一介探花郎,怎會扳不倒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姐?自當是自甘落網了。”
望枯:“他們原先可曾認得?”
風浮濯:“不認得,勉強算是誌同道合,隻是一見鍾情,二見傾心,三見以身相許,願為佳人折腰。父親更怕怠慢了母親,本想將我的名前,冠於‘古’姓,卻被母親一口迴絕。”
望枯:“生孩不易,古絲姑娘為何要白白讓了此等好事?”
風浮濯模樣板正:“母親曾說過緣由,難聽。”
望枯:“……”
古絲倒是個羈旅之人。
風浮濯一旦追憶,就有頭有尾:“母親生性瀟灑,曾讓父親擔憂,她會哪日喜新厭舊,棄置我與父親。雖是戲言,母親卻牽掛在心,生生寫了三百封情詩贈予父親。”
望枯仍舊不解:“說到底,也隻是成親後的瑣事,一麵之緣而已,為何就這麽生死相隨了呢?情之一字,果真難懂。”
風浮濯策馬之手放緩了些:“我曾如此反問過父母二人,他們隻說是緣分到了,非她不可。今日不果決,來日就追悔。”
過去的風浮濯,每逢撰文之時,落筆太難。古絲就說:“我知你生性有顧慮,做人做事都極為爭強好勝。但禮數前,你隻是凡人,旁人能犯錯,你一樣可以;旁人能貪婪,你更是可以。”
直至如今,風浮濯幾次將望枯“弄丟”後,才知此言貴重得可抵連綿峻嶺,時不時追憶一次。
往事如煙,珍惜眼前人。
望枯身在“異鄉”聽這話,倒是讓她想迴巫山看看了。
風浮濯沉吟刹那,另起話鋒,論起正經事:“望枯,經我多日探看,此地確為四百年前。”
望枯:“銀柳是如何證實到的?”
風浮濯:“我試了好些法子,有旁敲側擊,有從自身覺察。我曾贈予一名跛腳的乞討老嫗一袋銀子,她分文不用,還記得我的相貌,從融州一路追來瀠州歸還於我,且飽經風霜……我自知受之有愧,趁你昏睡,便陪她去購置了一間屋舍,好讓她留在此地安身立命。”
望枯懵懂:“這銀子又是誰給的?”
風浮濯:“蘭為蕙強塞馬車上的,有整整兩袋,各掛馬車後頭的板子上,近似沙囊,才未惹人起疑。當初皇上賞賜的銀兩足夠了,這多餘的錢財我留下也無用處,倒不妨贈予良善之人。”
說到錢兩,望枯自然要找準時機坦白從寬:“銀柳,先前忘了說,空桑山坍塌之前,我將你的財庫都搬空了,還與蒼寸師兄分了一半。”
風浮濯微皺眉頭:“望枯,金銀不輕,可有累著?”
——倘若望枯不是這木頭身,他定要攤開她的手,看看可有留下什麽褶皺與傷痕。
望枯聽他關切,雙腿又晃蕩,好似乘著秋千,飄揚恣睢:“無妨,蒼寸師兄占了大功勞。”
風浮濯:“嗯,給蒼寸雖是無妨,但留你手中的,就所剩無幾了。”
望枯眨眼:“……還不夠啊?”
風浮濯鄭重:“嗯,待我日後將剩餘的填補迴來。”
他此生唯一的動心之人,非望枯莫屬。
當作為她下的聘禮也好,當作答謝她的救命之恩也罷。
他風浮濯的物什,大抵隻能給她了。
望枯話未問完:“那銀柳是如何從自身覺察到的呢?”
風浮濯淡然處之:“也是趁你就寢時,我尋了處深水之域,本意要試試靈力,轉念卻要投湖自盡。”
望枯:“……”
“尋死”之言,卻這般剛正不阿。
風浮濯:“我有淨骨與魔氣傍身,原以為難以危及性命,可真到此時,竟是九死一生。”
望枯不由意外:“這是為何?”
風浮濯搖頭:“不知,可我靈力被製住大半是不爭之事,我在夢中,也素來不受法力禁製,可知眼下正是過往,資曆尚淺。”
如此,休忘塵才敢這般有恃無恐,輕易將他們送迴四百年前。
望枯沉思一瞬。
風浮濯的過去為凡人。
但望枯的過去為休忘塵親手造就的“白骨偶”。
禍國殃民,本事難以估量。
休忘塵怎會不知。
甚至依著他劍指五界的本心,八成是有意為之。
蘭蔦城化雪逢春,不算惡事。
那他到底想讓望枯做些什麽?
風浮濯一眼洞悉望枯心中思索之事,卻並未予以打攪。
隻是靜靜聊表心意:“能迴去的。”
望枯:“那是當然。”
她還有預感,破局之法就在她手中。
這迴便是找到無名的最後關頭了。
……
車馬不閑,夜以繼日。望枯與風浮濯效仿這一路顛簸,“聊”得熱火朝天。
而望枯卻以問話為主。
潺潺溪澗邊。
望枯:“銀柳,這空桑山的迴憶,究竟是我的,還是你的?”
風浮濯:“空桑山隻收貴重之物,”
望枯了然他的弦外之音:“那便八成是我的了?”
風浮濯:“興許都有,空桑山捉摸不透,頗有興致的物什都會照單全收。”
望枯似懂非懂:“那若是休忘塵呢?可是也會藏在空桑山裏?”
風浮濯靜默刹那,話裏陰冷:“空桑山再有玩性,也不可能放任休忘塵當著我的麵,行此彌天大錯。”
望枯不由好笑:“銀柳吃醋了?”
風浮濯正襟危坐:“……僅是單相思,又談何醋意。”
否認無妨,可望枯粗嚼一番,更像是在含沙射影,反過來數落她的不是。
但望枯不惱。
與其說風浮濯膽子肥了,不如說他本就不是等閑之輩。
望枯有心邁一步,餘下的三百步他通通要了。
省事,心安。
夜訪荒廟時。
風浮濯又好似找迴了“良知”,盤起隻剩碎殼的舍利子,敲著腐蝕已久的木魚,輕聲念起佛門禪語。
望枯倒在他親手洗了五遍的破蒲團上,身上還蓋著一半佛龕簾,將睡不睡:“銀柳這是何意?”
風浮濯:“贖罪。”
望枯:“又有何罪?”
風浮濯掖起她身上的“被褥”:“憑心畫了天底下的走勢,卻忘了滄海桑田終有時,連累你走錯了路,既定的路程也生生耽擱兩日。”
望枯:“……”
確切而言,是一日零三個時辰。
望枯有心打趣:“我不看好,佛門不渡剜了旁人眼睛、動了情戒,還墮入魔氣的佛修。”
風浮濯深藏笑意:“不渡更好。”
望枯嘟囔:“那銀柳眼下又是在求何事?”
“拜佛並非有事相求,但硬要拎出幾個,便是……”風浮濯微頓,“願天下人平安喜樂,萬事順遂。”
望枯笑了笑:“這話留著新春佳節的時候再說,豈不更好?”
“好話理應常掛嘴邊,”風浮濯悠悠轉眼,眸光如鴻毛之輕,“還有,願心上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再不受傷。”
望枯翻身一倒,木頭腦袋磕出輕響:“……唔,那便多謝銀柳了。”
最終,一人一偶的步子就放慢了些,何處有山川奇景,便用肉眼刻畫一二,再尋下一程。
望枯方知。
風浮濯的皎潔,是從一處不知名深山的寒潭裏攫取。
為何不知名,因為來往者眾多,卻無人停留。
為何出自寒潭,因為山中的泉水,通常往低處流,方可由他普惠眾生。
自此,他的皎潔沾染“人味”。
不為天上人,而為炊煙盡頭的一抹霧。
要走要留,全憑己願。
……
兜兜轉轉到半程路,二人也從陡峭山路,捱過百裏水路。
無名師姐還未找到。
焦心的卻是風浮濯。
他站在甲板上,濁浪排空,細碎的水珠朝他臉上迸射。
又做失意人。
“我的靈力在與日俱減,如今隻是尋些魂魄,也難忍分身乏術。”
望枯唿一口潮濕的氣:“無妨,那也找得到。”
風浮濯側目:“望枯如此信我?”
望枯:“為何不可信?眼下還有什麽更好的法子麽?”
僅可悶頭找良方。
風浮濯沉吟幾許:“我想送你迴去。”
望枯:“那銀柳呢?”
風浮濯不答。
望枯了然:“懂了,銀柳又要廢了你的丹田、筋脈與僅存的靈力,送我一人迴去?”
想得倒是輕易。
任潮起潮落,風浮濯的眼底卻風平浪靜:“興許,我的肉身早已亡了,能守住一人無恙,也是值當。”
望枯調笑:“何來值當?我若是出了此地,多半會忘了銀柳,你情願麽?”
風浮濯輕聲:“好。”
他隻會說“好”。
望枯一歎:“你為何不說真話?”
風浮濯愈發緘默了。
他不是答不出。
而是真話就為不願答應,隻許聽她“聽令”。
一城停三日,一鄉縣停一日。若是不曾覺察半點無名的蹤跡,就跨過此城,一日看盡四時景。
雖說千裏之行,比水中月還要虛迷。望枯時常睜著眼便已邁過兩座城池,闔眼須臾後再醒來,卻仍見邈邈星漢。
是真是假,又難以辨清了。
風浮濯的秉性也有所轉圜,害怕此去路遠,望枯太過煩悶,才每到無人之境時,風浮濯就兀自與她說上幾句閑話。從陳年舊事,到耳聽軼聞,權當那不熟稔的“款話”,一一倒盡。
“古氏世代經商,家大業大。父親曾是祖上八輩裏,唯一一個高中之人,一心想為祉州添磚加瓦,才辭卻一日官職,求皇上貶謫他迴鄉。母親的族人自當是看不上父親的,但奈何母親執拗,一口認定父親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善人,哪怕不從,也用蠶絲綁走父親,逼他洞房花燭夜,次日就帶父親迴屋,求得一紙婚書。”
望枯瞠目:“古絲姑娘看著病懨懨的,怎有力氣綁走風長引大人?”
風浮濯:“父親文武雙全,當年還是一介探花郎,怎會扳不倒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姐?自當是自甘落網了。”
望枯:“他們原先可曾認得?”
風浮濯:“不認得,勉強算是誌同道合,隻是一見鍾情,二見傾心,三見以身相許,願為佳人折腰。父親更怕怠慢了母親,本想將我的名前,冠於‘古’姓,卻被母親一口迴絕。”
望枯:“生孩不易,古絲姑娘為何要白白讓了此等好事?”
風浮濯模樣板正:“母親曾說過緣由,難聽。”
望枯:“……”
古絲倒是個羈旅之人。
風浮濯一旦追憶,就有頭有尾:“母親生性瀟灑,曾讓父親擔憂,她會哪日喜新厭舊,棄置我與父親。雖是戲言,母親卻牽掛在心,生生寫了三百封情詩贈予父親。”
望枯仍舊不解:“說到底,也隻是成親後的瑣事,一麵之緣而已,為何就這麽生死相隨了呢?情之一字,果真難懂。”
風浮濯策馬之手放緩了些:“我曾如此反問過父母二人,他們隻說是緣分到了,非她不可。今日不果決,來日就追悔。”
過去的風浮濯,每逢撰文之時,落筆太難。古絲就說:“我知你生性有顧慮,做人做事都極為爭強好勝。但禮數前,你隻是凡人,旁人能犯錯,你一樣可以;旁人能貪婪,你更是可以。”
直至如今,風浮濯幾次將望枯“弄丟”後,才知此言貴重得可抵連綿峻嶺,時不時追憶一次。
往事如煙,珍惜眼前人。
望枯身在“異鄉”聽這話,倒是讓她想迴巫山看看了。
風浮濯沉吟刹那,另起話鋒,論起正經事:“望枯,經我多日探看,此地確為四百年前。”
望枯:“銀柳是如何證實到的?”
風浮濯:“我試了好些法子,有旁敲側擊,有從自身覺察。我曾贈予一名跛腳的乞討老嫗一袋銀子,她分文不用,還記得我的相貌,從融州一路追來瀠州歸還於我,且飽經風霜……我自知受之有愧,趁你昏睡,便陪她去購置了一間屋舍,好讓她留在此地安身立命。”
望枯懵懂:“這銀子又是誰給的?”
風浮濯:“蘭為蕙強塞馬車上的,有整整兩袋,各掛馬車後頭的板子上,近似沙囊,才未惹人起疑。當初皇上賞賜的銀兩足夠了,這多餘的錢財我留下也無用處,倒不妨贈予良善之人。”
說到錢兩,望枯自然要找準時機坦白從寬:“銀柳,先前忘了說,空桑山坍塌之前,我將你的財庫都搬空了,還與蒼寸師兄分了一半。”
風浮濯微皺眉頭:“望枯,金銀不輕,可有累著?”
——倘若望枯不是這木頭身,他定要攤開她的手,看看可有留下什麽褶皺與傷痕。
望枯聽他關切,雙腿又晃蕩,好似乘著秋千,飄揚恣睢:“無妨,蒼寸師兄占了大功勞。”
風浮濯:“嗯,給蒼寸雖是無妨,但留你手中的,就所剩無幾了。”
望枯眨眼:“……還不夠啊?”
風浮濯鄭重:“嗯,待我日後將剩餘的填補迴來。”
他此生唯一的動心之人,非望枯莫屬。
當作為她下的聘禮也好,當作答謝她的救命之恩也罷。
他風浮濯的物什,大抵隻能給她了。
望枯話未問完:“那銀柳是如何從自身覺察到的呢?”
風浮濯淡然處之:“也是趁你就寢時,我尋了處深水之域,本意要試試靈力,轉念卻要投湖自盡。”
望枯:“……”
“尋死”之言,卻這般剛正不阿。
風浮濯:“我有淨骨與魔氣傍身,原以為難以危及性命,可真到此時,竟是九死一生。”
望枯不由意外:“這是為何?”
風浮濯搖頭:“不知,可我靈力被製住大半是不爭之事,我在夢中,也素來不受法力禁製,可知眼下正是過往,資曆尚淺。”
如此,休忘塵才敢這般有恃無恐,輕易將他們送迴四百年前。
望枯沉思一瞬。
風浮濯的過去為凡人。
但望枯的過去為休忘塵親手造就的“白骨偶”。
禍國殃民,本事難以估量。
休忘塵怎會不知。
甚至依著他劍指五界的本心,八成是有意為之。
蘭蔦城化雪逢春,不算惡事。
那他到底想讓望枯做些什麽?
風浮濯一眼洞悉望枯心中思索之事,卻並未予以打攪。
隻是靜靜聊表心意:“能迴去的。”
望枯:“那是當然。”
她還有預感,破局之法就在她手中。
這迴便是找到無名的最後關頭了。
……
車馬不閑,夜以繼日。望枯與風浮濯效仿這一路顛簸,“聊”得熱火朝天。
而望枯卻以問話為主。
潺潺溪澗邊。
望枯:“銀柳,這空桑山的迴憶,究竟是我的,還是你的?”
風浮濯:“空桑山隻收貴重之物,”
望枯了然他的弦外之音:“那便八成是我的了?”
風浮濯:“興許都有,空桑山捉摸不透,頗有興致的物什都會照單全收。”
望枯似懂非懂:“那若是休忘塵呢?可是也會藏在空桑山裏?”
風浮濯靜默刹那,話裏陰冷:“空桑山再有玩性,也不可能放任休忘塵當著我的麵,行此彌天大錯。”
望枯不由好笑:“銀柳吃醋了?”
風浮濯正襟危坐:“……僅是單相思,又談何醋意。”
否認無妨,可望枯粗嚼一番,更像是在含沙射影,反過來數落她的不是。
但望枯不惱。
與其說風浮濯膽子肥了,不如說他本就不是等閑之輩。
望枯有心邁一步,餘下的三百步他通通要了。
省事,心安。
夜訪荒廟時。
風浮濯又好似找迴了“良知”,盤起隻剩碎殼的舍利子,敲著腐蝕已久的木魚,輕聲念起佛門禪語。
望枯倒在他親手洗了五遍的破蒲團上,身上還蓋著一半佛龕簾,將睡不睡:“銀柳這是何意?”
風浮濯:“贖罪。”
望枯:“又有何罪?”
風浮濯掖起她身上的“被褥”:“憑心畫了天底下的走勢,卻忘了滄海桑田終有時,連累你走錯了路,既定的路程也生生耽擱兩日。”
望枯:“……”
確切而言,是一日零三個時辰。
望枯有心打趣:“我不看好,佛門不渡剜了旁人眼睛、動了情戒,還墮入魔氣的佛修。”
風浮濯深藏笑意:“不渡更好。”
望枯嘟囔:“那銀柳眼下又是在求何事?”
“拜佛並非有事相求,但硬要拎出幾個,便是……”風浮濯微頓,“願天下人平安喜樂,萬事順遂。”
望枯笑了笑:“這話留著新春佳節的時候再說,豈不更好?”
“好話理應常掛嘴邊,”風浮濯悠悠轉眼,眸光如鴻毛之輕,“還有,願心上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再不受傷。”
望枯翻身一倒,木頭腦袋磕出輕響:“……唔,那便多謝銀柳了。”
最終,一人一偶的步子就放慢了些,何處有山川奇景,便用肉眼刻畫一二,再尋下一程。
望枯方知。
風浮濯的皎潔,是從一處不知名深山的寒潭裏攫取。
為何不知名,因為來往者眾多,卻無人停留。
為何出自寒潭,因為山中的泉水,通常往低處流,方可由他普惠眾生。
自此,他的皎潔沾染“人味”。
不為天上人,而為炊煙盡頭的一抹霧。
要走要留,全憑己願。
……
兜兜轉轉到半程路,二人也從陡峭山路,捱過百裏水路。
無名師姐還未找到。
焦心的卻是風浮濯。
他站在甲板上,濁浪排空,細碎的水珠朝他臉上迸射。
又做失意人。
“我的靈力在與日俱減,如今隻是尋些魂魄,也難忍分身乏術。”
望枯唿一口潮濕的氣:“無妨,那也找得到。”
風浮濯側目:“望枯如此信我?”
望枯:“為何不可信?眼下還有什麽更好的法子麽?”
僅可悶頭找良方。
風浮濯沉吟幾許:“我想送你迴去。”
望枯:“那銀柳呢?”
風浮濯不答。
望枯了然:“懂了,銀柳又要廢了你的丹田、筋脈與僅存的靈力,送我一人迴去?”
想得倒是輕易。
任潮起潮落,風浮濯的眼底卻風平浪靜:“興許,我的肉身早已亡了,能守住一人無恙,也是值當。”
望枯調笑:“何來值當?我若是出了此地,多半會忘了銀柳,你情願麽?”
風浮濯輕聲:“好。”
他隻會說“好”。
望枯一歎:“你為何不說真話?”
風浮濯愈發緘默了。
他不是答不出。
而是真話就為不願答應,隻許聽她“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