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玄天策的啟發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陽初升,金色的光輝灑滿皇城的每一個角落,內閣會議如期而至。崇禎站在龍椅前,目光環視朝堂,心中既有欣慰也有隱憂。經過幾番努力,改革初步顯現了成效,皇權已經鞏固,這僅僅是開始。
“眾位愛卿,”崇禎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今日召開內閣會議,旨在總結改革進展,審視成敗得失,並共同探討下一階段的方向。”
內閣首輔溫體仁率先奏報改革成果:“陛下,糧倉儲備計劃和高產作物推廣已在北方取得顯著成效,賑災效率提高,百姓負擔減輕。然而,有部分地方士紳仍然抗拒改革,甚至暗中阻撓試點政策的推行。”
崇禎點點頭,眉頭微皺。他打開了玄天策係統,在腦海中一遍遍迴放改革數據的模擬結果:盡管政策逐步落地,但利益集團的阻力仍在延續。係統還顯示,如果不在下一階段精準打擊這些隱形勢力,改革可能遭遇更大的反彈。
“玄天策提示的‘矛盾轉移策略’,或許是當下的突破口。”他暗自思忖。
崇禎開口道:“溫首輔所言極是,但朕更想聽聽,愛卿們如何看待現階段改革中暴露的問題。究竟是製度不完善,還是執行環節出了差錯?”
已經入閣的陳子敬上前一步,神情坦然:“陛下,微臣以為,根本問題在於地方權力的分配失衡。一些士紳掌控了鄉間的實際資源,朝廷的政策雖好,卻很難直接觸及百姓。”
崇禎點了點頭,看向其餘大臣。吏部尚書顧承山緩緩說道:“陛下,微臣以為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步伐是否太快?地方的阻力若持續未解決,恐怕會影響朝廷的聲譽。”
“聲譽?”崇禎嘴角勾起一絲冷笑,“若僅為了聲譽便停下腳步,那如何實現國強民富?”
顧承山聞言,低頭不語。
內閣會議進入尾聲,崇禎站起身,手扶龍案,目光在一眾大臣之間遊移。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改革已行至深水區,步步艱難,但朕決意繼續推進,絕不能因少數人的阻撓而停滯不前。下一階斷,朕有三大部署,望諸位全力以赴!”
崇禎掃視眾人,開口道:“首先,朕決定成立‘督察司’,由內閣直接統籌。此司的職責,是監察改革政策的執行情況,並獨立調查地方官員的行為,尤其是隱瞞、拖延乃至反對政策者。”
戶部尚書葉知秋率先表態:“陛下此舉大善!地方官吏多與士紳勾結,有了督察司的約束,他們便無法再肆意妄為。”
顧承山猶豫片刻,說道:“陛下,此舉固然能夠震懾地方,但若督察司權力過大,恐怕會激化矛盾,甚至引發地方官員的集體抗拒。”
崇禎目光一沉,語氣如冰:“地方官若敢抗命,便是背叛朝廷!朕寧要治國棟梁,也絕不容養寇自重。若有人因督察司而動搖,那說明他們早已站在朝廷的對立麵。”
顧承山低頭不語,其餘大臣紛紛拱手稱是。
崇禎轉向葉知秋,指示道:“葉愛卿,你負責挑選督察司的首批成員,務必選用忠誠可靠之人。此外,玄衛亦將協助提供隱秘情報,確保無一漏網。”
葉知秋鄭重應下,內心卻暗自警惕。他明白,承擔此責雖是陛下信任的表現,但一旦出錯,他將首當其衝。
“其次,”崇禎繼續說道,“兩廣試點的高產作物已顯成效,糧倉儲備逐步建立。朕決定將此計劃推廣至全國,尤其是受災頻繁的北方地區。”
張子嶽起身道:“陛下,推廣高產作物雖能緩解百姓饑饉,但北方土地貧瘠,氣候多變,恐怕成效未必如預期。若貿然推行,恐傷朝廷威信。”
崇禎點了點頭:“張愛卿所言有理,因此,朕另有打算。糧倉體係的建立必須先行,並由地方官府負責組織百姓耕作,以集體方式推進高產作物的種植。若遇天災,朝廷可立即調撥糧食以濟民困。”
“如此一來,朝廷不僅能掌握地方糧儲,還能以此削弱士紳對鄉間的控製力。”葉知秋補充道。
“正是如此。”崇禎讚許地點頭,“但此事必須穩步推進,各地因地製宜,勿一刀切。”
“微臣明白。”葉知秋應聲道。
崇禎目光掃過眾臣,繼續道:“糧倉計劃將由兵部與戶部共同負責。張子嶽,葉知秋,此事重在協作,務必執行無誤。”
二人齊聲領命。
崇禎緩緩說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玄衛需進一步加強情報網絡,對地方士紳的隱秘活動嚴加監視。尤其是那些煽動反對、阻礙政策者,必要時直接清除。”
玄衛王安站出行禮:“陛下,微臣已派遣密探深入各地,不日便會傳迴更詳盡的情報。對於隱匿的反對勢力,微臣絕不留情。”
崇禎點了點頭,麵色冷峻:“此等毒瘤,不清除便會腐蝕改革根基。玄衛不僅要暗中行動,還需與督察司配合,將那些陽奉陰違之人一一揭露。”
他頓了頓,語氣更顯肅殺:“不過,朕也不願見百姓因士紳反撲而受害。若地方出現騷亂,務必迅速平息,但切忌大規模動用武力,以免激化民心。”
“微臣遵命。”王安低頭應道。
崇禎的決心
大殿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感受到崇禎此刻的決心與魄力。這不僅是一次改革的深化,更是對權力與秩序的重新定義。
崇禎環顧眾臣,聲音不疾不徐,卻充滿力量:“朕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場改革的目標,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朕不容任何人破壞這份信念。改革若成功,皆是你們的功勞;若失敗,朕與你們共擔此責。”
大臣們齊聲跪地:“吾皇萬歲!”
小朝會結束後,崇禎獨自來到禦花園,沉思良久。玄天策的係統提示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改革的下一階段,將麵臨更複雜的內部鬥爭和外部挑戰。
“無論如何,朕已無迴頭路。”崇禎低語,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這江山,朕定要守住;這百姓,朕也必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光明。
“眾位愛卿,”崇禎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今日召開內閣會議,旨在總結改革進展,審視成敗得失,並共同探討下一階段的方向。”
內閣首輔溫體仁率先奏報改革成果:“陛下,糧倉儲備計劃和高產作物推廣已在北方取得顯著成效,賑災效率提高,百姓負擔減輕。然而,有部分地方士紳仍然抗拒改革,甚至暗中阻撓試點政策的推行。”
崇禎點點頭,眉頭微皺。他打開了玄天策係統,在腦海中一遍遍迴放改革數據的模擬結果:盡管政策逐步落地,但利益集團的阻力仍在延續。係統還顯示,如果不在下一階段精準打擊這些隱形勢力,改革可能遭遇更大的反彈。
“玄天策提示的‘矛盾轉移策略’,或許是當下的突破口。”他暗自思忖。
崇禎開口道:“溫首輔所言極是,但朕更想聽聽,愛卿們如何看待現階段改革中暴露的問題。究竟是製度不完善,還是執行環節出了差錯?”
已經入閣的陳子敬上前一步,神情坦然:“陛下,微臣以為,根本問題在於地方權力的分配失衡。一些士紳掌控了鄉間的實際資源,朝廷的政策雖好,卻很難直接觸及百姓。”
崇禎點了點頭,看向其餘大臣。吏部尚書顧承山緩緩說道:“陛下,微臣以為改革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步伐是否太快?地方的阻力若持續未解決,恐怕會影響朝廷的聲譽。”
“聲譽?”崇禎嘴角勾起一絲冷笑,“若僅為了聲譽便停下腳步,那如何實現國強民富?”
顧承山聞言,低頭不語。
內閣會議進入尾聲,崇禎站起身,手扶龍案,目光在一眾大臣之間遊移。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改革已行至深水區,步步艱難,但朕決意繼續推進,絕不能因少數人的阻撓而停滯不前。下一階斷,朕有三大部署,望諸位全力以赴!”
崇禎掃視眾人,開口道:“首先,朕決定成立‘督察司’,由內閣直接統籌。此司的職責,是監察改革政策的執行情況,並獨立調查地方官員的行為,尤其是隱瞞、拖延乃至反對政策者。”
戶部尚書葉知秋率先表態:“陛下此舉大善!地方官吏多與士紳勾結,有了督察司的約束,他們便無法再肆意妄為。”
顧承山猶豫片刻,說道:“陛下,此舉固然能夠震懾地方,但若督察司權力過大,恐怕會激化矛盾,甚至引發地方官員的集體抗拒。”
崇禎目光一沉,語氣如冰:“地方官若敢抗命,便是背叛朝廷!朕寧要治國棟梁,也絕不容養寇自重。若有人因督察司而動搖,那說明他們早已站在朝廷的對立麵。”
顧承山低頭不語,其餘大臣紛紛拱手稱是。
崇禎轉向葉知秋,指示道:“葉愛卿,你負責挑選督察司的首批成員,務必選用忠誠可靠之人。此外,玄衛亦將協助提供隱秘情報,確保無一漏網。”
葉知秋鄭重應下,內心卻暗自警惕。他明白,承擔此責雖是陛下信任的表現,但一旦出錯,他將首當其衝。
“其次,”崇禎繼續說道,“兩廣試點的高產作物已顯成效,糧倉儲備逐步建立。朕決定將此計劃推廣至全國,尤其是受災頻繁的北方地區。”
張子嶽起身道:“陛下,推廣高產作物雖能緩解百姓饑饉,但北方土地貧瘠,氣候多變,恐怕成效未必如預期。若貿然推行,恐傷朝廷威信。”
崇禎點了點頭:“張愛卿所言有理,因此,朕另有打算。糧倉體係的建立必須先行,並由地方官府負責組織百姓耕作,以集體方式推進高產作物的種植。若遇天災,朝廷可立即調撥糧食以濟民困。”
“如此一來,朝廷不僅能掌握地方糧儲,還能以此削弱士紳對鄉間的控製力。”葉知秋補充道。
“正是如此。”崇禎讚許地點頭,“但此事必須穩步推進,各地因地製宜,勿一刀切。”
“微臣明白。”葉知秋應聲道。
崇禎目光掃過眾臣,繼續道:“糧倉計劃將由兵部與戶部共同負責。張子嶽,葉知秋,此事重在協作,務必執行無誤。”
二人齊聲領命。
崇禎緩緩說道:“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玄衛需進一步加強情報網絡,對地方士紳的隱秘活動嚴加監視。尤其是那些煽動反對、阻礙政策者,必要時直接清除。”
玄衛王安站出行禮:“陛下,微臣已派遣密探深入各地,不日便會傳迴更詳盡的情報。對於隱匿的反對勢力,微臣絕不留情。”
崇禎點了點頭,麵色冷峻:“此等毒瘤,不清除便會腐蝕改革根基。玄衛不僅要暗中行動,還需與督察司配合,將那些陽奉陰違之人一一揭露。”
他頓了頓,語氣更顯肅殺:“不過,朕也不願見百姓因士紳反撲而受害。若地方出現騷亂,務必迅速平息,但切忌大規模動用武力,以免激化民心。”
“微臣遵命。”王安低頭應道。
崇禎的決心
大殿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感受到崇禎此刻的決心與魄力。這不僅是一次改革的深化,更是對權力與秩序的重新定義。
崇禎環顧眾臣,聲音不疾不徐,卻充滿力量:“朕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場改革的目標,是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朕不容任何人破壞這份信念。改革若成功,皆是你們的功勞;若失敗,朕與你們共擔此責。”
大臣們齊聲跪地:“吾皇萬歲!”
小朝會結束後,崇禎獨自來到禦花園,沉思良久。玄天策的係統提示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改革的下一階段,將麵臨更複雜的內部鬥爭和外部挑戰。
“無論如何,朕已無迴頭路。”崇禎低語,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這江山,朕定要守住;這百姓,朕也必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