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都是各自國家裏最為強大的主力兵團
大秦:我融合獸魂後無敵了 作者:普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並且魏軍已在該地修建起了防禦設施。”
在易風所占領的這座城裏,負責偵察的秦軍探子向易風報告。
“竟然沒有堅守城門,而是在大梁城北部駐紮大軍並建立防禦工事。這到底是為了什麽?難道是準備與我為敵嗎?”聽了這消息,易風眉頭緊鎖。他一時猜不透這些魏國將領的戰略思路。
“對方有多少人?帶領這支隊伍的人是誰?”易風轉向這名探子追問道。
“確切數目未知,但至少有幾十萬之多。據探得信息,統兵者的姓應為魏,至於確切身份還不清楚……”那位探子迴憶之後作答。從敵人的帥旗下,僅能確定統領是魏姓之人。
“數十萬人馬?莫非魏軍將其所有軍事力量聚集在此?”聽此答複,易風的眉頭皺得更深。
他不知道實際上魏國不願如邯鄲、新鄭兩場戰役般堅守城池,而是畏懼直接針對大梁城實施猛攻的情況,因此集結了來自三國的援軍,希望可以阻隔秦軍於大梁以外。
“是魏姓的將領?”易風嚐試迴想魏國曆史上有哪些著名將領為魏姓,然而即便費盡心思亦想不起有如此人物存在。在他記憶中的確,自信陵君過世以後,魏國再也沒有出名震一方之將領。
“繼續打探情況,查出準確人數,以及那名領兵將領的真實身份。”麵對此情況易風向這位手下指示道。
“是,大人!”得到吩咐之後,偵察人員鞠身迴應隨後退出去了。
“啟報,將軍。另一方向有大規模軍隊駐紮於距離不遠處,應該是楚軍。”上一個哨兵才退下不久,便有新的信息傳來。
“楚國支援部隊已經到齊?”此言一出即引起易風警惕,看來是援兵使得魏軍有了修築戰線的底氣。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楚援來得竟如此之快。
他原本還打算趁其他三國的援軍未到之前先拿下魏國的首都。
事實上,魏、楚、齊、燕四國一直對秦國發動攻擊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他們早已結成聯盟,並在各自邊境布置了重兵,隻要任何一個國家遭受秦軍侵襲,其餘三國會立刻派遣大軍前去支援。
按照易風如此猛烈的攻城速度,楚軍、齊軍與燕軍收到消息後,絲毫不敢懈怠,生怕稍一拖延就會失去魏國的保護,讓其他國家麵臨更大威脅。因此,楚軍、齊軍與燕軍在得知求救的信息後,立即集結兵力向魏國首府大梁挺進,期間幾乎毫無休整。
易風在進入魏國的過程中還需攻占多座城池,所以在魏國邊境嚴陣以待的楚軍及齊軍與他會差不多同一時間到達戰場。
燕國因與魏國相距更遠,此刻仍處在途中。“那楚軍到底由誰統領?總共有多少兵力?”易風繼續問道。
“具體的人數不清楚,但估算在十幾至二十萬左右。”
“統軍的將領似乎是姓項。”
這名哨兵匯報著所探到的一切情報。“姓項......”易風隨口道。
“難道真是項燕?”他在心裏揣測。他想到目前楚國裏最知名的將領中,項燕是最有可能的名字。
這確是一位相當不錯的指揮官,因此他對他的出現非常重視,“請繼續監視這支軍隊,務必查清楚楚軍首領是否為項燕以及他們的確切人數。”
易風接著吩咐道。
“報!前方數裏之外的一塊地方聚集了一批大量士兵的齊軍。”正在這時,另一位秦軍偵察員上前進稟。
\"齊國的援軍也已經來了麽?“ 易風聽後不由得皺眉,臉露愁雲。
本次他率軍而來總共三十餘萬人,但由於沿途攻城所需,各要塞已經分別配置二萬餘人,因此他手頭可用的大軍人數實則是二十八萬。
相較於此,魏, 楚和齊三軍聯結起來恐怕會有至少二十五或三十萬人馬甚至還有可能正增派人馬;再加上燕國派出援軍很可能也已經啟程。也就是說,他即將麵對的可能是來自魏, 楚, 齊和燕這四大王國的聯手進攻。“請問,齊國的大軍總數幾何?其領軍將領姓名為何?” 易風重新提出問題。
必須知彼知己,百戰才能不敗!
據這位情報者迴憶: \" 至少有數十萬人, 而其統帥應當姓田, 不過詳細的身分尚未確認\" “
請你再去搜集這些資料,並且嚴密地監控敵軍行動,隨時迴報。”
易風對其發出命令,同時他本人也站在作戰地圖前,將剛剛從這名哨兵口中得到的情報逐一標記在地圖上關於這三國大軍的具體部署點。
當所有標記完畢後,易風馬上明白了敵人的布局意圖,並考慮到還未加入戰場中的燕軍,這場戰役變得尤為複雜難解。
然而,盡管敵人難以對付,還是要迎難而上。易風一向不畏懼挑戰,若是連嚐試都沒有,便輕言放棄,那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更何況,一旦此戰獲勝,就能一舉摧毀魏國,並使楚、齊、燕三國元氣大傷,甚至可能一蹶不振。這樣滅掉楚、齊、燕三國將變得更加輕鬆。憑借秦軍的強大戰鬥力和他的指揮能力,即使麵臨三比一的劣勢,他依然有底氣奮力一搏。狹路相逢勇者勝!
究竟結果如何,尚未可知。為此,易風繼續派出大量探子,獲取關於魏軍、楚軍和齊軍的詳細信息。他命令部隊駐守城中,做好防禦準備,以防敵人突然發起進攻。
在未完全掌握魏、楚、齊三國的軍力情況前,易風不會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在尚未查明敵人數量的情況下就率領大軍出擊,這是極為不明智的做法。更何況,這次敵軍人數眾多,明顯超過秦軍,並且燕軍也可能隨時加入戰鬥。如果此刻出兵,很可能陷入被四麵圍困的不利局麵。
這一次的戰鬥與以往攻打小型城池完全不同。以往的城池中敵軍人數有限,最多隻有一萬人,易風隻需帶領大軍直衝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在,敵軍不但占據數量優勢,還在地理上占據有利位置。倘若貿然迎擊,極其危險。
即便他本人刀槍不入,但他的近三十萬秦軍呢?這場戰役中,他雖能安然無恙,然而他手下的這些將士又能有幾人得以幸存?
所以,此次戰鬥必然要打,但不能再僅憑蠻力。雖然魏、楚、齊、燕四國聯盟的整體力量強大,但它們也有薄弱之處。因為四國不是一支統一的軍隊,而由四支不同的大軍組成,因此不可能真正做到齊心協力。各自指揮官也可能有所顧慮,內部或許存在矛盾,甚至出現各自行事的局麵。
相比之下,易風率領的秦軍卻能做到高度一致,聽從指揮。而這正是秦軍的優勢。假如四國的大軍無法實現有效的聯合作戰,其實際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
真正的強大,源於士兵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同作戰,這也是小規模精銳部隊能夠擊敗更大數目零散敵軍的關鍵所在。
因此,易風現在隻能等待時機,逐步尋找各個擊破的機會。
當然,易風也不能無限製地等下去,因為他們現有的糧草隻能維持半個月。
此外,如果他們一直固守城內不外出作戰,那麽四國聯軍肯定會設法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到時候,失去糧草供應的他們會不得不撤退。
不過,四國聯軍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與易風的軍隊相比,他們的人數更多,這也意味著每天的糧食消耗非常龐大。
於是,數以十萬計兵力的大戰一旦爆發,物資、人力以及財力的消耗都將達到驚人的地步。戰鬥不僅僅是士兵之間和人數上的較量,更多的是綜合實力的競爭。
如果國家的底蘊不夠強大,甚至 ** 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都沒有,更別提贏得戰鬥了。
就如同曆史上長平之戰的例子:最初廉頗采用堅守防禦的策略,和秦 ** 隊僵持了三年之久。但這長期對抗幾乎把趙國的經濟拖垮。
正是由於國庫耗盡, ** 想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再加之旁人唆使,最終決定罷免廉頗而啟用了趙括。
然而,趙括操之過急,希望快速解決戰鬥,反而造成了最終的失敗。要知道,當時他麵對的是白起這樣的名將,失敗也並不算意外。
假如仍然按照廉頗堅守計劃進行,或許那場大戰的損失不會如此慘烈。然而,趙國那時候的實力已不及秦國。
若非後勤和糧草的問題,易風是非常想繼續和這支聯軍對峙的。因為他所指揮的軍隊僅有三十萬人,消耗自然較少。
且秦國在擊敗了趙國與韓國之後實力大大增強,即使在這樣的對峙之中堅持上三年五載,也是可以輕鬆應對。
屆時,聯軍一方很可能難以堅持,被徹底擊潰。然而,這一情景的發生前提在於四國聯軍是否同意堅守。
一天以後,燕軍統帥將渠帶著他麾下的十五萬軍隊抵達大梁,並和其他三路聯合軍隊完成了匯合。
十五萬的大軍中,大部分由騎兵組成,其中更是包含有精良的遼東兵。為配合這支部隊的特長,他把軍隊駐守在東部的平坦地區,方便和齊軍互相照應。
這樣一來,在麵對任何秦軍攻擊時,他們可以即刻前往救援。這樣,總共包括六十萬大軍在內的聯合作戰體係得以建立。
此外,來自魏國的魏武卒、齊國的技術武士,楚國的申息軍和燕國遼東部隊中的最精英隊伍均已集合完畢。
這些都是各自國家裏最為強大的主力兵團。
很明顯,這一次他們對易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幾乎把各國最為精銳的部隊都派遣了過來。“將軍,燕國的部隊已經到達,並安營紮寨在與齊軍相鄰的一片開闊地帶。”
秦軍的情報人員剛剛帶迴這一消息並匯報給易風。易風聽了報告後,走到懸掛的地圖前,在上麵標出燕軍紮營的位置,眼睛不禁亮了一下,嘴角泛起一絲自信而優雅的笑容。
在易風所占領的這座城裏,負責偵察的秦軍探子向易風報告。
“竟然沒有堅守城門,而是在大梁城北部駐紮大軍並建立防禦工事。這到底是為了什麽?難道是準備與我為敵嗎?”聽了這消息,易風眉頭緊鎖。他一時猜不透這些魏國將領的戰略思路。
“對方有多少人?帶領這支隊伍的人是誰?”易風轉向這名探子追問道。
“確切數目未知,但至少有幾十萬之多。據探得信息,統兵者的姓應為魏,至於確切身份還不清楚……”那位探子迴憶之後作答。從敵人的帥旗下,僅能確定統領是魏姓之人。
“數十萬人馬?莫非魏軍將其所有軍事力量聚集在此?”聽此答複,易風的眉頭皺得更深。
他不知道實際上魏國不願如邯鄲、新鄭兩場戰役般堅守城池,而是畏懼直接針對大梁城實施猛攻的情況,因此集結了來自三國的援軍,希望可以阻隔秦軍於大梁以外。
“是魏姓的將領?”易風嚐試迴想魏國曆史上有哪些著名將領為魏姓,然而即便費盡心思亦想不起有如此人物存在。在他記憶中的確,自信陵君過世以後,魏國再也沒有出名震一方之將領。
“繼續打探情況,查出準確人數,以及那名領兵將領的真實身份。”麵對此情況易風向這位手下指示道。
“是,大人!”得到吩咐之後,偵察人員鞠身迴應隨後退出去了。
“啟報,將軍。另一方向有大規模軍隊駐紮於距離不遠處,應該是楚軍。”上一個哨兵才退下不久,便有新的信息傳來。
“楚國支援部隊已經到齊?”此言一出即引起易風警惕,看來是援兵使得魏軍有了修築戰線的底氣。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楚援來得竟如此之快。
他原本還打算趁其他三國的援軍未到之前先拿下魏國的首都。
事實上,魏、楚、齊、燕四國一直對秦國發動攻擊保持著高度警惕,因此他們早已結成聯盟,並在各自邊境布置了重兵,隻要任何一個國家遭受秦軍侵襲,其餘三國會立刻派遣大軍前去支援。
按照易風如此猛烈的攻城速度,楚軍、齊軍與燕軍收到消息後,絲毫不敢懈怠,生怕稍一拖延就會失去魏國的保護,讓其他國家麵臨更大威脅。因此,楚軍、齊軍與燕軍在得知求救的信息後,立即集結兵力向魏國首府大梁挺進,期間幾乎毫無休整。
易風在進入魏國的過程中還需攻占多座城池,所以在魏國邊境嚴陣以待的楚軍及齊軍與他會差不多同一時間到達戰場。
燕國因與魏國相距更遠,此刻仍處在途中。“那楚軍到底由誰統領?總共有多少兵力?”易風繼續問道。
“具體的人數不清楚,但估算在十幾至二十萬左右。”
“統軍的將領似乎是姓項。”
這名哨兵匯報著所探到的一切情報。“姓項......”易風隨口道。
“難道真是項燕?”他在心裏揣測。他想到目前楚國裏最知名的將領中,項燕是最有可能的名字。
這確是一位相當不錯的指揮官,因此他對他的出現非常重視,“請繼續監視這支軍隊,務必查清楚楚軍首領是否為項燕以及他們的確切人數。”
易風接著吩咐道。
“報!前方數裏之外的一塊地方聚集了一批大量士兵的齊軍。”正在這時,另一位秦軍偵察員上前進稟。
\"齊國的援軍也已經來了麽?“ 易風聽後不由得皺眉,臉露愁雲。
本次他率軍而來總共三十餘萬人,但由於沿途攻城所需,各要塞已經分別配置二萬餘人,因此他手頭可用的大軍人數實則是二十八萬。
相較於此,魏, 楚和齊三軍聯結起來恐怕會有至少二十五或三十萬人馬甚至還有可能正增派人馬;再加上燕國派出援軍很可能也已經啟程。也就是說,他即將麵對的可能是來自魏, 楚, 齊和燕這四大王國的聯手進攻。“請問,齊國的大軍總數幾何?其領軍將領姓名為何?” 易風重新提出問題。
必須知彼知己,百戰才能不敗!
據這位情報者迴憶: \" 至少有數十萬人, 而其統帥應當姓田, 不過詳細的身分尚未確認\" “
請你再去搜集這些資料,並且嚴密地監控敵軍行動,隨時迴報。”
易風對其發出命令,同時他本人也站在作戰地圖前,將剛剛從這名哨兵口中得到的情報逐一標記在地圖上關於這三國大軍的具體部署點。
當所有標記完畢後,易風馬上明白了敵人的布局意圖,並考慮到還未加入戰場中的燕軍,這場戰役變得尤為複雜難解。
然而,盡管敵人難以對付,還是要迎難而上。易風一向不畏懼挑戰,若是連嚐試都沒有,便輕言放棄,那也不符合他的性格。
更何況,一旦此戰獲勝,就能一舉摧毀魏國,並使楚、齊、燕三國元氣大傷,甚至可能一蹶不振。這樣滅掉楚、齊、燕三國將變得更加輕鬆。憑借秦軍的強大戰鬥力和他的指揮能力,即使麵臨三比一的劣勢,他依然有底氣奮力一搏。狹路相逢勇者勝!
究竟結果如何,尚未可知。為此,易風繼續派出大量探子,獲取關於魏軍、楚軍和齊軍的詳細信息。他命令部隊駐守城中,做好防禦準備,以防敵人突然發起進攻。
在未完全掌握魏、楚、齊三國的軍力情況前,易風不會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在尚未查明敵人數量的情況下就率領大軍出擊,這是極為不明智的做法。更何況,這次敵軍人數眾多,明顯超過秦軍,並且燕軍也可能隨時加入戰鬥。如果此刻出兵,很可能陷入被四麵圍困的不利局麵。
這一次的戰鬥與以往攻打小型城池完全不同。以往的城池中敵軍人數有限,最多隻有一萬人,易風隻需帶領大軍直衝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現在,敵軍不但占據數量優勢,還在地理上占據有利位置。倘若貿然迎擊,極其危險。
即便他本人刀槍不入,但他的近三十萬秦軍呢?這場戰役中,他雖能安然無恙,然而他手下的這些將士又能有幾人得以幸存?
所以,此次戰鬥必然要打,但不能再僅憑蠻力。雖然魏、楚、齊、燕四國聯盟的整體力量強大,但它們也有薄弱之處。因為四國不是一支統一的軍隊,而由四支不同的大軍組成,因此不可能真正做到齊心協力。各自指揮官也可能有所顧慮,內部或許存在矛盾,甚至出現各自行事的局麵。
相比之下,易風率領的秦軍卻能做到高度一致,聽從指揮。而這正是秦軍的優勢。假如四國的大軍無法實現有效的聯合作戰,其實際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
真正的強大,源於士兵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同作戰,這也是小規模精銳部隊能夠擊敗更大數目零散敵軍的關鍵所在。
因此,易風現在隻能等待時機,逐步尋找各個擊破的機會。
當然,易風也不能無限製地等下去,因為他們現有的糧草隻能維持半個月。
此外,如果他們一直固守城內不外出作戰,那麽四國聯軍肯定會設法切斷他們的補給線。
到時候,失去糧草供應的他們會不得不撤退。
不過,四國聯軍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與易風的軍隊相比,他們的人數更多,這也意味著每天的糧食消耗非常龐大。
於是,數以十萬計兵力的大戰一旦爆發,物資、人力以及財力的消耗都將達到驚人的地步。戰鬥不僅僅是士兵之間和人數上的較量,更多的是綜合實力的競爭。
如果國家的底蘊不夠強大,甚至 ** 動大規模戰役的能力都沒有,更別提贏得戰鬥了。
就如同曆史上長平之戰的例子:最初廉頗采用堅守防禦的策略,和秦 ** 隊僵持了三年之久。但這長期對抗幾乎把趙國的經濟拖垮。
正是由於國庫耗盡, ** 想盡快結束這場戰爭,再加之旁人唆使,最終決定罷免廉頗而啟用了趙括。
然而,趙括操之過急,希望快速解決戰鬥,反而造成了最終的失敗。要知道,當時他麵對的是白起這樣的名將,失敗也並不算意外。
假如仍然按照廉頗堅守計劃進行,或許那場大戰的損失不會如此慘烈。然而,趙國那時候的實力已不及秦國。
若非後勤和糧草的問題,易風是非常想繼續和這支聯軍對峙的。因為他所指揮的軍隊僅有三十萬人,消耗自然較少。
且秦國在擊敗了趙國與韓國之後實力大大增強,即使在這樣的對峙之中堅持上三年五載,也是可以輕鬆應對。
屆時,聯軍一方很可能難以堅持,被徹底擊潰。然而,這一情景的發生前提在於四國聯軍是否同意堅守。
一天以後,燕軍統帥將渠帶著他麾下的十五萬軍隊抵達大梁,並和其他三路聯合軍隊完成了匯合。
十五萬的大軍中,大部分由騎兵組成,其中更是包含有精良的遼東兵。為配合這支部隊的特長,他把軍隊駐守在東部的平坦地區,方便和齊軍互相照應。
這樣一來,在麵對任何秦軍攻擊時,他們可以即刻前往救援。這樣,總共包括六十萬大軍在內的聯合作戰體係得以建立。
此外,來自魏國的魏武卒、齊國的技術武士,楚國的申息軍和燕國遼東部隊中的最精英隊伍均已集合完畢。
這些都是各自國家裏最為強大的主力兵團。
很明顯,這一次他們對易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幾乎把各國最為精銳的部隊都派遣了過來。“將軍,燕國的部隊已經到達,並安營紮寨在與齊軍相鄰的一片開闊地帶。”
秦軍的情報人員剛剛帶迴這一消息並匯報給易風。易風聽了報告後,走到懸掛的地圖前,在上麵標出燕軍紮營的位置,眼睛不禁亮了一下,嘴角泛起一絲自信而優雅的笑容。