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外,鹿角如林,尖銳的枝椏在月色下泛著森冷的光,似要將一切來犯之敵撕成碎片。拒馬交錯縱橫,宛如一道道鋼鐵荊棘,守護著軍營的安全。營邊的老樹張牙舞爪,枯枝在風中搖曳,似是在為這森嚴的氛圍助威。
很久沒有感受軍營生活了,他感覺自己像是迴到了幾年前,在迴紇腹地紮下的大營,他還是那個二十歲殺穿大半個迴紇,讓迴紇懼之如惡鬼的男人,大魏最年輕的將軍,天殤將軍,溫北君。
然而如今,他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隻知衝鋒陷陣的毛頭小子。歲月和無數次的生死之戰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更在他心裏刻下了深深的溝壑。他望著眼前熟悉又陌生的營防布置,眉頭微皺,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軍中已經傳來了一些隱隱約約的私語,說他已不複當年之勇,說他在這京都繁華之地早已被磨平了棱角。溫北君握緊了拳頭,骨節泛白,手背上青筋凸起。這些流言蜚語他怎會不知?隻是他不屑於去辯解。這次他重迴軍營,第一件事就是要讓那些質疑他的人統統閉嘴,兵不信將,將不信兵,又如何取勝?
他深吸一口氣,踏入軍營。營帳中燈火通明,士兵們的身影在營帳間穿梭。那一張張年輕而又充滿朝氣的臉龐映入眼簾,讓他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大人,大人。”
溫北君轉過頭,看見是元鴦派在他身邊的做副手的朱霖。他聽說過朱霖,是個標準的武將身材,一身精幹的肌肉,是北境赫赫有名的猛將。
和外表不同的是朱霖有個極為陰柔的嗓子,寫得一筆好字。
朱霖喘著粗氣,手裏捧著一本文集,“大人,終於見到您了,這是我收藏的宋道韞的字,這是末將前些年在東境的戰利品,我想您應該比我更需要這個。”
來的時候,他問過鄭貢關於朱霖這個人。朱霖愛收集些字畫什麽的,說是是大魏諸將中最為文雅的一批人也不足為過。在調來北境衝殺之前,朱霖曾在東境駐紮多年,與漢軍來往之間互有勝負,也算是一員悍將。
隻是他此時已經完全聽不進去朱霖在說什麽,也不清楚朱霖為什麽會有這本字。內容其實很簡單,隻是摘抄大秦初年東征樓蘭的舊事,看起來更像是給孩童練字的字帖,而不是宋道韞最名滿天下的《周禮帖》。
什麽奇珍異寶都見過的溫北君卻捧著一本隻算得上精品,絕稱不上絕品的《摘征樓蘭》淚流滿麵。
營帳內隻有溫北君一個人。
朱霖早就出了營帳,溫北君發現自己最近總是在流淚,但是他控製不住自己的眼淚,就是控製不住。
他的整個少年時代都在追隨族兄的腳步,他跌跌撞撞的追尋那個已經是王佐之才的族兄,每次筋疲力盡的停下來的時候,有個女人會為他煮一碗素麵。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他年歲不比兩個侄子溫鸞溫鷺大多少,宋道韞有時候把他當做兒子對待他也清楚。可他不僅不惱,還很懷念。嫂子生溫鳶時早就病逝了。也就再沒人會一邊罵他一邊煮一碗素麵給他了。
做到如今地位,又無什麽重大過失,他甚至沒有一個能被人罵的狗血淋頭的機會。朝堂之上處處是想置他於死地的政敵,再也沒有一個人會因為他帶著侄子胡鬧而臭罵他一頓,也沒有人會拿著雞毛撣子抽過自己之後還是端著一碗麵放在他麵前。
這本《摘征樓蘭》是嫂子寫給溫鸞的字帖。他記得清清楚楚,少年時代他的字歪歪扭扭,又沒讀過什麽書,滿腦子裏也就是些花花腸子,這是嫂子寫給他的字帖,像給孩童看的一樣。他從戎之後,這本字帖就轉到了溫鸞手中。
往昔的畫麵如走馬燈般在眼前浮現。那些與族兄、嫂子和侄子們共度的時光,是他心底最柔軟也最珍貴的部分。如今,那些溫暖的責罵、嗔怪都已成為遙不可及的迴憶,隻剩下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和軍中的猜忌質疑。
溫北君緩緩起身,將《摘征樓蘭》字帖仔細收好。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浸在迴憶中,這裏是軍營,他有自己的使命。他走出營帳,夜晚的寒風撲麵而來,讓他清醒了幾分。
他叫來朱霖,神色已恢複了往日的威嚴,不過還是摻雜了一絲笑意,“這禮物本將滿意至極。”
溫北君看向營帳,深吸一口氣,“都是武人,本將也不多廢話,明日多殺幾個燕人便是了。”
朱霖一笑,露出一排白牙,整齊至極,襯得他的臉更黑了些。“大人,你這話可太小看末將了,末將世代從軍,家裏不知多少長輩死在燕人和漢人手中,有著死仇。”
溫北君微微點頭,目光變得淩厲,“既如此,那明日之戰,你便盡情施展,讓燕人知道我大魏兒郎的厲害。”朱霖抱拳,神色莊重,“末將定不辱使命!”
“先生,明日我…”
“好了好了子歇,明日你在營地守著便是。”
“先生!”衛子歇很少用這種語氣和溫北君說話,他一向很尊重溫北君,隻是沒喊他師父而已,餘下的與師徒之間毫無區別。
“您能讓徐榮那種手無縛雞之力去玉鼓城上戰場,為何偏偏不讓我上戰場?”
溫北君看著自己這個學生的眼睛,半晌,笑了出來,“你可知明日戰況兇險?”
“那又如何!我亦是八尺男兒,願隨將軍出戰!”
衛子歇換了稱唿,就像溫北君營帳外,整個魏地最前線的營帳,八千將士一樣,等待著溫北君的調遣。
可溫北君閉著雙眼,他不敢說他有多忠誠於這個國君,這個國度,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和族兄一樣的道路,可站在營帳內,八千人的命就這麽交在他手上。
“好,衛子歇,明日你就做本將的貼身侍衛,掩護本將斬將奪旗。”
語氣平淡不摻雜一絲感情。
溫北君平視前方,隻有一本《摘征樓蘭》。
很多事都是迫不得已的,他還是要一路向北。
很久沒有感受軍營生活了,他感覺自己像是迴到了幾年前,在迴紇腹地紮下的大營,他還是那個二十歲殺穿大半個迴紇,讓迴紇懼之如惡鬼的男人,大魏最年輕的將軍,天殤將軍,溫北君。
然而如今,他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隻知衝鋒陷陣的毛頭小子。歲月和無數次的生死之戰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更在他心裏刻下了深深的溝壑。他望著眼前熟悉又陌生的營防布置,眉頭微皺,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軍中已經傳來了一些隱隱約約的私語,說他已不複當年之勇,說他在這京都繁華之地早已被磨平了棱角。溫北君握緊了拳頭,骨節泛白,手背上青筋凸起。這些流言蜚語他怎會不知?隻是他不屑於去辯解。這次他重迴軍營,第一件事就是要讓那些質疑他的人統統閉嘴,兵不信將,將不信兵,又如何取勝?
他深吸一口氣,踏入軍營。營帳中燈火通明,士兵們的身影在營帳間穿梭。那一張張年輕而又充滿朝氣的臉龐映入眼簾,讓他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大人,大人。”
溫北君轉過頭,看見是元鴦派在他身邊的做副手的朱霖。他聽說過朱霖,是個標準的武將身材,一身精幹的肌肉,是北境赫赫有名的猛將。
和外表不同的是朱霖有個極為陰柔的嗓子,寫得一筆好字。
朱霖喘著粗氣,手裏捧著一本文集,“大人,終於見到您了,這是我收藏的宋道韞的字,這是末將前些年在東境的戰利品,我想您應該比我更需要這個。”
來的時候,他問過鄭貢關於朱霖這個人。朱霖愛收集些字畫什麽的,說是是大魏諸將中最為文雅的一批人也不足為過。在調來北境衝殺之前,朱霖曾在東境駐紮多年,與漢軍來往之間互有勝負,也算是一員悍將。
隻是他此時已經完全聽不進去朱霖在說什麽,也不清楚朱霖為什麽會有這本字。內容其實很簡單,隻是摘抄大秦初年東征樓蘭的舊事,看起來更像是給孩童練字的字帖,而不是宋道韞最名滿天下的《周禮帖》。
什麽奇珍異寶都見過的溫北君卻捧著一本隻算得上精品,絕稱不上絕品的《摘征樓蘭》淚流滿麵。
營帳內隻有溫北君一個人。
朱霖早就出了營帳,溫北君發現自己最近總是在流淚,但是他控製不住自己的眼淚,就是控製不住。
他的整個少年時代都在追隨族兄的腳步,他跌跌撞撞的追尋那個已經是王佐之才的族兄,每次筋疲力盡的停下來的時候,有個女人會為他煮一碗素麵。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
他年歲不比兩個侄子溫鸞溫鷺大多少,宋道韞有時候把他當做兒子對待他也清楚。可他不僅不惱,還很懷念。嫂子生溫鳶時早就病逝了。也就再沒人會一邊罵他一邊煮一碗素麵給他了。
做到如今地位,又無什麽重大過失,他甚至沒有一個能被人罵的狗血淋頭的機會。朝堂之上處處是想置他於死地的政敵,再也沒有一個人會因為他帶著侄子胡鬧而臭罵他一頓,也沒有人會拿著雞毛撣子抽過自己之後還是端著一碗麵放在他麵前。
這本《摘征樓蘭》是嫂子寫給溫鸞的字帖。他記得清清楚楚,少年時代他的字歪歪扭扭,又沒讀過什麽書,滿腦子裏也就是些花花腸子,這是嫂子寫給他的字帖,像給孩童看的一樣。他從戎之後,這本字帖就轉到了溫鸞手中。
往昔的畫麵如走馬燈般在眼前浮現。那些與族兄、嫂子和侄子們共度的時光,是他心底最柔軟也最珍貴的部分。如今,那些溫暖的責罵、嗔怪都已成為遙不可及的迴憶,隻剩下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和軍中的猜忌質疑。
溫北君緩緩起身,將《摘征樓蘭》字帖仔細收好。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浸在迴憶中,這裏是軍營,他有自己的使命。他走出營帳,夜晚的寒風撲麵而來,讓他清醒了幾分。
他叫來朱霖,神色已恢複了往日的威嚴,不過還是摻雜了一絲笑意,“這禮物本將滿意至極。”
溫北君看向營帳,深吸一口氣,“都是武人,本將也不多廢話,明日多殺幾個燕人便是了。”
朱霖一笑,露出一排白牙,整齊至極,襯得他的臉更黑了些。“大人,你這話可太小看末將了,末將世代從軍,家裏不知多少長輩死在燕人和漢人手中,有著死仇。”
溫北君微微點頭,目光變得淩厲,“既如此,那明日之戰,你便盡情施展,讓燕人知道我大魏兒郎的厲害。”朱霖抱拳,神色莊重,“末將定不辱使命!”
“先生,明日我…”
“好了好了子歇,明日你在營地守著便是。”
“先生!”衛子歇很少用這種語氣和溫北君說話,他一向很尊重溫北君,隻是沒喊他師父而已,餘下的與師徒之間毫無區別。
“您能讓徐榮那種手無縛雞之力去玉鼓城上戰場,為何偏偏不讓我上戰場?”
溫北君看著自己這個學生的眼睛,半晌,笑了出來,“你可知明日戰況兇險?”
“那又如何!我亦是八尺男兒,願隨將軍出戰!”
衛子歇換了稱唿,就像溫北君營帳外,整個魏地最前線的營帳,八千將士一樣,等待著溫北君的調遣。
可溫北君閉著雙眼,他不敢說他有多忠誠於這個國君,這個國度,他終究還是選擇了和族兄一樣的道路,可站在營帳內,八千人的命就這麽交在他手上。
“好,衛子歇,明日你就做本將的貼身侍衛,掩護本將斬將奪旗。”
語氣平淡不摻雜一絲感情。
溫北君平視前方,隻有一本《摘征樓蘭》。
很多事都是迫不得已的,他還是要一路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