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新生代的成長
我用現代知識拯救大明 作者:泥巴超酷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輪淡紅的朝陽映照在田野間,河南郊縣的一片麥田邊,葉知秋正在與當地的縣令和幾位鄉紳商討稅改事宜。他身穿簡樸的官袍,雙眼明亮,嘴角微揚,帶著一種讓人信服的自信。
“葉大人,您這樣削減田賦,確實是為了百姓好,但縣衙的日常開銷可怎麽辦?”縣令滿臉憂慮,聲音裏夾雜著幾分無奈,“地方開支一向靠著這些士紳補貼,若失去他們的支持,這衙門可就難以維持了。”
葉知秋微微一笑,語氣沉穩:“大人說得不無道理。但請您放心,此次稅改,朝廷已撥專款作為過渡資金,以應付地方短期內的開支不足。”
他停頓片刻,目光掠過站在一旁的幾位鄉紳,接著說道:“更何況,新稅製能直接讓百姓得利,糧食產量提升後,地方經濟自然會複蘇。到那時,士紳們的收益未必會減少,甚至可能更多。關鍵在於,士紳是否願意與朝廷合作。”
話音一落,站在旁邊的鄉紳們互相交換了一個複雜的眼神。他們早已聽說,這位年輕的朝廷官員行事雷厲風行,此次前來,就是要徹底落實稅改政策。
為首的一名鄉紳試探著開口:“葉大人,您說得雖好,可稅製的改動對地方來說是一場大事,許多舊規矩一下子難以適應。若我們配合朝廷,是否能保證我們的田產和生意不受衝擊?”
葉知秋微微一笑,神情平靜卻又透著幾分淩厲:“當然能,但前提是,你們得真正支持稅改,而不是暗中使絆子。”
這句話讓幾位鄉紳臉色微變。他們知道,葉知秋這番話並非空話。在過去幾天,他已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強硬手段。
就在兩日前,葉知秋剛剛主持了一場令人震撼的公審。
縣衙前的廣場上,圍滿了憤怒的百姓,他們指著一名滿臉汗水的鄉紳痛罵。這位鄉紳利用手中的權力私吞朝廷撥下的賑災糧款,並故意散布謠言,稱稅改會讓百姓失去土地。
葉知秋站在堂上,手握一份玄衛提供的證據,冷聲道:“張大人,你可否認這些賬目?這裏記錄的每一筆銀兩,都是你從賑災款中克扣的!”
張姓鄉紳癱軟在地,連連叩頭:“葉大人,冤枉啊!這銀兩是……是手下的人疏忽了,不是小人有意——”
“住口!”葉知秋一聲喝令,眼神淩厲如刀,“你當百姓是傻子,還是當朝廷是擺設?今日你這番行為,已然罪證確鑿。”
隨後,他一揮手,命玄衛將這名鄉紳押下,沒收其田產和銀兩,公開返還部分款項給災民。當場的百姓無不拍手叫好,紛紛稱讚這位年輕官員“斷案如神,鐵麵無私”。
雖然對士紳采取了強硬手段,但葉知秋並未一味打壓。他很清楚,士紳在地方經濟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度打擊隻會適得其反。因此,他采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
幾天後,葉知秋走訪了另一處鄉村,與當地一名較為溫和的士紳麵談。
“趙老爺,您手中掌控的幾百畝良田和商鋪,是地方重要的經濟支柱。”葉知秋態度誠懇,“此次稅改,確實會對您帶來一些短期的影響,但隻要配合朝廷政策,您的收益不但不會減少,還能通過糧食市場的新政策擴大貿易。”
趙姓士紳沉吟片刻,緩緩點頭:“葉大人所言有理,若能真正做到兼顧民生與利益,我自然願意配合。”
這一場談話,不僅化解了一場潛在的對抗,還讓稅改在當地得以順利推進。
離開河南時,葉知秋站在縣城城樓上,望著不遠處的田野。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這片土地的百姓已經開始看到希望,但改革的路還遠未到盡頭。
“百姓支持我們,但那些固守舊製的士紳和官員,才是改革最大的阻力。”葉知秋低聲喃喃。
他轉過頭,看向身旁的幾位隨行官員,目光堅定:“諸位,這不過是開始。改革,不僅是為了朝廷,更是為了這些百姓。隻要我們不退縮,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
同行的年輕官員紛紛點頭,眼中透著鬥誌。他們明白,這場改革需要的是堅定的信念和付諸實踐的決心。
葉知秋的名字,隨著稅改的成功推廣,逐漸被河南百姓傳頌。而作為新生代官員的領軍人物,他的行動不僅讓地方震動,也讓朝堂的中立派官員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改革。
此刻,崇禎在乾清宮內接到河南的奏報時,嘴角浮現出一絲笑意:“葉知秋,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葉知秋迴京述職,乾清宮內。
“臣葉知秋,參見陛下。”他恭敬行禮。
崇禎微微抬手,目光審視著眼前這個年輕官員:“河南稅改的奏報朕已看過,你幹得不錯。”
葉知秋低頭謙遜:“多虧陛下的英明決策,臣不過是盡了一點微薄之力。”
崇禎眼神一凜,語氣中帶著考量:“別謙虛。葉愛卿,朕問你,改革是否已全然穩固?”
這問題讓葉知秋心頭一緊,但他隨即答道:“陛下,河南雖平穩,但其他省份士紳的觀望情緒仍在,若要全國推行,需更多配套政策支持。”
崇禎凝視了他片刻,忽而一笑:“不錯。朕問你,若讓你再負責兩省稅改推廣,你可敢接這擔子?”
葉知秋一震,隨即拜倒:“臣願為陛下分憂,鞠躬盡瘁!”
崇禎滿意點頭:“好!朕記住你這句話。你準備一下負責稅改全麵推行。”
葉知秋被提拔的消息,在朝堂內外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
乾清宮內,幾名中立派官員聚在一起低聲議論。一位年長的侍郎皺眉道:“這葉知秋不過區區二十餘歲,陛下竟讓他統管兩省事務,未免太過冒險。”
另一人卻搖頭歎道:“可你們別忘了,河南試點成功,正是他一手主導。再說,陛下的意圖已很明顯——改革勢在必行,誰若不順勢而為,隻怕將來難有立足之地。”
這番議論傳入崇禎耳中,他冷笑一聲:“那些人終於明白,朕的路,不是誰都能攔得住。”
葉知秋並非孤例。隨著改革的推進,崇禎開始大力提拔一批年輕官員。他們大多出身寒門,思想開放,行動力強,與那些頑固守舊的老臣形成鮮明對比。
在小朝會後,崇禎特意召集這些新生代官員,與他們詳細討論政策方向。
崇禎忽然問道:“諸位愛卿,改革的真正難點是什麽?”
葉知秋率先答道:“陛下,改革之難,在於既要打破舊勢力,又要確保民心不失。”
另一位年輕官員補充道:“陛下,我以為,改革還需注重執行力。即使政策再好,若無法落地,終究徒勞。”
崇禎目光掃過眾人,點頭道:“不錯。你們這些人,便是朕推動改革的利刃。若有誰膽敢攔路,朕會替你們開路;但若你們自己不爭氣,朕絕不姑息。”
眾人齊聲領命:“臣等必不負聖恩!”
當夜,崇禎站在乾清宮前,看著天上明月。他的身後,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新生代官員們。
“這些年輕人,才是改革的希望。”崇禎喃喃自語,眼中滿是深思。
改革的路,依然荊棘密布。但他知道,靠著這些新生代官員的努力,改革的曙光終會照亮整個大明。
“葉大人,您這樣削減田賦,確實是為了百姓好,但縣衙的日常開銷可怎麽辦?”縣令滿臉憂慮,聲音裏夾雜著幾分無奈,“地方開支一向靠著這些士紳補貼,若失去他們的支持,這衙門可就難以維持了。”
葉知秋微微一笑,語氣沉穩:“大人說得不無道理。但請您放心,此次稅改,朝廷已撥專款作為過渡資金,以應付地方短期內的開支不足。”
他停頓片刻,目光掠過站在一旁的幾位鄉紳,接著說道:“更何況,新稅製能直接讓百姓得利,糧食產量提升後,地方經濟自然會複蘇。到那時,士紳們的收益未必會減少,甚至可能更多。關鍵在於,士紳是否願意與朝廷合作。”
話音一落,站在旁邊的鄉紳們互相交換了一個複雜的眼神。他們早已聽說,這位年輕的朝廷官員行事雷厲風行,此次前來,就是要徹底落實稅改政策。
為首的一名鄉紳試探著開口:“葉大人,您說得雖好,可稅製的改動對地方來說是一場大事,許多舊規矩一下子難以適應。若我們配合朝廷,是否能保證我們的田產和生意不受衝擊?”
葉知秋微微一笑,神情平靜卻又透著幾分淩厲:“當然能,但前提是,你們得真正支持稅改,而不是暗中使絆子。”
這句話讓幾位鄉紳臉色微變。他們知道,葉知秋這番話並非空話。在過去幾天,他已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強硬手段。
就在兩日前,葉知秋剛剛主持了一場令人震撼的公審。
縣衙前的廣場上,圍滿了憤怒的百姓,他們指著一名滿臉汗水的鄉紳痛罵。這位鄉紳利用手中的權力私吞朝廷撥下的賑災糧款,並故意散布謠言,稱稅改會讓百姓失去土地。
葉知秋站在堂上,手握一份玄衛提供的證據,冷聲道:“張大人,你可否認這些賬目?這裏記錄的每一筆銀兩,都是你從賑災款中克扣的!”
張姓鄉紳癱軟在地,連連叩頭:“葉大人,冤枉啊!這銀兩是……是手下的人疏忽了,不是小人有意——”
“住口!”葉知秋一聲喝令,眼神淩厲如刀,“你當百姓是傻子,還是當朝廷是擺設?今日你這番行為,已然罪證確鑿。”
隨後,他一揮手,命玄衛將這名鄉紳押下,沒收其田產和銀兩,公開返還部分款項給災民。當場的百姓無不拍手叫好,紛紛稱讚這位年輕官員“斷案如神,鐵麵無私”。
雖然對士紳采取了強硬手段,但葉知秋並未一味打壓。他很清楚,士紳在地方經濟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度打擊隻會適得其反。因此,他采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
幾天後,葉知秋走訪了另一處鄉村,與當地一名較為溫和的士紳麵談。
“趙老爺,您手中掌控的幾百畝良田和商鋪,是地方重要的經濟支柱。”葉知秋態度誠懇,“此次稅改,確實會對您帶來一些短期的影響,但隻要配合朝廷政策,您的收益不但不會減少,還能通過糧食市場的新政策擴大貿易。”
趙姓士紳沉吟片刻,緩緩點頭:“葉大人所言有理,若能真正做到兼顧民生與利益,我自然願意配合。”
這一場談話,不僅化解了一場潛在的對抗,還讓稅改在當地得以順利推進。
離開河南時,葉知秋站在縣城城樓上,望著不遠處的田野。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這片土地的百姓已經開始看到希望,但改革的路還遠未到盡頭。
“百姓支持我們,但那些固守舊製的士紳和官員,才是改革最大的阻力。”葉知秋低聲喃喃。
他轉過頭,看向身旁的幾位隨行官員,目光堅定:“諸位,這不過是開始。改革,不僅是為了朝廷,更是為了這些百姓。隻要我們不退縮,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
同行的年輕官員紛紛點頭,眼中透著鬥誌。他們明白,這場改革需要的是堅定的信念和付諸實踐的決心。
葉知秋的名字,隨著稅改的成功推廣,逐漸被河南百姓傳頌。而作為新生代官員的領軍人物,他的行動不僅讓地方震動,也讓朝堂的中立派官員開始重新審視這場改革。
此刻,崇禎在乾清宮內接到河南的奏報時,嘴角浮現出一絲笑意:“葉知秋,朕果然沒有看錯你。”
葉知秋迴京述職,乾清宮內。
“臣葉知秋,參見陛下。”他恭敬行禮。
崇禎微微抬手,目光審視著眼前這個年輕官員:“河南稅改的奏報朕已看過,你幹得不錯。”
葉知秋低頭謙遜:“多虧陛下的英明決策,臣不過是盡了一點微薄之力。”
崇禎眼神一凜,語氣中帶著考量:“別謙虛。葉愛卿,朕問你,改革是否已全然穩固?”
這問題讓葉知秋心頭一緊,但他隨即答道:“陛下,河南雖平穩,但其他省份士紳的觀望情緒仍在,若要全國推行,需更多配套政策支持。”
崇禎凝視了他片刻,忽而一笑:“不錯。朕問你,若讓你再負責兩省稅改推廣,你可敢接這擔子?”
葉知秋一震,隨即拜倒:“臣願為陛下分憂,鞠躬盡瘁!”
崇禎滿意點頭:“好!朕記住你這句話。你準備一下負責稅改全麵推行。”
葉知秋被提拔的消息,在朝堂內外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
乾清宮內,幾名中立派官員聚在一起低聲議論。一位年長的侍郎皺眉道:“這葉知秋不過區區二十餘歲,陛下竟讓他統管兩省事務,未免太過冒險。”
另一人卻搖頭歎道:“可你們別忘了,河南試點成功,正是他一手主導。再說,陛下的意圖已很明顯——改革勢在必行,誰若不順勢而為,隻怕將來難有立足之地。”
這番議論傳入崇禎耳中,他冷笑一聲:“那些人終於明白,朕的路,不是誰都能攔得住。”
葉知秋並非孤例。隨著改革的推進,崇禎開始大力提拔一批年輕官員。他們大多出身寒門,思想開放,行動力強,與那些頑固守舊的老臣形成鮮明對比。
在小朝會後,崇禎特意召集這些新生代官員,與他們詳細討論政策方向。
崇禎忽然問道:“諸位愛卿,改革的真正難點是什麽?”
葉知秋率先答道:“陛下,改革之難,在於既要打破舊勢力,又要確保民心不失。”
另一位年輕官員補充道:“陛下,我以為,改革還需注重執行力。即使政策再好,若無法落地,終究徒勞。”
崇禎目光掃過眾人,點頭道:“不錯。你們這些人,便是朕推動改革的利刃。若有誰膽敢攔路,朕會替你們開路;但若你們自己不爭氣,朕絕不姑息。”
眾人齊聲領命:“臣等必不負聖恩!”
當夜,崇禎站在乾清宮前,看著天上明月。他的身後,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新生代官員們。
“這些年輕人,才是改革的希望。”崇禎喃喃自語,眼中滿是深思。
改革的路,依然荊棘密布。但他知道,靠著這些新生代官員的努力,改革的曙光終會照亮整個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