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單福來投
我去投皇叔,呂布直搖頭 作者:大貓艾瑞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鍾離之戰,劉備軍大破袁術五萬前軍,俘獲大將橋蕤。
雷薄,陳蘭二將潰逃,與率領三萬後軍趕來的紀靈匯合。
紀靈聽聞橋蕤被擒,五萬大軍潰敗。
且是劉備親至,關羽統兵,倒也不敢直攖其鋒!
三人收攏敗軍,己方兵力尚有六萬餘人。
紀靈深知主公性子,好大喜功,又不恤臣下。
自己如若貿然退兵,必再遭其嚴懲!
進退兩難之下,三人隻得繼續固守淮南一線,不敢主動出擊。
劉備軍首戰告捷,以數千人損失,殲滅袁術軍一萬多人。
但終究是兵力有限,若要繼續擴大戰果,則必要率軍深入。
劉備不欲兵行險著,隻得先與紀靈等人對峙,再另覓良策。
就在淮南之戰陷入僵局之時,袁術的揚州別駕閻象,府中卻迎來一位“不速之客”。
閻象見到來人,驚喜不已:
“元直,聽聞你一向在荊州求學,今日緣何而來?”
來人二十二三年紀,麵容清俊,雙眸深邃,仿若能洞悉人心萬物。
他一頭黑發束於冠中,整齊利落,身著一襲素色長袍。
既有智者的睿智從容,又兼具俠士的灑脫不羈。
“閻別駕許久不見,徐庶有禮了!此次徐庶外出遊學,迴潁川探望老母。感念大人昔日恩德,特意登門拜訪。”
說罷,徐庶對閻象長揖一拜,執禮甚恭。
閻象一向對徐庶十分欣賞,見其前來,也是喜不自勝。
徐庶乃豫州潁川人士,雖出身寒門,卻聰穎絕倫,身負大才。
其年少輕狂之時,好打抱不平,常有任俠之舉。
他曾為人複仇,導致牢獄之災,險些喪命。
幸得友人營救,這才被迫化名“單福”,浪跡天下。
閻象曾對徐庶多有庇護,更甚愛其才。
屢次勸其棄武從文,潛心修學。
徐庶事母至孝,也擔心自己連累老母。
於是遠走荊州,拜入水鏡書院。
他較諸葛亮年長幾歲,卻最佩服其才。
二人常縱論天下大勢,理念頗為契合,互相引為知己。
此次徐庶遊曆徐,揚,豫三州,方明天下大勢已變!
曹操得天子之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征伐司隸,豫州,開始橫掃中原!
劉備繼任陶謙徐州牧之位,恩威並用,收服泰山諸寇,徹底平定東海,琅琊兩郡。
其領地民眾富足,安居樂業,甚是感念其仁政,劉備勢力也逐漸崛起!
而袁術雖遭曹操,劉備接連打擊,此時卻依舊勢力雄厚,擁兵十數萬。
單論兵力,幾乎不下其兄河北袁紹。
隻是其僭越稱帝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營造宮室,大辦禮儀服飾器具,更是耗費巨大,以致領地之內民力衰竭,人心浮動。
若袁術當真一意孤行,僭越稱帝。
閻象等臣下,恐怕也會淪為“逆賊”,為其篡位野心殉葬!
徐庶此次上門拜訪,更存了警示恩公之意。
“閻別駕,恕徐庶直言。袁公路此人心術不正,私藏傳國玉璽,又專橫跋扈,多有僭越之舉!就算其四世三公,身份顯赫。一旦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僭越稱帝,必遭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屆時閻別駕該如何自處?”
閻象見識深遠,如何不知自己主公已“鬼迷心竅”。
他歎了口氣,說道:
“元直所言,我如何不曉。隻是主公他誤信讖語,又手握傳國玉璽,自覺天命所歸。根本不聽我諫言,主公臣下又多有阿諛奉承之輩,尤其是那楊弘,韓胤之輩,為一己私欲,將主公架於火上!如今恐怕隻有我與袁曜卿(袁渙)二人,堅決反對主公稱帝。”
徐庶眼神一閃,問道:
“誤信讖語?可是那民間所傳,代漢者,當塗高也?”
“正是此讖語!”閻象搖頭答道。
此讖語古已有之,“塗” 通 “途”,袁術字公路,其認為“公路”表字,即為讖語中的“途”意!加之其手握玉璽,勢力強大。更認定自己取代漢室,登天子之位,乃是天命所歸!
徐庶聞言,眉頭大皺道:
“代漢者,當塗高也!此言孝武皇帝(漢武帝)之時已流傳。袁公路為一己私欲,借讖語,欲行篡逆之事,不過是牽強附會,別有用心!至於傳國玉璽,有德者居之!其倒行逆施,這寶物反倒是引禍之物!若袁公路當真利令智昏,望閻別駕早做打算!”
(注:“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讖語確實比較迷。後世之人甚至認為,“當塗高” 可理解為 “迎著道路高高聳立”。古代宮門前夾道而建的兩座高聳闕樓,就給人一種 “當塗高” 的感覺!而闕樓又稱魏闕,所以有人認為這裏的 “當塗高” 暗指 “魏”。後來曹魏取代漢朝,當時之人就用這種說法,來附會曹魏代漢的合理性。某個角度來說,曆史或許真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閻象聽徐庶好意規勸,更有讓自己明哲保身,另投他處之意。
沉默半晌,才緩緩說道:
“多謝元直出言提醒。隻是我乃袁氏門生,深受逢(袁逢),隗(袁隗)二位大人厚恩。我必力阻主公稱帝,望其迴心轉意。若主公當真走上不歸之路,我也唯有盡力而為,與其禍福與共了!”
(注:袁逢乃袁紹,袁術生父,位至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早年病逝。袁隗則為袁逢之弟,是袁紹,袁術叔父,同樣官至司徒,位列三公,後在董卓之亂時,袁隗被其殺害!)
徐庶見閻象對袁家忠心耿耿,也知其為人正直,日後必與主公袁術背道而馳。
當下隻得內心暗暗歎息,也不好再多言。
倒是閻象向徐庶坦言相告,心中已是舒暢輕快。他問道:
“元直此番遊曆中原,可已有意出仕明主?”
閻象心知徐庶誌向遠大,才智超群,主公袁術自然不入其法眼(袁術:......叉出去!)。
徐庶與閻象乃君子之交,倒也並不隱瞞。
“徐庶欲前往徐州劉使君處,觀其誌向,再做定論!”
閻象聽徐庶竟有意,投往正與自家對峙的劉備麾下。
倒也不以為忤,反而說道:
“元直,你身負大才,不該埋沒於庸主。若那徐州劉玄德,真為當世明主,必會將你引為肱股之臣,如此你才可一展平生之誌!”
“謝閻別駕吉言!往日恩德,徐庶不敢輕忘。他日若有報答之時,徐庶必效犬馬之勞!”
徐庶敬佩閻象為人坦蕩,品性高潔,認真允諾道。
“哈哈,好!元直一路珍重,願來日你建功立業,名動天下!”
“是,閻別駕珍重!”
數日之後,劉備大營。
徐庶不請自來,化名“單福”求見!
下章預告“玄德大義”!
雷薄,陳蘭二將潰逃,與率領三萬後軍趕來的紀靈匯合。
紀靈聽聞橋蕤被擒,五萬大軍潰敗。
且是劉備親至,關羽統兵,倒也不敢直攖其鋒!
三人收攏敗軍,己方兵力尚有六萬餘人。
紀靈深知主公性子,好大喜功,又不恤臣下。
自己如若貿然退兵,必再遭其嚴懲!
進退兩難之下,三人隻得繼續固守淮南一線,不敢主動出擊。
劉備軍首戰告捷,以數千人損失,殲滅袁術軍一萬多人。
但終究是兵力有限,若要繼續擴大戰果,則必要率軍深入。
劉備不欲兵行險著,隻得先與紀靈等人對峙,再另覓良策。
就在淮南之戰陷入僵局之時,袁術的揚州別駕閻象,府中卻迎來一位“不速之客”。
閻象見到來人,驚喜不已:
“元直,聽聞你一向在荊州求學,今日緣何而來?”
來人二十二三年紀,麵容清俊,雙眸深邃,仿若能洞悉人心萬物。
他一頭黑發束於冠中,整齊利落,身著一襲素色長袍。
既有智者的睿智從容,又兼具俠士的灑脫不羈。
“閻別駕許久不見,徐庶有禮了!此次徐庶外出遊學,迴潁川探望老母。感念大人昔日恩德,特意登門拜訪。”
說罷,徐庶對閻象長揖一拜,執禮甚恭。
閻象一向對徐庶十分欣賞,見其前來,也是喜不自勝。
徐庶乃豫州潁川人士,雖出身寒門,卻聰穎絕倫,身負大才。
其年少輕狂之時,好打抱不平,常有任俠之舉。
他曾為人複仇,導致牢獄之災,險些喪命。
幸得友人營救,這才被迫化名“單福”,浪跡天下。
閻象曾對徐庶多有庇護,更甚愛其才。
屢次勸其棄武從文,潛心修學。
徐庶事母至孝,也擔心自己連累老母。
於是遠走荊州,拜入水鏡書院。
他較諸葛亮年長幾歲,卻最佩服其才。
二人常縱論天下大勢,理念頗為契合,互相引為知己。
此次徐庶遊曆徐,揚,豫三州,方明天下大勢已變!
曹操得天子之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征伐司隸,豫州,開始橫掃中原!
劉備繼任陶謙徐州牧之位,恩威並用,收服泰山諸寇,徹底平定東海,琅琊兩郡。
其領地民眾富足,安居樂業,甚是感念其仁政,劉備勢力也逐漸崛起!
而袁術雖遭曹操,劉備接連打擊,此時卻依舊勢力雄厚,擁兵十數萬。
單論兵力,幾乎不下其兄河北袁紹。
隻是其僭越稱帝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營造宮室,大辦禮儀服飾器具,更是耗費巨大,以致領地之內民力衰竭,人心浮動。
若袁術當真一意孤行,僭越稱帝。
閻象等臣下,恐怕也會淪為“逆賊”,為其篡位野心殉葬!
徐庶此次上門拜訪,更存了警示恩公之意。
“閻別駕,恕徐庶直言。袁公路此人心術不正,私藏傳國玉璽,又專橫跋扈,多有僭越之舉!就算其四世三公,身份顯赫。一旦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僭越稱帝,必遭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屆時閻別駕該如何自處?”
閻象見識深遠,如何不知自己主公已“鬼迷心竅”。
他歎了口氣,說道:
“元直所言,我如何不曉。隻是主公他誤信讖語,又手握傳國玉璽,自覺天命所歸。根本不聽我諫言,主公臣下又多有阿諛奉承之輩,尤其是那楊弘,韓胤之輩,為一己私欲,將主公架於火上!如今恐怕隻有我與袁曜卿(袁渙)二人,堅決反對主公稱帝。”
徐庶眼神一閃,問道:
“誤信讖語?可是那民間所傳,代漢者,當塗高也?”
“正是此讖語!”閻象搖頭答道。
此讖語古已有之,“塗” 通 “途”,袁術字公路,其認為“公路”表字,即為讖語中的“途”意!加之其手握玉璽,勢力強大。更認定自己取代漢室,登天子之位,乃是天命所歸!
徐庶聞言,眉頭大皺道:
“代漢者,當塗高也!此言孝武皇帝(漢武帝)之時已流傳。袁公路為一己私欲,借讖語,欲行篡逆之事,不過是牽強附會,別有用心!至於傳國玉璽,有德者居之!其倒行逆施,這寶物反倒是引禍之物!若袁公路當真利令智昏,望閻別駕早做打算!”
(注:“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讖語確實比較迷。後世之人甚至認為,“當塗高” 可理解為 “迎著道路高高聳立”。古代宮門前夾道而建的兩座高聳闕樓,就給人一種 “當塗高” 的感覺!而闕樓又稱魏闕,所以有人認為這裏的 “當塗高” 暗指 “魏”。後來曹魏取代漢朝,當時之人就用這種說法,來附會曹魏代漢的合理性。某個角度來說,曆史或許真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閻象聽徐庶好意規勸,更有讓自己明哲保身,另投他處之意。
沉默半晌,才緩緩說道:
“多謝元直出言提醒。隻是我乃袁氏門生,深受逢(袁逢),隗(袁隗)二位大人厚恩。我必力阻主公稱帝,望其迴心轉意。若主公當真走上不歸之路,我也唯有盡力而為,與其禍福與共了!”
(注:袁逢乃袁紹,袁術生父,位至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早年病逝。袁隗則為袁逢之弟,是袁紹,袁術叔父,同樣官至司徒,位列三公,後在董卓之亂時,袁隗被其殺害!)
徐庶見閻象對袁家忠心耿耿,也知其為人正直,日後必與主公袁術背道而馳。
當下隻得內心暗暗歎息,也不好再多言。
倒是閻象向徐庶坦言相告,心中已是舒暢輕快。他問道:
“元直此番遊曆中原,可已有意出仕明主?”
閻象心知徐庶誌向遠大,才智超群,主公袁術自然不入其法眼(袁術:......叉出去!)。
徐庶與閻象乃君子之交,倒也並不隱瞞。
“徐庶欲前往徐州劉使君處,觀其誌向,再做定論!”
閻象聽徐庶竟有意,投往正與自家對峙的劉備麾下。
倒也不以為忤,反而說道:
“元直,你身負大才,不該埋沒於庸主。若那徐州劉玄德,真為當世明主,必會將你引為肱股之臣,如此你才可一展平生之誌!”
“謝閻別駕吉言!往日恩德,徐庶不敢輕忘。他日若有報答之時,徐庶必效犬馬之勞!”
徐庶敬佩閻象為人坦蕩,品性高潔,認真允諾道。
“哈哈,好!元直一路珍重,願來日你建功立業,名動天下!”
“是,閻別駕珍重!”
數日之後,劉備大營。
徐庶不請自來,化名“單福”求見!
下章預告“玄德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